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若虚《滹南诗话》的批评语体
1
作者 陶承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7-143,共7页
以王若虚个人的文学与学术观念为背景,采用史料与文献分析法,从批评语体的视角分析王若虚《滹南诗话》的批评特点,其批评语体以“不+肯定性语词”为常用搭配,以“妄”为常用字,采用反诘式的句式与对照并举结构,列举多个前人观点并对不... 以王若虚个人的文学与学术观念为背景,采用史料与文献分析法,从批评语体的视角分析王若虚《滹南诗话》的批评特点,其批评语体以“不+肯定性语词”为常用搭配,以“妄”为常用字,采用反诘式的句式与对照并举结构,列举多个前人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进行反驳,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滹南诗话》在集评背景下,借助“辨难”呈现出与传统“训诂式”和“象喻式”不同的语体风格,体现王若虚“自我树立”的学术追求。为进一步研究王若虚的批评语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滹南诗话》 批评语体 辨惑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古代接受理论的民族特性研究综述
2
作者 文浩 《云梦学刊》 2015年第5期5-10,共6页
新时期以来,西方的接受美学催化了中国古代接受理论的研究走向纵深。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论背景下,30多年来中国当代学者以"多重主观视角"为主导研究模式,推进中国古代接受理论研究由个别范畴命题梳理转向整体范畴体系探... 新时期以来,西方的接受美学催化了中国古代接受理论的研究走向纵深。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论背景下,30多年来中国当代学者以"多重主观视角"为主导研究模式,推进中国古代接受理论研究由个别范畴命题梳理转向整体范畴体系探究。他们在中西比较视域下初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接受理论"范畴体系"的五大民族特性和文化根源。其中,第一个特征是:从文学要素的关系看,与接受美学截然划分创作论、文本论、接受论不同,中国古人将创作-作品-接受三者融为一体,显出辩证圆融的东方接受思维特性。第二个特性是:从批评语体看,中国古人常用文学化的批评语体,与接受美学理论化的批评语体有别。他们研究的不足是:对于古代接受理论如何运用于当下的文学阅读和批评实践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换 接受理论 民族特性 批评语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