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意向性视阈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苏林猛 炕留一 熊华军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23,39,共7页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重塑未来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价值的显现在于技术意向性居间调节作用的发挥,但其流弊给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层次问题。文章基于现象学反思态度,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存在的问题:线性教育思维的困顿、教学发...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重塑未来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价值的显现在于技术意向性居间调节作用的发挥,但其流弊给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层次问题。文章基于现象学反思态度,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存在的问题:线性教育思维的困顿、教学发展的桎梏、情感价值的缺位、伦理风险的增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消解须借助技术意向性才能得以匡正:(1)通过复合意向性助力教育指向“人”;(2)基于增强意向性助力教育摆脱教与学的脱节;(3)期待赛博格意向性触发情感价值的充实;(4)基于建构意向性消解教育伦理风险。通过技术意向性在人与教育之间发挥居间调节作用,从而消解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困顿,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意向性 教育发展 现象学
下载PDF
碎片信息与深度交谈:基于技术意向性的数字阅读再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子铭 何星仪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65,共3页
本文围绕“信息碎片化”这一议题,发现源自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技术意向性”思想为数字阅读研究揭开了一个新的面向,即数字技术的偏向体现为人在使用技术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塑造,最终结果将取决于人对其所在媒介环境的看法。研究发现,数... 本文围绕“信息碎片化”这一议题,发现源自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技术意向性”思想为数字阅读研究揭开了一个新的面向,即数字技术的偏向体现为人在使用技术过程中对自身行为的塑造,最终结果将取决于人对其所在媒介环境的看法。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在“中介”关系中具身了读者、诠释了世界;在“它异”关系中作为“准它者”被识别和指出;在“背景”关系中其意向性体现为一种历时性的影响和塑造。一方面碎片信息延展了更为广阔的阅读场景,提供了深度交谈的可能;另一方面,碎片信息为意义的充分阐发与深入思考后的提炼升华,开辟了在交互与反馈中凝聚共同体的讨论空间,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不同的看待技术的方式所具有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片信息 深度交谈 数字阅读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经典现象学视域中的技术意向性评析
3
作者 张秋成 《大连干部学刊》 2021年第9期24-29,共6页
伊德和维贝克等人把经典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引入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中,认为技术人工物也有意向性,即“指向”作用。如此定义的“技术意向性”并不具有经典现象学意向性概念的自明性和原初性。后者的指向性是确定的,而前者的指向性却可... 伊德和维贝克等人把经典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引入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中,认为技术人工物也有意向性,即“指向”作用。如此定义的“技术意向性”并不具有经典现象学意向性概念的自明性和原初性。后者的指向性是确定的,而前者的指向性却可以有多种选择,并且很难说哪种选择更基本。对于“技术意向性”的解释离开经典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是不可能的,其意向性的实现、选择或失常都需要从技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意向性是否能够达到融合一致的角度来解释。另外,技术意向性的“指向”特性无法把它和技术功能相区分,前者并没有比后者提供更多的内容。因此,可以使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剔除“技术意向性”,保留具有类似含义的“技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人的意向性 技术意向性 技术功能
下载PDF
技术意向性浅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春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6-40,共5页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制品意向性的概念。技术制品不仅具有伊德所说的技术意向性,而且对人类存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起到相互塑造的作用。本文试着简要描述意向性概念的变迁,以及技术意向性的沿革,最后做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向性 技术意向性 技术制品意向性 技术实践
原文传递
论资本意志对信息技术意向性的渗透 被引量:3
5
作者 付晶 李海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4-61,共8页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大了资本的影响力,使人们在数据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个体存在被收缩,增强了资本对个体控制的能力;资本通过构建特定场域局限消费者的可视空间,消除人的主体价值,使人成为...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扩大了资本的影响力,使人们在数据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个体存在被收缩,增强了资本对个体控制的能力;资本通过构建特定场域局限消费者的可视空间,消除人的主体价值,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商品化特征的存在。由此促生了一种新形态的数字鸿沟,使人们在资本通过技术的影响下延续其阶层所在的惯习。破除资本对个体的控制应该从三维层面着手:在微观层面,引导主体批判性对信息茧房的突破;在中观层面,警惕后工业时代新形态的文化再生产;在宏观层面,正视对资本力量制约的必要性并构建相应的制约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意志 技术意向性 信息技术 文化再生产
