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机纳米抗病毒材料及其抗病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蕊蕊 朱常才 +3 位作者 冀志江 王静 赵春艳 解帅 《化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严峻的健康挑战,COVID-19大流行的形势下增加了对抗病毒特性材料的需求,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本文从病毒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命周期过程等探讨抗病毒材料的设计原则,综述了近年来几种研究广泛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光响... 病毒感染是人类面临严峻的健康挑战,COVID-19大流行的形势下增加了对抗病毒特性材料的需求,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本文从病毒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命周期过程等探讨抗病毒材料的设计原则,综述了近年来几种研究广泛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光响应型半导体、石墨烯、复合材料等无机纳米抗病毒材料,并对其抗病毒性能与抗病毒机制进行了总结与讨论,总结了无机纳米材料表面病毒活性的检测方法与相关制品的标准化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抗病毒材料的开发及其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材料 无机纳米材料 抗病毒机理 抗病毒性检测技术 抗病毒标准
下载PDF
遗传毒性检测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邬建勇 黄秀清 +1 位作者 王金辉 沈蕾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7-80,共4页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遗传毒性检测技术,即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等;概述了国内外在海洋环境的遗传毒性检测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通过与常规化学监测做比较,阐明遗传毒性检测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开展海洋环... 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遗传毒性检测技术,即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等;概述了国内外在海洋环境的遗传毒性检测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通过与常规化学监测做比较,阐明遗传毒性检测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了开展海洋环境遗传毒性检测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把遗传毒性检测技术应用于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 遗传毒性检测技术 海洋环境监测 AMES试验 微核试验 彗星试验
下载PDF
利用秀丽线虫开展毒性鉴别评价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毕晶晶 武秋立 王大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60-164,共5页
水体与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技术是近些年来环境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秀丽线虫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物评价与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动物。在综述中,总结了利用秀丽线虫进行工业废水毒物鉴别与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秀丽线虫... 水体与沉积物毒性鉴别评价(TIE)技术是近些年来环境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秀丽线虫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环境毒物评价与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动物。在综述中,总结了利用秀丽线虫进行工业废水毒物鉴别与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秀丽线虫应用于TIE技术的优势以及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秀丽线虫在TIE技术中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鉴别评价技术 毒性评价 秀丽线虫
下载PDF
水环境中生物毒性污染物检测技术的运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文龙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0年第10期159-160,共2页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加重了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现今,生物毒性检测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污染物和环境样品的毒性特征,且逐渐发展成为借助常规水质标准浓度限值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加重了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现今,生物毒性检测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污染物和环境样品的毒性特征,且逐渐发展成为借助常规水质标准浓度限值评价水质安全的重要补充。因此,为了提高水环境中污染物检测的效果,更好地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针对水环境中生物毒性污染检测技术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 运用
下载PDF
面向毒性控制的工业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管理方法 被引量:36
5
作者 胡洪营 吴乾元 +1 位作者 杨扬 王华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46-51,共6页
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仅用CODCr,BOD5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废水的水质安全性。提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水质指标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构成的工业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 工业废水中含有多种多样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仅用CODCr,BOD5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废水的水质安全性。提出了由常规水质指标、特征水质指标和综合生物毒性指标构成的工业废水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生物毒性检测技术及其在工业废水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利用综合生物毒性进行废水水质安全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建议将水溞生物毒性测试作为我国工业废水毒性评价的首选方法芙崃斯谕夥纤锒?性控制标准的研究进展,指出需要根据我国水环境生物类别、工业废水污染物毒性特征和控制技术水平,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废水毒性控制指标和毒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毒性检测技术 水溞毒性试验 毒性排放标准 毒性减排
下载PDF
利用发光菌评价多环芳烃及其降解产物的生物毒性 被引量:9
6
作者 张金丽 郑天凌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4-299,共6页
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技术,对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及其部分降解产物的生物毒性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二甲亚砜配制的测试液中,萘、菲及荧蒽均对发光细菌具有一定生物毒性,且相同浓度下毒性菲>萘;测试液中当萘浓度小于其溶解度时... 利用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技术,对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及其部分降解产物的生物毒性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二甲亚砜配制的测试液中,萘、菲及荧蒽均对发光细菌具有一定生物毒性,且相同浓度下毒性菲>萘;测试液中当萘浓度小于其溶解度时即产生100%的抑光率,而菲及荧蒽浓度接近其溶解度时分别仅产生低于50%和15%左右的抑光率;芘及蒽在最大浓度时则对发光细菌无生物毒性显示;降解产物水杨酸、儿茶酚及邻苯二甲酸均对发光细菌具有一定生物毒性,但毒性均远小于母体化合物萘和菲,且邻苯二甲酸代谢途径对菲解毒效果优于水杨酸代谢途径.说明多环芳烃化合物生物毒性的检测与其水溶性的大小密切相关,利用二甲亚砜获取多环芳烃污染提取液的生物毒性主要与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萘及菲有关;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后期解毒效果明显,但降解后期产物对发光细菌仍具有一定毒性,且细菌不同的代谢途径中多环芳烃毒性降低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毒性 多环芳烃 微生物降解 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
下载PDF
