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2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陈煌祥 曾文龙 +3 位作者 郭剑洋 修喆 陈小鹏 涂桂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龙岩市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 目的观察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转移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龙岩市第二医院行TACE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0例,依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术后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1年。比较2组近期疗效,术后不同时点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术后复发转移率。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72.00%(χ^(2)=5.357,P=0.021)。术后4周,2组CD4^(+)、CD4^(+)/CD8^(+)、NK高于术后当天,CD8^(+)与AST、ALT、TBil水平低于术后当天,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访1年,观察组术后复发转移率为4.00%(1/25),低于对照组的32.00%(8/25)(χ^(2)=4.878,P=0.027)。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后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还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相关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抗乙肝病毒 术后复发转移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临床价值分析
2
作者 肖水灵 刘波 +2 位作者 梁常枧 谭蠡 王水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3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究预防性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浏阳市人民医院158例... 目的:探究预防性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浏阳市人民医院158例初治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BV-DNA水平,将其分为阴性组(HBV-DNA<100 IU/mL)、阳性组(HBV-DNA≥100 IU/mL),将阳性组进一步分为低病毒载量组(HBV-DNA为100~<2×106 IU/mL)、高病毒载量组(HBV-DNA≥2×106 IU/mL),将各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预防性抗HBV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命名为A1组(阴性对照组)、A2组(阴性治疗组)、B1组(低病毒对照组)、B2组(低病毒治疗组)、B3组(高病毒对照组)和B4组(高病毒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抗结核和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另接受抗HBV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的肝损伤发生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31.11%高于阴性治疗组为9.09%(P<0.05);阳性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68.57%高于阳性治疗组为20.00%(P<0.05);按病毒载量分层的对照组、治疗组肝损伤发生情况为,HBV阴性、低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的治疗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同级别病毒载量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HBV阳性重度肝损发生率明显高于HBV阴性重度肝损发生率(P<0.05);HBV阴性、经预防性抗HBV治疗的患者中度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HBV阳性和经预防性抗HBV治疗的患者重度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治疗组肝损伤的患者最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的HBV载量越高,肝损伤发生率越高,肝损伤严重程度越重;预防性抗HBV治疗可降低肝损伤发生率,预防严重肝损伤的发生;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HBV可反弹出现HBV再激活;预防性抗HBV治疗能有效抑制HBV再激活;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时间集中在2个月内,肝损伤恢复时间集中在0.5~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乙肝 抗乙肝病毒治疗 肝损伤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规范抗乙肝病毒治疗与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晓静 郑燕 +4 位作者 陶娟 丁方回 杨凯利 骆伟 李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通过肝癌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下实施规范抗乙肝病毒方案在肝癌病人中的应用,探讨抗乙肝治疗与肝癌术后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我院肝癌MDT讨论后实施规范抗乙... 目的通过肝癌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下实施规范抗乙肝病毒方案在肝癌病人中的应用,探讨抗乙肝治疗与肝癌术后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我院肝癌MDT讨论后实施规范抗乙肝治疗病人(治疗组,36例)和未进行规范抗乙肝治疗病人(对照组,3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肝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及1、3、5年内生存率。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肿瘤大小及术前HBV-D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为期5年的随访中治疗组病人1、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3%、33.3%、41.6%;对照组1、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1.7%、41.1%、6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66.7%、58.3%;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8.8%、2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相关性肝癌病人在经过肝癌MDT制定方案,术前和术后实施规范抗乙肝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癌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抗乙肝病毒 肝癌 生存率 肿瘤复发
下载PDF
红树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4
作者 候师师 梁考云 +4 位作者 高程海 蒋翠萍 唐倩倩 刘永宏 易湘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6-625,共10页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 红树生境中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和PCR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使用LC-HRMS技术对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初步评价木榄沉积物、根、叶以及胚轴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代谢物生物活性,寻找抗乙肝病毒的药源菌株。结果表明:(1)共获得细菌59种,分属于4门5纲14目23科36属,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属;菌株GXIMD07402、GXIMD07665、GXIMD07384分别为Pseudooceanicola属、Thioclava属和Aestuariibaculum属的潜在新种。(2)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显示GXIMD07366、GXIMD07616、GXIMD07384、GXIMD07550、GXIMD07445X提取物能显著降低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P<0.05),抑制率分别为51%、47%、63%、52%、47%。(3)初步鉴定强活性菌株GXIMD07384的4个主要代谢产物有adenosine、cyclo(L-Pro-L-OMet)、acremine G和7,8-dimethylbenzo[g]pteridine-2,4(1H,3H)-dione。综上认为,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且含有能产生抗乙肝病毒活性化合物的菌株。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榄 可培养细菌 物种多样性 代谢产物 抗乙肝病毒活性
