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抗凝药Ⅺ因子抑制剂监测方法及逆转策略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越秀 姚媛媛 +5 位作者 孙大伟 王颖 吴超敏 赵麟茜 唐志峰 张冯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4,共6页
Ⅺ因子(FⅪ)在血栓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而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这种作用差异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即靶向F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抗凝策略。目前,越来越多的FⅪ抑制剂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尽管这些抑制剂展现出... Ⅺ因子(FⅪ)在血栓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而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较为有限。这种作用差异为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即靶向F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抗凝策略。目前,越来越多的FⅪ抑制剂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尽管这些抑制剂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但其监测和逆转策略尚未明确,这给实验室监测和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在FⅪ的生理功能和FⅪ抑制剂在研药物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FⅪ抑制剂的实验室检测抗凝活性证据,结合遗传性Ⅺ因子缺乏患者的治疗方案总结了FⅪ抑制剂的逆转方法,为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及逆转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 因子Ⅺ 血栓性疾病 抗凝治疗 药物监测 逆转
下载PDF
抗凝药物治疗结肠癌合并房颤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也勒玛依克·巴合提拜 张文斌 《大医生》 202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房颤,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导致血栓形成,增加患者心脑血管卒中的发生风险;DVT是指血液...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房颤,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导致血栓形成,增加患者心脑血管卒中的发生风险;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对合并房颤继发DVT的结肠癌患者采取抗凝治疗,但因化疗会增加血栓风险,临床应谨慎选择用药方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具备出血风险低、疗效显著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对结肠癌合并房颤继发DVT抗凝治疗药学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结肠癌 房颤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1例人工瓣膜置换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
3
作者 苏会源 刘声野 +1 位作者 李波霞 受国徽 《海峡药学》 2024年第7期66-69,共4页
目的通过1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经过,分析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抗凝强度及抗凝过量后的处理,同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临床药师介入1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 目的通过1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经过,分析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抗凝强度及抗凝过量后的处理,同时纠正不合理用药,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临床药师介入1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协助制定抗凝方案,分析引起抗凝过量的原因并提供处理意见,同时全程监控治疗药物,就不合理用药提出警示。结果患者转归良好,住院及出院随访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临床药师的参与有助于精细化管理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新型口服抗凝 维生素K拮抗剂 低强度抗凝 抗凝过量处理
下载PDF
基于医共体模式的抗凝管理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知晓度及疾病控制的影响
4
作者 刘福忠 陆佳 +4 位作者 董永超 陈波 宋建江 杨叶秋 杨应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27-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医共体模式下的抗凝管理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知晓度及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2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凝管理,观察组则采用... 目的探讨医共体模式下的抗凝管理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知晓度及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2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凝管理,观察组则采用医共体模式的抗凝管理,两组均管理6个月。统计两组疾病控制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管理前和管理6个月后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抗凝管理知晓度及依从情况。结果管理期间,观察组因房颤发作反复就诊例次、心悸发作反复就诊例次、房颤再入院例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所需检查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6个月后,观察组抗凝达标率为79.73%,显著高于对照组(64.86%,P<0.05)。管理6个月后与管理前比较,两组房颤特异(栓塞)征象管理、影响INR因素管理、遵医行为管理、服用华法林管理、生活方式管理、不良嗜好管理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6个月后,观察组抗凝管理知晓度及服药依从性、复诊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6%,显著低于对照组(25.68%,P<0.05)。结论基于医共体模式的房颤抗凝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提高其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抗凝管理知晓度及依从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医共体模式 抗凝管理 抗凝管理知晓度 疾病控制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朱虹 赵德斌 +1 位作者 施蕾 李红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603-1611,共9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不良事件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是AF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AF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治...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与不良事件尤其是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是AF中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的增加,AF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治疗(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OAT)是NVAF高危患者缺血性卒中预防的基石。目前,指南推荐将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DOACs)优先于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 VKAs)用于NVAF治疗。然而,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 OAC)的应用存在消化道出血和致命颅内出血的风险。由于这些潜在的风险影响,进而导致预防策略的实施不足。鉴于NVAF患者OAC选择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VAF患者应用OAC的文献证据,对OAC在治疗NVAF患者中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期为NVAF患者OAC临床应用提供最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直接口服抗凝 维生素K拮抗剂 口服抗凝药物
下载PDF
抗凝疗法对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
6
