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辛萍 庞宝森 +2 位作者 张海燕 黄秀霞 郭素良 《中国医药》 2012年第2期140-141,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一1)测定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因AECOPD入院的患者203例作为AECOPD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4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一1)测定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因AECOPD入院的患者203例作为AECOPD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t-PA及PAI一1含量。结果AECOPD组血浆t-PA含量为(4.4±4.1)“g/L,正常对照组为(7.3±1.4)¨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组血浆PAI一1含量为(42±14)卜∥L,正常对照组为(19±9)¨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ECOPD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血浆t-PA及PAI一1含量测定对早期发现AECOPD患者是否存在高凝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 急性发作期 抑制物活性 AECOPD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 血浆T-PA
下载PDF
口腔鳞癌组织中蛋白激酶C及其抑制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长伏 关士焕 +2 位作者 王兆元 王玉新 于秉治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22-624,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采用Takai法研究20例口腔鳞癌及其临近正常组织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及其抑制物(ProteinkinaseCinhibitor,PKCI...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采用Takai法研究20例口腔鳞癌及其临近正常组织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及其抑制物(ProteinkinaseCinhibitor,PKCI)活性。结果: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口腔鳞癌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胞膜无明显变化(P>0.05);与临近正常组织相比口腔鳞癌胞浆PKCI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胞膜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口腔鳞癌的发生与PKC及PKCI在亚细胞水平活性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粘膜肿瘤 鳞癌 蛋白激酶C 抑制物活性
下载PDF
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和抗原水平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秀曲 王科 《中国处方药》 2020年第1期142-143,共2页
目的研究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和抗原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及特征。方法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出血性脑卒中和50例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研究甲组和研究乙组,另随机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研究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和抗原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及特征。方法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出血性脑卒中和50例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研究甲组和研究乙组,另随机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和抗原水平检查,分别对各项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研究甲组和研究乙组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和抗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甲组高于研究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活性和抗原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影响患者疾病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血酶激活 纤溶抑制物活性 抗原水平 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变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内含抑制物的生理活性变化 被引量:15
4
作者 游双红 钟诚 涂淑萍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7,共7页
为了探明圆齿野鸦椿种子发芽抑制物的存在部位及其在贮藏过程中抑制活性的变化情况,于变温层积(4℃冷温层积3个月、25℃暖温层积3个月、4℃冷温层积3个月)各阶段前、后分别取种子测定其种仁和种壳中内含抑制物的生理活性;并分别以甲醇... 为了探明圆齿野鸦椿种子发芽抑制物的存在部位及其在贮藏过程中抑制活性的变化情况,于变温层积(4℃冷温层积3个月、25℃暖温层积3个月、4℃冷温层积3个月)各阶段前、后分别取种子测定其种仁和种壳中内含抑制物的生理活性;并分别以甲醇和蒸馏水为浸提剂,制备圆齿野鸦椿种仁、种壳浸提液,研究各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分析在变温层积过程中圆齿野鸦椿种子内含抑制物的生理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种仁和种壳中均含有发芽抑制物和生长抑制物;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物生理活性逐渐增强;甲醇浸提液抑制物的生理活性极显著高于蒸馏水浸提液抑制物;种仁浸提液抑制物的生理活性极显著高于种壳浸提液抑制物。随着变温层积处理的进行,种子内含抑制物生理活性逐渐降低,但种子经变温层积9个月后,以0.20 mg·L-1的种仁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其相对发芽率仅为46.7%,白菜幼苗的相对茎长为34.3%、相对根长为41.7%,这表明圆齿野鸦椿种子经9个月的变温层积处理后其抑制物的生理活性仍较强,说明该种子具有深度休眠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齿野鸦椿种子 抑制的生理活性 变温层积 休眠
下载PDF
家兔晶状体机械性损伤后虹膜和房水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活性的改变
5