原文传递
教育中技术意向性的异化与清源 被引量:13
6
作者 苏慧丽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128,共8页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教育过程中技术居间(mediation)作用异化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技术意向的搭配含混,深层原因是经验脱离的意向偏置,外部原因是资本市场对教育技术意向性的渗透。基于此,在教育中技术意向性应遵...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教育过程中技术居间(mediation)作用异化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技术意向的搭配含混,深层原因是经验脱离的意向偏置,外部原因是资本市场对教育技术意向性的渗透。基于此,在教育中技术意向性应遵循教育的意向性,明确教育中技术需突显的过程性指向。在教育实践中应明晰不同技术的结构指向与居间作用,根据技术在人与世界互动中的居间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具身的技术、诠释学的技术、它异关系的技术以及背景关系的技术。在教育中应根据技术的意向特征,通过有效组合不同居间关系的技术,打破单一技术局限、遵循教育意向,更优地助力教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意向性 教育 居间 异化
原文传递
超越心物二元论:技术意向性与环境可供性在新媒介研究中的源流交汇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子铭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44,共7页
源于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的"技术意向性"与作为生态心理学关键概念的"环境可供性",共同为新媒介研究揭开了一个重要面向,并不断深化与拓宽着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视野,这两种理论尽管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却共同关... 源于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的"技术意向性"与作为生态心理学关键概念的"环境可供性",共同为新媒介研究揭开了一个重要面向,并不断深化与拓宽着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视野,这两种理论尽管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但却共同关照了技术如何与人类社会交互共生的核心命题,不约而同地在认识论上超越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环境可供性以实证主义的方法回答了技术意向性的思辨提问,进而又在技术意向性的多元关系中挖掘自身理论的应用价值:媒介人工物的可供性,在"人-技-世界"的"中介"关系中"具身"了用户,"诠释"了世界;又在"它异"关系中被识别和指出;终在"背景"关系中体现为一种历时性的影响和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技术 技术意向性 环境可供性
原文传递
具身的电影影像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1-46,共6页
具身化的技术现象学不仅是描述和把握技术意向活动行为的方法,更是向技术存在的追问。该领域的代表理论家斯蒂格勒和伊德都分别认可,影像技术也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之一。影像技术的具身性的一个显见特征是视觉借助内在于我们身体里的技术... 具身化的技术现象学不仅是描述和把握技术意向活动行为的方法,更是向技术存在的追问。该领域的代表理论家斯蒂格勒和伊德都分别认可,影像技术也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之一。影像技术的具身性的一个显见特征是视觉借助内在于我们身体里的技术得到了转化,因此,影像技术意向性存在于我们的观看行为中,扩展并且转化了我们的身体能力。虽然影像技术具有价值承载作用,但其个性化趋势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自治,而是应与人类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电影影像 技术现象学 代具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师生主体性的缺失风险与复归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朱珂 张斌辉 张瑾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化现象具有外显性,代替主体性缺失暴露在观察者的视野之内。基于视角主义理论,从“人”“教育”和“技术”的三重视角和两两关系审视技术异化现象,构建“三位一体”异化关系分析结构。究其异化原因,追溯至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形而上学根基,通过链式逻辑分别演化出“有机体—环境”和“主客体依存对立”的存在模式,进而衍生出技术意向性和技术不当使用的归因实体。对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主动遵循数字技术的意向性逻辑、借由发展实践修复师生主体性的缺失、超越原有建构模式以回归师生主体性本身的复归策略,以期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筑牢师生主体性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主体性 异化现象 数字化技术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技术物是道德行动者吗?——维贝克“技术道德化”思想及其内在困境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铮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思想认为技术物调节着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技术物不仅"有"意向性,而且也可以成为"道德行动者"。维贝克的批评者则认为维贝克是通过重新定义概念和误用概念的方式来克服他所遇到... 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思想认为技术物调节着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技术物不仅"有"意向性,而且也可以成为"道德行动者"。维贝克的批评者则认为维贝克是通过重新定义概念和误用概念的方式来克服他所遇到的理论困境的,维贝克因而陷入了内在困境中。一方面,维贝克对概念进行重新解释使得他与批评者之间的争执更像是一场能否用"道德行动者"来描述技术物的某种道德作用的"语词之争"。另一方面,维贝克戏剧性地接受了他所批判的传统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概念框架,他的技术道德化思想仍然是现代性主客二分哲学传统的翻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贝克 技术 道德行动者 技术道德化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技术现象学视野下的技术扩散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保林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2,26,共4页
