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总统特使赫尔利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1
作者 任云丽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84-184,共1页
赫尔利 194 4年 9月至 194 5年 11月作为美国总统特使来中国 ,调停国共两党关系 ,由于他执行的是扶蒋反共政策 ,助长了蒋介石国民党坚持反共独裁内战政策 ,致使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关键词 扶蒋反共 国共合作破裂 中国内战爆发
下载PDF
抗战后期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形成中的苏联因素
2
作者 宋光伟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5期40-41,共2页
抗战后期,苏联对国共两党的真实态度,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的认识,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欲望,客观上鼓励和帮助美国顺利完成政策调整,确立扶蒋反共政策。
关键词 美国 扶蒋反共政策 苏联因素
下载PDF
美国在抗日战争后期的扶蒋反共政策
3
作者 鄢朝敏 《昆明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7-10,46,共5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进一步明朗。其长远目标,是要把中国塑造成符合美国心愿的形象,使中国在战后成为其称霸亚洲、抗衡苏联的重要基石。但在个别时期,因为军事形势的紧迫和国民党抗战无能,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方面,曾一度表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进一步明朗。其长远目标,是要把中国塑造成符合美国心愿的形象,使中国在战后成为其称霸亚洲、抗衡苏联的重要基石。但在个别时期,因为军事形势的紧迫和国民党抗战无能,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方面,曾一度表现出既扶蒋又拉共的双向选择。由于美国政府的垄断资产阶级性质及其对华政策的政治因素,随着战争形势的演变,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走上了助蒋反共的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抗战后期 扶蒋反共 史迪威 赫尔利
下载PDF
抗战结束前后美国制定扶蒋反共政策的国际背景
4
作者 董佳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9年第1期57-66,共10页
学界关于1945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中共。但事实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援蒋联共到扶蒋疑共再到扶蒋反共的发展过程;美国之所以扶蒋,... 学界关于1945年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提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消灭中共。但事实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从援蒋联共到扶蒋疑共再到扶蒋反共的发展过程;美国之所以扶蒋,主要是考虑到战争后期苏联对华影响的不断扩大及可能出现的共苏合作所带来的对国民政府统治的冲击,政策初衷主要是为保护国民党政权,帮助蒋介石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共苏合谋的背景下维持统治,而不是相反,一开始就帮助蒋介石实行军事反共;政策提出者并非赫尔利,而是罗斯福;美国提出扶蒋政策后初期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着眼,并不直接涉及用军队帮助重庆。后来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1945年中苏条约签订后苏联不仅没有履行条约义务还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激怒了美国。美国为遏制战后苏联在华势力的扩张才最终选择在军事上帮助蒋介石进行军事反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后期 共苏合作 中苏条约 冷战 扶蒋反共
原文传递
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确定 被引量:12
5
作者 陶文钊 《近代史研究》 1987年第2期263-282,共20页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赫尔利使华的前半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赫尔利使华的前半年,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战时的援蒋抗日到战后的扶蒋反共的转变;赫尔利作为这种转变的具体实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利 扶蒋反共政策 世界形势 美国对华政策 罗斯福 政府 个人代表 蒋介石 援蒋 史迪威事件
原文传递
苏联在战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形成中的作用
6
作者 宋广伟 陈海岭 《上海党史研究》 2000年第4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抗战后期 美国 对华政策 扶蒋反共 苏联因素
原文传递
田中内阁“扶蒋反共”政策与蒋日合作(1927—1928)
7
作者 王美平 《日本学刊》 CSSCI 2020年第S01期168-169,共2页
日本的对华政策对国民革命的进程与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至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会谈前日本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关注不足。1927年2月,随着国民革命军迅速发展至长江流域,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授意干事长山本条太郎... 日本的对华政策对国民革命的进程与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至1927年蒋介石与田中义一会谈前日本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关注不足。1927年2月,随着国民革命军迅速发展至长江流域,政友会总裁田中义一授意干事长山本条太郎,携森恪、松冈洋右等要员考察中国。山本回国后提出国民革命“苏俄控制说”,认为国民革命是所谓的“赤化”运动,要求日本政府积极干涉。山本的上述论调被田中义一接受,成为其制定对华政策的认识基础。4月22日,田中义一在组阁声明中,提出了纠集列强共同“反共”的对华方针。田中内阁之所以推出“反共”方针,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近代以来日俄两大帝国主义围绕中国的激烈竞争关系,使日本极度担忧苏联通过援助中国革命借机挤压日本在华权益。其次,这是由日本固有的“反对共产主义”、维护“天皇制”国体的意识形态决定的。再次,维护日本在朝鲜、中国的台湾与东北等地建立起的殖民统治秩序与权益,是田中首相对华推行“反共”方针的根本目的。“反共”并不是田中内阁为拉拢蒋介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日本有着深远历史基础与战略意图的国家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政策 扶蒋反共 田中义一 国民革命 殖民统治 松冈洋右 在华权益 政友会
原文传递
美国:由扶蒋联共到扶蒋反共
8
作者 汪舒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年第11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美国 扶蒋联共 扶蒋反共 对华政策 抗日战争 中学 历史教学
原文传递
略论1994年美国的扶蒋联共政策
9
作者 秦兴洪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66-73,79,共9页
从1943年底开始,美国在扶蒋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与中共建立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依赖蒋介石为他打日本的计划落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事力量和人民力量的发展及其抗战业绩,逼得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单纯的抚蒋防共政... 从1943年底开始,美国在扶蒋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与中共建立关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依赖蒋介石为他打日本的计划落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事力量和人民力量的发展及其抗战业绩,逼得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单纯的抚蒋防共政策,不得不对中共作一些友好的表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面是支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对中共虽作过一些友好表示,但只能在不损害美蒋关系的原则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蒋关系 1944年 美国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扶蒋联共政策 扶蒋反共政策
