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判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国家品牌实践--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
1
作者 罗志伟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69-1179,共11页
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发展正面临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既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在全球治理语境下中国积极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举措。以海南自贸港为对象,采用话语分析和网络... 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发展正面临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既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在全球治理语境下中国积极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举措。以海南自贸港为对象,采用话语分析和网络民族志方法,探讨基于国家品牌的地缘政治实践,审视政府、媒体和国内外普通受众如何参与海南自贸港地理意义的(再)生产,并讨论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国家品牌建设涉及国家、媒体和普通受众之间的互动,政府利用媒体工具构建宏大叙事,塑造国内外受众对海南自贸港的地理想象,进而支持和强化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建设者身份。然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形成了差异化的情感体验,普通受众对海南自贸港的认同等积极感知支持了国家身份叙事,质疑和感到威胁等情感则对自上而下和由内而外的话语营建提出挑战。不同行动者的建构和表征作用使国家品牌意义不断被想象、表达和重塑,导致基于国家品牌的地缘政治运作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国家品牌 海南自贸港 全球治理语境 情感体验
下载PDF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的中印边界争端批判地缘政治解读
2
作者 余珍鑫 胡志丁 张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006,共16页
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学界往往从殖民、历史、安全、第三方介入等因素解释中印边界争端的原因,忽视边界可作为资源被国内外多方行为体复杂权力斗争所利用,进而制造边界争端的事实。本文援引批判地缘政治的理念与... 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学界往往从殖民、历史、安全、第三方介入等因素解释中印边界争端的原因,忽视边界可作为资源被国内外多方行为体复杂权力斗争所利用,进而制造边界争端的事实。本文援引批判地缘政治的理念与分析方法,从多方行为体协同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并划分地缘政治想象类型,进而提出理解边界争端的新分析框架,以解读2020年5月—2021年2月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表明:①边界争端可以看作不同行为体利用的工具或资源,即多方行为体协同对边界争端进行话语与地缘政治想象的建构,以达成其目的或利益。②基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印度主流媒体报道,印度国内的印人党、国大党、军队、外交部、企业社会精英等将中印边界争端作为谋取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利益的工具,通过话语建构偏执风格式、亲密隐喻式或道德抵制式的地缘政治想象,制造或加剧边界争端形势。③边界争端可被认为是印方行为体制造利用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即当其目的还未达成时,班公湖对峙等争端事件再次发生或持续,而当其目的基本达成后才趋于缓和或平息。对此,中国须理性认识近年来中印边界争端呈现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并适时发挥积极性探究的方式建设两国间经贸互补的合作性结构,以有效缓和或化解边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中印边界争端 话语 地缘政治想象 印度
原文传递
论批判地缘政治视野中的《奥本海默》
3
作者 路春艳 祖岳 《电影评论》 2023年第7期54-59,共6页
影片《奥本海默》试图在宏大的地缘冲突背景中勾勒出奥本海默的个人素描,也与当今时代的地缘政治秩序产生了惊人暗合。本文从批判地缘政治的视角对《奥本海默》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其中个体身份与性别政治的关键话语表达。研究认为诺兰导... 影片《奥本海默》试图在宏大的地缘冲突背景中勾勒出奥本海默的个人素描,也与当今时代的地缘政治秩序产生了惊人暗合。本文从批判地缘政治的视角对《奥本海默》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其中个体身份与性别政治的关键话语表达。研究认为诺兰导演在《奥本海默》中对当今时代的地缘政治秩序进行了银幕再现与重构。他冲破了地缘边界的范围,对当今时代的全人类命运进行观照,体现出深刻的现实思考与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本海默》 批判地缘政治 身份 性别政治 地缘想象
原文传递
批判性地缘政治视角解读大国权力变迁
4
作者 赵懿黑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权力变迁时期大国势力范围的调整往往是诱发冲突的重要原因。既有研究未能提出和平调整势力范围的条件,且大部分研究忽视了衰退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视角,可以发现当两个大国之间发生权力变迁时,冲突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崛... 权力变迁时期大国势力范围的调整往往是诱发冲突的重要原因。既有研究未能提出和平调整势力范围的条件,且大部分研究忽视了衰退国家的战略选择。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视角,可以发现当两个大国之间发生权力变迁时,冲突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崛起国家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条件以及衰退国家对地缘政治条件的理解。随着权力结构的变化,衰退国家会加重“地理想象”并夸大安全需求。在当前权力变迁的背景下,美国认为其安全取决于对欧亚大陆沿岸地区的主导权;美国对安全线的建构可能加剧权力变迁期间大国间的冲突风险。美国之所以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并不完全是由于国际结构变化的压力,也是由于美国对于安全的理解及安全线的划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变迁 权力转移 批判地缘政治理论 美国威胁评估 中美关系
下载PDF
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被引量:50
5
作者 胡志丁 陆大道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1-863,共13页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国家有机体论 海权论 陆权论 边缘地带论
