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承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时期解除“重复”法术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景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109,共7页
"承负说"是东汉《太平经》提出的善恶报应思想,其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其内涵主要是上天对个体及其家族所积累善恶进行核算和奖惩。"承负"的发生以天人感应为前提,以父系宗法制家族为基本单位,强调儒家的忠孝观念... "承负说"是东汉《太平经》提出的善恶报应思想,其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其内涵主要是上天对个体及其家族所积累善恶进行核算和奖惩。"承负"的发生以天人感应为前提,以父系宗法制家族为基本单位,强调儒家的忠孝观念,其报应主要发生在现世生活当中。"承负说"具有我国本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根基,且与基督教原罪、佛教因果业报不同。解除承负是汉代自称天帝神师的道人向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解除承负与东汉流行的解除重复法术完全不是一回事。后来道教典籍都不提及承负这个概念,但是承负观念流布很广,渗入我们民族的宗教文化心理。宋代出现的劝善书和功过格都是承负观念在宗教信仰和民俗生活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 业报 原罪 重复 劝善书
下载PDF
“承负说”与两汉灾异论 被引量:9
2
作者 韩吉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9-36,共8页
作为《太平经》基础理论的"承负"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恶报应,继承汉代之前中国本土的善恶报应思想;二是对汉代社会危机提出的一套解释系统,此与灾异论的盛行具有重要关联。前者为《太平经》对下层民众进行宗教教化准备了... 作为《太平经》基础理论的"承负"说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恶报应,继承汉代之前中国本土的善恶报应思想;二是对汉代社会危机提出的一套解释系统,此与灾异论的盛行具有重要关联。前者为《太平经》对下层民众进行宗教教化准备了前提,后者为其政治改良方案的提出铺平了道路。尤其后者,对两汉之际不同派别的道教运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进而深刻影响了后汉之政治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 灾异论 《太平经》 《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张角 张鲁
下载PDF
从道教“承负”说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玉玲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10期12-14,共3页
"承负"是道教关于因果报应的学说。道教认为,善恶报应不仅仅体现在做善事或恶事的人本身,更重要的是会株连其子孙。没有一个连续一致的受报主体,是道教赏善罚恶宗教理论的重要特点。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承负"... "承负"是道教关于因果报应的学说。道教认为,善恶报应不仅仅体现在做善事或恶事的人本身,更重要的是会株连其子孙。没有一个连续一致的受报主体,是道教赏善罚恶宗教理论的重要特点。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承负"说的产生受中国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重现世、不重来生的观念和宗法文化背景下对血亲的重视是"承负"说的主要成因;在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承负"说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因而和其他宗教一样能起到慑恶扬善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说 生死观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庄子》寓言的双重承负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振华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54-156,共3页
《庄子》寓言承负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重使命 ,而且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关键词 寓言 承负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下载PDF
“承负”与“轮回”——道教与佛教两种果报理论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明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14,共5页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 道教的"承负说"和佛教的"业报轮回说"都强调因果报应,在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说在产生果报的原因、接受果报的主体、判定善恶的标准、解脱果报的方式及果报作用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宗教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 业报轮回 差异 根源
下载PDF
道教“承负”说中的儒家思想探析
6
作者 赵玉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7,共4页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因果报应的"承负"说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负"说中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忠孝思想和命运观。在对儒家思想吸纳改造的基础上,"承负"说取得了理论上...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因果报应的"承负"说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负"说中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忠孝思想和命运观。在对儒家思想吸纳改造的基础上,"承负"说取得了理论上的发展和突破,完善了道教自身的神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说 天人感应 忠孝观 命运观
