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素联合波立维抗凝方案在Rex手术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梗阻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金山 李龙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波立维抗凝治疗方案对改善Rex手术预后和分流血管通畅性的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收治的51例肝外门静脉梗阻(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EHPVO)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9...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波立维抗凝治疗方案对改善Rex手术预后和分流血管通畅性的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收治的51例肝外门静脉梗阻(extra-hepatic portal venous obstruction,EHPVO)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9例;51例均接受门静脉系统静脉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左支分流术治疗。手术时年龄2.1~17.8岁,中位年龄5.3岁。根据Rex术后是否抗凝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抗凝组和未抗凝组。其中抗凝组12例,术后采用肝素联合波立维抗凝治疗方案;未抗凝组39例,术后未采取任何抗凝治疗。51例均随访1年以上,对比两组再出血发生率、再出血首发时间、分流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率、术后脾功能亢进缓解比例、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比例和分流血管入肝血流量的差异。结果51例中,8例术后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首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为术后1~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6例为分流血管血栓形成,2例为分流血管吻合口狭窄;以上8例复发病例均在未抗凝组。抗凝组术前存在脾功能亢进11例,术后脾功能亢进缓解10例,术后脾功能亢进缓解率为91%;未抗凝组术前存在脾功能亢进19例,术后脾功能亢进缓解11例,术后脾功能亢进缓解率为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但3例术前无脾功能亢进者术后出现脾功能亢进,均在未抗凝组。抗凝组3例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例术后缓解(缓解率为33%);未抗凝组11例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5例术后缓解(缓解率4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年超声测量分流血管血流量,并根据公式计算分流血管血流指数(分流血管血流指数=分流血管血流量/标准门静脉血流量)。对比抗凝组与未抗凝组的分流血管血流指数发现,抗凝组分流血管血流指数显著高于未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5.89)vs.(1.1±1.52),P=0.003]。结论肝素联合波立维抗凝方案在Rex术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尤其在保持分流血管通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门静脉梗阻 外科手术 抗凝/治疗应用 肝素 儿童
下载PDF
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贺献芝 周胜华 +5 位作者 杜万红 刘启明 李旭平 周滔 唐建军 黎荣山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3期437-439,共3页
【目的】了解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本院出院诊断为房颤有心脏超声资料的92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住院房颤患者中瓣膜性房颤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8.8%;非瓣膜性房颤占61.2%,... 【目的】了解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本院出院诊断为房颤有心脏超声资料的92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住院房颤患者中瓣膜性房颤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8.8%;非瓣膜性房颤占61.2%,病因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孤立性房颤、扩张型心肌病为主。②大于70岁房颤占30.3%,年龄越大房颤发生率越高。③左心房超声记录中左房增大(>40mm)占71.9%;约21.4%有左室射血分数降低;阵发性房颤369例(40.1%),持续性房颤552例(59.9%),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1)。④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76例,仅占8.3%。【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现阶段房颤的主要病因,年龄和高血压是房颤最常见的相关因素。应积极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治疗应用 心房颤动/药物疗法 心房颤动/病理生理学 血栓溶解疗法 住院病人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琳娜 杨晓红 高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1022-1023,共2页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将78例使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于疗程结束后...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将78例使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不予以干预,分别对2组患者于疗程结束后进行遵医行为调查。结果:实验组有29例患者能完全遵医,占74.36%,对照组22例患者能完全遵医,占56.41%,2组遵医程度差异显著。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治疗 华法林/治疗应用 抗凝/治疗应用 阿司匹林/治疗应用 纤维蛋白溶解药/治疗应用 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类型] 人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选择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紫 苏立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5期2348-2350,共3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小于55岁人群中发病率约0.1%,而大于80岁人群中高达约10.0%,预计到2050年其发病人数将增加2.5倍[1]。长期的房颤可导致严重的...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在小于55岁人群中发病率约0.1%,而大于80岁人群中高达约10.0%,预计到2050年其发病人数将增加2.5倍[1]。长期的房颤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生活质量降低、心功能损害、血栓栓塞事件等,而其中又以脑卒中更为常见。有研究提示,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无房颤患者,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升高5倍,且随着年龄增加其相关性明显增加[2]。有15%~40%的脑卒中患者与房颤有关[3]。房颤相关性脑卒中以反复发生、阻塞较大血管为特点,因此导致梗死面积相对较大,出现更多神经系统功能缺失,从而明显增加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梗死后功能恢复更差,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2-3]。研究证实,无论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还是有症状性房颤或无症状性房颤,在导致脑卒中风险上并无显著差异[4]。同时,规律地口服华法林或其他新型口服抗凝药能降低2/3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5]。因此,尽早对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和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尤其对于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本文将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药物选择2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意识及指导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卒中 风险调节 抗凝/治疗应用 华法林 综述
下载PDF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
5
作者 吕馥菱 刘秀娴 +1 位作者 陈奕娜 李秋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423-424,共2页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抗凝/治疗应用 人类
下载PDF
