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迈克尔·曼与批判社会学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钧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0-107,共8页
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四部曲以及其他关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著作不仅是经典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也是重要的批判社会学研究。曼在六个方面对批判社会学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全球化、资本主义、军事权力、美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四部曲以及其他关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著作不仅是经典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也是重要的批判社会学研究。曼在六个方面对批判社会学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全球化、资本主义、军事权力、美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以及全球变暖。曼的研究体现出对人类苦难和解放的深刻关注,并展现了批判社会学的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公正、聚合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克尔·曼 批判社会学 权力 全球化
下载PDF
论哈贝马斯批判社会学的道德教育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唐爱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56,共6页
以沟通行动理论为核心的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蕴含着显著的道德意味与独特的道德教育见解。沟通理性与道德共识、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制度文化、相互理解与互为观众、自由辩论与沟通互动,分别构成了其批判社会学的道德教育目的观、课程观... 以沟通行动理论为核心的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学,蕴含着显著的道德意味与独特的道德教育见解。沟通理性与道德共识、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制度文化、相互理解与互为观众、自由辩论与沟通互动,分别构成了其批判社会学的道德教育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和方法论。批判社会学的道德教育观,对人们深入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论与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批判社会学 沟通行动 道德教育观
下载PDF
任意性与必然性的系统化——布迪厄批判教育社会学关系主义再阐释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晨 罗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34-46,共13页
“关系主义”既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方法基础,亦是其批判教育社会学的思维框架。这一思想进路源自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它拒绝孤立看待研究对象,仅根据其内在性质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建立关系系统,将研究对象视为系统中的要素,由系统... “关系主义”既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方法基础,亦是其批判教育社会学的思维框架。这一思想进路源自结构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它拒绝孤立看待研究对象,仅根据其内在性质进行分析,而是通过建立关系系统,将研究对象视为系统中的要素,由系统为其赋予关系性属性,由此进行共时性考察。当以“关系主义”视角分析布迪厄批判教育社会学对再生产机制的阐释,则可发现:社会再生产的文化再生产机制以惯习为中介,确立了权力关系结构(系统I)与教育体系系统(系统II)之间的结构同源性。因此,只有将布迪厄的分析重新置于关系主义的框架中,分析其早期化用和思维运用的实例,才能回溯其基底问题和思维建构方法,准确地把握其批判教育社会学的内核,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理论特色,并提出对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解的批判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关系主义 结构主义 批判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可松动的共识:2022年社会学理论研究趋势
4
作者 孙宇凡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24-148,共25页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共识,往往在于以个别人物思想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解读方式,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诊断。然而,以2022年社会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近年相关发展趋势来看,这三点共识都有所松动。本文提出以下综述与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共识,往往在于以个别人物思想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解读方式,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诊断。然而,以2022年社会学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其近年相关发展趋势来看,这三点共识都有所松动。本文提出以下综述与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迈向社会学理论史的量化研究。社会学家开始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工具,关注社会学人物思想的集体传记,既能回答传统的“经典化”等议题,又开拓了精英传承等新问题视角。二是迈向作为认知实践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学家开始超越将理论作为文本成果,转向探索理论家如何运用抽象、隐喻等认知工具进行“做理论”及其教学实践,从而打开理论文本如何形成的“黑匣子”。三是迈向规范评估的社会学批判。社会学理论家打破了批判与规范的二分法,不再只满意于问题诊断层面,而是积极参与提供社会变革的规范方案以及总结社会行动者从第一人称视角给出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 批判社会学 理论化
下载PDF
试析林克莱特批判历史社会学视角中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 被引量:1
5
作者 阎静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0-144,共5页
历史社会学是当今国际关系非主流理论中有影响的流派之一,由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林克莱特倡导的批判历史社会学是其中重要分支,其阐述的主题是世界主义伤害协议。林克莱特力图改变当下国际关系历史社会学各主要分支的研究仍主要集... 历史社会学是当今国际关系非主流理论中有影响的流派之一,由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林克莱特倡导的批判历史社会学是其中重要分支,其阐述的主题是世界主义伤害协议。林克莱特力图改变当下国际关系历史社会学各主要分支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社会、国家、地缘政治和战争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而对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和文化力量没有给予应有关注这一状况,尝试通过对不同形式的世界政治组织中的伤害协议这样的社会学主题的分析来拓展这一关注。他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构筑在怀特的国家体系社会学中的世界主义方法之上,主要探究不同的国家体系如何将各种类型的伤害置于规范性的约束之下,并在一个可比较的视角中探究现代性在此方面已取得的重要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历史社会学 世界主义伤害协议 国家体系的社会学 世界主义方法 现代性与进步
下载PDF
论阿多诺的“批判的社会学”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玉霞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8,共5页
