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批次培养法研究莫能菌素对亚油酸氢化及反式11-油酸合成的影响
1
作者 刘立成 金龙 +1 位作者 宋伟红 刘大森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348,共6页
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技术,在以亚油酸(C18∶2)为脂肪酸源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莫能菌素,研究其对C18∶2氢化及反式11-油酸(t11-C18∶1)合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微晶纤维素为培养底物,莫能菌素以其占底物的质量浓度添加,... 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技术,在以亚油酸(C18∶2)为脂肪酸源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莫能菌素,研究其对C18∶2氢化及反式11-油酸(t11-C18∶1)合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微晶纤维素为培养底物,莫能菌素以其占底物的质量浓度添加,对照组、M1组、M2组、M3组和M4组莫能菌素添加水平分别为0、10、20、30和40mg/kg。于培养后2、4、8、16和24h5个时间点采集样品,每个时间点4个重复,分别测定各时间点样品中硬脂酸(C18∶0)、t11-C18∶1和顺式9,顺式12-亚油酸(c9,c12-C18∶2)含量。结果表明:添加莫能菌素能显著降低培养液中C18∶0含量(P<0.05),显著提高t11-C18∶1和c9,c12-C18∶2含量(P<0.05);且莫能菌素浓度高于10mg/kg时培养液中t11-C18∶1含量随着莫能菌素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结果提示,体外培养液中添加莫能菌素能提高t11-C18∶1含量,且莫能菌素浓度超过10mg/kg时t11-C18∶1合成随剂量增加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能菌素 亚油酸 反式11油酸 体外批次培养法
下载PDF
体外法研究四种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牛俊丽 李吉楠 +2 位作者 刘辉 潘龙 王建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33,42,共7页
为研究四种不同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和批次培养法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0、1、2、4 g/kg干物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活性酵母粉(Procreatin,PRO)、瘤胃发酵增强剂(FIB)和米曲霉... 为研究四种不同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和批次培养法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0、1、2、4 g/kg干物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活性酵母粉(Procreatin,PRO)、瘤胃发酵增强剂(FIB)和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AO)对体外发酵产气量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剂量的增加,体外72 h累积产气量(GP72)、理论最大产气量(A)和产气曲线平滑度(B)有线性降低的趋势(0.05<P<0.1);随着活性酵母粉添加剂量的增加,理论最大产气量呈二次方显著增加(P<0.05);随着瘤胃发酵增强剂和米曲霉添加剂量的增加,其体外72 h累积产气量和理论最大产气量均呈线性增加(P<0.05)。(2)四种饲料添加剂均能显著提高饲料体外干物质降解率(P<0.05)。(3)随着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剂量的增加,戊酸浓度呈线性降低(P<0.05),活性酵母粉和米曲霉并未显著影响挥发性脂肪酸各组分的浓度,随着瘤胃发酵增强剂添加剂量的增加,丙酸、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浓度与瘤胃发酵增强剂的添加量呈二次方关系(0.05<P<0.1)。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对瘤胃发酵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添加四种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均能提高饲料36 h体外发酵营养物质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添加剂 体外产气 批次培养法 瘤胃发酵
下载PDF
不同粗饲料组合全混合日粮对泌乳奶牛体外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白萨茹拉 杨红建 李胜利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920-2927,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全混合日粮(TMR)对泌乳奶牛体外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选用4头体重、年龄、泌乳期和日均产奶量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分别饲喂4种TMR。TMR精饲料组成相同...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全混合日粮(TMR)对泌乳奶牛体外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选用4头体重、年龄、泌乳期和日均产奶量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分别饲喂4种TMR。TMR精饲料组成相同,精粗比为61∶39,粗饲料组合分别为100%玉米秸(TMR1)、50%玉米秸+50%玉米秸黄贮(TMR2)、50%玉米秸黄贮+50%羊草(TMR3)、50%羊草+50%全株玉米青贮(TMR4)。在预试期15 d后,晨饲前采集各头奶牛瘤胃液,分别以各头奶牛所饲喂的TMR为底物,进行体外批次培养试验,采样时间点分别为发酵后2、5、10、14、20、27、36、48和72 h。结果表明:TMR4乙酸产量潜在增幅(46.8 mmol/L)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TMR(P<0.01);TMR2乙酸产量增速常数(0.14%/h)和日产量(29.01 mol/d)最高,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3种TMR。TM R2丙酸产量潜在增幅(8.0 mmol/L)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TM R(P<0.01),TM R1(13.5 mmol/L)最高,但与TMR3和TMR4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TMR丙酸产量增速常数差异不显著(P>0.05);TMR2丙酸日产量最低(1.35 mol/d),显著低于TMR3和TMR4(P<0.05)。不同TMR丁酸产量潜在增幅差异不显著(P>0.05);TMR3丁酸产量增速常数(0.091%/h)和日产量最高(2.82 mol/d),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其他TM R。综上所述,不同粗饲料组合TM R瘤胃微生物发酵乙酸、丙酸和丁酸生成动力学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测算的奶牛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日产量较同位素示踪体内法偏低,故不适于测算奶牛体内挥发性脂肪酸日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饲料组合 泌乳奶牛 挥发性脂肪酸 体外批次培养法
下载PDF
不同粗饲料与精料间组合效应的发酵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震 朱双 +6 位作者 姜宁 张爱忠 李婉 祁丽 李栋 卜登攀 熊本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36-42,共7页
为探讨饲料中精饲料和粗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利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应用体外批次培养法测定产气量、p H值、氨态氮浓度、干物质和有机物质及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失率,研究单一粗饲料与相同精料间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粗饲料与... 为探讨饲料中精饲料和粗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利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应用体外批次培养法测定产气量、p H值、氨态氮浓度、干物质和有机物质及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失率,研究单一粗饲料与相同精料间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粗饲料与相同精料之间均产生了明显的正组合效应。与相同种类单一粗饲料的发酵参数比较,禾本科牧草和秸秆类饲料与精料组合效果较好,MFAEI在1.273~1.620之间,明显高于苜蓿与精料的组合效果(0.819),尤以小叶章和玉米秸与精料组合后效果最好;单一粗饲料及不同粗饲料与精料组合后,其发酵指标的MFAEI以苜蓿最高,分别为1.585和1.029。说明精料与粗饲料组合后提高了日粮的整体发酵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批次培养法 组合效应 粗饲料 精饲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