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68年扬州教案解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段颖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1868年的扬州教案,在晚清众多教案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反映了弛禁初期晚清各阶层对外来教会的态度。扬州教案并不是中方官员所说的民众对英国传教士的误扰,而是扬州官绅"以民制夷"思想在行动上的体现。但惩凶和赔款的最终结... 1868年的扬州教案,在晚清众多教案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反映了弛禁初期晚清各阶层对外来教会的态度。扬州教案并不是中方官员所说的民众对英国传教士的误扰,而是扬州官绅"以民制夷"思想在行动上的体现。但惩凶和赔款的最终结局,宣告了扬州绅民驱赶外国传教士行动的失败。类似于扬州教案的反洋教行为在此后的反教运动中屡见不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教案 反洋教 御侮
下载PDF
扬州教案中民众被煽动的原因探析
2
作者 刘长林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8年第1期82-83,共2页
本文以扬州教案为例,叙述了扬州教案中的"乱象",分析了谣言与底层民众的狂热,确认地方精英新的"华夷观"与利益关系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认为有关近代教案的研究,除了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以阶级观念看待平民与教民... 本文以扬州教案为例,叙述了扬州教案中的"乱象",分析了谣言与底层民众的狂热,确认地方精英新的"华夷观"与利益关系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认为有关近代教案的研究,除了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以阶级观念看待平民与教民之间的冲突之外,还应客观的看待教案过程中底层民众表现出来的不理性行为,并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教案中底层民众表现出疯狂举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教案 底层民众 原因
下载PDF
官民同心与炮舰外交——1868年扬州教案中的中英交涉
3
作者 张坤 周静静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4-83,共10页
本文从中英交涉的视角对扬州教案中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梳理。民众关于天主教育婴堂的流言引发了对新教传教士戴德生的仇视,扬州官员的耽延不作为使教案最终爆发,这表明基层官员对传教士的排斥心理。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和英国领事交涉期间,... 本文从中英交涉的视角对扬州教案中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梳理。民众关于天主教育婴堂的流言引发了对新教传教士戴德生的仇视,扬州官员的耽延不作为使教案最终爆发,这表明基层官员对传教士的排斥心理。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和英国领事交涉期间,由于双方在文化和法律观念上的差异而无法达成共识,曾国藩对地方官员办理的认可则从侧面表明其对传教士的排斥。在总理衙门与英国公使交涉初期,奕䜣等人虽觉察到中英对教案转述的两歧局面,但认可曾国藩的处理,拒绝承认地方官违约应受惩罚,交涉中的法律文化冲突使僵局再现,在炮舰胁迫下,清政府虽不得已答应赔款和惩罚基层官员的要求,但成功抵制了惩罚士绅和增加养伤银的额外需索,强烈抗议英国的炮舰外交。透过纷繁的是非曲直,国族间的冲突从深层次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教案 曾国藩 麦华陀 中英交涉
原文传递
戴德生在扬州教案中的态度考辨
4
作者 张晓宇 《宗教与历史》 2019年第1期3-16,195,共15页
中华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在扬州教案中曾两次报告英国领事,在事后也积极配合英国领事进行案件调查、索赔和惩凶工作,并且专门致信英国领事感谢他们所采取的炮舰政策。正是扬州教案引发的英国公众的巨大反对,促使戴德生开始重新考量传教... 中华内地会传教士戴德生在扬州教案中曾两次报告英国领事,在事后也积极配合英国领事进行案件调查、索赔和惩凶工作,并且专门致信英国领事感谢他们所采取的炮舰政策。正是扬州教案引发的英国公众的巨大反对,促使戴德生开始重新考量传教事业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政治特权。相较同时期沉溺于武力护教的传教士,此举已属难能可贵。扬州教案的交涉也反映出传统史观对传教士的定性并非一无可取,晚清来华传教士与政治特权的共生关系仍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教案 戴德生 内地会 炮舰政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