技术扩散是主体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过程,不同主体所拥有的技术范式的相容或相斥影响技术扩散的效果;技术扩散是技术抽身而去而又旋即在场,是对新技术语境下客观世界重新解释的过程,扩散的技术对变化的客观世界具有解释功能。技术现象学视... 技术扩散是主体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过程,不同主体所拥有的技术范式的相容或相斥影响技术扩散的效果;技术扩散是技术抽身而去而又旋即在场,是对新技术语境下客观世界重新解释的过程,扩散的技术对变化的客观世界具有解释功能。技术现象学视野的技术扩散可以概括为,随着主体变换以及扩散技术解释功能增强,技术意向性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得到有效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现象学 技术扩散 主体间性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技术扩散
12
作者 陈丽云 宋保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2-45,共4页
基于技术受体个体心理认知视角,技术扩散过程由技术图示修正和技术采纳实施两个过程组成。技术图示是有关技术知识在人大脑中表征、贮存、关联、重现、修正的认知结构。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技术受体头脑中展现"前技术图示——后技术... 基于技术受体个体心理认知视角,技术扩散过程由技术图示修正和技术采纳实施两个过程组成。技术图示是有关技术知识在人大脑中表征、贮存、关联、重现、修正的认知结构。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技术受体头脑中展现"前技术图示——后技术图示——再技术图示"依次相连并且呈现螺旋循环的认知图景。人的情境认知和具身认知参与技术图示修正过程,并且伴随同化、顺化和平衡机理。在技术图示形成的基础之上,技术受体在心理认同、主观规范和技术意向性的指引下,在实际行动上采纳扩散的技术。技术扩散是个体内部认知心理过程,而不仅仅是外部强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个人的心理认知水平和技术环境共同决定技术扩散的强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扩散 心理认知 技术图示 技术采纳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框架与座架:数字助推对用户行为的塑造及伦理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子铭 杨凯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07,112,共5页
西方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与中国的传媒实践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中相遇,从追求效果提升的实践应用研究到审视数字助推意向与伦理的技术哲学阐释,数字助推的研究视野存在着“框架”与“座架”的双重维度。作为“框架”的数字助推需要在默... 西方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与中国的传媒实践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中相遇,从追求效果提升的实践应用研究到审视数字助推意向与伦理的技术哲学阐释,数字助推的研究视野存在着“框架”与“座架”的双重维度。作为“框架”的数字助推需要在默认选项设置、容错机制设计、即时反馈、理解权衡、复杂选择结构化和动机成本显著化等助推原则的运用中注重细节和力度的把握;而作为“座架”的数字助推则揭示了技术与人的认知行动之间的相互调节。数字助推技术意向性地设计了用户的行动脚本,因此也需要助推者通过将技术道德化的努力来促进其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数字助推 设计原则 技术意向性 道德物化
下载PDF
现象学视角的增强现实技术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坤如 刘丹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3,共4页
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 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的分析忽略了人对技术的原初感知体验。因此,结合胡塞尔的感知分析和伊德的"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人、技术与世界关系改变及技术意向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感知 感觉材料 人-技术-世界 技术意向性
原文传递
物的伦理性:后人类语境中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动向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进 姚富瑞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126,共8页
物的伦理性是技术哲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学科的深度互渗,我们正在面临着一种"后人类"境况。作为回应,当代技术哲学通过对技术道德化的探索,阐发了一种后人本主义技术伦理学,将伦理学扩展... 物的伦理性是技术哲学关注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学科的深度互渗,我们正在面临着一种"后人类"境况。作为回应,当代技术哲学通过对技术道德化的探索,阐发了一种后人本主义技术伦理学,将伦理学扩展到"非人"对象之上,试图超越现代以来的主客二分对立,擘画一种新的伦理主体间性。这种转变推动文艺美学对语言论转向以来"文本主义"的反思批判,展露出新世纪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动向:关注物的伦理性,探求我与"非我"的伦理主体间性,基于人-技关系意向性而阐发文艺审美活动的道德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物的伦理性 文艺美学 伦理主体间性 技术意向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