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泛神论”对郭沫若墨学态度的影响——从“扬墨”到“非墨” 被引量:1
1
作者 曹顺庆 聂韬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76-84,105,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成果,分析郭沫若对墨学态度由推崇转为批判,与"泛神论"思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泛神论 扬墨 非墨
下载PDF
论易白沙评孔扬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兼论其对当前“国学热”的价值意义
2
作者 姜怀忠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4-77,共4页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 易白沙 评孔 扬墨 东西文化融合 国学
下载PDF
新文化阵营的儒墨比较思想及“扬墨抑儒”之反思
3
作者 吴晓欣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0-67,共8页
对于儒墨之关系,新文化阵营既从立论根基上指出儒家专制与墨家平等的区别,又以“仁爱”与“兼爱”为核心辨明儒墨基本主张之差异,还立足于西方的科学方法来突出儒墨哲学方法的不同,借此证明墨学与西学的契合以及儒学与西学的背离。总体... 对于儒墨之关系,新文化阵营既从立论根基上指出儒家专制与墨家平等的区别,又以“仁爱”与“兼爱”为核心辨明儒墨基本主张之差异,还立足于西方的科学方法来突出儒墨哲学方法的不同,借此证明墨学与西学的契合以及儒学与西学的背离。总体上看,新文化阵营一致地表现出“扬墨抑儒”的倾向,而实则他们对儒学并未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在批判意识形态化的“儒学”之基础上主张回归先秦儒学的真精神,这是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社局下对不同意义之“儒学”的辩证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阵营 墨学 儒学 儒墨比较 扬墨抑儒
下载PDF
易白沙评孔扬墨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4
作者 张金荣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0-15,共6页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易白沙 评孔 扬墨 东西文化融合
原文传递
论儒墨之争的结构性张力
5
作者 黄庆丽 《职大学报》 2017年第6期17-22,共6页
儒墨之争是复杂性问题,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是由当时的文化状况决定的,既是话语权之争,也是政治道路选择之争。文化史上的儒墨之争产生了四种格局:儒墨互非、儒墨互用、尊儒抑墨和排儒扬墨,这形成了既互相牵制又相对... 儒墨之争是复杂性问题,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是由当时的文化状况决定的,既是话语权之争,也是政治道路选择之争。文化史上的儒墨之争产生了四种格局:儒墨互非、儒墨互用、尊儒抑墨和排儒扬墨,这形成了既互相牵制又相对均衡的结构性张力。重思儒墨之争,有益于对墨学不断地探索、发觉和创造性转化,促使儒学和墨学研究获得新的进展,这将给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创造出许多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墨之争 儒墨互非 儒墨互用 尊儒抑墨 排儒扬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