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沙大河的扩散示踪研究——以黄河托克托至河曲段为例
1
作者 张红军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4-37,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水质模型,取得了不少进展。近年来,在天然河道的水质评价和规划工作中,对水质模型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对污染物扩散规律的研究。污染物的扩散行为虽然可以通过流... 长期以来,人们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水质模型,取得了不少进展。近年来,在天然河道的水质评价和规划工作中,对水质模型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对污染物扩散规律的研究。污染物的扩散行为虽然可以通过流体力学的经验公式得到描述,但其结果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而现场通过扩散示踪试验求得扩散系数,进而对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予以定量的概括,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评价 黄河 污染物 扩散示踪
下载PDF
多沙大河的扩散示踪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邵庆山 张红军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4年第3期65-70,共6页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通过现场扩散示踪实验求得扩散系数,进而对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予以定量描述,是一种可靠易行的方法。对黄河托克托至河曲段的实际研究表明,以Cr2O或F-为示踪剂,运用Tay...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规律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通过现场扩散示踪实验求得扩散系数,进而对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予以定量描述,是一种可靠易行的方法。对黄河托克托至河曲段的实际研究表明,以Cr2O或F-为示踪剂,运用Taylor模型进行多沙大河的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同时,利用现场示踪实验结果与经验公式的结合可以预测不同情况下的纵向扩散系数,从而得出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这将有利于污染物在水体中行为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扩散示踪 污染物
原文传递
高温高压下KCl水溶液中离子示踪扩散系数的确定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根利 谢鸿森 +2 位作者 丁东业 郭捷 孙樯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3-279,共7页
离子的扩散系数是定量模拟地球内部质量扩散作用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 10 0~50 0℃、0 1~ 1 2GPa下实验测量了 0 0 1mol LKCl溶液的电导率 ,获得了K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并利用Nernst Einstein方程计算出了溶液中K+、Cl-的示踪... 离子的扩散系数是定量模拟地球内部质量扩散作用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参数。在 10 0~50 0℃、0 1~ 1 2GPa下实验测量了 0 0 1mol LKCl溶液的电导率 ,获得了KCl的极限摩尔电导率 ,并利用Nernst Einstein方程计算出了溶液中K+、Cl-的示踪扩散系数。离子的示踪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随压力降低而减小。结合扩散作用地球化学模型可以定量分析离子种类在许多地球化学过程中的扩散质量迁移和热液体系中热液蚀变带的演化 ,对高温高压下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l溶液 极限摩尔电导率 示踪扩散系数
下载PDF
热液流体中的离子扩散作用:Ⅰ.示踪扩散系数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凯旋 张哲儒 王中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3-131,共9页
本文在对已有示踪扩散系数和极限当量电导实验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离子示踪扩散系数(D0i,T)与标准偏摩尔摘(SOi,25)和温度的函数关系式:应用该方程可计算溶液中离子在任意温度下的示踪扩散系数。文中... 本文在对已有示踪扩散系数和极限当量电导实验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离子示踪扩散系数(D0i,T)与标准偏摩尔摘(SOi,25)和温度的函数关系式:应用该方程可计算溶液中离子在任意温度下的示踪扩散系数。文中给出了各类离子的a'j、b'j、cj、dj和ai,j的值,并计算了70种组分在温度25~400℃范围内的示踪扩散系数。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表明,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3%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地热流 离子扩散作用 示踪扩散系数
下载PDF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刘宗才 曾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True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Ture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液态Ni-Al二元合金示踪扩散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炜婷 王昊 鲁晓刚 《上海金属》 CAS 2021年第3期108-111,共4页
利用嵌入原子势(EAM)和修正嵌入原子势(MEAM)对液态Ni-Al二元合金的示踪扩散进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首先计算了液态纯Ni和Al在不同温度下的自扩散系数,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然后对液态Ni-x%Al(x=1,2,5,10,原子分数)合金的示... 利用嵌入原子势(EAM)和修正嵌入原子势(MEAM)对液态Ni-Al二元合金的示踪扩散进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首先计算了液态纯Ni和Al在不同温度下的自扩散系数,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然后对液态Ni-x%Al(x=1,2,5,10,原子分数)合金的示踪扩散系数进行MD模拟,得出热力学效应较物理尺寸效应对液相示踪扩散系数的影响更显著。并通过对分布函数分析得出,Ni-5%Al合金中Ni原子之间的间隙明显增大,导致该成分合金的示踪扩散系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扩散 分子动力学 液态Ni-Al合金
下载PDF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及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正常腕关节正中神经 被引量:3
7
作者 唐玲 程捷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0期154-156,F0002,共4页
