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性文学批评论纲 被引量:12
1
作者 姚文放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15,共11页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所说"艺术生产"主要是指创作活动而与阅读和批评无涉,但其文学批评实践却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在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之间存在的这一悖反形成...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所说"艺术生产"主要是指创作活动而与阅读和批评无涉,但其文学批评实践却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在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之间存在的这一悖反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建构预留了广阔的空间。"生产性文学批评"是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出发,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提出的新型理论范式。20世纪文学批评开启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进路,形成了技术决定论、经典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文学生产理论、生产价值理论、审美-政治视域等模式,蔚成主体性、社会性、现时性、建构性、开放性等理论特征,进而带动诸多新的理论问题,为当今重建生产性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探索空间和创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生产性文学批评 生产范式理论 论纲
下载PDF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现代“《红楼梦》化”的生产性批评接受 被引量:7
2
作者 温庆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2,共8页
现代评论者往往在阅读或交游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红楼梦》话题的勾连创造,最终形成以内容的"《红楼梦》化"与表达的"《红楼梦》化"作为评论者日常习惯来源与行动准则的接受视角。现代读者的"《红楼梦》化"... 现代评论者往往在阅读或交游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红楼梦》话题的勾连创造,最终形成以内容的"《红楼梦》化"与表达的"《红楼梦》化"作为评论者日常习惯来源与行动准则的接受视角。现代读者的"《红楼梦》化"批评通常是立足于批评者的当下经验与知识体系来阅读和阐释《红楼梦》文本,强调对《红楼梦》文本及所写人物进行精神分析的批评方式,更是在批评之中蕴含着进行当下社会实践所需知识依据的建构及其规训情况,从而具有典型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特征。可见",《红楼梦》化"的批评者不仅是《红楼梦》原文本知识体系的阅读者,而且成为《红楼梦》文本价值意义的建构者,更是《红楼梦》被认识的重要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化” 生产性文学批评 现代接受
下载PDF
在精神领域进行的意义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7-189,2,共13页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 伊格尔顿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起步是从研读和述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开始的,这为其日后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起点。伊格尔顿将"艺术生产"界定为在精神领域内文学批评所进行的知识生产、意义生产和价值生产。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得到表述,其中尤以《文学原理引论》为要。该书的大关节目是相互关联的两大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学"和"文学批评应如何",诸多因素的叠加和互动为这两大基本问题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使得知识增长、价值增殖和意义生产成为可能。该书从阐释学到精神分析学角度,具体演绎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种种理念和方法,将"文学批评应如何"的问题具体化。从伊格尔顿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的缘起和传承来看,它既与精神分析批评结有不解之缘,又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保持着天然联系,这就使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又往往表现为一种"政治无意识"。这一点使得他的生产性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种种与众不同之处及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领域 意义生产 伊格尔顿 生产性文学批评 理论
下载PDF
结构/建构: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意义生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姚文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13,244,共12页
20世纪文学理论中,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其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流派特别是卢卡奇的研究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所谓“发生学结构主义”,旨在构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与一定... 20世纪文学理论中,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其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流派特别是卢卡奇的研究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所谓“发生学结构主义”,旨在构建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与一定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之间的结构化关系,进而探寻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根据这一主旨,戈德曼在反拨传统“反映论”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同构说”,提出“可能意识”和“最大可能意识”的概念,将创造性、创新性和独创性奉为最强的精神个性;并在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前提中提炼出“超个人主体”与“有意义结构”两个范畴,借助两者的同构关系建立一种意义生成的崭新模式,通过同化/顺应或理解/解释的循环演进和交替上升,最终达成对作品意义的全面把握。而上述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转换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确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德曼 结构 建构 生产性文学批评 发生学结构主义
下载PDF
“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文学批评——释意场域的构建与批评的生产性
5
作者 孙文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3-191,F0002,共10页
