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沫轻质土在跨长江扬子江隧道段堤防填筑中的应用
1
作者 俞杨 管辉 张钟天 《珠江水运》 2024年第8期133-135,共3页
泡沫轻质土是一种轻质填充材料,具有轻质性、不可压缩性、高强性、施工周期短等优点。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泡沫轻质土在跨扬子江隧道段堤防填筑的施工工艺流程、技术要点和社会经济效益并进一步阐述了泡沫轻质土在水利工程堤防填筑... 泡沫轻质土是一种轻质填充材料,具有轻质性、不可压缩性、高强性、施工周期短等优点。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泡沫轻质土在跨扬子江隧道段堤防填筑的施工工艺流程、技术要点和社会经济效益并进一步阐述了泡沫轻质土在水利工程堤防填筑中应用的可行性,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土 扬子江隧道 堤防填筑
下载PDF
扬子江隧道公交车通行能力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方健生 张礼敬 陶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4期133-138,共6页
南京长江大桥的封闭施工将导致部分公交车汇入扬子江隧道并增加隧道中车流量,从而导致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为探究扬子江隧道原通风设计能否有效稀释增加的一氧化碳,利用FLUENT软件对公交车通行量可行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 南京长江大桥的封闭施工将导致部分公交车汇入扬子江隧道并增加隧道中车流量,从而导致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为探究扬子江隧道原通风设计能否有效稀释增加的一氧化碳,利用FLUENT软件对公交车通行量可行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模拟得到交通堵塞情况下隧道中流场速度矢量图和不同公交车占有率下的一氧化碳体积浓度分布云图。结果表明:隧道以车顶高度为界可分成射流区和回流区,回流区一氧化碳体积浓度远高于射流区;一氧化碳体积浓度随公交车占有率增加而升高,并在公交车尾回流区聚集,局部区域长时间超过30%的公交车占有率会使车载人员产生不适感甚至中毒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江隧道 一氧化碳 公交车占有率 仿真模拟
下载PDF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在南京扬子江隧道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3
作者 江行飞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0年第2期139-140,共2页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作为公路隧道机电工程中相对独立的系统,在保障隧道正常运营,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扬子江隧道项目中火灾自动报警的系统方案,阐述了消防联动控制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作为公路隧道机电工程中相对独立的系统,在保障隧道正常运营,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扬子江隧道项目中火灾自动报警的系统方案,阐述了消防联动控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可供类似的城市隧道、特长公路隧道、水下隧道等车流量比较大,疏散和救援困难的项目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扬子江隧道 公路隧道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报警主机
下载PDF
南京长江隧道与扬子江隧道工程技术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曲明玉 《中国建材科技》 2016年第4期113-116,共4页
通过对同类工程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南京长江隧道和杨子江隧道工程实例为基础,指出在高水压、超浅埋、长距离、高强度的卵石地层修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应掌握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恶劣的复合地质条件下,如何考虑设计盾构开挖刀具,延长盾构... 通过对同类工程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南京长江隧道和杨子江隧道工程实例为基础,指出在高水压、超浅埋、长距离、高强度的卵石地层修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应掌握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在恶劣的复合地质条件下,如何考虑设计盾构开挖刀具,延长盾构刀具的使用寿命,以及重视工程水文地质的研究并针对性的部署应对措施是大直径穿江盾构隧道工程成败的关键,寄希望能对国内外同类工程建设发挥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隧道 扬子江隧道 技术对比
下载PDF
通行车辆的激增对扬子江隧道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翠 张礼敬 《公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4-190,共7页
依据隧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隧道交通安全水平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比较车流量增加前后的交通安全评估结果得到通行车辆激增对隧道交通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江隧道内的通行车辆激增... 依据隧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运用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隧道交通安全水平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比较车流量增加前后的交通安全评估结果得到通行车辆激增对隧道交通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江隧道内的通行车辆激增,隧道的交通安全等级由良好降为中等,隧道的交通事故风险增加。隧道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分流、车辆分类管理等手段,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江隧道 交通安全 车辆激增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