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te Carlo模拟有特殊几何边界试样的扫描电镜成像衬度
1
作者 李会民 丁泽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4-515,共2页
关键词 MonteCarlo模拟方法 扫描电镜成像 特殊几何边界 表面形貌 低能二次电子 背散射电子 计算模拟方法 弹性散射 非弹性散射
下载PDF
高压冷冻及冷冻替代样品制备方法在体扫描电镜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嘉敏 许淑嫚 +3 位作者 郭帅 巩志伟 倪兵 刘铮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1-480,共10页
高压冷冻及冷冻替代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和低温对含水组织样品进行瞬间冷冻固定和低温脱水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它因可以保存更加真实的细胞超微结构而常应用于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本文利用模式动物小鼠为材料,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体扫描电... 高压冷冻及冷冻替代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和低温对含水组织样品进行瞬间冷冻固定和低温脱水的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它因可以保存更加真实的细胞超微结构而常应用于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本文利用模式动物小鼠为材料,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体扫描电镜的样品制备,并与常规化学固定的样品制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小鼠心肌组织中,高压冷冻及冷冻替代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常规制备样品中的细胞器膜结构皱缩、细胞质分布不均匀、细胞核膜收缩形成锯齿状、甚至局部断裂等现象,使细胞超微结构更接近其生活时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冷冻-冷冻替代 心肌组织 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成像 三维重构
下载PDF
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星 孙飞 季刚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29,共6页
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成像(Cryo-FIB-SEM)是一种新兴的成像检测技术,在原位进行冷冻聚焦离子束切割和冷冻扫描电镜成像,为研究天然含水状态下生物样品内部未被破坏的原始结构打开了一扇窗口。近年来,该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成像(Cryo-FIB-SEM)是一种新兴的成像检测技术,在原位进行冷冻聚焦离子束切割和冷冻扫描电镜成像,为研究天然含水状态下生物样品内部未被破坏的原始结构打开了一扇窗口。近年来,该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该文对其在冷冻体积连续成像、冷冻光电关联成像、冷冻透射扫描成像、冷冻含水切片制备监控及冷冻扫描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该技术在大体积生物样品三维原位成像研究领域的前沿性发展趋势,以期推动Cryo-FIB-SEM技术在生物样品三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成像 冷冻光电关联 冷冻体积连续成像 冷冻透射扫描成像
原文传递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碳酸盐岩矿物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晓 张启燕 +2 位作者 史维鑫 葛天助 宋利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8,共9页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拉组矿物进行微观尺度扫描和分析,表征其矿物成分、颗粒形态、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波里拉组方解石以泥晶为主,胶结作用明显,物性致密,孔径小(<5μm),局部发生白云化作用,白云石主要为粉-细晶,以自形晶为主,多呈线接触。矿物在纵向呈规律变化:底部为泥灰岩,陆源碎屑含量较高(>56.57%),其次为方解石(25.79%),磨圆度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中段陆源碎屑矿物和方解石呈条带交错分布,方解石较石英含量增加(方解石47.43%,石英28.54%),沿晶间普遍发育的草莓状黄铁矿簇直径可达10μm,整体为氧化界面之下的还原环境;顶部以方解石为主(>90%),颗粒直径多为10~50μm,颗粒间多呈线接触,粒间孔几乎不发育,局部发生层状白云化作用。矿物特征显示波里拉组沉积物源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陆源碎屑输入双重影响,具有典型的混积岩特征,沉积环境从早期陆源碎屑供给较为充足,到晚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整体为海相碳酸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里拉组碳酸盐岩 矿物微观特征 沉积环境 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 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下载PDF
地层条件下页岩有机质孔隙内CO_2与CH_4竞争吸附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晓琦 翟增强 +4 位作者 金旭 吴松涛 李建明 孙亮 刘晓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2-779,共8页
为研究CH4与CO2分子在页岩有机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仪的表征结果构建了分子模拟的层柱孔隙模型,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法(GCMC)研究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 为研究CH4与CO2分子在页岩有机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仪的表征结果构建了分子模拟的层柱孔隙模型,利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法(GCMC)研究了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有机质纳米孔隙中CH4的吸附规律,并重点研究了CO2与CH4竞争吸附的规律。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内大量发育纳米孔隙,孔隙连通性好,是吸附气重要的储集空间;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能增加CH4吸附量,地层条件下若出现超压会显著提高CH4吸附气量;CO2具有较强的竞争吸附能力,温度与压力的共同升高使CO2与CH4选择系数迅速降低,页岩气埋深越大则CO2与CH4选择系数越低。页岩气开发在流体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CO2驱替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孔隙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三维成像 CH4吸附 CO2与CH4选择系数 分子模拟
