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论批判史的内在进程与当代反思——康德与罗蒂的哲学“对话”
1
作者 杨赫姣 杨青山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2期10-14,共5页
本体论是哲学永恒的课题,而现代哲学研究中对于本体论的看法值得反思。本体论在其发展历史的背后蕴含着认识论的转向以及逻辑思维自我更新完善的基本动力,这种动力恰恰构成了本体论发展的批判式进路。本体论发展的"断裂"出现... 本体论是哲学永恒的课题,而现代哲学研究中对于本体论的看法值得反思。本体论在其发展历史的背后蕴含着认识论的转向以及逻辑思维自我更新完善的基本动力,这种动力恰恰构成了本体论发展的批判式进路。本体论发展的"断裂"出现在现代哲学当中,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哲学抛弃了本体论,现代哲学正是在批判的重塑本体论的过程中,揭示了本体论批判史内在进程的合理逻辑以及现实意义。在现代哲学对本体论的反叛中,罗蒂具有代表性,更以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认识体现了对本体论的现代改造的大胆尝试。本文正是以康德哲学与罗蒂哲学的比较研究为视域,透视哲学本体论批判史的内在逻辑与实质,试图理清哲学现代发展的应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批判史 一元 多元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批判史——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轨迹探寻
2
作者 韩秋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21,共6页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学科的专业概念自使用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形而上学"不断地被提及与使用、理解与衍生、解构与解释、批判与发展,甚至这样一个具有西方哲学"专利"性质的概念也在中...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学科的专业概念自使用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形而上学"不断地被提及与使用、理解与衍生、解构与解释、批判与发展,甚至这样一个具有西方哲学"专利"性质的概念也在中国哲学中不断发酵与展开,使"形而上学"既具有现象学的表征,也具有解释学的理解,更具有"形而上"的追问。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一直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的——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就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就是在上述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批判史 西方哲学中国化
下载PDF
思想的历史结构和思想史批判 被引量:1
3
作者 聂敏里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48-57,142,共11页
思想创新在一般方法论上的根据同思想的历史结构相关。正是通过对思想的历史结构的清楚省察和呈现,通过将我们自身的思想清晰地置于这一历史结构之中,以思想史批判的方式,思想才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从思想的历史结构、思想史批判、思... 思想创新在一般方法论上的根据同思想的历史结构相关。正是通过对思想的历史结构的清楚省察和呈现,通过将我们自身的思想清晰地置于这一历史结构之中,以思想史批判的方式,思想才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从思想的历史结构、思想史批判、思想和文本的互动来阐明思想创新的一般方法论原则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创新 思想的历结构 思想批判 思想和文本的互动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精神史”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微观政治哲学 被引量:1
4
作者 温权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15,185,共12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激进政治哲学叙事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作为黑格尔概念史逻辑的实践性颠倒,它指认了以物质生产范式为座架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于人类历史发展轨迹和社会权力更迭谱系的宏观解释力,并据此在历时态层面... 历史唯物主义的激进政治哲学叙事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作为黑格尔概念史逻辑的实践性颠倒,它指认了以物质生产范式为座架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于人类历史发展轨迹和社会权力更迭谱系的宏观解释力,并据此在历时态层面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政治景观的总体性阅读。然而,其中却存在两个亟待澄清的学理性问题:一个是,该如何界定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现实性”;另一个是,怎样切入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所标识的社会权力结构重组,及其与历史文明形态转变之间的对应关系。事实上,二者分别指涉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具体检视对象与政治哲学的实际批判标。进而,凸显出能够充分折射历史时代性风貌,且表征人类阶段性实践成就的文化-符号性要素应当被纳入政治学视野的必要性。无独有偶,前者可视为相应时空区间内社会日常交往方式、文化艺术风格、制度组织程序乃至知识传递网格等环节的集合。它们共同决定了特定时段围绕某一生产格局而确立的权力运行机制。因此,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内涵及其思想始基的传统定位理路必须介入微观领域。这意味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激进革命旨趣既是“政治变迁史”与“文化记忆史”的有机统一,又是在对人类文明结晶之“精神史”反思基础上的微观政治哲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 微观政治哲学 政治变迁 文化记忆 精神批判
下载PDF
观念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方金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2-47,共6页