原文传递
“东突暴恐”事件的批判地缘政治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安宁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50-1663,共14页
以中国网络媒体对其境内"东突"极端分裂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活动的话语实践以及受众群体对此类话语的回应为分析对象,援引批判(流行文化)地缘政治研究理论,利用语义分析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了媒体和受众群体... 以中国网络媒体对其境内"东突"极端分裂势力制造的暴力恐怖活动的话语实践以及受众群体对此类话语的回应为分析对象,援引批判(流行文化)地缘政治研究理论,利用语义分析和"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了媒体和受众群体作为地理知识生产的场所对新疆及其相关空间的地理意义进行生产和协商的方式,并讨论了由此而生的新疆地理想象与中国政府反恐策略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媒体以文本表征的手段生产了新疆及其相关空间的消极地理知识、建构了消极的地理想象,这些地理意义的产生在受众的"消费"过程中又不断地被协商与再生产。此外,这些地理意义的生产和协商与国家制定的反恐怖主义政策始终是一致的,它们是国家制定反恐策略的重要参考消息来源之一。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来讲,将人们日常生活(包括表征和非表征的行为实践)对地理意义的生产过程纳入到人文地理的研究范畴中来。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研究颠覆了传统的、本体论上的、客观的自然环境对国家政治决策发挥影响作用的地缘政治研究范式,将想象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进行了尝试。此外,从实践意义来讲,本文对网络媒体及受众对地理知识生产的讨论对政府的话语权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东突暴恐”事件 网络媒体 读者 地理想象
原文传递
批判地缘政治学与南极地缘政治的发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玉刚 周超 秦倩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6-131,159-160,共16页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它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证明并解构凝结在制度、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地缘权力,质问全球空间是如何被那些权力和权威中心不断地重新想象和重新叙述的,在领土意义淡化的情况下,新的地缘政治是如何...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它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证明并解构凝结在制度、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地缘权力,质问全球空间是如何被那些权力和权威中心不断地重新想象和重新叙述的,在领土意义淡化的情况下,新的地缘政治是如何在科学、知识、观念等内容上被重新建构的。南极地缘政治大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中又大致可分为领土驱动、科考和资源驱动、环境生态驱动三个阶段。自第二阶段领土竞争的意义有所淡化起,各种新的南极意义被不断构建并相互竞争,构成了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批判地缘政治学可以为我们理解这方面的变化提供很好的理论工具。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南极地缘政治发展要求我们更重视科学、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力量的影响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等新的知识创造、供给和传播的场域,参与和南极相关的各种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和意义系统的塑造,同时对这些方面的深层含义和相关力量的实质意图保持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地缘政治 批判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批判及中立性地缘议程建构的可能 被引量:4
8
作者 于海洋 张微微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27,共11页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因为过度强调海陆对峙、权力政治、空间控制及大国政治等,陷入具有悲剧性的宿命论之中。但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关于"地理因素与国际冲突创造存在关联""地理空间存在跨界管辖的客观需要"的判断具有...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因为过度强调海陆对峙、权力政治、空间控制及大国政治等,陷入具有悲剧性的宿命论之中。但是,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关于"地理因素与国际冲突创造存在关联""地理空间存在跨界管辖的客观需要"的判断具有合理性。法国学派、美国理想主义和批判地缘政治学从去冲突化、去国家化、去地理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这种批判因为过度否定地理因素对政治选择产生的影响、对地缘合作过于乐观及无法形成全球性分析框架,难以实现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替代。一个有效的地缘政治议程应该坚持分析框架的普适性、认识论的中立化、人地互动论、权力的工具化及国家主导下行为体的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立性地缘政治实践优先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 批判地缘政治 中立性地缘政治议程
下载PDF
从“亚太”到“印太”: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向红 张少文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8,167,共36页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表述从"亚太"转变为"印太"。文章尝试从批判地缘政治学入手,将美国的"亚太"与"印太"战略进行比较,考察美国关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想象的变迁及其动力...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表述从"亚太"转变为"印太"。文章尝试从批判地缘政治学入手,将美国的"亚太"与"印太"战略进行比较,考察美国关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想象的变迁及其动力。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从"亚太"到"印太"的战略转变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从"L形布防"到"半嘴形包围"的转变,以及特朗普政府企图通过全方位竞争以重建美国在各个领域的霸权、通过改变自我认同与巩固和扩大西方式自由民主国家联盟以重塑大国身份和信心、通过寻找战略支点以重构关键地缘政治空间这三个方面的战略诉求。拜登政府上台后,已然继承并强化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这意味着美国与中国在"印太"地区乃至全球舞台的战略博弈必将长期持续。为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有效应对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国应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涵养大国心态,采取社会创造策略寻求身份和承认,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谋篇布局。若"冰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等规划能够持续顺利推进,便可有效破解美国通过"印太"战略围堵中国的图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亚太战略 “印太”战略 批判地缘政治 L形布防 半嘴形包围