目的运用MR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定量研究正常青年人腕关节正中神经的各向异性特点,并使用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显示腕关节正中神经。方法选取38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腕关节... 目的运用MR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定量研究正常青年人腕关节正中神经的各向异性特点,并使用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显示腕关节正中神经。方法选取38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腕关节轴位T2WI、轴位T1WI、轴位PD、DTI序列扫描。结果同性别同侧腕关节所测三层段横截面积及F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性别或不同性别两侧腕关节所测三层段横截面积及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描述腕关节正中神经的扩散特征及有效直观地重建显示正中神经纤维束,可以为诊断正中神经病变提供新的定量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 扩散张量示踪成像
下载PDF
扩散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邹彩云 舒政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提高了临床上对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随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的临床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已经成为显示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客观、无创、无辐射、简... 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和周围神经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提高了临床上对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的准确性。随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的临床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已经成为显示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客观、无创、无辐射、简便的成像方法。本文就最近几年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在周围神经疾病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示踪成像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在周围神经变性及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九龙 汤光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年第4期322-325,共4页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远端轴突和髓鞘发生沃勒变性,如何评估轴索再生、残端修复和神经支配区功能重建是临床研究的难题。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但对评估神经完全损伤及近端病变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MR扩散张...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远端轴突和髓鞘发生沃勒变性,如何评估轴索再生、残端修复和神经支配区功能重建是临床研究的难题。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但对评估神经完全损伤及近端病变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MR扩散张量成像(DTI)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估周围神经变性及再生过程,联合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DTT)可追踪神经纤维束的方向、排列、髓鞘脱失等信息。就DTI技术评估周围神经损伤变性及再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 周围神经 沃勒变性 再生
下载PDF
扩散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书怡 耿道颖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15-117,147,共4页
扩散成像技术是利用组织的扩散特性成像的新型MRI检查技术,初期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而后逐渐被应用于脊髓、坐骨神经、正中神经等。臂丛神经是人体最复杂的周围神经,支配上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臂丛神经病变常见、多发。... 扩散成像技术是利用组织的扩散特性成像的新型MRI检查技术,初期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而后逐渐被应用于脊髓、坐骨神经、正中神经等。臂丛神经是人体最复杂的周围神经,支配上肢的感觉与运动功能。臂丛神经病变常见、多发。针对扩散成像技术原理、扩散成像在臂丛神经成像中的优势与限制及臂丛神经病变中的扩散成像技术应用研究作一综述,以提高扩散成像对臂丛神经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病变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示踪成像
下载PDF
山区和平原连接处SF_6试验及扩散规律研究
11
作者 张娜 王献 姚治华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3期56-60,共5页
为更好了解污染物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湍流扩散规律,2010年9月开展了一系列SF6示踪扩散试验,获取了SF6浓度数据,以此实验数据为基础,计算出SF6浓度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标准差、地面峰值浓度等参数,并与P-T-C扩散参数进行对比,总... 为更好了解污染物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湍流扩散规律,2010年9月开展了一系列SF6示踪扩散试验,获取了SF6浓度数据,以此实验数据为基础,计算出SF6浓度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标准差、地面峰值浓度等参数,并与P-T-C扩散参数进行对比,总结得出了污染物在山区和平原连接处中性、稳定、强稳定等气象条件下湍流扩散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6 示踪扩散试验 扩散标准差 峰值浓度
下载PDF
港池内水溶性和悬浮性物质水交换能力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舒奕 赵树明 尤学一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2-336,共5页
港池内外水交换能力是关系到海港水环境的主要因素,以天津南港东港池为例,应用环境流体水动力学模型EFDC,采用大、小2层模型嵌套方式,构建了天津港及南港水动力模型。采用保守性示踪剂输运扩散法及粒子追踪2种方法,研究不同特性(水溶性... 港池内外水交换能力是关系到海港水环境的主要因素,以天津南港东港池为例,应用环境流体水动力学模型EFDC,采用大、小2层模型嵌套方式,构建了天津港及南港水动力模型。采用保守性示踪剂输运扩散法及粒子追踪2种方法,研究不同特性(水溶性、颗粒)污染物在港池的水交换能力,计算了各子区域的水体更新时间及粒子驻留时间,得到各子区域水交换能力。结果表明,南港东港池口门及中部区域水交换能力较强,港池底部水交换能力很弱。对于可溶性组分来说,西侧水体更新能力强于东侧;对于悬浮性组分来说,东侧水体中悬浮物比西侧更容易交换至外海,港池内可溶性物质的交换能力要强于悬浮性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EFDC模型 水交换 示踪扩散 粒子追踪