下载PDF
解毒凉血方加减联合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
5
作者 朱正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18期99-101,共3页
目的 观察解毒凉血方加减联合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太和医院郧阳分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43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西药组72例和中西结合组71例。西药组患... 目的 观察解毒凉血方加减联合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太和医院郧阳分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43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西药组72例和中西结合组71例。西药组患者采取常规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中西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组基础上采取解毒凉血方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身目黄染、食欲不振、脘闷腹胀、恶心反酸以及疲倦乏力)积分、肝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8周后,中西结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74.65%vs. 51.39%,χ^(2)=8.291,P=0.004)。治疗8周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中西结合组低于西药组(P<0.01);2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水平低于治疗前,且中西结合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解毒凉血方加减联合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可增强疗效,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解毒凉血方 抗乙肝病毒 肝功能 中医证候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6
作者 王潇 《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乙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补充血浆、人血白蛋...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乙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补充血浆、人血白蛋白,应用护肝、抗感染药物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使用拉米夫定及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联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阴转情况及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并统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BV-DNA阴转、HBeAg阴转、HBeAg/抗-HBe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Bil、AST、ALT、TB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及CD4^(+)/CD8^(+)值高于治疗前,CD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肝功能指标,调节免疫功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 慢性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抗乙肝胎盘肽体内抑制HBVDNA复制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光曙 韩纪举 《泰山卫生》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 现在已知我国首创研制的抗乙肝胎盘肽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较好疗效,为探讨其治疗机理,特检查经治者治疗前后血内HBVDNA拷贝数。方法 藉用PCR法检查经治患者治疗前后血内HBVDNA拷贝数,提供评价依据。结果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 目的 现在已知我国首创研制的抗乙肝胎盘肽对乙肝病毒感染具有较好疗效,为探讨其治疗机理,特检查经治者治疗前后血内HBVDNA拷贝数。方法 藉用PCR法检查经治患者治疗前后血内HBVDNA拷贝数,提供评价依据。结果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和肝硬变患者227例,治后HBVDNA阴转者25.0%,未阴转者85.0%,示HBVDNA拷贝数明显减少,平均下降82.2%。结论 抗乙肝胎盘肽对HBVDNA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继而减少肝细胞损害,最后炎症减轻或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抗乙肝胎盘肽 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 八八乙肝 免疫功能 病毒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 疗效
下载PDF
抗乙肝病毒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8
作者 宋闽宁 夏挺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38-38,共1页
1995年6月~1997年8月,应用抗乙肝病毒转移因子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完成疗程42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平均年龄36.2岁。HBsAg、抗-HBe,HBV DNA阳性3例。HBsAg... 1995年6月~1997年8月,应用抗乙肝病毒转移因子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完成疗程42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平均年龄36.2岁。HBsAg、抗-HBe,HBV DNA阳性3例。HBsAg、HBeAg、HBV DNA阳性39例。ALT76u/L~1446u/L,TBIL24μmol/L~105μmol/L。诊断符合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2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因子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病毒 临床观察 病毒标志物 肝功能 HBsAg 抗乙肝转移因子 传染病 寄生虫病
下载PDF
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防治肝硬变的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光曙 赵世科 +3 位作者 赵汇川 杜庆岭 于建国 林国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乙型肝炎100例经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后,肝活检复查证明急性乙肝平均3个月后肝组织病理基本正常者仅15.4%,明显进步61.5%,提示出院后仍需巩固治疗。慢活肝和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变者经本剂治后,肝活检复... 乙型肝炎100例经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治疗获得临床治愈后,肝活检复查证明急性乙肝平均3个月后肝组织病理基本正常者仅15.4%,明显进步61.5%,提示出院后仍需巩固治疗。慢活肝和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变者经本剂治后,肝活检复查示病理形态明显进步者,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早期肝硬变的病理改变治后可获消退,代偿期肝硬变的病理形态改变亦可获进步。因此,初步证明肝硬变的病理形态是可逆转的,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可以提高逆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乙肝胎盘 转移因子 乙型肝炎 肝活检 肝硬变
下载PDF
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转移因子和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伍思国 李耀才 +3 位作者 杨智娟 陈瑞圣 易聪桓 戚子惠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转移因子和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转移因子及强肝胶囊治疗组(80例)和单用拉米夫定组(80例)。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12个月,抗乙肝转移...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转移因子和强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拉米夫定联合抗乙肝转移因子及强肝胶囊治疗组(80例)和单用拉米夫定组(80例)。拉米夫定100mg/d口服,疗程12个月,抗乙肝转移因子4mg/d皮下注射,前1个月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疗程6个月,强肝胶囊2.0,每日2次,每服6日停1日,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12个月及随防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两组HBVDNA转阴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及随防6个月联合组HA、LN及IV-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肝组织学纤维化好转率为86.6%(13/15),与拉米夫定组的60.0%(6/1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拉米夫定与抗乙肝转移因子及强肝胶囊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抗乙肝转移因子 强肝胶囊 治疗