"观念"作为现代术语,据王力、冯天瑜等先生考证,为"来自西洋,路过日本"的新语。这一历程似乎注定了以"观念"为研究对象的"观念史"研究,因"观念"的复杂性而显得扑朔迷离,难辨其踪。... "观念"作为现代术语,据王力、冯天瑜等先生考证,为"来自西洋,路过日本"的新语。这一历程似乎注定了以"观念"为研究对象的"观念史"研究,因"观念"的复杂性而显得扑朔迷离,难辨其踪。梳理中外观念史研究,从观念史研究的不同类型,可概括出观念史的三个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考辨观念 实证观念 批判观念
下载PDF
西方史学批评的传统、方法与启示——基于“西方史学,中国眼光”的解读
6
作者 陈安民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0年第2期31-60,共30页
史学批评是衡评史家史著得失、分析史学发展趋势、生成理论的一条有效途径。源远流长的西方史学批评史自成传统,成果形式多样、论题丰富、名家名作辈出。史著可靠,即真实性与客观性追求是贯穿始终的批评原则。在其多样的批评方法之中,... 史学批评是衡评史家史著得失、分析史学发展趋势、生成理论的一条有效途径。源远流长的西方史学批评史自成传统,成果形式多样、论题丰富、名家名作辈出。史著可靠,即真实性与客观性追求是贯穿始终的批评原则。在其多样的批评方法之中,比较、史源考索等是较为常用且关键者。西方史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度,其间是是非非、得失成败,方法论遗产等,皆可为中国史学批评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学批评 《近代批判 客观性
下载PDF
比较柯蒂斯与弗兰姆普敦的"多元化"建筑史写作
7
作者 沈君承 《城市建筑》 2016年第26期235-235,共1页
随着现代建筑史学的发展和丰富,现代建筑史学的历史的讨论也在进行中.一度受黑格尔"历史主线"(Mainline of History)影响至深的以吉迪恩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史学发展到当代,已经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化历史写作.在多元化的历史写作中,对... 随着现代建筑史学的发展和丰富,现代建筑史学的历史的讨论也在进行中.一度受黑格尔"历史主线"(Mainline of History)影响至深的以吉迪恩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史学发展到当代,已经从主线历史走向多元化历史写作.在多元化的历史写作中,对"西方中心论"的打破和对"多元化"的探索,尤以弗兰姆普敦和柯蒂斯为佳.本文试图以这两位当下著名建筑理论家的代表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和《1900年后的现代建筑史》(即《20世纪世界建筑史》)为例,对比分析了二人的"多元化"建筑史写作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1900年后的现代建筑 多元化 欧洲中心论
下载PDF
西方哲学形而上轨迹与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 被引量:17
8
作者 韩秋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69,共10页
本文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学一直以来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 本文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形而上学"的现象学,可以看出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学一直以来是在双重维度上发生——狭义的"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广义的"未来形而上学",如斯特劳森把形而上学理解为描述的形而上学和修正的形而上学。1"西方哲学中国化"是在双重维度统一的意义上重建中国式的"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国化如同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史一样,既注重对概念、命题等知识进行界定与明晰,而走了一条狭义的形而上学之路;也注重建构概念、命题之间的逻辑推理的理论体系,以实现西方哲学的中国形态,而走了一条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路;更注重现代形态的整个理论表达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而走上一条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的未来形而上学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批判史 西方哲学中国化
下载PDF
铃木虎雄及其中国文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曹东 寇慧艳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3期90-92,共3页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木虎雄 日本 文学评论 中国文化研究 现代汉学研究 中国文学批判史
全文增补中
超越外交史:从外交史批判运动到新冷战史的兴起 被引量:6
10
作者 牛可 《冷战国际史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37,361,379,共40页
本文试图从学科文化的角度把握近几十年来美国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演进和转型的总体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期"新冷战史"的学术史源流和学术思想特性。在冷战前期进入高峰期的外交史具有单一、封闭、板结的总体特性,这种状况在... 本文试图从学科文化的角度把握近几十年来美国外交史/国际关系史演进和转型的总体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期"新冷战史"的学术史源流和学术思想特性。在冷战前期进入高峰期的外交史具有单一、封闭、板结的总体特性,这种状况在1980年代以后持续推进的具有"学术运动"风貌的学科批判和反思中被打破,导致以认识论多元主义、跨学科和研究空间扩展为方向的学科整体转型,促生了新的、更趋近美国历史学整体趋势的研究格局和学科文化。"新冷战史"的基本特性是对常规外交史的超越和扩张的冷战观,它的存在和演进以多元主义的新学科文化为基本智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国际关系 外交批判运动 新冷战 学科文化
原文传递
从书信看兰克第一本书及附本的诞生 被引量:4
11
