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优化探讨
1
作者 刘振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年第12期2199-220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优化方案。方法:本研究取样对象从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共收集20位受检者影像,将两组影像交由2位放射专科医师评分,再利用配对t检定(双尾分析)的统计方法,并将原始扫描参数作调整后的扫描图... 目的:探讨颅内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扫描参数优化方案。方法:本研究取样对象从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共收集20位受检者影像,将两组影像交由2位放射专科医师评分,再利用配对t检定(双尾分析)的统计方法,并将原始扫描参数作调整后的扫描图像与调整前做比较,来判断调整参数对于图像质量改善的效果。结果:扫描参数调整前分数为A:3.50±0.94、B:4.60±0.21、C:3.55±0.37,而扫描参数调整后A:4.80±0.26、B:4.65±0.24、C:4.48±0.48,因此有明显改善影像质量的部份为右总颈动脉闭口的影像质量(P<0.05)以及颅内和颈动脉末端及分枝的影像清晰度(P<0.05),而对于颅内和颈动脉整体显影均匀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整体平均分数以配对t检定(双尾分析)的方法作统计分析后,结果P值远小于0.01,表示此两组数据有明显统计上的意义。结论:临床上CT颅内和颈动脉摄影在诊断颅内和颈动脉疾病上有高准确度、安全、快速等优势,且调整扫描参数所得的影像,影像质量明显比调整前改善许多,而目前调整后的扫描参数已成为本中心的标准扫描参数,此扫描参数造成检查失败的比例极低,有助于医师正确判读诊断颅内和颈动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扫描参数优化 颈动脉 颅内动脉
下载PDF
双源CT颈动脉成像扫描参数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顾海峰 陈鹏 +3 位作者 张龙江 李林 周长圣 郑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833-836,共4页
目的: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伪影常会对颈动脉的显示造成干扰,不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文中探讨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对常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找出最佳解决方法。方... 目的: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伪影常会对颈动脉的显示造成干扰,不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文中探讨常规双源CT颈动脉成像时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对常规扫描参数进行优化,找出最佳解决方法。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成像组52例用常规成像方法:65 ml对比剂、流速4.0 ml/s、足向头方向扫描。头向足扫描组48例保持其他参数不变,仅把扫描方向改为由头向足方向。根据原始轴位图像、最大强度投影(MIP)、减影图像及VR重建影像评价2组病例锁骨下静脉是否有残留造影剂干扰及相同层面颈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头向足扫描组病例颈动脉均能清晰显示,常规成像组中尤其是锁骨下静脉层面显示欠佳。显示程度评分2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源CT颈动脉成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头向足的扫描方式能消除锁骨下静脉内残留的造影剂对影像的干扰,并能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多排螺旋CT血管显像 颈动脉成像 扫描参数优化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优化扫描参数的研究
3
作者 黄葵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对128层螺旋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扫描参数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进行心脏冠状动脉扫描的患者150名,根据患者心率不同将其分为4组,分别选择单扇区SSEG扫描,SSEG扫描,双扇区SSB扫描,SSB扫描模式。患者进行128层螺... 目的:对128层螺旋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扫描参数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进行心脏冠状动脉扫描的患者150名,根据患者心率不同将其分为4组,分别选择单扇区SSEG扫描,SSEG扫描,双扇区SSB扫描,SSB扫描模式。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果由资深影像科医师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根据心率与扇区选择对成像质量进行评分,然后将不同扫描模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84例SSEG扫描模式中16例低于推荐螺距值,60例自动选择与推荐螺距值结果一致;因此心率越快,对比剂所需的用量越少;不同心率和扇区图像成像质量差异明显,对于心率70次以上应使用SSB扫描。结论:128层螺旋CT选择适当的对比剂量和参数时,应根据心率调节螺距值以及进行扇形区的选择等多方面参数,这是增加成功率、保证获得高质量图像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层螺旋CT 冠脉成像 优化扫描参数
下载PDF
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长顺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7期85-85,87,共2页
目的:观察增强扫描技术在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中的相关参数设定技术,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50例行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扫描技术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根据图像质量结果评价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 目的:观察增强扫描技术在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中的相关参数设定技术,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50例行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患者,根据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扫描技术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根据图像质量结果评价单排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扫描参数优化是否有临床意义。结论:本组肝血管瘤10例,肺癌肝转移8例,肺癌淋巴结转移5例,肝癌肺转移4例,胆管细胞癌肺转移3例,肺肝肾淋巴瘤13例,胸腹夹层主动脉瘤7例;50例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良好,与单部位扫描图像质量接近,无很大差别;单部位增强扫描辐射剂量大约为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2~3倍。结论:单排螺旋CT胸腹增强扫描可获得质量较好图像,可减少受检者接受的X线剂量,获得病变部位的有用诊断信息,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辐射剂量 优化扫描参数 胸腹联合增强扫描
下载PDF
CT成像技术在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成庆 夏可周 郭卫春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5期107-111,共5页
脊柱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常规术式,而内固定误置则是导致脊柱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准确评估内固定置入位置对预防脊柱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T是评估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常用影像学手段... 脊柱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常规术式,而内固定误置则是导致脊柱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准确评估内固定置入位置对预防脊柱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CT是评估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常用影像学手段,但由于金属伪影干扰,CT图像无法清晰显示金属-骨界面及邻近的组织结构。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去除金属伪影的CT成像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脊柱内固定置入位置的精准评估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目前,去除金属伪影新的CT成像技术主要有基于硬件的CT扫描参数优化和基于软件的后处理算法。CT扫描参数优化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简单易行,可在中低端CT中广泛应用,但其去除金属伪影的效果有限,难以满足临床精准诊断的要求。迭代重建(IR)、金属伪影去除(MAR)和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是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常用的后处理算法,IR算法可在低辐射剂量下较好地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MAR、VMI算法也能较好地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但MAR算法有可能引入新的伪影,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而VMI算法可增加图像噪声、降低对比度,不利于软组织显示。与单一的后处理算法相比,多种后处理算法联合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的效果更好。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后处理算法和光子计数CT可能在去除脊柱内固定金属伪影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伪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脊柱内固定术 CT扫描参数优化 图像后处理算法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EBSD technique to ultrafine grained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processed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Sample preparati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勇军 Jarle HJELEN Hans J.ROVE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801-1809,共9页
With the help of FESEM, 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can investigate the grains/subgrains as small as a few tens of nanometers with a good angular resolution (~0.5°). Fast development of EBS... With the help of FESEM, 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can investigate the grains/subgrains as small as a few tens of nanometers with a good angular resolution (~0.5°). Fast development of EBSD speed (up to 1100 patterns per second) contributes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related to EBSD has been increasing sharply year by year.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ample preparati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EBSD technique, emphasiz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ultrafine grained an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processed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SPD). Detailed and practical parameters of the electropolishing, silica polishing and ion milling have been summarized. It is shown that ion milling is a real universal and promising polishing method for EBSD preparation of almost all materials. There exists a maximum value of indexed points as a function of step size. The optimum step size depends on the magnification and the board resolution/electronic step size. Grains/subgrains and texture, and grain boundary structure are readily obtained by EBSD. Strain and stored energy may be analyzed by EB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sample preparation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step size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SP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