下载PDF
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被引量:16
11
作者 邱净英 黄正明 +2 位作者 潘卫东 曹佩雪 梁光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0-394,共5页
以化合物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0个马蹄金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 以化合物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0个马蹄金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5e(IC50:10.67μmol/L,SI:47.26)、4c(IC50:11.09μmol/L,SI:15.03)、4b(IC50:19.75μmol/L,SI:4.74)、5b(IC50:59.55μmol/L,SI:3.00)和5a(IC50:77.69μmol/L,SI:5.81)对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IC50:82.42μmol/L,SI:41.59)。其中,化合物5e(IC50:10.67μmol/L,SI:47.26)的抑制活性最强,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金素 衍生物 合成 抗乙肝病毒活性
下载PDF
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防治吗?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静 张升宁 +3 位作者 李铸 李来帮 冉江华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1-814,共4页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在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各大中心对于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的报道不尽相同。目的:拟验证和探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均报道,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在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各大中心对于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的报道不尽相同。目的:拟验证和探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5/2009-02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暨昆明医学院附属甘美医院肝移植中心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行肝移植患者59例,移植前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50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15例。移植前5例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例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1年。移植后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肌注200U/d的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根据患者的乙肝两对半的滴度情况进行调整,55例患者同时口服拉米夫定,3例服用阿德福韦酯,1例服用恩替卡韦。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移植后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未检测是否为YMDD变异毒株感染,移植后1年和1年以上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均为2%。移植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者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为2%,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者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率为7%。提示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而行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服用核苷类抗乙肝药物,同时联合200U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以很好地预防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抗乙肝药物 乙肝免疫球蛋白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移植 复发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乙肝病毒颗粒剂中鞣料云实精的含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岚 任丽娟 +2 位作者 赵世萍 陈玉武 李克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413-415,共3页
目的:建立抗乙肝病毒颗粒剂中鞣料云实精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层析柱μBondapakC18柱(300mm×3.9mm)流动相,水乙腈冰醋酸(86∶5∶13.5∶0.02),检测波长270nm,用外标法... 目的:建立抗乙肝病毒颗粒剂中鞣料云实精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方法:层析柱μBondapakC18柱(300mm×3.9mm)流动相,水乙腈冰醋酸(86∶5∶13.5∶0.02),检测波长270nm,用外标法测定。结果:线性范围1.25~6.25μg,回归方程Y=37.32X-1.341,平均回收率(99.88±1.74)%,RSD1.75%。结论:该法简便,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鞣料云实精 含量 测定 抗乙肝病药 HPLC 颗粒剂
下载PDF
马蹄金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梁光平 胡占兴 +4 位作者 刘青川 黄正明 张建新 梁光义 徐必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353-2359,共7页
以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6个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HBV)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 以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6个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HBV)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抗HBV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5b(IC50=8.20μg/L,SI=10.26),5g(IC50=5.58μg/L,SI=22.78)和5i(IC50=5.07μg/L,SI=16.67)的抗HBV活性较强;在8μg/mL的浓度下,其抑制率分别为56.57%,67.06%和66.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金素 衍生物 杂环 抗乙肝病毒活性
下载PDF
那西肽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乙肝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蔡钦生 黄海 +1 位作者 冯美卿 周珮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2-465,共4页
目的 制备那西肽脂质体并了解其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 以超声法和脱氧胆酸钠法制备那西肽脂质体,同时考察其包封率和粒径大小的影响因素。以HPLC测定那西肽含量,以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以激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大小,以HepG2 2. 2. 1... 目的 制备那西肽脂质体并了解其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 以超声法和脱氧胆酸钠法制备那西肽脂质体,同时考察其包封率和粒径大小的影响因素。以HPLC测定那西肽含量,以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以激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大小,以HepG2 2. 2. 15细胞模型检测那西肽脂质体对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结果 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液(2∶1,v/v)作溶剂的那西肽脂质体包封率高于二氧六环作溶剂的。随着那西肽与卵磷脂的重量比增大,脂质体包封率呈下降趋势。脱氧胆酸钠法中的脱氧胆酸钠可以调节脂质体粒径的大小,它与卵磷脂的重量比越大脂质体的粒径越小。添加保护剂的脂质体在-20℃放置2年后基本稳定。脂质体中那西肽质量浓度为1 25, 2 5和5 0μg·mL-1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到(46 .9±2. 6)%, (55. 4±1 .2)%, (65±3)%和(15. 1±2 .3)%, (36 .2±1.7)%, (36 .8±2. 5)%。结论 超声法或脱氧胆酸钠法可以制备那西肽脂质体;那西肽脂质体对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抑制效果优于游离那西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西肽 脂质体 包封率 抗乙肝病毒 粒径大小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荔枝核抗乙肝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8