下载PDF
道教承负思想对徽州建筑营造影响之研究
7
作者 陈泓 《怀化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1-13,共3页
道教承负思想阐释了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对待社会与自然环境时应该抱有的态度,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生态伦理观。道教圣地齐云山地处徽州核心区,道教文化在徽州地区有广泛影响,并涉及徽州先民日常生... 道教承负思想阐释了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对待社会与自然环境时应该抱有的态度,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生态伦理观。道教圣地齐云山地处徽州核心区,道教文化在徽州地区有广泛影响,并涉及徽州先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徽州村落与建筑营造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亦显示出道教文化的渗透。研究显示道教承负思想对徽州先民道德与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徽州先民通过村落规划、建筑创作、建筑装饰等方面,表达其对承负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思想 徽州 村落 建筑
下载PDF
承负报应与《阅微草堂笔记》
8
作者 张泓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6-80,共5页
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是推动三教融合的主动力,承负报应是其中的重要观点。纪昀主张三教合一,故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众多的承负报应故事。但笔记的特点和纪昀注重惩戒的创作宗旨导致《阅微草堂笔记》和《太平经》中的承负报... 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是推动三教融合的主动力,承负报应是其中的重要观点。纪昀主张三教合一,故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众多的承负报应故事。但笔记的特点和纪昀注重惩戒的创作宗旨导致《阅微草堂笔记》和《太平经》中的承负报应又有不同:《太平经》认为承负报应一直可延续十代,而纪昀则往往只记载父债子还;《太平经》认为祖先行为的后果只能由子孙承担,纪昀则认为祖先行善,子孙能光宗耀祖,最终受福报者还是行善者自己。就劝诫百姓来说,承负报应比因果报应的效果更佳,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承负报应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因果报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道教 承负报应
下载PDF
社会发展代价的承负与分解
9
作者 严淑华 《企业研究》 2010年第3X期3-5,共3页
社会发展代价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的正效应,同时也应该从另一角度看到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代价,全面分析代价,才能正确把握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社会发展产生的... 社会发展代价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然产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的正效应,同时也应该从另一角度看到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代价,全面分析代价,才能正确把握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社会发展产生的负效应降到最低。但是,代价的产生与承担和分解不是同一个受者,以代际平衡为出发点,从纵向分析代价的承担者,把代价控制最小范围,并使其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分价 承负与分解 良性机制
下载PDF
浅谈道教的“承负”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民 《宜春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7-39,共3页
承负说在《太平经》中首先提出,是道教的基础理论。承负说是一种宣传因果报应的劝善理论,承负说认为,人不但要承受自己行为的善恶果报,还要承受祖先行为的善恶果报。承负说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重视家庭的中国古代社会是... 承负说在《太平经》中首先提出,是道教的基础理论。承负说是一种宣传因果报应的劝善理论,承负说认为,人不但要承受自己行为的善恶果报,还要承受祖先行为的善恶果报。承负说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重视家庭的中国古代社会是承负说产生的土壤。这种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劝善理论非常具有说服力,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它的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承负 起源 意义
下载PDF
道教承负说浅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令梅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5-18,共4页
承负说即道教因果报应论,它主张善恶祸福前承后负,以行为者本人及其子孙为承报主体而代代相报,承报范围涉及社会人事及自然的方方面面。承负说源自春秋以来的传统报应观,以天道循环说为哲学基础,并有自己的解脱之道。时至今日,承负说仍... 承负说即道教因果报应论,它主张善恶祸福前承后负,以行为者本人及其子孙为承报主体而代代相报,承报范围涉及社会人事及自然的方方面面。承负说源自春秋以来的传统报应观,以天道循环说为哲学基础,并有自己的解脱之道。时至今日,承负说仍具有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 报应 《太平经》
下载PDF
“承负”思想探源
12
作者 郑宗言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年第10期93-94,共2页
《太平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而“承负”说是《太平经》中反复议论的一个主题。“承负”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春秋至汉代,它对“重复”说予以继承和改造,同时与古人的天命观和灵魂观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太平经》 承负”思想 渊源