20世纪以来的批评学研究以“文本意义何以形成”之问颠覆了把作者意指视为意义之源的传统文学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先后从表意活动的分析和成义过程的研讨入手,揭示了释意活动与批评生产性之间的关系,在语言活动的层面上阐... 20世纪以来的批评学研究以“文本意义何以形成”之问颠覆了把作者意指视为意义之源的传统文学观念。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先后从表意活动的分析和成义过程的研讨入手,揭示了释意活动与批评生产性之间的关系,在语言活动的层面上阐释了文学批评的生产性。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则从社会结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揭示了艺术生产运作机制对批评释意场域的建构与规定,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研讨批评生产性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释意场域 文学批评生产
下载PDF
生产与消费:文学批评中的两种倾向
6
《中国文学研究》 1996年第1期3-9,共7页
本文从批评与文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把文学批评分为消费性批评和生产性批评。前者像消费者对待商品,对文本只限于本身的使用,后者像生产者对待原料,对文本进行分解、组合、加工。
关键词 文学批评消费生产文本
下载PDF
文艺学批评:走向一种新的批评实践 被引量:3
7
作者 妥建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6-132,共7页
有别于文艺鉴赏批评的文艺学批评,其是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实践活动。作为文艺批评生产以及文艺生产的重要环节,文艺学批评通过与文艺批评、文学理论等文艺接受实践的对话,开启新的文艺阐释的空间,其不仅将文艺接受的原生态场景予以现... 有别于文艺鉴赏批评的文艺学批评,其是以文艺学为批评对象的实践活动。作为文艺批评生产以及文艺生产的重要环节,文艺学批评通过与文艺批评、文学理论等文艺接受实践的对话,开启新的文艺阐释的空间,其不仅将文艺接受的原生态场景予以现象学式的还原,促成各种大文艺阐释话语与微文艺阐释话语的对话以及文艺学批评者之间的对话,而且深度反思中国文学理论、文艺学本身、文学阅读等文艺接受形态,重新激活文艺的阐释权,为当代中国文艺学、文学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新的实践的可能,形成文艺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批评 文艺批评生产 对话 文艺学之批评 文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批评三维一体内涵构成的现代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利群 张逸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0-57,66,共9页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种表现形态--意识形态批评、现实主义批评、艺术生产论批评亦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个维度抑或三个视角,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三维一体构成整体系统。意识形态批评着眼于文艺意识形态性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种表现形态--意识形态批评、现实主义批评、艺术生产论批评亦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个维度抑或三个视角,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三维一体构成整体系统。意识形态批评着眼于文艺意识形态性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关系的大框架中定位,具有顶层设计的“顶天”意义;现实主义批评立足于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分析,具有从现实出发而又回归现实的“立地”意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回应现代生产方式变革与文艺转型创新需求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与前瞻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维一体内涵构成所凸显的先进性、革命性、启蒙性、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精神,可见其现代性内涵特征及意义,亦可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的批评现代性建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批评 批评现代性 意识形态批评 现实主义批评 艺术生产批评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的生产性问题
9
作者 李春青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0-201,2,共12页
生产性批评不是对文学现象的归纳或总结,而是要解读出文本字面意义中所没有的含义与意义,并通过这种解读参与到更大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之中;它不热衷于揭示文本"本义"、作者"原义"之类的被动性工作,而... 生产性批评不是对文学现象的归纳或总结,而是要解读出文本字面意义中所没有的含义与意义,并通过这种解读参与到更大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之中;它不热衷于揭示文本"本义"、作者"原义"之类的被动性工作,而是希望借助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话语建构。也就是说,生产性批评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话语建构行为,而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文本固有之义的解读或揭示。如果用生产性批评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从以往的研究视角难以发现的意义。把生产性作为一种视角来对古代某些《诗经》阐释以及"自然"和"远"两个重要批评概念含义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揭示出以往未见的古代文学批评与社会政治、文化存在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文学阐释 生产批评 自然
下载PDF
摭谈“批评”
10
作者 吴增林 《滁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8-39,共2页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论述了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开展批评难的种种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三讲”教育 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也是生产 治病救人
下载PDF
差异/延异: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构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文放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6,221,共13页