作者 景德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以兰克写作与出版第一本书《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35》第一册及附本《近代史家批判》时期的来往书信为主要资料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史料与研究,还原兰克第一本书及附本的写作、出版以及兰克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的过程。研究表明... 以兰克写作与出版第一本书《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35》第一册及附本《近代史家批判》时期的来往书信为主要资料基础,结合其他方面的史料与研究,还原兰克第一本书及附本的写作、出版以及兰克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的过程。研究表明,兰克能以其第一本书及附本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主要是由于当时普鲁士文化部高官的重视,而不是因为这两本书被当时的德国与普鲁士史学界视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著作。兰克得以进入德国大学史学界,固然要归结于他在其第一本书及附本中表现出来的史学才能,但他试图通过出版著作以摆脱个人与研究困境的急切追求,以及出版过程的节外生枝,也给这两本书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克 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1494—1535 近代批判 德国
下载PDF
Richard Jack Canada's Battle Painter
12
作者 Lloyd James Bennett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7期527-538,共12页
As a study in art history critical theory,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appreciation and usage of art amongst interest groups at the time of the Great War and the subsequent legacy of the work of Canada's resident war art... As a study in art history critical theory,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appreciation and usage of art amongst interest groups at the time of the Great War and the subsequent legacy of the work of Canada's resident war artist Richard Jack. The Canadian War Museum's recent web page described Jack's standing officer in The Second Battle of Ypres 22 April to 25 May 1915 as one who "exemplifies the courage and resolve of the inexperienced Canadians in their first major battle". This comment showed a marked contrast to the contemporary art critic Richard Cork who described the first of the Canadian war memorials paintings as "a clich6-ridden bandaged officer ... shamelessly catering to public sentiment". Given these disparate position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gulf between these points of view and subsequently make the case that ar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that might make us cautious of viewing a given work without due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text of its making and future mer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 art painting CRITICISM history First World War CANADA JACK
下载PDF
修辭與數術:《淮南子》的文本構成
13
作者 林泠(译)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166-190,共25页
歷史批判的方法在中國古典文獻研读中逐步佔據主導地位,使得微觀層面的文本分析成爲主流。因此,在古典文獻研究中,能否識别文本構成形式規律的問題常常被忽視,或被認爲是無關緊要的。本文通過研究中國數字象徵主義和“環狀文本結構”的... 歷史批判的方法在中國古典文獻研读中逐步佔據主導地位,使得微觀層面的文本分析成爲主流。因此,在古典文獻研究中,能否識别文本構成形式規律的問題常常被忽視,或被認爲是無關緊要的。本文通過研究中國數字象徵主義和“環狀文本結構”的主導規則,試圖揭示《淮南子》如何反映“道”與“王”的“圓形構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結構修辭 淮南子 環狀 數術 形式批判
下载PDF
Pedagogy in Bangladeshi Private Universities: Context, Culture, and Confusion
14
作者 Manzurul Mannan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9期574-582,共9页
Pedagogy teaches teachers how to teach, so that they may effectively 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it offers important training for teachers to transform students from mere parrots of information into challengers of an... Pedagogy teaches teachers how to teach, so that they may effectively 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it offers important training for teachers to transform students from mere parrots of information into challengers of and innovators of knowledge. Yet, while Bangladesh has had a long histor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pedagogy has hardly entered the imagin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ors.