SS6菌对菲的降解和发光菌对菲及其降解产物毒性的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金丽 郑天凌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研究了海洋微生物SS6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对多环芳烃菲的降解和解毒作用和发光细菌对菲及其降解产物毒性的反应.结果表明:SS6菌能利用菲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生长;培养液中有酸性代谢产物产生,并且形成积累;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技术可以有效... 研究了海洋微生物SS6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对多环芳烃菲的降解和解毒作用和发光细菌对菲及其降解产物毒性的反应.结果表明:SS6菌能利用菲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生长;培养液中有酸性代谢产物产生,并且形成积累;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技术可以有效地检测菲及其微生物降解中间产物的相对毒性;母体菲的毒性远大于其水杨酸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水杨酸和儿茶酚及邻苯二甲酸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邻苯二甲酸毒性,并且邻苯二甲酸代谢途径的解毒效果优于水杨酸代谢途径;菲降解过程中培养液萃取物的毒性逐渐降低,但上清液的毒性先出现下降后又呈增大趋势;含菲培养液的毒性变化是培养液中存在的中间产物和其它组成成分及pH值变化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 海洋微生物 菲及其降解产物 微生物降解 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技术
下载PDF
毒性病理学在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任进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3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毒性病理 靶器官的病理所见 毒性病理的新技术
下载PDF
技术药理逻辑与知识双重趋势——从西方左翼理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9
作者 马丽娟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1期72-84,共13页
知识的传播与技术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孕育出的孪生兄弟,二者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缺一不可。贝尔纳·斯蒂格勒从技术与人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药理逻辑,表明信息网络技术乃是一把双刃剑;生命认知资本主义理论分析了知识... 知识的传播与技术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孕育出的孪生兄弟,二者对于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缺一不可。贝尔纳·斯蒂格勒从技术与人的角度,分析了技术药理逻辑,表明信息网络技术乃是一把双刃剑;生命认知资本主义理论分析了知识的公有制、公开性趋势与资本主义不断将其私有制、商业化的趋势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二者都提出了今天资本与技术的发展中蕴含着的解放性与替代资本主义的因素。这两种理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当今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势都有重要意义,但都难逃乌托邦与空想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纳·斯蒂格勒 技术毒性逻辑 技术药性逻辑 知识公有制趋势 认知资本主义私有制趋势
下载PDF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晓丽 赵天慧 +9 位作者 李会仙 霍守亮 徐建 冯承莲 许宜平 段小丽 王铁宇 侯红 孟伟 吴丰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0,共13页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基准 理论方法学 污染物筛选甄别 生态功能分区 毒性技术 暴露评价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利用模式动物线虫追踪造纸厂废水中酸碱类毒物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晓祎 于红霞 王大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6-880,共5页
在毒性鉴别评价技术TIE程序中引入模式动物线虫,并通过寿命、半数致死天数、生殖速度、生殖能力、身体运动行为等指标进行造纸厂工业废水中酸碱类毒物的毒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线虫生命周期的影响程度上:2号>4号>1号>3号,对... 在毒性鉴别评价技术TIE程序中引入模式动物线虫,并通过寿命、半数致死天数、生殖速度、生殖能力、身体运动行为等指标进行造纸厂工业废水中酸碱类毒物的毒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线虫生命周期的影响程度上:2号>4号>1号>3号,对世代时间的影响程度上:2号>1号>3号≈4号,对产卵数目与头部摆动频率的影响效应相当:1号≈2号>3号≈4号,对身体弯曲次数的影响程度上:1号≈2号>3号>4号,且2号水样对线虫所有指标皆呈极显著性影响(p<0.01).因此,造纸废水中的易受酸性影响的碱类毒物毒性相对最强,而易受碱性影响的酸类毒物以及颗粒状毒物只是对线虫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或者影响某一特定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性毒物 毒性鉴别评价技术 线虫 工业废水
下载PDF
一种灵敏的细菌正向突变试验方法
12
作者 邬建勇 沈蕾 林国芳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8-180,共3页
关键词 AMES试验 致突变性 Ara试验 遗传毒性检测技术 正向突变试验
下载PDF
元宇宙嵌入思政课的价值依据、伦理困境及超越路径
13
作者 胡桥 《文教资料》 2023年第19期84-87,共4页
元宇宙的嵌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次重大模式创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但技术造成的马太效应、数字中心效应造... 元宇宙的嵌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次重大模式创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思政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迎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但技术造成的马太效应、数字中心效应造成的隐私风险及技术替人效应造成的人的情感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政育人的本质。因此,我们需要以“技术药性”中和“技术毒性”,以制度完善筑牢隐私防线,以重拾人的主体性平衡技术与人文之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思政 技术毒性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三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蕤 安群星 +4 位作者 胡兴斌 夏爱军 陈晨 余瑞 穆士杰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目的比较ELISA法、传统的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和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确定一种准确、简便、稳定的试验方法。方法用三种方法分别对5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血小板抗体相关)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进行血小板抗... 目的比较ELISA法、传统的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和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确定一种准确、简便、稳定的试验方法。方法用三种方法分别对5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与血小板抗体相关)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验证这三种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点和不足。结果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操作简单,且其准确度和特异度均与流式细胞法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检测效果均优于淋巴毒性试验的方法(P〈0.05)。结论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具有准确度和特异性高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淋巴细胞毒性试验 流式细胞技术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Colonic Polyps 被引量:1
15
