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扭转性痉挛和神经干细胞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文庆 田增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7期444-446,共3页
扭转性痉挛(torsion spasm,TS)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主动肌与拮抗肌不自主、反复发生的异常同步收缩,导致受累部分的肢体出现扭转运动或异常姿势。肢体近端症状重于远端,紧张时加重... 扭转性痉挛(torsion spasm,TS)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主要表现为主动肌与拮抗肌不自主、反复发生的异常同步收缩,导致受累部分的肢体出现扭转运动或异常姿势。肢体近端症状重于远端,紧张时加重。TS的症状可局限于身体某一局部,也可累及多个部位或半侧躯体,甚至波及全身。本文就TS干细胞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痉挛 神经干细胞 治疗 扭转张力障碍
下载PDF
扭转痉挛三家系报告
2
作者 宋洁 陈志鸿 刘杰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扭转痉挛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变形张力障碍 扭转性张力障碍
下载PDF
心理护理干预微电极引导下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扭转痉挛患者7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鲜继淑 吴南 +1 位作者 唐治菊 陈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8期1346-1347,共2页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骨骼肌、躯体肌呈缓慢而剧烈的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的运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可有效地改善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等... 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骨骼肌、躯体肌呈缓慢而剧烈的不随意扭转为特征的运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可有效地改善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手术部位距离视束、内囊等功能区较近,所以手术定位要非常精确。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术,除了依靠螺旋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进行解剖学定位外,还应用电生理技术进行功能定位,功能定位过程中需要患者意识清楚,积极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痉挛 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 微电极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 治疗 心理疗法 扭转张力障碍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长期疗效分析
4
作者 任文庆 田增民 +3 位作者 尹丰 钮竹 卢旺盛 陈涛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rimary torsion dystonia,PT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住院的11例PTD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手术,毁损靶点为丘脑腹外侧核。术后随访5年以上(平均6.0±1.7年),采用国际... 目的观察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primary torsion dystonia,PT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住院的11例PTD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手术,毁损靶点为丘脑腹外侧核。术后随访5年以上(平均6.0±1.7年),采用国际通用的Burke-Fahn-Marsden(BFM)肌张力障碍运动评分(BFM-DMS)进行评价,观察并对比术前、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PTD患者未见脑出血、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前BFMDMS平均为17.8±7.5,手术后BFMDMS平均为13.4±6.4,术后BFMDMS较术前降低,并且差异显著(t检验,P<0.05),术后随访5年BFMDMS总体有效率81.8%(9例/11例),总体症状改善率为25%。结论立体定向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能使PTD患者症状获得较长时间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扭转张力障碍 核团毁损 立体定向技术
原文传递
时文阅读训练(三)
5
作者 吴应海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8年第3期44-45,共2页
[时文速递]最自豪的母亲26岁那年,我生下了儿子乔治。他刚出生时一头黑发,一双大大的蓝眼睛,还有我所见过的最长的睫毛。9个月的时候。
关键词 阅读训练 扭转张力障碍 行走能力 母亲 滑雪 小乔 奥林匹克 拐杖 残疾人 医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