下载PDF
《太平经》“承负”思想中的道德蕴涵
13
作者 熊红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218-219,共2页
“承负”思想是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道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流传下来。它所蕴含的“善恶报应”说及其独具特色的宗教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承负”思想是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道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流传下来。它所蕴含的“善恶报应”说及其独具特色的宗教伦理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对人们道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负 善恶报应 道德建设
下载PDF
积久而返本:《太平经》“承负说”新论
14
作者 伍小劼 《文史哲》 2024年第3期68-81,165,166,共16页
《太平经》有其独特的理论背景,在此之下,《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承负的表现可分为自然内部有承负、自然与人之间有承负、人对自身有承负、人与社会生活中有承负。这一理论依靠现实、气化流行、神明官僚体系的支撑而实现,具体展开为... 《太平经》有其独特的理论背景,在此之下,《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承负的表现可分为自然内部有承负、自然与人之间有承负、人对自身有承负、人与社会生活中有承负。这一理论依靠现实、气化流行、神明官僚体系的支撑而实现,具体展开为从所失小小到积久难返。承负灾厄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是没有真正符合天道的文书来教导人们天道的真正要求;二是人们在不清楚道的真正要求的情况下纵于物欲,不能谨守三实,顺道而行。经文提出解除承负灾厄需要通过从天师、真人、国君、百姓等人类整体的共同努力。承负说将从上古到下古的世界的堕落还原为个体对道本质的离反与失落;同样通过承负,《太平经》描绘了在所有个体的共同努力下,从下古返归道治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承负 天师 报应
下载PDF
试论《太平经》中之承负说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焜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23,共5页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持的戒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承负说” 承负思想 佛教 道教 教义 道士
原文传递
道教的承负说与袁枚的《子不语》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云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107,共15页
尽管袁枚不信奉道教,但道教的承负说不失为观察《子不语》的一个有效视角。《子不语》中既有着与承负观念相一致的描述"父债子偿"式超自然恶报情节的小说,又有着与承负观念不一致的对"父债子偿"式超自然恶报情节进... 尽管袁枚不信奉道教,但道教的承负说不失为观察《子不语》的一个有效视角。《子不语》中既有着与承负观念相一致的描述"父债子偿"式超自然恶报情节的小说,又有着与承负观念不一致的对"父债子偿"式超自然恶报情节进行反拨的小说。极端形式的艺术正义是由超自然力量而造成的善福恶殃情节彰显出来的,是借助宗教正义而实现的艺术正义,然并非所有这类情节都能彰显极端形式的艺术正义,因为并非所有这类情节都体现了"得所当得"和"一视同仁"这正义的两大要素。以此观之,也只有上述后一类小说才真正地彰显了极端形式的艺术正义,在清朝这样一个正义观念比较缺乏的年代里,它们在思想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本文不仅以艺术正义的标准评价了上述两类小说,而且还评价了可能成为其观念基础的各种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枚《子不语》 道教 承负 艺术正义
原文传递
伦理视域中的道教“承负说” 被引量:3
17
作者 范恩君 《中国道教》 2005年第2期36-38,共3页
关键词 道教 伦理学 教义 《太平经》 承负说”
原文传递
《太平经》承负报应思想渊源新论
18
作者 严一钦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32,共8页
承负思想是《太平经》宗教理论的一大基石。《太平经》有云:“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 承负思想是《太平经》宗教理论的一大基石。《太平经》有云:“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承负思想 天心 思想渊源 自知 相承 宗教 先人
原文传递
道教的承负观之我见
19
作者 信灵位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道教 承负 《太平经》 业报思想 人生观
原文传递
从“天人感应”到“承负说”——论道教环境美学的确立
20
作者 李裴 《老子学刊》 2021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从环境美学视角看,从“天人感应”到“承负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思想发展脉络。董仲舒创造的有情之“天”,与道教天人同构的思想及长生久视的理想相结合,突显出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强烈的生命意味。而建立在“天人感应”“善恶报应”基础... 从环境美学视角看,从“天人感应”到“承负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思想发展脉络。董仲舒创造的有情之“天”,与道教天人同构的思想及长生久视的理想相结合,突显出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强烈的生命意味。而建立在“天人感应”“善恶报应”基础上的道教“承负说”,则极大地加强了人天关系中“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人不再是孤立的人,而与其所置身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强烈的生命意味、伦理色彩和整体观念,促成了道教对环境的整体认知和审美,道教环境美学由此确立。此后两千年,从宗教生活与修持,到艺术创造与欣赏,道教自始至终将对“环境”的珍重和敬畏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其独特的环境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承负 道教 环境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