德里达解构策略的提出,其矛头指向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从文字学出发,对于传统语言学的痼疾提出质疑,从而解构建立在语言学之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以文字学颠覆语言学,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基本策略。德里达发动的这场解构运动属于一... 德里达解构策略的提出,其矛头指向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从文字学出发,对于传统语言学的痼疾提出质疑,从而解构建立在语言学之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以文字学颠覆语言学,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基本策略。德里达发动的这场解构运动属于一种哲学变革,进而推动了其文学批评的后现代转折。“差异”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被认为是语言学价值的根源,而语词和概念只有在差异系列中才能获得意义。“延异”是德里达的生造词,它保留了“差异”一词中区分、区别的意思,但又赋予它延迟、延缓的内涵。因此该词能够同时表达时空两重意义上的“差异”。它在有限的符号系统中展开无限的差异游戏,本身就是繁衍性、增殖性的,这就触及了它的一个重要特性:生产性。德里达确认,所有的文学修辞最终都是解构的,历史永无尽期、语境永在流转,而解构批评也总是生生不息、日新其德的。正是在生产性文学批评中,在历史上精华所凝的经典之作才有可能持续被解读且在解读中绽放出永不枯竭的新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延异 生产性文学批评 解构 策略 德里达 索绪尔
原文传递
从“艺术生产”理论到生产性文学批评——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向批评实践的拓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文放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有可能透露出一个重大秘密。马克思对两种“艺术生产”进行了辨析,前一种“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一般艺术活动,后一种“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一说有可能透露出一个重大秘密。马克思对两种“艺术生产”进行了辨析,前一种“艺术生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方式的一般艺术活动,后一种“艺术生产”则是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精神生产部门所进行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据此将前一种艺术活动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剥离和超拔出来,对其进行独立的、抽象的研究,以揭示其特殊的本质;同时,他将“艺术生产”从处于艺术活动过程前端的生产(创作)活动延伸到后端的消费(阅读和批评)活动,将阅读和批评也划归“艺术生产”的范畴,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生产”理论的论域。在现代辩证思维的总揽之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内涵,综括了批评观念、批评标准、批评理论、批评方法、批评原则等方面,演绎了“艺术生产”从文学创作向文学批评延伸的进程,从而将批评实践楬橥为“艺术生产”的重要方面,也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建构和确立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理论 生产性文学批评 马克思 恩格斯
原文传递
论文学批评的生产属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楠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43,共10页
把文学批评作为批评生产进行研究,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在批评这一生产要素上的批评论的展开。批评具有马克思所阐释的艺术生产的一般属性,包括艺术及艺术生产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艺术在接受中获得的成为艺术的属性、异化劳... 把文学批评作为批评生产进行研究,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在批评这一生产要素上的批评论的展开。批评具有马克思所阐释的艺术生产的一般属性,包括艺术及艺术生产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艺术在接受中获得的成为艺术的属性、异化劳动使艺术商品化的属性及艺术生产与其他生产互为生产的属性。由艺术生产的这类一般性,引申出艺术批评的艺术生产属性,即批评生产的综合目的性、批评生产的被规定性与超越性、批评生产内部构成的关系性与外部生产的关系性,以及批评生产的当下运行性。上述属性,又在批评生产各要素互为中间环节的展开中得以实现。这构成了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艺术批评论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批评生产 关系批评
原文传递
重审接受美学:生产性批评范式的凝练 被引量:16
14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167,共12页
以往将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学说理论笼统称为"接受美学"是不确切的,可取的说法是将姚斯的"接受美学"与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统称为"接受理论",而将两者视为"接受理论"的两支流。值... 以往将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学说理论笼统称为"接受美学"是不确切的,可取的说法是将姚斯的"接受美学"与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统称为"接受理论",而将两者视为"接受理论"的两支流。值得注意的是,接受理论的要义并不只是在于肯定文学接受使文学创作得以完成,并且通过反馈作用使文学创作得以完善和提升,更在于突破那种从创作到接受、再从接受回馈创作的封闭式的轮回,将文学接受进一步转换为新的"艺术生产"。接受理论的贡献在于表现出一种凝练批评范式的理论自觉,如姚斯的期待视野、视野交融,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等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接受理论在20世纪美学史、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极具生长性和未来性的核心问题就是"生产""生产性"问题,与之相关的是"艺术生产"的概念,这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不无关系。凝练批评范式乃是孕育和催生新的生产、新的作品的深层机制,其内涵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建构性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成色。就接受理论而言,批评范式的凝练与生产性批评的建构是相互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理论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生产批评范式 艺术生产
原文传递
细读/粗读:生产性文学批评的阅读状况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文放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细读"概念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新批评"的产物。随着批评实践的发展,"细读"集阅读方法、批评策略和文学观念于一身,成为"新批评"的灵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批评形式代之而起,从固守文本... "细读"概念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新批评"的产物。随着批评实践的发展,"细读"集阅读方法、批评策略和文学观念于一身,成为"新批评"的灵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批评形式代之而起,从固守文本、专注诗艺的"新批评"到指点江山、包罗万象的"理论",其阅读状况也为之一变,从文本阅读向社会政治分析转移,从"细读"向"粗读"腾挪。这一转折在"文学社会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文学社会学的不同流派中,值得重视的是罗贝尔·埃斯卡皮领导的波尔多学派,他们弃置囿于文本本身的微观细察,放眼社会历史的宏观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背叛"概念,重视读者在阅读中发掘、曲解、改造的反馈工作,肯定"创造性的背叛"创造、建构和生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读 粗读 生产性文学批评 阅读状况
原文传递