作者 倪盈 姚克 +1 位作者 戴南平 吴仁毅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 探讨家兔晶状体机械性损伤后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TIMPs)在虹膜组织和房水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单眼晶状体机械性损伤的家兔模型 ,应用反向酶谱法检测并定量分析损伤后 1、3、7和 15d眼内虹膜组织和房水中两种主... 目的 探讨家兔晶状体机械性损伤后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 (TIMPs)在虹膜组织和房水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建立单眼晶状体机械性损伤的家兔模型 ,应用反向酶谱法检测并定量分析损伤后 1、3、7和 15d眼内虹膜组织和房水中两种主要的TIMPs (TIMP 1、2 )的活性 ,并应用蛋白酶谱法检测TIMPs的作用底物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的活性。结果 健康家兔眼和实验家兔未损伤眼的虹膜组织和房水中 ,均未检测到TIMP 1、2的相应蛋白活性条带。伤后 1d家兔损伤眼的虹膜组织中的TIMP 1、2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5 ) ,而MMP 2的活性受抑制 ;伤后 1d损伤眼的房水中 ,TIMP 1、2的活性均显著增加 (P <0 0 5 ) ;此后逐渐减少 ,至伤后 7d与健康家兔比较无差异 (P值分别为 0 0 97和 0 777) ;酶谱分析结果显示MMP 2活性的改变与此对应 ,即在损伤后 1d受到抑制 ,此后逐渐恢复。结论 TIMPs参与家兔晶状体机械性损伤后的眼内急性反应 ,对抑制炎性反应、促进创伤修复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晶状体机械性损伤 虹膜 房水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活性 检测
原文传递
珙桐种子层积过程中抑制物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钱存梦 江周 +3 位作者 周健 代松 苏友谊 李淑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8-192,共5页
为探明珙桐种子不同部位内源抑制物含量及其在层积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分别取层积12、16个月的珙桐种子,以甲醇和丙酮为提取剂,制备其种仁(胚和胚乳)、种壳的浸提液,分析各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珙桐种仁和种壳中均含有发... 为探明珙桐种子不同部位内源抑制物含量及其在层积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分别取层积12、16个月的珙桐种子,以甲醇和丙酮为提取剂,制备其种仁(胚和胚乳)、种壳的浸提液,分析各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珙桐种仁和种壳中均含有发芽抑制物质;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物生理活性增强;种仁浸提液抑制物的生理活性显著高于种壳浸提液;种仁甲醇浸提液抑制物的生理活性显著高于丙酮浸提液,而两种提取剂中,种壳浸提液的生理活性差异不显著。低温层积12个月再变温层积4个月后,珙桐种子内源抑制物的生理活性显著降低,但此时种仁0.09 g/m L的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的发芽指数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明此时种仁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抑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种子 抑制生理活性 层积 休眠
原文传递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4G/5G多态性及其抗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戴研 高润霖 +6 位作者 叶珏 吴永健 陈纪林 刘海波 秦学文 贾云香 孙继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345例非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其中295例已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对照组、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345例非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其中295例已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对照组、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通过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AI-1基因4G/5G多态性,并测定血浆PAI-1抗原水平。为分析PAI-1基因型与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相关性,将心绞痛组与OMI组患者合称冠心病者,对照组与心绞痛组患者合称非心肌梗塞者。冠心病患者又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者。    结果:血浆PAI-1抗原水平在对照组、心绞痛组及OM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UAP患者与SAP相比,PAI-1抗原水平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25.0±7.2ng/ml比22.3±7.1ng/m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AI-1抗原水平与UAP仍有显著性相关,调整后的OR值为1.83(P=0.05)。冠心病者4G和5G等位基因频率为56%和44%;对照组频率为62%和38%,冠心病者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一元直线相关分析发现,PAI-1基因型与PAI-1抗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原激活性抑制-1 抗原 冠心病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比色法检测C1抑制物功能及其在遗传性血管水肿诊断中的应用
8
作者 支玉香 刘宏侠 +1 位作者 徐迎阳 张宏誉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3年第1期32-35,I0006,共5页
目的采用比色法检测C1抑制物功能并评价此方法对诊断遗传性血管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标本的储存时间和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血浆标本加入过量的C1酯酶中,然后加入染色底物C2H5CO-Lys-Gly-Arg-p... 目的采用比色法检测C1抑制物功能并评价此方法对诊断遗传性血管水肿(hereditary angioedema,HA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标本的储存时间和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血浆标本加入过量的C1酯酶中,然后加入染色底物C2H5CO-Lys-Gly-Arg-pNA,与剩余的C1酯酶发生反应,通过分光光度仪检测与受试者血浆反应后剩余的C1酯酶与底物反应的吸光度,得出C1INH的功能活性。通过对65名健康对照者和21例已明确诊断的HAE患者C1抑制物功能的检测,得出该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以及在HAE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将9份健康对照者血浆样本分别存放于不同的温度(室温、4℃、-20℃)和时间(收集血浆后立即、4、8和24h),评价标本存放时间和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比色法检测C1抑制物的正常范围为(0.56~1.58)UC1 INH/ml,诊断HAE的特异性(65/65)和敏感性(21/21)均为100%。室温保存24h后,C1INH功能检测会显著下降;保存于-20℃,对检测结果无影响。结论比色法检测C1抑制物功能对HAE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易受标本保存的温度和时间影响。