聚焦解决模式在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玲莉 陆影 马静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965-967,共3页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聚...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两组出入院时,采用自制疾病认知水平量表及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对两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分比较;随访观察4周,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疾病认知水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4周,观察组皮下瘀斑、注射部位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对肺栓塞抗凝治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药物疗法 抗凝/治疗应用 肺栓塞/护理 健康教育
下载PDF
200例心房颤动患者病因及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瑛 钟巧青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8期1527-1528,共2页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房颤患者病因组成前四位依次为风心病41.5%;冠心病24.5%;高血压病15.5%;特发性8.5%。治疗多以地高辛为主控制心率125例...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房颤患者病因组成前四位依次为风心病41.5%;冠心病24.5%;高血压病15.5%;特发性8.5%。治疗多以地高辛为主控制心率125例,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172例,使用华法令28例。【结论】房颤患者病因以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最多见。治疗上应注意控制心率并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华法令应用不足,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病因学 心房颤动/治疗 抗凝/治疗应用
下载PDF
预防性抗凝治疗在肝硬化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易娟 梅浙川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9期1332-1334,共3页
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纤溶亢进及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因此,过去肝硬化患者一直被认为处于低凝状态。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疾病可能与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1]。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患者中很常见... 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纤溶亢进及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因此,过去肝硬化患者一直被认为处于低凝状态。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脏疾病可能与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有关[1]。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患者中很常见,发生率为10%~25%,在严重肝病患者中患病率将明显增加[2-3]。同时,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也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下肢DVT和肺栓塞(PE)[4-5]。研究指出,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会出现“再平衡”甚至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将参与调节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6-7],预防性抗凝治疗可能对预防DVT及肝功能失代偿有一定作用,打破凝血级联反应可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发生[8-9]。由于肝硬化基础疾病的特殊性,2009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发布的《肝脏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指出,抗凝治疗仅适用于单纯门静脉血栓患者[10],针对肝硬化患者高出血风险,美国弗吉尼亚大学Intagliata 等[11]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证实抗凝治疗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率及病死率无关。但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变化显著,适合抗凝治疗的患者、开始抗凝的时间点、抗凝药物的选择、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及监测出凝血指标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抗凝/治疗应用 血栓形成 肺栓塞 综述
下载PDF
维持性血透患者不同血管通路抗凝治疗及血栓并发症监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文强 石祖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700-702,共3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选择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和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本院进行MHD治疗的88例患者,按照血管通路选择的不同分为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组(CVC,n=10)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组(AVF,n=78),比较两组抗...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选择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和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本院进行MHD治疗的88例患者,按照血管通路选择的不同分为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组(CVC,n=10)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组(AVF,n=78),比较两组抗凝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本组选择AVF通路原发病为肾小球肾炎患者居多,CVC通路则以糖尿病肾病居多,且AVF组总透析时间长于CVC组(P〈0.05);②CVC组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剂所占比例高于AVF组(P〈0.05),但两组抗凝药物使用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VC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VF组(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VF组血管通路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CVC组(P〈0.05);④AVF及CVC组出现血栓并发症患者普通肝素(UFH)抗凝剂使用剂量均高于出血并发症患者(P〈0.05)。【结论】采用CVC血管通路MHD患者其血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以LMWH为主,药物使用剂量规范性、标准性欠佳,需进一步规范抗凝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血液循环 抗凝/治疗应用 血栓形成
下载PDF
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与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毕国善 熊国祚 +4 位作者 戴先鹏 申昕 邓礼明 胡兵兵 陈洁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8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介入组在应用药物抗凝基础上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经小隐静脉(9例)/腘静脉(15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血栓中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疗效,随访6~24个月,观察DVT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等。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后膝上、下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分别为(1.10±1.11)、(1.11±1.02)cm]均明显小于药物组[分别为(2.21±1.04)、(2.00±0.9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2.59,P<0.05);总有效率[91.7%(22/24)]明显高于药物组[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5 1,P<0.05)。48例患者中完成随访43例,失访5例,随访率为89.6%。介入组患者中再发血栓1例,药物组患者中再发血栓3例。介入组患者总PTS发生率[13.6%(3/22)]明显低于药物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5 2,P<0.05)。结论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DVT可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药物疗法 抗凝/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对比研究