16
作者 汤建萍 丁立稳 周春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18-2219,共2页
目的研究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 nm处测定。结果建立了回归方程C(μg/m l)=2.541 61+83.286 26A,相关系数r=0.999 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82%(RSD=1.59%)。测定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 目的研究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 nm处测定。结果建立了回归方程C(μg/m l)=2.541 61+83.286 26A,相关系数r=0.999 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82%(RSD=1.59%)。测定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7.1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抗乙肝 黄酮类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台湾细叶油柑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正昌 邓学龙 +3 位作者 朱宇同 张美义 刘妮 郭兴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60-263,共4页
为研究叶下珠属植物台湾细叶油柑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应用 2 115细胞株及雏鸭乙型肝炎模型 ,对台湾细叶油柑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进行了体内外抗乙肝活性实验。结果 :台湾细叶油柑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HBsAg分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 为研究叶下珠属植物台湾细叶油柑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应用 2 115细胞株及雏鸭乙型肝炎模型 ,对台湾细叶油柑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进行了体内外抗乙肝活性实验。结果 :台湾细叶油柑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HBsAg分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其醇提物对HBeAg的分泌无抑制作用。在体内抗鸭乙肝病毒实验中 ,台湾细叶油柑水提物 10g·kg- 1·d- 1和 5g·kg- 1·d- 1剂量组于给药 5d、给药 10d和停药 3d时有显著体内抑制DHBV -DNA作用 ,而其醇提物则无抑制DHBV -DN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细叶油柑 药理学 抗乙肝病毒作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前体脂质体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亮 俞红 +3 位作者 冷红文 赵林 陈功星 谢泰生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37-239,共3页
目的制备、研究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方法采用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检测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体外和小鼠口服后体内生物活性。结果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口服有效 ,而iRNA和正常肝RNA前体脂质体均无作用。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体外活性... 目的制备、研究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方法采用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检测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体外和小鼠口服后体内生物活性。结果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口服有效 ,而iRNA和正常肝RNA前体脂质体均无作用。抗乙肝iRNA前体脂质体体外活性检测未黏附抑制指数在 5 3 .8%~ 76.2 % ;多批次供试品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其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乙肝iRNA 前体脂质体 未粘附抑制指数
下载PDF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乙肝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5 位作者 刘妍 于敏 李克 王业东 张玲霞 成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65-769,共5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人源单链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cAg人源可变区单链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基因重组技术体外扩增HBcAg单链抗体基...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人源单链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cAg人源可变区单链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基因重组技术体外扩增HBc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c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cAg,转染PA317细胞,逆转录PCR(RT-PCR)方法验证细胞培养液上清分泌的假病毒颗粒中HBcAg ScFv的表达;将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c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c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c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14d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c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核心 单链 细胞内免疫 抗乙肝病毒 基因治疗
下载PDF
白花蛇舌草抗乙肝病毒化合物体外筛选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俊 许军 +1 位作者 刘燕华 杨悠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02-1403,共2页
目的找出白花蛇舌草中抗乙肝病毒(HBV)的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方法选取白花蛇舌草有效部位及分离单体进行抗乙肝病毒体外活性测试。结果从白花蛇舌草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提取得到6个化合物;白花蛇舌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在半数毒性... 目的找出白花蛇舌草中抗乙肝病毒(HBV)的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方法选取白花蛇舌草有效部位及分离单体进行抗乙肝病毒体外活性测试。结果从白花蛇舌草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提取得到6个化合物;白花蛇舌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在半数毒性浓度下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50%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36.4μg/ml和396.2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0和2.03。结论乙酸乙酯提取物属于低毒有效部位,其抗病毒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其余样品的治疗指数偏低或者毒性过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蛇舌草 分离单体 乙酸乙酯提取物 抗乙肝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