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pedagogical training would address cultural hindrances to students' advanced learning. Today's teachers are yesterday's students, with each generation being groomed in the same cultural patterns of learning that are continually repeated without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jority of faculties lack pedagogical methods for adjusting their teaching framework to accommodate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worldviews to nurture knowledge progression in classroom settings. Importantly, students acquire cultural practices of rote learning and memorization by way of lectures and homework that parrots texts and lectures. Many faculties are unaware that the purpose of a university is to stimulate new ideas and knowledge, provoke assumptions, and teach and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The pedagogical challenge also derives from Bengali culture, from which teachers assume a hierarchical mindset and attitude that is counter-product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PEDAGOGY university BANGLADESH
下载PDF
正义观的隐喻视角:从罗尔斯、蒲鲁东到马克思
15
作者 张文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当代政治哲学有一个预设前提是:“正义”这个语词有着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但这仍然是“词”或者“辞”或者“话”意义上说的。罗尔斯讨论正义这个概念及其构造社会正义原则时,把理想性或者理性意义上衍生出的逻辑作为一种任务。隐喻... 当代政治哲学有一个预设前提是:“正义”这个语词有着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但这仍然是“词”或者“辞”或者“话”意义上说的。罗尔斯讨论正义这个概念及其构造社会正义原则时,把理想性或者理性意义上衍生出的逻辑作为一种任务。隐喻已经决定了这个概念的否定性运动。这一点也在蒲鲁东关于正义的定义之中明白地显示出来。在唯物史观中考察正义,隐喻思维作为人类把握正义概念的引导性思维,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有关正义女神的现代神话。它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以商品为基础的价值观体系的反射、投射、在场和方向性的显像,另一方面作为空洞的意识形态的浮光掠影、误导性的幻象、模仿,以及伪造逻辑这块正当性底布上的花卉。依“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隐喻,正义概念恰恰是指向隐喻或者从隐喻过渡到概念领域。正义的新的表现形式要能够出现,很显然就需要以更伟大的作为来产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隐喻 概念批判 马克思
原文传递
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 被引量:14
16
作者 孙正聿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7,100,共7页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是以概念批判的方式而构成的确立"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形而...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是以概念批判的方式而构成的确立"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和消解"非神圣形象"的形而上学历险。形而上学历险中的"后形而上学"并不是放弃以理论形态表征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的终结",而是以哲学自身为直接批判对象所表征的当代人类的"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形而上学 概念批判史 人类文明 后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杨明照先生与川大学派
17
作者 辜佳丽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4期-,共14页
我国著名的文史大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一生精研文心、驰索经典,著述甚丰、誉满中外。作为一代宗师,杨先生用自己的学术智慧和辛勤付出,奠定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发展基础。四川大学形成了以项楚教授、曾... 我国著名的文史大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一生精研文心、驰索经典,著述甚丰、誉满中外。作为一代宗师,杨先生用自己的学术智慧和辛勤付出,奠定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发展基础。四川大学形成了以项楚教授、曾枣庄教授、张志烈教授、张涌泉教授、舒大刚教授、王钟陵教授等为代表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研究和以曹顺庆教授、叶舒宪教授、王晓路教授、徐新建教授、蒋承勇教授、李伟昉教授为代表的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这两大支学术流派。杨先生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大学术共同体——川大学派。川大学派已经成为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领军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群体,在中外学界享有盛誉。川大学派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平等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展现了中国文化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明照 《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批判史 川大学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