作者 Ming-wei Qin Wei-dong Pan Guan-ning Cong Yun Wang Yun-qing Zhang Ji-xiang Li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6-40,共5页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s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CTC) in diagnosis of colonic polyps. Methods Forty-two patients who were clinically suspicious of colonic polyps or underwent colonic po...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s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CTC) in diagnosis of colonic polyps. Methods Forty-two patients who were clinically suspicious of colonic polyps or underwent colonic polyps screening received examinations with both CTC and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Sixteen- or 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professional imaging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for evaluation. Per-polyp and per-patient results were analyzed. Those by per-polyp were subsequently divided into ≥10 mm group, 5-10 mm group, and ≤5 mm group. Sensitiv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 specificity,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and accuracy were calculat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 for diagnostic studies, with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as a gold standard. Results Ninety and 61 polyps were found by CTC and conventional colonoscopy, respectively. The per-polyp sensitivity/PPV were 80.3%/55.6% in total, and 100%/92.9%, 93.8%/65.2%, and 68.8%/ 41.5% in the ≥10 mm group, 5-10 mm group, and ≤5 turn group, respectively. The per-patient sensitivity, PPV, specificity, NPV, and accuracy were 97.1%, 89.5%, 42.9%, 75.0%, and 88.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TC can clearly reveal the morphology of colonic polyps and be used as a routine monitoring method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oly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ic polyp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SCOPY
下载PDF
协和发酵加强单克隆抗体业务
16
作者 金伟华 《国外药讯》 2003年第4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抗体依赖性细胞性细胞毒性增强技术 单克隆抗体 岩藻糖 肿瘤
下载PDF
水质监测在引青济秦工程中的应用
17
作者 高敬文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20年第6期287-287,共1页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质监测能为水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对预防和治理水污染有重要的作用,对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健康等方面也有重要...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水质监测能为水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对预防和治理水污染有重要的作用,对水环境保护、水环境健康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引青济秦工程肩负着秦皇岛市重要的市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水质监测在引青工程的应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下文结合引青具体情况,谈一谈引青水质监测系统的应用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青济秦工程 水质安全 水质生物毒性监测技术
下载PDF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佳寅 易艳 +5 位作者 梁爱华 张宇实 李春英 赵雍 王连嵋 李桂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696-2700,共5页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药的遗传毒性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遗传基因突变为指标的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tk试验)、...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药的遗传毒性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遗传基因突变为指标的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tk试验)、以染色体畸变为指标的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以DNA损伤为指标的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3种。该文结合中药特点就现代中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中药遗传毒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技术在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遗传毒性 遗传毒性评价方法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遗传毒性评价新技术
原文传递
类器官和立体细胞模型在中药心脏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昕彦 邵瑞 +1 位作者 贺爽 朱彦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88-1894,共7页
心脏毒性是导致药物研发失败和上市后撤市的原因之一。然而,目前的药物心脏毒性评价方法存在临床相关性低、重现性低、处理量小等缺点。建立准确可靠的方法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是当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毒理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心脏类... 心脏毒性是导致药物研发失败和上市后撤市的原因之一。然而,目前的药物心脏毒性评价方法存在临床相关性低、重现性低、处理量小等缺点。建立准确可靠的方法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是当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毒理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心脏类器官作为新一代的药物心脏毒性评价模型,极大程度保留了心脏细胞在体内的生物特性和功能,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药物对心脏的影响。本文就心脏立体细胞模型和类器官体外培养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并重点讨论心脏类器官在中药心脏毒性评价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潜力。文章还讨论了细胞和类器官模型在面对中药心脏毒性评价独特挑战方面的优势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心脏毒性 二维细胞 三维细胞 类器官 毒性评价技术
原文传递
Organs on microfluidic chips:a mini review
20
作者 JIANG Bo ZHENG WenFu +1 位作者 ZHANG Wei JIANG XingYu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356-364,共9页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in vitro models with physi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for cell study.Introducing the identified key aspects,including tissue-tissue interfaces,spatiotemporal chem...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in vitro models with physi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for cell study.Introducing the identified key aspects,including tissue-tissue interfaces,spatiotemporal chemical gradients,and dynamic mechanical forces,of living organs into the microfluidic system,"organs-on-chips"display an unprecedented application potential in a lot of biological fields such as fundamental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research,drug efficacy and toxicity testing,and clinical diagnosis.Here,we review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organs-on-chips and briefly discuss their future challe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FLUIDICS ORGAN CHIP cel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