原文传递
津巴布韦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动态地理想象——基于批判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安宁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8-1530,共13页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积极构建其国家形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综合问题。研究援引批判地缘政治作为理论工具,以在津巴布韦的调查作为经验材料,探讨了津巴布韦不同主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动态地理想象及其机制。...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积极构建其国家形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综合问题。研究援引批判地缘政治作为理论工具,以在津巴布韦的调查作为经验材料,探讨了津巴布韦不同主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动态地理想象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津巴布韦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地理想象不再受到以其国家宣传话语主导的基于殖民历史和独立战争的历史叙事所支配。相反,在其快车道土地改革运动、中国“走出去”战略及其与非洲日益紧密的联系,以及以“特朗普主义”为代表的全球地缘政治湍流不断等时代背景下,津巴布韦内外部社会关系产生了剧烈变化,不同主体之间(包括国家、政府、政党、协会、企业和个体等)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津巴布韦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因此不再受到历史叙事的单方面影响,也受到流动的中国企业、移民及其在地实践,以及津巴布韦内外部社会关系变化与这种实践之间的互动的影响,从而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不断解构和重构。研究拓展了批判地缘政治理论对话语的理解,强化了该理论与现实问题产生互动的潜力。从应用价值来看,研究讨论了它塑路径对中国国家形象营建的逻辑,对于全球转型背景下如何打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地理想象 国家形象 话语 津巴布韦
原文传递
环境政治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基于批判地缘政治的视角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晓凤 王雨 葛岳静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在国际环境政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批判地缘政治关注主权国家之外的非政府行为体,同时对权力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借助其思想,本文指出国际环境政治中... 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在国际环境政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批判地缘政治关注主权国家之外的非政府行为体,同时对权力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借助其思想,本文指出国际环境政治中INGO的作用,并通过尺度—权力框架分析其行动和角色。发现:(1)INGO在环境等国际公共事务上作用不断凸显;(2)INGO在多个尺度上通过不同的权力影响环境政治;(3)INGO与政府存在依赖、合作和对抗等不同的互动关系。因此,应处理好与INGO的关系,借助其独特的权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非政府组织 批判地缘政治 尺度 权力
原文传递
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下原住民组织对北极事务的参与和影响——以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闫鑫淇 赵宁宁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8,共12页
从自发组建的非政府组织到北极事务中颇具影响力的权力组织,原住民组织已经成长为北极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利益攸关方。在获取北极事务参与权及实施行动决策中,北极原住民组织展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视角观察因... 从自发组建的非政府组织到北极事务中颇具影响力的权力组织,原住民组织已经成长为北极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利益攸关方。在获取北极事务参与权及实施行动决策中,北极原住民组织展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视角观察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原住民组织的发展历程,发现:(1)北极原住民组织强调基于文本生产的知识权力获取方式;(2)制度性参与是原住民组织的主要行动路径。北极事务参与权的获取及针对性行动策略的实施帮助原住民组织成功影响和重塑了北极的治理理念、身份认同与地理空间,推动北极地区向着善治和良治发展。通过对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案例的解析,可以为中国拓展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合作空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北极事务 因纽特环北极理事会 原住民组织
原文传递
“萨德”与中国大众的东亚地缘政治观: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芷雯 安宁 黄馨玉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32,共11页
