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的建构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廷国 任彩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为了克服当今道德哲学的困境,为社会的道德秩序奠定规范的基础,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霍耐特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否定的方式,把拒绝承认与道德损害相关联,并通过肯定的方式,建构了基于爱、敬重、团结三种承认形式之上的道德观,... 为了克服当今道德哲学的困境,为社会的道德秩序奠定规范的基础,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霍耐特以实践的自我关系为中介,通过否定的方式,把拒绝承认与道德损害相关联,并通过肯定的方式,建构了基于爱、敬重、团结三种承认形式之上的道德观,以确保实现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承认 承认道德 实践的自我关系
下载PDF
承认道德观教育:高校德育的新理念
2
作者 李印 布丹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年第15期133-135,共3页
霍耐特以实现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为目标,通过自信、自尊、自重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建构了爱、权利、社会重视三种承认形式的道德观。高校德育中也需要这三种承认形式,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自重的实践品质,最终实现其... 霍耐特以实现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为目标,通过自信、自尊、自重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建构了爱、权利、社会重视三种承认形式的道德观。高校德育中也需要这三种承认形式,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自信、自尊、自重的实践品质,最终实现其德行的自主建构和人格的完整发展。大学生承认道德观的建构不仅有助于他们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共同追求伦理目标,尊重并承认其他成员的价值,而且对于发展出自身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能力品质,肯定和实现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具有积极意义,这正是高校德育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 承认道德 高校德育
下载PDF
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身份-承认之维——以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为视角
3
作者 赵长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4-46,共3页
身份-承认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交往的基本需要、需求。霍耐特承认道德观探究人的实践自我关系的实现,即自我身份-承认的完善。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身份-承认的内在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完... 身份-承认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交往的基本需要、需求。霍耐特承认道德观探究人的实践自我关系的实现,即自我身份-承认的完善。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身份-承认的内在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完整性为目标,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实践的三种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终止于涵盖自我实现全部质的条件的"善的生活"或者"形式伦理概念"。高职大学生的身份-承认模式是宝贵的道德社会化教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道德社会化 霍耐特 承认道德
下载PDF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对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启示
4
作者 赵长伟 《集宁师专学报》 2009年第3期73-77,共5页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起点出发,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后以主...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起点出发,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后以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为逻辑终点。霍耐特承认道德观能够激发高职院校道德教化客体主体性,完善高职院校道德教化的内容,其重视主体间性的特征也有助于克服高职大学生道德主体过分的利己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承认道德 道德社会化 高职大学生
下载PDF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对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启示
5
作者 赵长伟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06-107,共2页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起点出发,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后以主... 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起点出发,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三种实践的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后以主体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为逻辑终点。霍耐特承认道德观能够激发高职院校道德教化客体主体性,完善高职院校道德教化的内容,其重视主体间性的特征也有助于克服高职大学生道德主体过分的利己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耐特承认道德 道德社会化 高职大学生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阈中的“道德承认”原则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磊 吴宏政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47,共9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其根本区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体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是立足于公有制经济基础,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其根本区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是以"契约论"为基础,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体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是立足于公有制经济基础,超越了"资产阶级法权狭隘眼界",把"道德承认"作为国家治理视阈中的价值原则。"以德治国"具有内在客观性,而"依法治国"则具有外在客观性,两者必须相互扬弃对方的片面性而达成和解。"以德治国"需要在国家治理中确立"道德承认"原则,并把"道德承认"原则作为国家共同体的实体性存在论基础。所谓"道德承认"是指,在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应该从至高无上的"善"的理念出发,而不仅仅是从保护个体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出发,来保证共同体具有绝对的存在论基础的基本理念。因此,"依法治国"不意味着取代"以德治国",而是要坚持两者相结合。"以德治国"提供的"道德承认"原则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终极性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承认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和谐道德观的规范性来源
7
作者 孙戬 胡海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40,共6页
本文试图对道德的规范性来源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和谐道德观的规范性不仅来源于康德式主体认知领域内意志对自身立法自律性法则,还应该兼有话语伦理所强调的主体间性意义上的互动内涵,进而达到一种主体及共同体对生活世界道德体验统一的... 本文试图对道德的规范性来源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和谐道德观的规范性不仅来源于康德式主体认知领域内意志对自身立法自律性法则,还应该兼有话语伦理所强调的主体间性意义上的互动内涵,进而达到一种主体及共同体对生活世界道德体验统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自律性 话语伦理学 承认道德
下载PDF
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霍耐特的政治伦理学构想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凤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8-126,共9页
霍耐特试图围绕着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的关系,阐发以正义与关怀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构想。在这里,他强调"后现代伦理学与话语伦理学基本一致",此乃政治伦理学构想的立足点;论证"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存在相互包容关系"... 霍耐特试图围绕着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的关系,阐发以正义与关怀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学构想。在这里,他强调"后现代伦理学与话语伦理学基本一致",此乃政治伦理学构想的立足点;论证"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存在相互包容关系",此乃政治伦理学构想的核心;认为"承认道德介于康德传统与亚里士多德传统之间",此乃政治伦理学构想的定位;断言"形式伦理是人格完整的主体间性条件",此乃政治伦理学构想的目标。总之,霍氏试图在话语伦理学、后现代伦理学、康德传统的道德理论、亚里士多德或黑格尔传统、社群主义伦理学以及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尽管霍氏政治伦理学的构想还不完善,但却表明他已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对话的语境之中,乃至跻身于当代著名实践哲学家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与关怀 承认道德 形式伦理 政治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和当代价值
9
作者 向玉乔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3期31-32,共2页
一、道德评价的内涵和民族差异性道德评价的前提是必须承认道德价值的实在性和客观性。道德价值是人类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确立的一种价值形态。在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它居于基础地位,但它具有最稳固的特性。人类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价... 一、道德评价的内涵和民族差异性道德评价的前提是必须承认道德价值的实在性和客观性。道德价值是人类基于自身的道德需要确立的一种价值形态。在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它居于基础地位,但它具有最稳固的特性。人类价值体系包括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等多种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价值 承认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评价 价值体系 道德需要 价值形态 多元格局
原文传递
孟子道德发生学的“人学”特征
10
作者 曹晓虎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4期148-149,共2页
“道”指万物的本原和归宿,也是人的道德之依据。这种思想承认道德的“内在”性,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内在超越”在儒家伦理学上的经典表述就是孟子的“反求诸己”。他认为,人皆可为尧舜,道德之发生可以且只能借助自己内心的... “道”指万物的本原和归宿,也是人的道德之依据。这种思想承认道德的“内在”性,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内在超越”在儒家伦理学上的经典表述就是孟子的“反求诸己”。他认为,人皆可为尧舜,道德之发生可以且只能借助自己内心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反求诸己 承认道德 发生学 孟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