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对此,阿多诺持质疑态度: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成为"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导致了总体性的社会的丧失与社会现象意义的丧失;... 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对此,阿多诺持质疑态度: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成为"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导致了总体性的社会的丧失与社会现象意义的丧失;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仅仅看作是客体,忽视了社会还是主体的存在;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变成"价值中立"的学科;实证主义社会学推崇主观任意性。阿多诺在批判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批判的社会学。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实证主义的弊病,但有些批评内容建立在歪曲理解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证主义 阿多诺 批判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学向度——兼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7
作者 唐惠敏 《甘肃理论学刊》 2022年第2期112-120,共9页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和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愈发凸显在全球治理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元主义病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享共建的国际治理原则,传递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和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愈发凸显在全球治理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元主义病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共享共建的国际治理原则,传递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蕴:一是融贯历史社会学的时代价值,阐释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范式;二是秉持空间社会学的认知视角,超越传统地缘政治思维的现实鸿沟;三是延承批判社会学的理论传统,表达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现实要求。以上三个维度,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全球共享发展道路上的国际责任和价值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历史社会学 空间社会学 批判社会学
下载PDF
西尔伯曼与阿多诺的文学社会学之争——兼论文学社会学的定位 被引量:3
8
作者 方维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此文以20世纪60年代西尔伯曼与阿多诺之间的争论为中心,讨论文学社会学中两个重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思想。西尔伯曼的社会学立场把文学社会学看做特殊社会学;阿多诺在评价艺术作品的社会性时,则强调辩证地看其"社会性偏离"... 此文以20世纪60年代西尔伯曼与阿多诺之间的争论为中心,讨论文学社会学中两个重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思想。西尔伯曼的社会学立场把文学社会学看做特殊社会学;阿多诺在评价艺术作品的社会性时,则强调辩证地看其"社会性偏离"与自律的程度。"西-阿之争"不仅对当时文学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至关紧要,而且一直还在为难文学社会学的定义和学科归属。对于文学社会学的地位、任务及其研究范围,国际学界迄今未能取得共识。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探讨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社会学的关系,并视文学社会学为文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尔伯曼 阿多诺 经验实证的文学社会学 理论批判的文学社会学 文学 社会学的定位
下载PDF
收视率导向批判--社会的醒思 被引量:4
9
作者 时统宇 吕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9,13,共5页
收视率导向体现的是一种商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科学的变种向传媒文化所传递的诉求,以社会科学研究面目出现的收视率参与建构了电视商业性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提供了电视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标准。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反思和积极的体制探索,... 收视率导向体现的是一种商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科学的变种向传媒文化所传递的诉求,以社会科学研究面目出现的收视率参与建构了电视商业性的物质基础的那一部分,提供了电视工业流水线的生产标准。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反思和积极的体制探索,收视率导向的恶果将同样戕害远未达到丰裕社会发展水准的中国内地的精神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视率 收视率导向 社会学批判
下载PDF
全球背景下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共享的知识与不同的研究视角
10
作者 柯兰君 高晓雪 谢静 《中国研究》 2021年第1期3-18,330-331,共18页
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一部分,而中国的社会学则属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两者的共同点是面向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社会变革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 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一部分,而中国的社会学则属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两者的共同点是面向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社会变革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他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德国“社会科学中国研究工作组”的讨论为出发点,本文探讨了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是否以及应该如何超越古典社会学方法论中的民族主义,成为新兴的世界性/全球性社会学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新兴的全球社会学场域特征是社会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碎片化和不对称性,而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一场域的——也是嵌入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学术体制和资金框架之中的。本文借鉴迈克·布洛维对社会学知识生产的类型划分,即专业、政策、批判和公共社会学四个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理想类型,进而论证应该强化以中国为对象的、着重理论基础阐述的社会学(指批判性和公共社会学)知识的反思性生产,并找到其学术和非学术的受众。同时,这样的做法可能为眼下不对称发展的全球社会学这个新兴场域中的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提供共同讨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研究 中国社会学 全球社会学 不对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 迈克·布洛维 批判性和公共社会学
下载PDF
螺旋式的增长与加速:资本主义批判的社会学
11
作者 哈特穆特·罗萨 唐芳芳(译)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9,共11页