作者 张艳 周文 费静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凝疗法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安胎治疗,观察组接受... 目的探讨抗凝疗法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凝血指标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安胎治疗,观察组接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2)及D-二聚体(D-D)水平,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流速(S/D)]、妊娠丢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F1+2、TAT、PAI-2、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D、PI、RI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丢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RSA患者疗效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F1+2、TAT、PAI-2水平,还可降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更有利于安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疗法 复发性流产 凝血酶原片段1+2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下载PDF
抗凝相关性肾病发病及高危因素的应知知识
7
作者 杨德玉 顾谊铮 岑俊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6期291-293,共3页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抗凝剂在心血管等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但对于部分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而言,抗凝剂的应用可导致抗凝相关性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形成较大影响。抗凝相关性肾病的发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凝血功能...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抗凝剂在心血管等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但对于部分患有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而言,抗凝剂的应用可导致抗凝相关性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形成较大影响。抗凝相关性肾病的发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肾病、肝功能损伤等,均是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本文立足抗凝相关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就其相关高危因素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公众对抗凝相关性肾病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 抗凝相关性肾病 发病机理 高危因素
下载PDF
基于知信行理论延续健康教育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效果分析
8
作者 赵贝贝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延续健康教育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12—2023-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健康教育方式分... 目的探讨基于知信行理论延续健康教育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12—2023-05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健康教育方式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延续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延续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华法林抗凝知识掌握度、抗凝治疗依从性及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统计随访期间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评价2组患者生活的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抗凝知识掌握度、抗凝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INR控制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时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中采用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延续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其华法林抗凝治疗知识掌握度和依从性,提升INR控制良好率,并有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促进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 知信行理论 健康教育 抗凝管理质量
下载PDF
抗凝药物在脑出血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董宁 胡福英 袁华兵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9期99-102,共4页
脑出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案包括控制血压以降低血肿扩大风险、止血、降低颅内压、手术减少颅内血肿等。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且需使用小剂量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因此常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对于VTE而... 脑出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案包括控制血压以降低血肿扩大风险、止血、降低颅内压、手术减少颅内血肿等。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且需使用小剂量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因此常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对于VTE而言,抗凝治疗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治疗方案。脑出血治疗要求止血以减少脑部损伤,而VTE治疗则依赖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当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治疗策略相互抵触,给临床决策带来挑战。目前已有部分研究表明,使用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治疗脑出血合并VTE是安全有效的,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风险,但对于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个体化治疗。深入研究抗凝药物在预防及治疗脑出血并发VTE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最佳时机、剂量,或可为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药物 抗凝治疗
下载PDF
利伐沙班对抗凝血酶Ⅲ降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彭凯 朱恬仪 +6 位作者 高瑞姣 李亮 罗欣彤 仝彤 张彦荣 刘向东 李云松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787-791,共5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抗凝血酶Ⅲ降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78例抗凝血酶Ⅲ降低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n=3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抗凝血酶Ⅲ降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78例抗凝血酶Ⅲ降低的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n=35,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与低分子肝素组(n=43,入院后首先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周后改为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进展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入院后首先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期间血栓进展率为32.56%(14/43),高于利伐沙班组患者的8.57%(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全部换用利伐沙班继续抗凝治疗后血栓进展率为9.30%(4/43),与利伐沙班组患者的8.57%(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住院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发生。结论利伐沙班对抗凝血酶Ⅲ降低的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血酶Ⅲ 利伐沙班 低分子肝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简化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炜 李月红 +2 位作者 张少岩 武向兰 杨画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18-220,共3页
血液透析中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不适用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出血风险小、应用广泛,但因操作复杂、监测频繁等限制了其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简化RCA操作简便,使用了含钙透析液,因此无需额外补充钙剂,同时对游离钙监... 血液透析中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不适用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出血风险小、应用广泛,但因操作复杂、监测频繁等限制了其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简化RCA操作简便,使用了含钙透析液,因此无需额外补充钙剂,同时对游离钙监测次数少,亦可满足透析充分性,适合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 血液透析 抗凝