下载PDF
DTI在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肾脏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治玲 李旭 +1 位作者 黄召勤 韩雪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91-395,403,共6页
目的:探讨3.0 T MRI DTI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TT)在评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脏早期功能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CKD患者及19例健康志愿者行DTI扫描(b=0、400、600 s/mm^2),检查前测量血肌酐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DTI参数与... 目的:探讨3.0 T MRI DTI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TT)在评估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脏早期功能变化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0例CKD患者及19例健康志愿者行DTI扫描(b=0、400、600 s/mm^2),检查前测量血肌酐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DTI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部分各向异性(FA)值评价CKD患者临床分期的价值;ROC曲线分析FA值评价CKDⅠ期患者的意义。结果:CKD患者肾脏皮、髓质的FA及ADC值与eGFR均呈正相关关系(FA:皮质r=0.708,髓质r=0.684;ADC:皮质r=0.355,髓质r=0.380)。不同CKD分期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质F=26.038,髓质F=26.611,均P<0.001)。CKDⅠ期FA值低于对照组(P<0.05)。DTT能直观显示CKD患者肾脏微结构变化;CKD患者肾功能损害,髓质管状结构数量减少、过早中断;CKD越严重,DTT图像变化越显著。结论:DTI能评价CKD患者肾功能变化,尤其能反映Ⅰ期患者的肾脏损伤;DTT能显示肾脏微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弥散张量成像 各项异性分数 扩散张量示踪成像 肾功能
下载PDF
MRI在显示腮腺内面神经中的应用进展
14
作者 王艺华 王丽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5-169,共5页
腮腺内面神经走行复杂,与周围解剖结构难以分辨,是影像成像的难题。随着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序列的应用,解剖相关MRN及功能性MRN等技术对腮腺内面神经进行成像,提高了显示率,为明确神经来源病变及评估... 腮腺内面神经走行复杂,与周围解剖结构难以分辨,是影像成像的难题。随着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序列的应用,解剖相关MRN及功能性MRN等技术对腮腺内面神经进行成像,提高了显示率,为明确神经来源病变及评估面神经与周围病变的关系提供了帮助。本文就近年来腮腺内面神经MRN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予以综述,旨在为腮腺内面神经MRN的完善提供多角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面神经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神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DTI与DTT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刘兆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3期61-62,共2页
目的探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经病理证实的2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4例为Ⅲ~Ⅳ级、12例为Ⅰ~Ⅱ级,对肿瘤实质区进行测量;对肿瘤实质区外1.5... 目的探析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经病理证实的2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4例为Ⅲ~Ⅳ级、12例为Ⅰ~Ⅱ级,对肿瘤实质区进行测量;对肿瘤实质区外1.5 cm范围(瘤周区)进行测量;对正常脑组织平均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测量,观察各级别星形细胞瘤影像下的白质纤维束结构、形态。结果 DTI星形细胞瘤表现:FA图可以将健侧区大脑半球白质纤维束清晰地显示出来,还可以将患侧缺失、断裂的白质纤维束显示出来。相比于健侧区脑组织,实质区为蓝绿色,且FA值明显降低,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瘤周区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同时,ADC图为黄绿色,相应值明显降低,呈混杂信号或等信号。Ⅰ~Ⅱ级FA图为稍低信号,瘤周区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同时ADC图实质区为等信号;Ⅲ~Ⅳ级FA图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坏死区与囊变区为低信号,同时ADC图为黄绿色,相应值也降低,一般为混杂信号或等信号,坏死区及囊变区为高信号。DTT星形细胞瘤表现:Ⅰ~Ⅱ级纤维束形态相对完整,且表示纤维束密度的颜色稍变浅,压迫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白质纤维束移位、变形,粗细程度无明显变化。Ⅲ~Ⅳ级周围白质纤维束变细,且出现移位、推挤现象,杂乱无序,断裂稀疏、推移浸润,与健侧区相比,颜色变浅,实质区脑白质纤维束有中断、稀疏、缺失现象。结论针对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磁共振DTI的应用可以对肿瘤分级进行确定,还可以对瘤周组织进行确定,另外还可以对肿瘤组织进行区分,DTT可以将不同级别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所造成的破坏显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 星形细胞瘤 分级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DTI联合DTT对外伤致胫神经损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小娟 潘征 +3 位作者 韩峰 殷嘉季 赖丙林 吕国士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6-870,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扩散张量纤维示踪(DTT)技术在外伤致胫神经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不同程度胫神经损伤患者(损伤组)及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膝关节DTI资料,定量分析两组膝关节胫神经各向异性(...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扩散张量纤维示踪(DTT)技术在外伤致胫神经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不同程度胫神经损伤患者(损伤组)及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膝关节DTI资料,定量分析两组膝关节胫神经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FA值、ADC值差异;进一步分析FA值及ADC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胫神经损伤诊断的准确性,并采用DTT对胫神经进行纤维示踪,评估神经纤维走向、形态。