推荐采血后立即分离血浆检测,或存放于-20℃24h或以内检测,否则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抑制功能活性 遗传性血管水肿 检测方法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纤溶活性、内皮素及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杨志蕃 郑红光 +3 位作者 王丽琴 刘永海 左巍 关欣 《沈阳部队医药》 2003年第3期195-196,共2页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性增加的原因,根据血压的高低将43例分为轻度高血压组22例(舒张压<100 mmHg)和中度高血压组21例(舒张压≥100 mmHg),分别检测血纤溶酶原活性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 为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性增加的原因,根据血压的高低将43例分为轻度高血压组22例(舒张压<100 mmHg)和中度高血压组21例(舒张压≥100 mmHg),分别检测血纤溶酶原活性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DDi)及内皮素(ET)的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度和中度高血压组 t-PA 明显下降(P 均<0.05);PAI、DDi 及 ET 水平显著升高(轻度组 P 均<0.05,中度组 P 均<0.01)。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AI、DDi 和 ET 水平显著升高(PAI、DDi P 均<0.05,ET P<0.01);t-PA 水平略降低(P>0.05)。43例慢性肾衰病人平均动脉压与 ET 之间呈正相关(P<0.01);与 PAI及 DDi 之间呈正相关(P 均<0.05)。结论:慢性肾衰肾实质性高血压与血管收缩、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降低有关,推测慢性肾衰血管内皮损伤致血液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降低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纤溶活性 内皮素 D-二聚体 高血压 纤溶酶原活性抑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哪些凝血标志物可以增加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的预测价值?Caerphilly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Smith A 秦春常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821-821,共1页
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物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 方法与结果:在198... 背景:目前鲜有研究证实,凝血标志物是否可以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与患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相关。本研究对11个反映凝血过程不同方面的标志物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在排除传统危险因素的作用之后,它们是否仍有预测价值。 方法与结果:在1984~1988年间,共2398名49~65岁男子接受检查,他们中大部分人采取了空腹血测定血脂和凝血标志物。对他们进行了平均13年的随访,记录了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情况。共发生486起心血管事件,353起新发生冠心病,133起新发生缺血性中风。经单变量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低活化蛋白C值、D-二聚体、组织性纤溶酶原(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都显著与CVD相关。将传统危险因素引入比例风险模型后,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都显著与CVD相关,并且因子VIIc呈负相关(P=0.001)。在纳入传统危险因素的模型中,预先不存在CVD者,若具有预期风险构成最高3种的危险因素,则其发生CVD的风险是具有最低3位者的2.7倍。当模型包括4个凝血相关因素时,此值升至3.7倍。 结论:除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因子VIIc均有预测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缺血性中风发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凝血标志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1活性 冠心病 比例风险模型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DISEASE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崇旭 韩月玲 +2 位作者 李锦堂 黄振文 刘瑞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tate ,PTS)相关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检测 66例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组 ) ,54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组 )和 3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的血小板P 选择素 (P selectin)、血栓素B2 (TXB2 ...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 (prethromboticstate ,PTS)相关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检测 66例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形成组 ) ,54例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组 )和 3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的血小板P 选择素 (P selectin)、血栓素B2 (TXB2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抗凝血酶 (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PAI 1活性 )、D 二聚体 (D dimer)、一氧化氮 (NO)、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t PA含量 )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活性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血栓前状态组的P selectin、TXB2 、PAI 1活性均显著升高(P <0 .0 5~ 0 .0 0 1 ) ,AT、t PA活性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0 1 ) ;血栓形成组的P selectin、TXB2 、vWF、PAI 1活性、D dimer、NO、t P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1~ 0 .0 0 1 ) ,6 K PGF1α、AT、t PA活性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0 1 )。血栓形成组与血栓前状态组相比 ,血栓形成组的TXB2 、vWF、PAI 1活性、D dimer、NO、t PA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0 1 ) ,6 K PGF1α、AT、t PA活性均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1 )。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 ,TXB2 、P selectin、PAI 1活性、t PA活性变化与PTS最为密切。结论 :TXB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 心肌梗死 心绞痛 血栓前状态 血小板P-选择素 血栓素B2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 PTS
下载PDF
PA1-1基因与血栓性疾病
12