本文以韩国在朝鲜半岛引进美国"萨德"系统为背景,对中国非官方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中国大众的东亚地缘政治观,尤其是涉及中国、韩国以及美国之间的国际政治观。对经筛选后的75篇高阅读量文章进行分析后得... 本文以韩国在朝鲜半岛引进美国"萨德"系统为背景,对中国非官方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中国大众的东亚地缘政治观,尤其是涉及中国、韩国以及美国之间的国际政治观。对经筛选后的75篇高阅读量文章进行分析后得到结论如下:(1)中国大众对"萨德"在韩部署这一事件涉及的地缘政治观首先体现在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表征。在此基础上,大众文本建构了负面的美韩同盟形象;(2)"萨德"在韩部署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大众的爱国主义情绪,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大众对韩国"不负责任"这一国际形象的建构,助燃了中国大众对韩国的厌恶情绪;(3)美韩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系统这一政治和军事事件敦促中国大众对"萨德"进行了了解,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美国、韩国威胁东亚区域安全以及中国国家安全的事实;(4)以"萨德"为切入点,中国大众在韩国"不负责任"国际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韩国国内的负面新闻,从而进一步恶化了韩国的形象。借助微信强大的传播能力,这些大众文本与东亚地缘政治局势、美韩同盟威胁区域与其他国家安全的事实以及中国官方态度交相呼应,在日常生活领域对美国和韩国进行了施压。鉴于此,本文不仅尝试弥补了国内批判地缘政治研究的不足,还紧贴时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萨德” 东亚地缘政治 中韩关系 微信 乐天
原文传递
从“客观实在”到“话语”的变革——奥图泰尔批判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进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娟 《理论界》 2013年第11期16-18,共3页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新形式。奥图泰尔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代表性人物,将后现代主义分析和解构方法引入地缘政治学,通过分析"具体景观"、"选址"和"知识引用"的关系,提出地理是一种带有价值立...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新形式。奥图泰尔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代表性人物,将后现代主义分析和解构方法引入地缘政治学,通过分析"具体景观"、"选址"和"知识引用"的关系,提出地理是一种带有价值立场的地理知识或书写。在此基础上,他对话语生产主体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出这种话语和书写的背后权力的运行和实施。同时,他指出从现代主义情境到后现代主义情境的过渡中,出现了很多新地缘政治话语,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任务,始终是质疑这些话语背后存在的"地理-政治性"问题。奥图泰尔批判理论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将地缘政治理论视为话语和书写,并从话语建构过程中发现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他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批判方法,为批判地缘政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奥图泰尔 地缘政治话语 地缘政治书写
原文传递
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外交转向的动因、行为与困境:基于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的考察
15
作者 陈小迁 《中东研究》 2021年第1期111-128,264,共19页
以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审视,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外交由激进向务实转向。原因在于:地缘政治文化从"重建乌玛"向"民族国家"转变;亟须获取政治与经济利益;地缘政治视角受国际局势缓和及地区格局变动影响,逐渐趋于温和... 以批判性地缘政治理论审视,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外交由激进向务实转向。原因在于:地缘政治文化从"重建乌玛"向"民族国家"转变;亟须获取政治与经济利益;地缘政治视角受国际局势缓和及地区格局变动影响,逐渐趋于温和务实。该时期伊朗的务实外交行为体现在:区域内层面与中东国家的缓和性外交,跨区域层面与西方国家的战略试探性外交,泛区域层面与俄罗斯、中亚等国家的合作性外交。外交转向使伊朗逐渐摆脱被孤立局面,助力经济重建,温和务实政治势力得以壮大。然而,宗教政治职能化压制了实用主义外交行为,加之与其他地缘政治行为体之间信任感淡薄,安全困境激发地缘政治格局紧张多变,地缘政治的遏制因素导致伊朗外交转向乏力。该时期伊朗外交转向担负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对当今伊朗外交实践仍有启示意义:只有利用好自身地缘政治优势,排除宗教的非利己性外交功能,才能获取更多的地缘政治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拉夫桑贾尼 伊朗 外交转向
下载PDF
在学科发展的演变中理解和把握地缘政治及地缘政治学——兼论对地缘环境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志丁 张喆 +1 位作者 马腾 胡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4-64,共11页
通过对地缘政治学发展演变的系统梳理,将"地缘政治"理解为解析国际政治或国际秩序特有的空间视角和多要素、跨领域和跨尺度的综合分析方法,而地缘政治学则是其特有空间视角和综合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其视角和方法形成的理论学说... 通过对地缘政治学发展演变的系统梳理,将"地缘政治"理解为解析国际政治或国际秩序特有的空间视角和多要素、跨领域和跨尺度的综合分析方法,而地缘政治学则是其特有空间视角和综合分析方法以及基于其视角和方法形成的理论学说的集合。这种特有视角集中体现在对国家层面空间范围内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优化组合分析,在系统层面的比较和关联分析以及跨领域和跨尺度的相互作用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有时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但是,整体而言,地缘政治学是一门发展极不完善的学科,这不是源于其思想不够深邃,而是源于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无法跟上复杂现实的需求。这为开启真正的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中国学者不应该仅仅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跟随者和推广者,而应成为原创理论和方法的贡献者。这或许就是国内在复兴地缘政治研究中确立以地缘环境解析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主要方向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地理环境 批判地缘政治 世界体系论 地缘环境
下载PDF