结果损伤组FA值为0.51±0.05,对照组FA值为0.58±0.05,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4.509,P<0.05);损伤组ADC值为(1.43±0.07)×10^(-3)mm^2/s,对照组ADC值为(1.35±0.10)×10^(-3)mm^2/s,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725,P<0.05);FA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ADC值的ROC曲线AUC为0.724。结论 DTI技术可以定量分析胫神经损伤的损伤程度,并且在对中等以及重度神经损伤的诊断上FA值较ADC值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但其不能从形态学上对胫神经予以显示。DTT技术则可清晰显示胫神经损伤后不同损伤程度的神经纤维形态变化。两者联合可大大提高对胫神经损伤诊断的正确率,并且能够对胫神经损伤后修复等进行随访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胫神经 扩散张量纤维示踪
原文传递
CT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萍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7-409,共3页
关键词 CT脑灌注成像 临床应用 血脑屏障 扩散示踪 脑血流量
原文传递
正常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黎连杰 程兰 +5 位作者 鹿松松 王晓阳 马明 魏梁锋 钟群 王守森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14-120,共7页
的:检测健康成人前视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成人38例,应用3.0T MRI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其前视路进行扫描,... 的:检测健康成人前视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福州总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健康成人38例,应用3.0T MRI高分辨率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其前视路进行扫描,测定前视路(左右侧视神经中点、视交叉正中点、左右侧视束中点)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重建前视路纤维束,观察纤维束形态结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I序列FA图、FA编码彩图及ADC图可分辨前视路的结构,DTT能追踪出具有3D效果的视交叉白质纤维束结构。视交叉中点FA、ADC值分别为0.491±0.075和(1.267±0.204)×10-3/mm2,两者呈负相关(r=-0.642,P 〈 0.00l)。前视路FA 、ADC值与性别和年龄均无相关性。前视路各部位FA、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75,P 〈 0.001;F=5.024,P 〈 0.001),其中,视交叉处FA值最小(P 〈 0.001),ADC值最大(P 〈 0.001)。结论:健康成人前视路高分辨率DTI参数FA和ADC值敏感可靠。运用高分辨率DTI技术可满意显示变形较小的前视路纤维束结构,定量分析时应注意前视路不同位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视路 磁共振波谱学 弥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 成人
原文传递
An in vivo study with an MRI tracer method reveals the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terstitial fluid in the rat brain 被引量:25
19
作者 HAN HongBin LI Kai +2 位作者 YAN JunHao ZHU Kai FU Y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2年第9期782-787,共6页
The nature of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ISF) has long been a subject of controversy.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brain ISF were carded out in vitro.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characte... The nature of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ISF) has long been a subject of controversy.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brain ISF were carded out in vitro. In the present study, a novel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characterize ISF in the living rat brain by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using 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Gd-DTPA) as a tracer. Sprague Dawley rats (n=8) were subjected to MR scann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Gd-DTPA into the caudate nucleus. A one-way drainage of brain ISF was demonstrated on the dynamic MR image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iffusion model, the diffusion and clearance rate constants of the tracer within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ECS) were derived as (3.38±1.07)×10^-4 mm2 s^-1 and (7.60±4.18)×10^-5 s^-1. Both diffusion and bulk flow contributed to the drainage of ISF from the caudate nucleus, which demonstrated an ISF-cerebrospinal fluid confluence i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t the lateral and ventral surface of the brain cortex at 3 h after the injection. By using this newly developed method, the brain ECS and ISF can b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living brain, which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ISF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therapy via the brain interstit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DTPA extracellular space quantitative imaging DIFFUSION interstitial flui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