作者 路雅茹 秦勤 赵炳让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4-38,共5页
纤溶功能下降是多种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约占纤溶系统抑制物活性的60%,PAI-1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发现PAI-1以来,人们对其血浆水平与多种疾... 纤溶功能下降是多种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约占纤溶系统抑制物活性的60%,PAI-1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发现PAI-1以来,人们对其血浆水平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普遍认为血浆PAI-1水平升高使纤溶功能下降与多种血栓性疾病有显著的关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PAI-1基因及其多态性给予更大的关注,本文将对PAI-1基因多态性对血浆PAI-1水平的影响及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血栓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I-1基因 血栓性疾病 ACTIVATOR 血浆水平 基因多态性 激活剂抑制 纤溶功能 抑制物活性
下载PDF
不同始温浸种对圆齿野鸦椿休眠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阳先波 姜雪茹 +4 位作者 吴慧平 冉芳 涂淑萍 蔡军火 张隆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9-937,共9页
【目的】圆齿野鸦椿种子具深休眠特性,自然层积需第3年方能萌发。探究缩短其种子休眠时间和促进萌发的最佳水温浸种处理方法及其影响原因,以期为圆齿野鸦椿种苗的高效繁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自然层积120 d的圆齿野鸦椿种子为实验材料... 【目的】圆齿野鸦椿种子具深休眠特性,自然层积需第3年方能萌发。探究缩短其种子休眠时间和促进萌发的最佳水温浸种处理方法及其影响原因,以期为圆齿野鸦椿种苗的高效繁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自然层积120 d的圆齿野鸦椿种子为实验材料,进行始温25(CK),50,60,70,80℃浸种处理,测定圆齿野鸦椿种子在各浸种处理下发芽率、生活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内含抑制物的变化,并将各项生理指标与萌发率和生活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0℃始温浸种下圆齿野鸦椿的发芽率最高(43.33%±6.29%)且对种子生活力无损害,但无法打破所有具生活力种子的休眠,60℃始温浸种发芽率次之(25.56%±3.63%),而70℃、80℃始温浸种下发芽率和活力均为零。(2)50℃始温热水浸种处理6 h时,种子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明显升高,在浸种的24 h内,种子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时间持续下降。(3)浸种过程中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浸种处理的6 h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萌发率呈显著正相关,在24 h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生活力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生活力呈显著正相关。(4)与纯水处理相比,热水处理后的圆齿野鸦椿种子浸泡液显著降低了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却显著促进了白菜幼苗根、茎的伸长。【结论】50℃热水浸种处理对圆齿野鸦椿休眠种子的萌发促进效果最好,这可能与种子内抑制物外泄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有关,可作为圆齿野鸦椿种子催芽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齿野鸦椿 种子休眠 浸种温度 萌发 抑制物活性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前后tPA、PAI变化
14
作者 李海棠 邰慧珍 +3 位作者 熊树民 朱立红 乔永芳 奚金风 《血栓与止血学》 1995年第3期112-115,共2页
体外反搏器是一种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其能提高冠心病动脉、脑、肾、耳和肢体等血管的血流量。我院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15例,并对其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化物的抑制物活性(PAI:A)测定。表明体外反... 体外反搏器是一种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其能提高冠心病动脉、脑、肾、耳和肢体等血管的血流量。我院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15例,并对其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化物的抑制物活性(PAI:A)测定。表明体外反搏治疗治疗冠心病对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治疗 冠心病患者 抑制物活性 血浆纤溶酶 活化 体外反搏器 激活 止血栓 纤溶酶原 治疗前后
下载PDF
冠心病临床表型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
15
作者 戚新 王宇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9-9,共1页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表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2001-07/2004-04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五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选择同期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中心血站体检健康献血者20名为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对象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反映人体纤溶功能;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凝固法测定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反映机体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健康人2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低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88~3.41,P<0.01)。②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3.65~28.54,P<0.01)。③血浆D-二聚体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对照组(t=4.24~35.01,P<0.01)。④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t=2.96~8.01,P<0.01)。结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表型 凝血纤溶指标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活性 纤维蛋白原水平 血浆D-二聚体 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绞痛患者 心肌梗死患者 不稳定型 冠心病患者 酶联免疫吸附
下载PDF
