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批评的力量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晓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8,163,共6页
文学批评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批评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动,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批评家是作品美的传播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批评家对这种感动的理性分析,包括形式上的分析和人性结构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超越特殊感动... 文学批评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批评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动,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批评家是作品美的传播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批评家对这种感动的理性分析,包括形式上的分析和人性结构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超越特殊感动之上的理论的普遍性;第三,批评家对作品中人性的历史维度即"时代精神"的感悟,他能够立足于当代对文学史中体现的人类精神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的洞察;第四,批评家的人文哲学涵养,它将前面三个层次熔为一炉,构成文学批评的力量的最终源泉。从人文哲学的高度统摄作品感受、形式分析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批评才是完整地道的文学批评,缺乏哲学维度的文学批评只是作品欣赏或技术分析,是不完全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力量 感动 形式分析 时代精神 人文哲学
下载PDF
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评陈福民评论集《批评与阅读的力量》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超 《西部学刊》 2017年第9期8-10,共3页
当下的文学正在经历着从写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批评深陷职业化窠臼,导致了当代文学评论显示出一种"刻骨的致命的倦怠"。而陈福民的文学批评,遵循着"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这一信条,... 当下的文学正在经历着从写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批评深陷职业化窠臼,导致了当代文学评论显示出一种"刻骨的致命的倦怠"。而陈福民的文学批评,遵循着"审美原则依然是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这一信条,深扎于社会现实和作品文本,一方面,他以"美的观点"对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又以"整体的历史观"将文学批评实践放在特定的场域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审美的批评和批评的审美融合在陈福民的文学批评中,呈现出别样的批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福民 批评与阅读的力量 审美感觉 审美判断 审美意趣
下载PDF
义愤:从一种群体心态到话语力量的转变——对当代中国愤青的一种文化解读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建光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34-39,共6页
愤青不仅是一个物化的群体,而且他们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反映了一种文化批评的话语方式和生活方式,折射出了一个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改造理想。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使得愤青的社会和文化土壤逐渐多元化,并促进愤青心理的成熟、素... 愤青不仅是一个物化的群体,而且他们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反映了一种文化批评的话语方式和生活方式,折射出了一个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改造理想。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使得愤青的社会和文化土壤逐渐多元化,并促进愤青心理的成熟、素质的提高和视野的开拓,使当代中国愤青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愤青文化也正在从一个疆界模糊的群体中所展示的批评精神和批评方式转化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文化批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青愤青文化批评方式话语力量
下载PDF
批评的力量
4
作者 游义平 《知识窗(教师版)》 2007年第9期7-7,共1页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关键词 绘画人 绘画作品出售 批评力量 动力 心态
原文传递
批评的力量
5
作者 苏则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0年第8期1-1,共1页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各自的第一位顾客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关键词 批评力量 杂文 苏则 文学
原文传递
从批评中获得力量
6
作者 李东胜 《大江南北》 2016年第3期35-35,共1页
先讲个故事。春秋末期,晏子使楚,舌战楚王与群臣,维护了齐国的利益,立了大功。高缭跟从晏子三年,未做过一件错事,却被晏子辞退了。周围的人都觉得奇怪,就去问晏子。晏子说:我年纪大不中用了,就如有曲之木,须用规矩定方圆,用斧头削、刨... 先讲个故事。春秋末期,晏子使楚,舌战楚王与群臣,维护了齐国的利益,立了大功。高缭跟从晏子三年,未做过一件错事,却被晏子辞退了。周围的人都觉得奇怪,就去问晏子。晏子说:我年纪大不中用了,就如有曲之木,须用规矩定方圆,用斧头削、刨子刨,方能成器。高缭与我相处三年,对我的过失一言不发,这样的人,于我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批评中获得力量 杂文 中国 当代
原文传递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in a critical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被引量:6
7
作者 胡志丁 陆大道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2期1769-1784,共16页
Struggling for supremacy between great powers and the rise or fall and regime change of great powers are all subject to the Geopolitical Law. Geographers should keep in step with the times, accurately grasp the nation... Struggling for supremacy between great powers and the rise or fall and regime change of great powers are all subject to the Geopolitical Law. Geographers should keep in step with the times, accurately grasp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our nation. However, due to lack of criticism 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geopolitics, we can neither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nor effectively put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into practi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geopolitics, summarize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al geopolitics, and interprets the four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irstly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ation of four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secondly,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put forward by Mackinder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inally, critically summarizes the four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Through the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are the scientific, hypothetical and conceptual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geopolitical theories i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struc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ter-state spatial conflict, in order to show the identity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or, so as to reflect the historicality, sociality, situationality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 – power structure of geopolitical the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al geopolitics GEOPOLITICS national organism theory sea power theory land power theory edgedistrict theo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