螺旋式的增长与加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加速的经济体制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危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对家庭结构、就业、民主政治、身份认同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螺旋式的增长与加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加速的经济体制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危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对家庭结构、就业、民主政治、身份认同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人的异化角度看,生活节奏的加速导致人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塑造自己生活的力量和自由。因此,作为社会批判的社会学仍然把异化问题当作自己的首要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过上美好生活,或者说分析成功生活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批判社会学 资本主义批判 增长与加速 异化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 被引量:30
12
作者 潘天波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5,共7页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态,其存在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性、定型化以及社会性,并超越于物性已然成为工匠素质及其价值观的指称。然而,工匠精神常常被人们误解与遮蔽,加之艺术家对至高无上艺术性的追求,又逐渐疏远了工...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态,其存在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性、定型化以及社会性,并超越于物性已然成为工匠素质及其价值观的指称。然而,工匠精神常常被人们误解与遮蔽,加之艺术家对至高无上艺术性的追求,又逐渐疏远了工匠精神,致使工匠精神的存在指向发生严重偏向。在现代性面前,尽管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消费文化等依然在遮蔽工匠精神,但伴随现代性文化自觉、艺术人的觉醒以及社会进步,被遮蔽的工匠精神必将获取普遍理解与接受,并在复兴中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社会学批判 文化形态 艺术社会学 手作工艺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物种奇点论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与社会学批判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方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4-223,共10页
科学而全面地探讨人工智能及其社会影响,需要克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割裂、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的割裂,超越技术怀疑论与物种奇点论的二元对立。技术怀疑论忽视了人工智能的历史性成就,即人在实践上证明了关于自身思维的思维... 科学而全面地探讨人工智能及其社会影响,需要克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割裂、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的割裂,超越技术怀疑论与物种奇点论的二元对立。技术怀疑论忽视了人工智能的历史性成就,即人在实践上证明了关于自身思维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和现实性力量,而人工智能物种奇点论则在本体论层面片面夸大人工智能及其物理性的价值,忽视人生物性存在的价值及人性本质的全面性,在社会学层面忽视基于资本逻辑的人的利己性、竞争性的历史性,并将这些历史性的人性赋予机器。扬弃资本逻辑与私有制,人工智能将有助于人实现自身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而非片面的"智能人"。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本体论与社会学高度结合的哲学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物种奇点论 技术怀疑论 本体论批判 社会学批判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波兰经验--鲍曼与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
14
作者 郑莉 李天朗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1-160,共20页
国内关于齐格蒙特.鲍曼的研究集中在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上,主要关注其现代性、后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以及全球化等相关主题,对于鲍曼作为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成员的思想及其对鲍曼一生学术思想的影响关注不够。本... 国内关于齐格蒙特.鲍曼的研究集中在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上,主要关注其现代性、后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以及全球化等相关主题,对于鲍曼作为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主要成员的思想及其对鲍曼一生学术思想的影响关注不够。本文从爱德华.汤普森与波兰左翼知识分子和“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的互动与冲突入手,力图揭示出由于鮑曼在这场冲突中被贴上了右倾“流亡者”的标签,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所开创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与列宁、布哈林将历史唯物主义等同于社会学不同,“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将历史唯物主义看成一种元社会学,而社会学则应该是一种关注政治关系研究的具体总体的学科。沿此脉络,鲍曼确立了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路,并将“开启人类生活可能性”的批判社会学贯穿其学术思想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沙马克思主义学派 开放的马克思主义 批判社会学
原文传递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观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秀婷 《青年与社会(下)》 2013年第12期323-324,共2页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他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博采众长,对其他文化...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他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博采众长,对其他文化传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批判体系,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剖析,形成其独特的“批判的社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不仅完善和发展了知识社会学分析的双重面向,而且开创了知识社会学的批判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社会学
下载PDF
齐格蒙特·鲍曼的遗产 被引量:1
16
作者 彼得.贝尔哈兹 郑莉 李天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37,共4页
齐格蒙特·鲍曼的离世引发了众多的讣告和回应,一些充满敬意,一些充满困惑,另一些则充满嫉妒。社会学界似乎要在两类人之间划清界限:一类是希望通过宣传鲍曼来使自己出名或受到社交媒体关注的人,一类是将鲍曼推到一边的那些知名人... 齐格蒙特·鲍曼的离世引发了众多的讣告和回应,一些充满敬意,一些充满困惑,另一些则充满嫉妒。社会学界似乎要在两类人之间划清界限:一类是希望通过宣传鲍曼来使自己出名或受到社交媒体关注的人,一类是将鲍曼推到一边的那些知名人士、记者甚至江湖骗子。通过评估鲍曼的思想遗产,可以解释这种困惑。事实上,鲍曼的作品有一种逻辑或模式,他根据流动的现代性的总体理论,有针对性地对爱、个体化、工作和难民等时代性表征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 症候学 批判社会学 时代的表征
下载PDF
消费意义的合作创造--以“捡拾中国”环保项目为例
17
作者 卢崴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47,共5页