Study on Anti-oxidation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of Fermentation Extract from Biotransformation of Ginkgo biloba L. (EGB) by Hericium erinaceus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达明 常为众 +3 位作者 张志才 崔凤杰 肖香 钱静亚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8年第2期10-13,共4页
[ Objective] In order to study the anti-oxidation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of EGB fermentation extraction biotransformed by Hericium erinaceus. [ Method ]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 [ Objective] In order to study the anti-oxidation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of EGB fermentation extraction biotransformed by Hericium erinaceus. [ Method ]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and reducing capacity of DPPH as well as inhibitory rate of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were measured targets for comparing changes of anti-oxidation and inhibitory effect on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of fermentation lyophilizer and fermentation extraction before and after EGB fermention adsorbed by AB-8 macroporous resin. The EGB fermention was biotransformed by Hericium erinaceus. [ Result ] After adsorbed by AB-8 macroporous resin, the bioactive matters were concentrated and separated.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rate, reducing capacity and inhibitory rate of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adsorbed by AB-8 macroporous resin. [ Conclusion] AB-8 macroporous resin could be used for preliminary concentration of EGB fermentation which was biotransformed by Hericium erinac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RANSFORMATION ANTI-OXIDATION Nonenzymatic glycation reaction
下载PDF
替米沙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17
作者 郑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年第4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ARB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例患者,晨起采集其肘静脉血2ml,以0.129mol/l枸橼酸钠1:9抗凝,3000rpm离心10分钟,收取上清液-70℃保存,待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D-二聚... 目的 探讨ARB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例患者,晨起采集其肘静脉血2ml,以0.129mol/l枸橼酸钠1:9抗凝,3000rpm离心10分钟,收取上清液-70℃保存,待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D-二聚体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 ARB治疗后血浆PAI-1活性,D-二聚体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ARB可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纤溶指标,无禁忌症的患者应常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t-pA及其抑制PAI-1活性 D-二聚体含量 ARB
下载PD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marine mangrove-derived endophytic fungus Alternaria tenuissima EN-192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红 高书山 +2 位作者 李晓明 李春顺 王斌贵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464-470,共7页
A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Alternaria tenuissima EN- 192, an endophytic fungus obtained from the stems of the marine mangrove plant Rhizophora stylosa, resulted ... A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of Alternaria tenuissima EN- 192, an endophytic fungus obtained from the stems of the marine mangrove plant Rhizophora stylosa,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nine known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cluding four indole-diterpenoids: penijanthine A (1), paspaline (2), paspalinine (3), and penitrem A (4); three tricycloalternarene derivatives: tricycloalternarene 3a (5), tricycloalternarene lb (6), and tricycloalternarene 2b (7); and two alternariol congeners: djalonensone (8) and alternariol (9).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se metabolites were characteriz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etailed spectroscopic analyses and their comparison with reports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each isolated compound against four bacteria were evaluated and compounds 5 and 8 displayed moderate activity against the aquaculture pathogenic bacterium Vibrio anguillarum, with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s of 8 and 9 mm, respectively, at 100 gg/disk.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mangrove-derived Alternaria tenuissima and also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isolation ofindole-diterpenoids from fungal genus Altern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phytic fungus Alternaria tenuissima Rhizophora stylosa indole-diterpene
