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PNT-MDA整合模型的技艺类非遗VR科普游戏设计研究
1
作者 戴晋龙 刘遹菡 胡桉澍 《设计》 2024年第7期24-27,共4页
针对目前国内科普游戏系统性设计不足的现状。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和MDA游戏设计框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构建BPNT-MDA的整合模型,总结了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的特征,并从科普原真性和科普趣味性两个维度提出了面向技艺类非遗的VR科普游... 针对目前国内科普游戏系统性设计不足的现状。对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和MDA游戏设计框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构建BPNT-MDA的整合模型,总结了技艺类非遗科普游戏的特征,并从科普原真性和科普趣味性两个维度提出了面向技艺类非遗的VR科普游戏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技艺类非遗青稞酿酒技艺的传承现状与需求,并以其为例展开设计实践,进而验证整合模型与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其他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框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游戏 技艺类非遗 基本心理需要 MDA框架 青稞酿酒技艺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技艺类非遗传承影响因素研究——以滁菊制作技艺为例
2
作者 尹乐 肖靓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8-93,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熏陶作用。其中一个优秀的分支就是技艺类非遗,了解其传承的影响因素,更有利于大众对这项技艺的认同和基于其旅游商品的推广。以滁菊制作技艺为访谈主要实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熏陶作用。其中一个优秀的分支就是技艺类非遗,了解其传承的影响因素,更有利于大众对这项技艺的认同和基于其旅游商品的推广。以滁菊制作技艺为访谈主要实证内容,调研影响技艺类非遗传承的因素,运用扎根理论的思维并利用MAXQDA软件对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处理。分析后归纳影响技艺类非遗传承的6个主要因素分别为市场是驱动力、政府是主导、承袭是根本、传播是保障、文化是核心、乡愁是依托,据此提出了利于技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化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类非遗 传承 影响因素 扎根理论 滁菊
下载PDF
巴蜀地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跨媒介传播 被引量:1
3
作者 武琦 卢婷婷 《视听》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 智媒时代,全媒体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过程交互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过新媒体运营方式进行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面临着非遗文化内涵缺失、非遗集群参与度不足、非遗主体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单一、非遗短视频商业化严重的窘境。为应对这些挑战,传播主体应建立非遗品牌,扩大其传播影响力;打造特色非遗IP,强化数字化非遗传播;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跨界合作,助力非遗“破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遗 数字化 跨媒介传播
下载PDF
基于SICAS模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诗诺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3年第8期48-54,共7页
传统技艺类非遗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是凝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非遗品牌的创新性发展,结合新一代数字化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当前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的营销新策略。从SICAS消费者行为模型出... 传统技艺类非遗起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是凝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非遗品牌的创新性发展,结合新一代数字化用户消费行为模型,探究当前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的营销新策略。从SICAS消费者行为模型出发,以打造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形象、运营非遗文化内容、确立非遗品牌用户群体、促进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友好互动、加快非遗品牌的口碑营销等方式,来明确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的营销方向,从而为非遗品牌营销开辟新路径、拓宽消费渠道、构建消费服务系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S模型 传统技艺类非遗品牌 品牌营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
下载PDF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
5
作者 何贝贝 《传播与版权》 2023年第24期95-97,共3页
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 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归宿,以互动为手段,以共情为目标,激发受者身体实践,引导受者身体参与,构筑受者身体认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理论 传统技艺类非遗 具身实践 共情传播 汉绣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活化特质与传承研究——以赣南客家为例
6
作者 梁佳豪 吴家敏 《龙岩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加强,“非遗的生活性”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类非遗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生活化特质,表现为特定文化空间的赋能、身体功能的运用与延伸、客家人精神品质的凝聚。随着传统技艺类非... 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加强,“非遗的生活性”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赣南客家传统技艺类非遗作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生活化特质,表现为特定文化空间的赋能、身体功能的运用与延伸、客家人精神品质的凝聚。随着传统技艺类非遗在生活中的空间收窄,创造其当代功用价值、扩展其当代审美价值、重塑民众的非遗话语权,从而对传统技艺进行生活化的传承,将是一种很好的非遗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客家 传统技艺类非遗 生活化特质 生活化传承
下载PDF
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连锦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5-19,共5页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趋势。利用融媒体传播快捷、互动参与性强等诸多优势,探索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创新转化、促进非遗传承。针对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不...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是趋势。利用融媒体传播快捷、互动参与性强等诸多优势,探索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融合有助于推动非遗的创新转化、促进非遗传承。针对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融合的不足,提出融媒体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与文创的嵌入式、衍生式和体验式的融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泉州技艺类非遗 文创
下载PDF
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开发的实践探索——以淮安市手工技艺类非遗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科印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318-322,共5页
淮安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比较丰富,但手工技艺文创水平较低。近些年,淮安市有关部门在文创平台搭建、非遗传承人理念转变、城市创意氛围营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地方手工技艺文创开发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空间。但也存在管理模式创新不够... 淮安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比较丰富,但手工技艺文创水平较低。近些年,淮安市有关部门在文创平台搭建、非遗传承人理念转变、城市创意氛围营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地方手工技艺文创开发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空间。但也存在管理模式创新不够、产业供需结构不合理、传承人视野不够开阔、产品创意创新不足等问题,需要业界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安市 手工技艺类非遗 文创开发