消费社会学中的"资本操纵论"与"消费者抵抗论"固定化了资本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但是,一个针对户外失控垃圾的环保项目"捡拾中国"却展示了社会组织、公众、资本合作创造消费新意义的经过。捡拾中国... 消费社会学中的"资本操纵论"与"消费者抵抗论"固定化了资本与消费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但是,一个针对户外失控垃圾的环保项目"捡拾中国"却展示了社会组织、公众、资本合作创造消费新意义的经过。捡拾中国项目执行者和参与公众在资本直接控制范围之外的城乡社会空间中成功地创造了户外活动的新方式与新意义。但是,这一新方式与新意义项目的产生过程非但不排斥资本反而欢迎它的加入。资本加入此消费新意义创造过程的方式有3类:资本付费让其员工参加户外捡拾活动,资本以物料、资金支持户外捡拾活动的举办,资本在其产品中融入户外捡拾活动。"资本操纵论"与"消费者抵抗论"从高高在上的学者立场压抑普通人的真实消费体验。文章认为:社会学研究者应该亲近普通人的消费体验,探索宽阔、深厚、丰富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体验 资本操纵论 消费者抵抗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批判社会学
下载PDF
霍耐特早期哲学人类学兴趣后来湮灭了吗?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云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第6期181-188,共8页
早在1980年霍耐特与姚阿斯合作出版《社会行动与人的天性》,标志着霍氏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开端。这种关注有其理论缘由,旨趣在于通过人类学的分析来理解社会斗争的心理动力机制,这种斗争过程推动着哈贝马斯所谓的交往理性状态和社会持... 早在1980年霍耐特与姚阿斯合作出版《社会行动与人的天性》,标志着霍氏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开端。这种关注有其理论缘由,旨趣在于通过人类学的分析来理解社会斗争的心理动力机制,这种斗争过程推动着哈贝马斯所谓的交往理性状态和社会持续道德进步状态的实现。在霍耐特“承认理论”形成之后,霍耐特通过对社会斗争的社会心理学依据的再反思,通过社会病理学、自由的病态等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延续着他的人类学兴趣,这种兴趣的延续构成了他“批判的社会学”的底色。霍耐特哲学人类学兴趣的积极意义在于坚持了批判理论面向社会经验和个体体验的传统,不足在于严重受制于黑格尔-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解范式,把人类承认心理中“拒绝承认”的方面搁置起来,这在冲突激化、焦虑上升、民粹膨胀时期,其说服力被打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哈贝马斯 哲学人类学 批判社会学 承认理论
下载PDF
齐格蒙特·鲍曼早期的“去自然化”
19
作者 李天朗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46,共4页
鲍曼社会理论的人类学预设同时强调了人类主体的文化性与伦理性。以往的研究未能充分关注鲍曼的早期思想,这使得其社会理论的文化预设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视。"去自然化"是鲍曼早期理论的核心规划,它贯穿于鲍曼对文化、社会... 鲍曼社会理论的人类学预设同时强调了人类主体的文化性与伦理性。以往的研究未能充分关注鲍曼的早期思想,这使得其社会理论的文化预设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视。"去自然化"是鲍曼早期理论的核心规划,它贯穿于鲍曼对文化、社会主义和批判社会学的讨论之中。鲍曼试图将文化理论和社会学锻造成去自然化的理论武器,从而提供改变社会现状的理论前提。追寻一种更好的社会主义是鲍曼"去自然化"规划的核心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知识分子不仅要与社会现状和常识观念展开积极的斗争,更要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自然化 社会主义乌托邦 文化 批判社会学
下载PDF
Identity, the Main Term of Contrast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Universalization" An Interpretention with a Critical Linguistic Approach
20
作者 Mohammad Tohidfam Maryam Khosravi Baraghani Shahab Dalil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3期155-161,共7页
Communic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have different aspects in today's world so that some terms like "Internationalization," "Liberalization," "Univers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Deterritorializ... Communic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have different aspects in today's world so that some terms like "Internationalization," "Liberalization," "Universalization," "Westernization," "Deterritorialization" find interferences in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studies. But these terms can generally be distinguished by two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tudy as some experts have emphasized that the above developments are in the process (Globalization) while the others considered them on the project (To Globalize). 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how we can find out the focal point of both studies through which the accuracy of these claims to be verified to know whether contemporary changes and evolutions are formed in a process or a project. It seems that the focal point in the sphere of both claims (processes and projects) is the issue of "identity" since both spheres agree that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has passed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although each one renders the path and goal of "identity" changes by its own specific interpretations. In this article, we claim that using linguistic approach we are able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s and evolutions' flow of identity in the present era and thereb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ould lead to creating a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r a project on Universalization. The assump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by explan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situation, we can see that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approach, the process of making identity is "context-based" and "conditional" as opposed to a project view formation and relative continuity of identification process would generally be subject to the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TY GLOBALIZATION UNIVERSALIZATION LINGUISTICS proximity conditionality and contextual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