全文增补中
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赐余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谢赐余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正式形成到1947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后经历了10个春秋。正是由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试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谢赐余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正式形成到1947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后经历了10个春秋。正是由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最终打败了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中国共产 国共合作关系 国共关系 一党专政 国民党政府 扶蒋反共政策 统一战线 共产党
下载PDF
一九四七年“九台事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维缜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8,共12页
"九台事件"并非偶然,它是美国执行军事援蒋政策的结果。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积极、谨慎地与中共进行交涉,中共则在审讯过后兑现了释放两名美国军官的承诺。随后,美国与国民党方面分别进行宣传,力图抵消中共的舆论影响。该事... "九台事件"并非偶然,它是美国执行军事援蒋政策的结果。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积极、谨慎地与中共进行交涉,中共则在审讯过后兑现了释放两名美国军官的承诺。随后,美国与国民党方面分别进行宣传,力图抵消中共的舆论影响。该事件在美国与中共之间确立了通过高层联络处理美方人员被俘问题的机制。同时,中共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宣传,从政治上动摇了驻华美军的合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台事件” 中美关系 驻华美军 扶蒋反共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敏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8-23,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从纵日侵华,到助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经历了从犹豫到决断,从含糊到明确,曲折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政策多变性。但是,这些政策无论怎样变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有利于美...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从纵日侵华,到助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经历了从犹豫到决断,从含糊到明确,曲折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了异乎寻常的政策多变性。但是,这些政策无论怎样变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出发,有利于美围统治者的国家利益。实足地反映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 扶蒋反共 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全球战略 罗斯福政府 霸权主义 国家利益
下载PDF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3
作者 花亚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30-36,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处在不断调整变化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美国对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决定的:一是积极推进战争,尽快实现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任务,二是承认和确定中...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处在不断调整变化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抗日力量的不断壮大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美国对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决定的:一是积极推进战争,尽快实现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任务,二是承认和确定中国在战时和战后的大国地位,以准备建立战后组织,实现在美国控制下的远东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如何估价中共领导的武装在对日作战中的能力,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好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战局,影响着美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它将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时面临的一个十分敏感而又不可忽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战争爆发 对日作战 赫尔利 日本法西斯 抗日战争时期 蒋介石集团 史迪威 抗日武装 扶蒋反共
下载PDF
赫尔利赴华使命的失败及原因论析
14
作者 龙士云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86-290,共5页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够遏止苏联向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展的势头。赫尔利来华后的实际结果是使美国终止了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而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导致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赫尔利赴华使命失败的原因一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二是对国民党的专制主义本性缺乏认识;三是低估了中共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利 抗战后期 对华政策 扶蒋反共
下载PDF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发生转变原因初探
15
作者 刘焕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9-110,共2页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发生转变原因初探刘焕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触不多,发展到较为密切,最后走向破裂的曲折道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既不愿得罪日本,又不...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发生转变原因初探刘焕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触不多,发展到较为密切,最后走向破裂的曲折道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既不愿得罪日本,又不想失去在中国的利益,对华的态度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 转变原因 赫尔利 国民党政府 美国对华政策 扶蒋反共政策 蒋介石政府 共产党 国民政府