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文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0-148,共9页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从创立“元评论”概念起步,以鲜明的历吏主义取向和阐释的生产性为要义。詹姆逊谋求“元评论”的丰富性、当代性和开放性,认为这正是“未来文化生产”虚席以待的。詹姆逊吸收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从创立“元评论”概念起步,以鲜明的历吏主义取向和阐释的生产性为要义。詹姆逊谋求“元评论”的丰富性、当代性和开放性,认为这正是“未来文化生产”虚席以待的。詹姆逊吸收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指出被结构主义描述为独立自足的语言结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历史结构作为支撑,从语言结构向更大的历史结构同构类推的批评模式恰恰能够生产出比文学作品的词语结构多得多的东西,对于法律体系、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产生推力,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增殖性和建构性。詹姆逊上述种种探索和创新,最终目的在于建构一种新型的阐释模式,他提出了文学与其社会基础之间“三个同心框架”的理论,注重发挥文学批评的主导作用,从主体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和重建文本对象,从而达成对于文本意义的倍增性产出。对于历史主义取向的强化使得詹姆逊往往十分高调地推重文学批评的政治阐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艺术作品审美形式和艺术规律的弃绝。他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提出“政治无意识”的概念,将文学定义为“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从而确认在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乃是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文学批评 弗·詹姆逊 审美 政治
原文传递
回到文学经典/服务当下现实: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功能取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文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讨论是由批评的“非功利性”问题引起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他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旨在解决批评如何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功能的问题,从而将“生产性批评”的概念提上文学批评功能的议事日... 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讨论是由批评的“非功利性”问题引起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他对文学批评功能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旨在解决批评如何实现实质性的社会功能的问题,从而将“生产性批评”的概念提上文学批评功能的议事日程。关于文学批评功能的意见分歧经过几番潮起潮落,引发了关于“文学正典”的世纪之争,布鲁姆成为维护西方正典的孤独的斗士。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是“回到文学经典”还是“服务当下现实”这两极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反对文学批评的“非功利性”,也不主张文学批评简单回到文学经典,而是力倡文学批评在文本性与政治性、修辞形式与历史力量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服务于当下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文学批评 功能取向 非功利性 文学经典 当下现实
原文传递
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理论渊源与历史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焦亚东 《华中学术》 CSSCI 2018年第4期33-41,共9页
生产性文学批评'是一个历史建构的概念。它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在本雅明、马舍雷、伊格尔顿等人的阐发下,在现代哲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读者-阐释批评的影响下,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最终在吸纳结构主义、后结... 生产性文学批评'是一个历史建构的概念。它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在本雅明、马舍雷、伊格尔顿等人的阐发下,在现代哲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读者-阐释批评的影响下,内涵不断丰富与发展,最终在吸纳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诗学尤其是巴特、克里斯蒂娃等人的文本理论、批评理论及批评实践等成果的基础上,于1980年代被英国批评家贝尔西明确提出并加以阐述。经由这一漫长的建构过程,'生产性文学批评'在批评的观念、维度、取向、重心、策略及方法上都呈现出全然有别于传统批评的风貌,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生产性文学批评 理论渊源 历史建构
原文传递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19
作者 姚文放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9-170,共12页
在20世纪星汉灿烂、洪波涌起的文学批评中,阐释学是重要一翼,它处于文学批评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折点,肩负着去故存新的天命。阐释学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重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 在20世纪星汉灿烂、洪波涌起的文学批评中,阐释学是重要一翼,它处于文学批评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折点,肩负着去故存新的天命。阐释学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重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从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古典阐释学向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的转捩,其余波至今不息。在此过程中,阐释学取得的进展多多,其中一个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它作为一种解读方法,从诗学模式转向了阐释学模式。这两种解读模式的碰撞与转换,激发和推动了文学批评的观念生产、知识增长和理论建构,使得阐释学成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突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模式 阐释学模式 生产性文学批评 解读方法
原文传递
关于日本中小学采纳综合学习课程的探讨
20
作者 赵春娥 《黑河学刊》 2003年第2期64-65,共2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从以往的模式化学习方式逐渐走向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教育。主张综合学习的教育观点,使学生从单纯的考察学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学习作为主体。
关键词 综合学习 合科学习 批评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分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