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法提取广藿香油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NO活性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马钢华 孙礼芹 +4 位作者 钱菲 李光霞 缪晓 张刘强 李医明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1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研究3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广藿香油化学成分的差异,并初步考察其体外抑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活性。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石油醚冷浸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广藿香油的化学成分,利用美国国... 目的:研究3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广藿香油化学成分的差异,并初步考察其体外抑制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活性。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石油醚冷浸提取法、超临界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广藿香油的化学成分,利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及Wiley数据库与相关参考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定性鉴别。测定不同提取方法广藿香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的NO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从5个广藿香油样品中总共分析鉴定了30个化合物,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和石油醚冷浸提取法中百秋李醇的相对含量都高于水蒸气蒸馏法;NO抑制实验表明3种提取方法所得样品在50μmol/L的浓度下对NO抑制的强弱顺序是: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石油醚冷浸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其中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得到的广藿香油对NO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氨基胍组。结论:以体外NO抑制生成作为评价标准,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法作为广藿香油绿色高效的制备技术有望于取代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发现超临界CO 2流体所得广藿香油中桉叶烷型倍半萜含量高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制备的样品,可能是其NO抑制活性显著提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低极性成分 超临界CO 2流体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一氧化抑制生成
下载PDF
枳中异戊烯基化的黄酮及香豆素类成分
2
作者 祝娇娇 李正辉 +2 位作者 刘吉开 王国凯 冯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47-1751,共5页
从枳(Poncirus trifoliata)地上部份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2个异戊烯基化的酚性成分,包括4个异戊烯基化的黄酮(1~4)和8个异戊烯基化的香豆素(5~12),其结构通过NMR和MS等波谱数据以及文献数据对照确证为:3'',4'&... 从枳(Poncirus trifoliata)地上部份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2个异戊烯基化的酚性成分,包括4个异戊烯基化的黄酮(1~4)和8个异戊烯基化的香豆素(5~12),其结构通过NMR和MS等波谱数据以及文献数据对照确证为:3'',4''-dihydroxy-atalantoflavone(1),alatanoflavone(2),7,8-(2'',2''-dimethylpyrano)-5,3',4'-trihydroxy-3-methoxylflavone(3),citflavanone (4),seselin(5),xanthyletin (6),isoangenomalin (7),nordentatin(8),clausarin(9),3-(1,1-dimethylallyl)-8-hydroxy-7-methoxycoumarin(10),anisocoumarin B(11),auraptene(12)。化合物2和4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一氧化氮生成作用,其IC50分别为17. 3和22. 8μM,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 香豆素 波谱鉴定 一氧化生成抑制活性.
下载PDF
地桃花中酚苷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齐博文 贾放放 +7 位作者 苏聪 罗源 丁宁 杨洪芸 江芳芳 徐溪平 王晓晖 史社坡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060-1065,共6页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 L.)中酚苷类成分。方法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 目的研究地桃花(Urena lobata L.)中酚苷类成分。方法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 7细胞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从地桃花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12个酚苷类化合物:苯甲醇-7-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苯乙醇-8-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苯乙醇-8-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3)、丁香酚-1-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4)、6-甲氧基丁香酚-1-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3,4,5-三甲氧基苯甲醇-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4-O-(甘油-2-基)-二氢松柏醇-1’-O-β-D-吡喃甘露糖苷(7)、苯甲醇-7-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8)、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9)、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苯乙醇-8-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1)和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呋喃芹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2)。结论化合物2~8,10~12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9,11对LPS诱导RAW264. 7细胞中NO的释放具有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40. 5±4. 9),(31. 9±4. 6),(37. 7±3. 3)和(36. 1±4. 6)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桃花 提取 分离 酚苷 结构鉴定 抑制一氧化氮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