下载PDF
评述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政策的变化
16
作者 胡大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73-79,共7页
抗战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对华的态度经历了淡漠、转机、合作抗日与逆转的四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共的态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经历了三个交错起伏的阶段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发生变化的根源,除... 抗战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美国对华的态度经历了淡漠、转机、合作抗日与逆转的四个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对中共的态度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其影响和制约,经历了三个交错起伏的阶段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发生变化的根源,除了中共的武装力量显示出的作用外,是以中国战局和国际形势为转移的,又是以美国的全球战略为依据的。三个交错阶段是:第一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10月,是促进国共团结抗日。然而在此期间,蒋介石是要美国的援华物资与军事装备,消极抗战,实行限共政策,削弱了抗日力量。有鉴于此,以史迪威为首的援华派主张支援中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迪威 罗斯福总统 赫尔利 蒋介石政府 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军队 军事委员会 扶蒋反共 对日作战 迪克西使团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17
作者 伊胜利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92-96,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伊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国共合作、英勇对日作战的同时,奉行独立自主并尽可能争取外援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国际交往特别是开展同美国的交往,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伊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国共合作、英勇对日作战的同时,奉行独立自主并尽可能争取外援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国际交往特别是开展同美国的交往,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认真回顾抗战时期中共制定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美政策 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 日本帝国主义 美国政府 对美外交 中共中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扶蒋反共
下载PDF
1943—1949年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演变
18
作者 刘德喜 《国际共运史研究》 CSSCI 1993年第4期4-7,共4页
1943-1949年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方面走向成熟并取得成功。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功。毛泽东... 1943-1949年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方面走向成熟并取得成功。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功。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是毛泽东思想在国际问题方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的成功不仅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和政治战略的成功,也是毛泽东外交战略的成功。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外交战略集中反映了中国(国共两党)、美国、苏联三国四方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 外交战略 中国问题 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 苏联 国共两党 扶蒋反共政策 中国革命发展
下载PDF
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东北的外交斗争策略
19
作者 王真 《党史研究与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7-32,共6页
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同国民党蒋介石一场严峻的斗争,就其斗争形式来讲,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但外交斗争是一个重要侧面.这主要是由东北的特殊形势决定的.因为抗战结束前夕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把东北... 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同国民党蒋介石一场严峻的斗争,就其斗争形式来讲,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但外交斗争是一个重要侧面.这主要是由东北的特殊形势决定的.因为抗战结束前夕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把东北纳人到美苏对抗的战略格局中去,使争夺东北的斗争带有国际性.如同中共中央当时给东北局的指示中所说;“这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斗争.”这种斗争形势向中共提出了如何运用外交策略的问题.所谓运用外交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处理好同苏联和美国的关系.苏联根据中苏条约出兵东北,并将把东北交给蒋介石.因此,中共进军东北首当其冲的障碍就是中苏条约的限制.美国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东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尔塔协定 外交策略 斗争策略 外交斗争 扶蒋反共 斗争形势 军事方面 斗争形式 中国内政 主力部队
下载PDF
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冯玉祥
20
作者 熊吕茂 《岭南学刊》 1992年第1期94-97,共4页
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爱国民主人士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推动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坚持反对蒋介石集团独裁内战和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政策,致力于国内和平民主事业,团结和联合国内外的爱国民主进步势力,... 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爱国民主人士冯玉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推动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坚持反对蒋介石集团独裁内战和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政策,致力于国内和平民主事业,团结和联合国内外的爱国民主进步势力,积极参加人民民主革命阵线,为推翻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统治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冯玉祥 爱国民主人士 蒋介石集团 扶蒋反共政策 人民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 美帝国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