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林觉民《与妻书》的抒情机制研究
1
作者
陈浩天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69-175,共7页
《与妻书》是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以情动人”是其得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从《与妻书》的抒情机制来看,文体形式、抒情脉络和语言表达都对其抒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与妻书》借用书信在文体形式上的封闭性...
《与妻书》是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以情动人”是其得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从《与妻书》的抒情机制来看,文体形式、抒情脉络和语言表达都对其抒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与妻书》借用书信在文体形式上的封闭性,建构起了一个私密的抒情空间。在这一抒情空间中,抒情对象相对聚焦,其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刻、细腻;个人之情与家国之志的矛盾使得全文的抒情结构充满了张力,而家国天下的豪情与个人情爱的融合,也使得文本在主题上更显崇高与深刻;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长句的运用、言说视角的切换,还是对传统诗学的借鉴,都有效强化了书信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觉民
《与妻书》
抒情机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
被引量:
6
2
作者
梁向阳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53-57,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制度上确立抒情机制,表现为对新生活、新制度的歌颂,这样导致与社会风尚关系密切的散文丧失了自由言语的空间,形式上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型,并在艺术形式上走向“诗化”,从而出现了固定的理论与表现模式。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抒情机制
抒情
散文
散文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在东晋与“东晋”的诗
3
作者
王澧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4期9-14,共6页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情绮靡
赏意忘言
抒情机制
阅读趣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林觉民《与妻书》的抒情机制研究
1
作者
陈浩天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3期169-175,共7页
文摘
《与妻书》是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以情动人”是其得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从《与妻书》的抒情机制来看,文体形式、抒情脉络和语言表达都对其抒情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与妻书》借用书信在文体形式上的封闭性,建构起了一个私密的抒情空间。在这一抒情空间中,抒情对象相对聚焦,其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刻、细腻;个人之情与家国之志的矛盾使得全文的抒情结构充满了张力,而家国天下的豪情与个人情爱的融合,也使得文本在主题上更显崇高与深刻;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长句的运用、言说视角的切换,还是对传统诗学的借鉴,都有效强化了书信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林觉民
《与妻书》
抒情机制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
被引量:
6
2
作者
梁向阳
机构
延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53-57,共5页
文摘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制度上确立抒情机制,表现为对新生活、新制度的歌颂,这样导致与社会风尚关系密切的散文丧失了自由言语的空间,形式上由叙事向抒情的转型,并在艺术形式上走向“诗化”,从而出现了固定的理论与表现模式。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抒情机制
抒情
散文
散文现象
Keywords
the 17-year period'
lyric mechanism
lyric prose
prose phenomenon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在东晋与“东晋”的诗
3
作者
王澧华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4期9-14,共6页
文摘
"诗"在东晋分析"中古文学在东晋的历史命运","东晋"的诗阐释"东晋文学在中古的历史地位"。两晋之际,缘情派已往,赏意派方兴,浮竞心消沉,逍遥游盛行,体现在行文风格上,那便是"绮靡"风光不再,而代之以"忘言"的甚嚣尘上,因此"诗"在东晋,重"理"而轻"文"。然而,若论"东晋"的诗,从文学的创作机制、阅读的趣味诉求与文学发展的实际进程而言,"赏意忘言"是"缘情绮靡"的必要补充与支撑。至于"赏意忘言"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正面意义,便是陶渊明体与谢灵运体的问世。
关键词
缘情绮靡
赏意忘言
抒情机制
阅读趣味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林觉民《与妻书》的抒情机制研究
陈浩天
《世界文学研究》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抒情机制的确立与抒情散文的兴盛——“十七年时期”散文现象浅论
梁向阳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诗”在东晋与“东晋”的诗
王澧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