下载PDF
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原位结构分析体系建立与应用
6
作者 王雪 南希 +3 位作者 杜星月 刘玉峰 李霞 张云峰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4年第5期482-489,共8页
目的旨在建立脑组织样本神经血管单元中内皮细胞线粒体快速可视化分割的方法和应用。方法取假手术组纹状体和缺血再灌注组纹状体半暗区组织,采用锇-硫代碳酰肼-锇制样技术(Osmium-thiocarbohydrazide-osmium,OTO)包埋前块染色技术,结合... 目的旨在建立脑组织样本神经血管单元中内皮细胞线粒体快速可视化分割的方法和应用。方法取假手术组纹状体和缺血再灌注组纹状体半暗区组织,采用锇-硫代碳酰肼-锇制样技术(Osmium-thiocarbohydrazide-osmium,OTO)包埋前块染色技术,结合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ocused ion bea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IB/SEM)和人工智能可视化图像分析软件(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sualization-image analysis,AIVIA)机器学习图像分割技术,对神经血管单元中内皮细胞线粒体进行大尺度成像和快速分割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OTO-FIB/SEM-AIVIA(OFA)的脑组织块样本线粒体快速分割流程,实现微米级神经血管单元中特定细胞类型线粒体纳米级分辨率的快速可视化;该流程可以提供脑组织样本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变化的准确信息;同时,训练出的模型可以拓展应用于相同图像采集参数的不同样本数据,提高图像分割速度和数据处理效率;基于这一方法,本研究发现相较于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纹状体半暗区内神经血管单元完整线粒体的平均体积变小且形态变圆;本研究还进一步提取并三维重建了内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并发现其形态和数量的改变。结论OFA流程可以快速获取神经血管单元或其中某个特定细胞类型,提供内皮细胞完整线粒体数量和体积的准确信息,为功能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结构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单元 线粒体 超微结构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成像 机器学习
原文传递
Microwave-assisted in situ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 with BSA/montmorillonite and application on latent fingermark imaging 被引量:5
7
作者 Lei Yan Yanlin Yu Zhining Xi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619-626,共8页
A method for in situ preparation of 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Au NC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montmorillonite composite powder(Au NC-BSA/MMT) was developed, and the products were used to detect latent fingermark... A method for in situ preparation of fluorescent gold nanoclusters(Au NCs)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montmorillonite composite powder(Au NC-BSA/MMT) was developed, and the products were used to detect latent fingermarks. In this work, Au NCs were "grown" both inside and on the surface of BSA/MMT clay using one-step reduction of HAu Cl4 by BSA. The as-prepared Au NC-BSA/MMT nanocomposites emit intensive red fluorescence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UV-visible light and show stable chemical features and low toxicity. The obtained fluorescent powd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o depict their sizes, structural information and optical features. Given their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eparation, simple operation, low cost, efficient UVvisible radiation-dependent photoluminescence and good affinity with finger residues, the in situ synthesized Au NC-BSA/MMT nanocomposite powders wer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fluorescent developing reagent for developing latent fingermarks deposited on various object surfaces(such as glass, aluminum foil, painted metal, plastic products and weighing papers)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As results, the developed fingermarks with clear patterns and satisfactory level-2(minutiae points) and level-3(sweat pores) ridge details were obtained. Notably, treated prints could be excited by red light and emitted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avoid background interference and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UV light.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simpl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good enhancement performance for latent fingermarks, the proposed method might be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various fluorescent probes for detecting trace evidence in forensic sci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nanoclusters in situ montmorillonite latent fingermark fluorescent powder forensic sci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