下载PDF
新型口服抗凝剂治疗癌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祖秀 李旭欢 +4 位作者 尤培蒙 朱挺德 陈黎旭 燕肄群 潘永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2-847,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3年8月,收集低分子肝素(LMWH... 目的系统评价癌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3年8月,收集低分子肝素(LMWH,对照组)对比NOAC(试验组)治疗癌症相关VTE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7项RCT,合计3790例癌症相关VTE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VTE复发率(RR=0.65,95%CI为0.51~0.82,P=0.0004)显著降低,而其大出血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3,95%CI为0.83~1.53,P=0.45)。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相关非主要大出血(RR=1.69,95%CI为1.34~2.13,P<0.00001)、消化道出血(RR=1.96,95%CI为1.15~3.34,P=0.01)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全因死亡率、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癌症相关VTE患者,NOAC在预防VTE复发方面优于LMWH,在大出血、颅内出血、全因死亡、致死性肺栓塞方面不劣于LM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静脉血栓栓塞 抗凝 低分子肝素 新型口服抗凝
下载PDF
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的抗凝策略及综合管理建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郭军 +4 位作者 郑黎晖 姚焰 屈正 梅举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481-509,共29页
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患者是再发脑卒中和出血的高危人群,其抗凝方案的制定是临床诊疗中的难点。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抗凝适应证及方案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根据现有证据做出推荐,以期促进和... 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患者是再发脑卒中和出血的高危人群,其抗凝方案的制定是临床诊疗中的难点。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抗凝适应证及方案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根据现有证据做出推荐,以期促进和规范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患者的抗凝策略和综合管理,指导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治疗 CHA2DS2-VASc评分 HAS-BLED评分 NIHSS评分 口服抗凝 华法林
下载PDF
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体位及制动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文悦 石继慧 +5 位作者 刘畅 马艾 刘玮 马晓桦 桑才华 马长生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 目的:探讨在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不同绝对平卧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00例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不间断抗凝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绝对平卧时间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绝对平卧8h,观察组实施绝对平卧2h,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腰背疼痛情况、血管并发症、尿潴留情况、术肢麻木、舒适度、24h睡眠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4~8h的腰背疼痛评分和术肢麻木情况均更低(P<0.05),且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评分和24h睡眠时间更高(P<0.001),血管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实施绝对平卧2h,可有效减轻其腰背疼痛程度和术肢麻木的发生,提升患者睡眠时间和卧床期舒适度和患者满意度,并不增加出血、血肿等血管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不间断抗凝治疗 射频消融术 制动时间
下载PDF
基于《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的口服抗凝药物临床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冬冬 曹格溪 +3 位作者 薛朝军 董占军 刘建平 赵志刚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目的基于《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对口服抗凝药物(OACs)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临床用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评价证据,从临床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药学特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4个维度对纳... 目的基于《中国医疗机构药品评价与遴选快速指南(第二版)》,对口服抗凝药物(OACs)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临床用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评价证据,从临床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药学特性、经济性及其他属性4个维度对纳入的药品赋分与评价。结果所有纳入评价的OACs综合评分均在70分以上,华法林综合评分最高。临床属性和药学特性是药品遴选评价的核心属性,当仅评估临床属性和药学特性时,评分最高的药品是艾多沙班。结论OACs是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首选药物,不同OACs在临床治疗中有不同的优势。通过《指南(第二版)》对OACs进行遴选评价,可为医疗机构药品遴选与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抗凝药物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 艾多沙班 阿哌沙班 遴选评价 数字化评分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的抗凝管理——当前实践与未来方向
16
作者 高汉铭 卢俊宇 杜中涛 《广西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58-1467,共10页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重症监护中支持心肺功能的先进技术,尤其在治疗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呼吸衰竭中具有显著疗效。然而,ECMO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出血和血栓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抗凝管理成为关键。本文系统回顾现有的ECMO抗凝管理研...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重症监护中支持心肺功能的先进技术,尤其在治疗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呼吸衰竭中具有显著疗效。然而,ECMO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出血和血栓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抗凝管理成为关键。本文系统回顾现有的ECMO抗凝管理研究和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分析ECMO治疗期间抗凝管理的生理基础,讨论抗凝药物的选择与作用机制、抗凝监测手段及目标、抗凝管理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抗凝管理策略、出血及血栓的风险管理与治疗、不同患者群体的个体化抗凝管理策略。针对ECMO治疗期间抗凝管理的挑战与争议,本文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如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精准监测手段的应用,以及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以优化临床实践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抗凝管理 抗凝药物 监测指标 个体化治疗
下载PDF
抗凝治疗在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17