现代地缘政治学的缺陷与中国“地缘政治想象”的超越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微微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现代地缘政治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研究框架、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上都是有价值的,但因为冲突性的世界观、海陆对峙、大国中心主义等内在局限而饱受争议。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地缘政治学对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帝国主义性质及地理想象的缺陷进... 现代地缘政治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研究框架、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上都是有价值的,但因为冲突性的世界观、海陆对峙、大国中心主义等内在局限而饱受争议。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地缘政治学对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帝国主义性质及地理想象的缺陷进行了系统性批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新地缘政治理念和实践正在塑造一种超越西方的地缘政治想象,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海陆联合的全球性地缘政治愿景及区域范围内的亲、诚、惠、容外交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地缘政治 帝国主义地缘治学 地缘政治想象 批判地缘政治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 被引量:21
18
作者 许勤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共7页
在政治地理研究中,没有一个领域像地缘政治学那样引起如此多的争论。从传统地缘政治学到新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经历了繁荣-低迷-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面对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传统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削弱,一些地缘政治学... 在政治地理研究中,没有一个领域像地缘政治学那样引起如此多的争论。从传统地缘政治学到新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经历了繁荣-低迷-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面对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传统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中地位的削弱,一些地缘政治学者从批判的视角重新审视以“国家中心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特征的传统理念,结合现实发展出一个新分支———批判性地缘政治学。批判性地缘政治学日益集中于对全球的相互依存性、区域和平与安全以及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研究上,更多地强调了国际关系变化的一面,并且通过批判性解读传统理论而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为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 传统地缘政治 批判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一国两制下的跨境水资源治理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雨 《热带地理》 2017年第2期154-162,共9页
一国两制勾勒了独特的跨境水资源治理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跨境供水有力地支持了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和发展;同时,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跨境供水的争议也凸显出"两制"安排下差异化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所塑造的... 一国两制勾勒了独特的跨境水资源治理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跨境供水有力地支持了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和发展;同时,近年来出现的关于跨境供水的争议也凸显出"两制"安排下差异化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所塑造的不同治水策略。重要的是,这些争议并不主要产生于政府间议程,而是集中在非政府层面的民众、媒体、社会组织甚至学者。这既体现出"边境重塑"已经超越空间意义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过程的一部分,也反映地缘关系研究中需要融入更多价值观、话语、权利等"低政治"问题。未来的跨境水资源治理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进一步综合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走出"地域陷阱",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加强对地方层面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一国两制 边境 批判地缘政治 香港
下载PDF
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灿松 葛岳静 +1 位作者 马纳 胡志丁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11年密松水电站事件之后,缅甸排华思潮不断攀升。这一思潮伴随着缅甸民主改革的进程不断发展,成为影响中缅关系转折和思考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重要触发点,文章结合缅甸各阶层的情感和不同行为体行为、利用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建... 2011年密松水电站事件之后,缅甸排华思潮不断攀升。这一思潮伴随着缅甸民主改革的进程不断发展,成为影响中缅关系转折和思考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重要触发点,文章结合缅甸各阶层的情感和不同行为体行为、利用情感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从缅甸排华思潮产生的国内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缅甸排华思潮产生的分析框架。利用框架从缅甸殖民时期以来形成的"羞辱"文化、民主改革之后缅甸局势变动、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等宏观背景,以及缅甸民众的排华记忆、民族主义盛行、对中国支持军政府的误解、华企在缅甸投资的产业结构、未能更好融入当地、对投资地各阶层利益的忽视、非政府组织对民众的错误诱导、媒体过分关注华企和华人以及过分夸大华企的影响等微观主体剖析缅甸排华思潮主要原因。结合其产生的过程和形成的机制,从国家外交政策调整、华企和华人行为的转变、加强与缅甸非政府组织联系、正确引导媒体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地缘政治 排华思潮 行为主体 华企华人华侨 缅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