下载PDF
广西职业院校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炜 龙秋菊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1期37-40,共4页
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命脉,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现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促进传统技艺... 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命脉,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现状,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有效传承,实现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职业院校 传统技艺类非遗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传播与推广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春英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4-78,共5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国内市场中以非遗为主题的手机App数量不多,用户下载安装较少。不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交互功能不强,用户体验感不佳。开发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就是用现代人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传统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传统技艺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传统技艺类非遗手机App的设计开发者要坚持“以非遗内涵为骨,数字技术为翼”的原则,重视界面设计和内容展示的识别度和新颖性,增加手机App的趣味性,重视用户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类非遗 数字化推广 手机App 用户体验
下载PDF
技艺类非遗的跨界创新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菲 《天工》 2021年第8期60-61,共2页
从跨界设计入手,分析技艺类非遗的创新路径。通过对多个跨界设计的分析研究,梳理技艺类非遗跨界创新的方法和路径。首先,探讨跨界设计与技艺类非遗的关系;其次,从形式、功能、技术和设计思维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索;最后,从现有... 从跨界设计入手,分析技艺类非遗的创新路径。通过对多个跨界设计的分析研究,梳理技艺类非遗跨界创新的方法和路径。首先,探讨跨界设计与技艺类非遗的关系;其次,从形式、功能、技术和设计思维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索;最后,从现有的跨界设计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梳理出技艺类非遗创新设计的策略,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类非遗 跨界 创新设计 功能 技术 思想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呈现探析——以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母棱 《传媒论坛》 2022年第6期9-11,共3页
传统技艺类非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习俗嬗递、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难以为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文中结合苏州水乡木船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 传统技艺类非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习俗嬗递、社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难以为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文中结合苏州水乡木船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路径进行探讨,分析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困境,研究新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数字建档、媒体传播、数字展示与创新转化四个方面的创新应用,以期为新时代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呈现提供有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类非遗 新媒体技术 数字化 苏州水乡木船
下载PDF
数字媒体时代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学研究——以歙砚制作技艺为例
13
作者 胡群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76-80,共5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使打破现有的非遗信息传播模式、提高非遗信息传播效果和增强受众感官体验成为可能。但当前数字媒体科技在非遗传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传播领域的运用,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传播中作...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使打破现有的非遗信息传播模式、提高非遗信息传播效果和增强受众感官体验成为可能。但当前数字媒体科技在非遗传播尤其是技艺类非遗传播领域的运用,存在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数字媒体技术在技艺类非遗传播中作用的发挥,将直接影响数字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以及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类非遗 数字媒体 歙砚制作技艺 完整性
下载PDF
手工技艺非遗的文旅转向:从“过程真实”到“象征真实”——以建水紫陶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雨航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2,56,共5页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一个地方的活化遗产,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而具有天然的文旅转化价值。紫陶承载建水千年的地方文脉,但在近年的文旅融合实践中,存在浅层利用、表层开发的困境。文章借“舞台真实”理论探究以建水紫陶为例的传统...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一个地方的活化遗产,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而具有天然的文旅转化价值。紫陶承载建水千年的地方文脉,但在近年的文旅融合实践中,存在浅层利用、表层开发的困境。文章借“舞台真实”理论探究以建水紫陶为例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新时代文旅语境中的转向可能,强调在注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协调统一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符号,审美性地呈现技艺造物的动态过程,提升手工技艺的可参观性,创新文化表征形式。通过从“过程真实”到“象征真实”的转变,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手工技艺类非遗 舞台真实 建水紫陶
下载PDF
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地方性话语环境建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亚娟 欧阳辰星 +1 位作者 王成琪 张希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5-115,139,共12页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主体 传统技艺类非遗 扎根理论 欧营村 话语环境建构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苏南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活态传承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云峰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2期43-45,共3页
该文从苏南地区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困境出发,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观点,剖析了苏南地区"非遗"的孕育环境和文化特质,分析了传承人年事已高、技艺后继乏人、"非遗"生存环境欠佳、技艺缺乏... 该文从苏南地区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困境出发,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观点,剖析了苏南地区"非遗"的孕育环境和文化特质,分析了传承人年事已高、技艺后继乏人、"非遗"生存环境欠佳、技艺缺乏创新等四个维度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促进苏南地区手工技艺类"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 苏南地区 手工技艺非遗 活态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