作者 郭君妍 麻旭州 +4 位作者 徐鹏飞 陈虹 柳含莹 张瑛杰 王淼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2期89-94,共6页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应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疗法。主要有两种模式:用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或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静脉⁃动脉ECMO;用于潜在可逆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静脉⁃静脉ECMO。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经常出现凝血障碍,包括促凝和... 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应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疗法。主要有两种模式:用于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或合并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静脉⁃动脉ECMO;用于潜在可逆性呼吸衰竭患者的静脉⁃静脉ECMO。接受ECMO治疗的患者经常出现凝血障碍,包括促凝和抗凝因子的改变、血小板消耗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纤溶亢进等,可以导致血栓和出血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ECMO期间合理的抗凝策略对预防血栓和出血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ECMO治疗过程并发症、抗凝治疗策略及抗凝监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当前ECMO治疗过程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血栓 抗凝治疗 抗凝监测
下载PDF
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中的作用
18
作者 黄莹 赵颉 +2 位作者 孔玲娟 朱文彬 丁军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57-160,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患者实施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规范化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方法选取2022年3—10月于新疆生产建...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治疗患者实施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探讨并分析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规范化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方法选取2022年3—10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行NOACs治疗的NVAF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试验组(n=48)。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由临床药师进行药学评估及治疗方案和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随访12个月,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质量、用药依从性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经临床药师12个月抗凝管理药学服务后,试验组抗凝治疗质量优于对照组(u=4.634,P<0.001)。试验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为41.67%,高于对照组的10.20%(χ^(2)=12.547,P<0.001)。干预后,试验组抗凝认知度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50%,较对照组的30.61%低(χ^(2)=4.689,P=0.030)。结论药师按照NOACs抗凝管理药学服务模式为NVAF患者提供标准化抗凝管理药学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 抗凝管理药学服务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甲磺酸萘莫司他体外抗凝在血液透析高危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19
作者 杨振华 陈秋馨 +5 位作者 李倩玉 潘孝婷 王璐 陈瑜 陈晓农 马晓波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9期651-654,662,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高危出血患者行HD治疗时使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mesylate,N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23年1月─202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HD治疗存在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60例,随机化分...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高危出血患者行HD治疗时使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mesylate,N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23年1月─202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HD治疗存在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60例,随机化分为NM抗凝组(抗凝组)和无抗凝剂组(无抗凝组)各30例。比较2组H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抗凝组体外循环管路使用时间更长(t=5.118,P<0.001)、透析器平均使用寿命更长(t=4.691,P<0.001)、静脉压报警干预次数更少(χ^(2)=4.691,P<0.010)、0~I级抗凝有效率更高(χ^(2)=24.300,P<0.001)、单室模型尿素清除指数(spKt/V)更高(t=17.456,P<0.010);抗凝组跨膜压报警干预次数及透析器更换次数均为0次。抗凝组透析管路肝素泵前的血液管路(A采血点)检测的HD治疗前、治疗1h、2h、3h、治疗结束时以及透析结束后15min位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对侧肢体(C采血点)检测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无统计学差异(F=0.132、1.708、0.025、1.394、0.849、0.993,P=0.985、0.135、1.000、0.229、1.106、0.424);位于透析器后的血液管路(B采血点)检测的活化凝血时间(ACT)在HD治疗1h、2h、3h、结束时变化无统计学差异(F=0.297,P=0.914)。2组均未发生过敏反应、高血钾、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结论 NM作为血液透析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的抗凝剂,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甲磺酸萘莫司他 抗凝
下载PDF
共病及衰弱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
作者 王征 闫盈盈 +1 位作者 武东 张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3-858,共6页
目的:观察共病及衰弱对高龄(≥7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7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28例,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43例(83.9%)。443例患... 目的:观察共病及衰弱对高龄(≥7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7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28例,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443例(83.9%)。44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4.72±5.39)岁。443例老年房颤患者均接受栓塞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HAS-BLED、ATRIA评分)评估,并应用衰弱指数量表和年龄校正Charlson共病指数(ACCI)对患者进行评估。衰弱指数≥3分为衰弱,衰弱指数1~2分为衰弱前期;ACCI≥5分为多重共病(高共病负荷)。对出院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1年门诊随访,以出院后患者是否停药进行分组比较,观察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原因。结果:443例老年房颤患者均接受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CHA_(2)DS_(2)-VASc评分为(5.61±1.57)分,HAS-BLED评分为(3.08±0.89)分,ATRIA评分为(4.13±1.90)分。衰弱指数量表评估显示,所有患者均处于衰弱期或衰弱前期,ACCI平均值为(5.73±1.51)分。随访1年后停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为96例(21.67%),衰弱(OR=1.114,95%CI:1.041~1.205,P=0.003)、高共病负荷(OR=3.201,95%CI:2.126~4.509,P=0.001)及ATRIA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ATRIA评分≥5分,OR=1.457,95%CI:1.212~2.075,P=0.024)是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如果仅观察非死亡所致停药原因,HAS-BLED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3分,OR=1.098,95%CI:1.035~1.116,P=0.014)和应用华法林(OR=1.015,95%CI:1.001~1.030,P=0.040)也是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75岁)房颤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受衰弱、高共病负荷和ATRIA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评分的影响较为明显。若除外死亡事件,HAS-BLED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和应用华法林也是患者停止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衰弱 共病指数 用药依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