下载PDF
Antifouling Activities of Marine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Sponge (Sigmadocia sp.) 被引量:2
19
作者 S. Satheesh A. R. Soniamby +1 位作者 C. V. Sunjaiy Shankar S. Mary Josephine Punith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2年第3期354-360,共7页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assessing the antifouling activity of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marine sponges. A total of eight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sponge Sigmadocia sp., of them, SS02, SS05...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at assessing the antifouling activity of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marine sponges. A total of eight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sponge Sigmadocia sp., of them, SS02, SS05 and SS06 showed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biofilm-forming bacteria. The extracts of these 3 strains considerably affected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producing ability and adhesion of biofilm-forming bacterial strains. In addition to disc diffusion assay, microalgal settlement assay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extracts mixed with polyurethane wood polish and coated onto stainless steel coupons. The extract of strain SS05 showed strong microalgal settlement inhibitory activity. Strain SS05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cereus based on its 16S rRNA gene. Metabolites of the bacterial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marine invertebrates promise to be developed into environment-friendly antifouling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ouling biofilm bioactive compound sponge bacterium marine natural product
下载PDF
Selenium Distribution Pattern, Antineoplastic and Immunostimulatory Activities of a Novel Organoselenium Compound Eb 被引量:15
20
作者 YANJun DENGSheng-ju KUANGBin HEFei LIUTao ZENGHui-hui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4年第3期199-204,共6页
Aim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and immunocompetence of a novel organoselenium compound Eb and investigate its in vivo antineoplastic potential. Methods Eb was administered to Kunming ... Aim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and immunocompetence of a novel organoselenium compound Eb and investigate its in vivo antineoplastic potential. Methods Eb was administered to Kunming mice (dosage, 0.1 g·kg^(-1)·d^(-1)) intragastrically for 7 successive days. The contents of selenium in heart, liver, spleen, kidneys, lungs, stomach, brain, muscle, and bone were determined by fluorometric method on the eighth day. MTT assay was used to study tumor growth inhibition of Eb in vitro, and 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hemolysin formation and phagocytosis assay were used to study its immunocompetence. Results After 7 days′ administration of Eb, the tissue contents of sele-(nium) in liver, spleen, lungs, kidneys, and bone of mice increased, especially those in liver and splee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ontrols;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such contents were found in muscle, heart, brain, and stomach. Eb demonstrated inhibitory effects on human Bel-7402, BGC-823, and Calu-3 cancer cell lines in vitro. Eb also showed ability to enhance 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and serum hemolysin formation in vitro and increase the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s. Conclusion The validated antitumor and immunostimulatory activities of Eb suggest a hypothesis that Eb may behave as a 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when used as an antitumor agent. Eb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in developing a new antineoplastic and immunity enhancing agent in the light of its antitumor activity, immunocompetence and specific distribution in liver, lungs, kidneys, bone, and spl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oselenium compound tissue distribution antitumoral activity IMMUNOCOMPET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