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讨论的反思——兼谈文艺理论批评困境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先芳 《艺术广角》 2008年第1期10-12,9,共4页
在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讨论中,"反思纯文学"命题的提出,是文学知识分子回归文学领域坐实知识分子精神的体现。"纯文学"讨论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对概念问题的纠缠不清现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 在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讨论中,"反思纯文学"命题的提出,是文学知识分子回归文学领域坐实知识分子精神的体现。"纯文学"讨论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对概念问题的纠缠不清现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维护纯文学"与"质疑纯文学"等非此即彼的粗暴论争等问题体现了当下文艺理论批评的普遍困境。文艺理论批评只有增强对当下文学体制环境和文学理论批评学科定位和学科规范的理性自觉精神,才能解决学术论争中的二元对立等问题,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文学 知识分子精神 二元对立 批评困境
下载PDF
走出困境 破茧成蝶——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袁诠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7-39,共3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面临建立本土化批评模式的任务,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症候和问题,要想建立起本土批评模式,就必须认清当下批评界的问题所在,症候背后的内在原因,排除社会转型期给文学批评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面临建立本土化批评模式的任务,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症候和问题,要想建立起本土批评模式,就必须认清当下批评界的问题所在,症候背后的内在原因,排除社会转型期给文学批评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批评界对自身的反省正在开展,本篇论文梳理了已有的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症候的反思,得出了批评家的几种不同态度,总结出批评中出现的几个悖论性现象,并通过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状况的分析,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症候的出现并不值得过分悲观,这正是说明了中国文学批评在逐渐走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迷茫,自我反省的阵痛过后,必然会有真正的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下 中国文学批评 症候分析 批评困境 批评悖论
下载PDF
朦胧诗后:诗歌的困境还是批评的困境
3
作者 周志强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53-156,共4页
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要面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双重标准和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出现及成功又使得它成为了评判之后诗歌的新参照系。大约10年前,一些当年力挺朦胧诗的批评家对朦胧诗后诗歌作了严厉的批判,把诗歌在当代的处... 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要面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双重标准和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出现及成功又使得它成为了评判之后诗歌的新参照系。大约10年前,一些当年力挺朦胧诗的批评家对朦胧诗后诗歌作了严厉的批判,把诗歌在当代的处境简单地归结于诗人和诗歌本身,却忽略了对批评本身的反思。因此,批评应突破自己的盲区,进入到诗歌文本本身中去,以走出困境,真正对诗歌进行理论建构和文本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后 诗歌 批评困境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转型与重建 被引量:6
4
作者 马楠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4-160,共7页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电影批评在文本风格和话语特征上发生了深刻的范式转型,呈现出碎微化与即时性,互动性与生成性,虚拟人格化以及超媒体性等鲜明特征,并极大地释放了批评的潜力和活力。然而,由于资本逻辑的渗透和对新媒体技术缺乏应...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导致电影批评在文本风格和话语特征上发生了深刻的范式转型,呈现出碎微化与即时性,互动性与生成性,虚拟人格化以及超媒体性等鲜明特征,并极大地释放了批评的潜力和活力。然而,由于资本逻辑的渗透和对新媒体技术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新媒体影评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操控与媒介异化的批评困境。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格局重建需要影评者实现从碎片化主体到理性主体、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媒介依附到媒介利用多重身份的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电影批评 批评范式 批评困境 主体重塑
下载PDF
双重困境: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
5
作者 王金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共3页
海外华文文学目前出现了双重困境。在创作的困境上,表现为作家队伍的杂芜、作品的"非文学化"、作品世界的自我吟哦;在批评的困境上,表现为批评家人格良知的沦落、批评个性的丧失、"情人式"批评模式。在此基础上,本... 海外华文文学目前出现了双重困境。在创作的困境上,表现为作家队伍的杂芜、作品的"非文学化"、作品世界的自我吟哦;在批评的困境上,表现为批评家人格良知的沦落、批评个性的丧失、"情人式"批评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思考了走出困境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创作困境 批评困境 走出困境之径
原文传递
“席慕蓉现象”及其诗歌批评的困境
6
作者 游翠萍 《华文文学评论》 2017年第1期119-134,共16页
围绕'席慕蓉现象'及其诗歌所发生的批评困境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现象'。三十多年来,'席慕蓉现象'如'心结'般一直梗在台湾诗坛,虽有批评者不断为'席慕蓉现象'和席诗正名,但台湾诗坛一直表现... 围绕'席慕蓉现象'及其诗歌所发生的批评困境是一个相当值得研究的'现象'。三十多年来,'席慕蓉现象'如'心结'般一直梗在台湾诗坛,虽有批评者不断为'席慕蓉现象'和席诗正名,但台湾诗坛一直表现出对席诗既承认又难于承认的纠结心理,呈现为一种肯定无力和否定无力的批评困境。这一困境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批评者诗学立场的偏好以及由此出现的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由于一些立场相左的批评者其实共享着同样的诗学前提,加之附着了古典/现代、畅销/媚俗、大众/精英、常态诗歌/先锋诗歌、女性主义等众多概念,导致对'席慕蓉现象'及其诗歌的批评不断松绑又缠绕、敞开又遮蔽。这一批评困境的深层原因则是批评者共同的对于新诗合法性的焦虑,只是双方的路径选择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席慕蓉现象'及其诗歌批评困境为新诗批评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反思新诗、诗学观念和自身批评立场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慕蓉现象 席慕蓉诗歌 批评困境 新诗合法性焦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