下载PDF
肝硬化晚期并发症之危险因素与抗凝治疗进展
11
作者 宋欢 陈伟庆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1期1696-1698,共3页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活体循环系统中凝固成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若血栓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等血管内即称为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其是肝硬化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近期有研究表明,PVT形成在肝硬化患... 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活体循环系统中凝固成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若血栓发生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等血管内即称为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其是肝硬化晚期主要并发症之一。近期有研究表明,PVT形成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患病率为0.6%~26.0%,且随着肝硬化失代偿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由于血栓形成的速度及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症 门静脉 血栓形成/治疗 危险因素 预测 抗凝/治疗应用 综述
下载PDF
舒洛地特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吴昌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715-1718,共4页
【目的】探讨舒洛地特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95例T2DM合并DP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接受依帕司他治疗,n=46)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舒洛地特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95例T2DM合并DP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接受依帕司他治疗,n=46)与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舒洛地特治疗,n=49)。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感觉异常、灼烧感、麻木评分及血清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疼痛、感觉异常、灼烧感、麻木评分及血清MDA、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MNCV及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bA1c、FPG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HbA1c、FPG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洛地特联合依帕司他治疗T2DM合并DPN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临床症状、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并发症 糖尿病神经病变/并发症 抗凝/治疗应用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肺栓塞30例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红梅 毛毅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38-938,共1页
关键词 肺栓塞 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
下载PDF
两种抗凝技术实施血浆置换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向群 袁素娥 +2 位作者 钱云 莫丹 谢群英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1期2166-2168,共3页
【目的】观察无肝素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本院人工肝治疗中心完成肝衰竭患者PE治疗422例患者根据抗凝方式不同分为肝素组(188例治疗362例次)和无肝素组(234例治疗50... 【目的】观察无肝素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肝衰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本院人工肝治疗中心完成肝衰竭患者PE治疗422例患者根据抗凝方式不同分为肝素组(188例治疗362例次)和无肝素组(234例治疗509例次)。选择上机前及治疗结束共两个时间点比较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BPC)变化,观察两组凝血、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TBIL、DBIL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b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两组BP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肝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肝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00,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仅高凝期建议实施肝素化,一般状态下无肝素循环能顺利完成治疗,有效清除毒性物质,补充Alb、凝血因子等,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抗凝/治疗应用 肝功能衰竭/治疗 血浆置换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房颤患者术前未停用抗凝剂成功安置ICD 1例
15
作者 苗云波 吴玉芹 +2 位作者 邓旭 叶琼芝 周乐今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3423-3423,共1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外科学 抗凝/治疗应用 华法林/治疗应用 ICD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ATA患者RFCA围术期抗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
16
作者 吴刚 魏辉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7期1433-1435,共3页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法华林抗疑洛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行RFCA术的AT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抗凝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达...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法华林抗疑洛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行RFCA术的AT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抗凝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达比加群酯)和对照组(华法林).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值、抗凝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ACT首次达标时及RFCA术中肝素使用剂量分别为(4109.3±1138.2)U和(5543.6±1497.6)U均低于对照组的(8056.1±1885.4)U和(8973.1±2027.5)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A术中两组患者ACT基础值.、首次达标值、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TT、INR、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FA术后1周.对照组PT、APTT、INR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1.67%(13/6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3,P=0.041<0.05).【结论】ATA患者RFCA围术期应用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抗凝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抗凝/治疗应用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恢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晓晨 刘长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9期1406-1408,共3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恢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及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恢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及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从出院后1周开始至3个月,通过短信进行延续护理,实行个性化指导,向患者发送健康知识、督促正确用药、调理生活饮食,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其解决恢复期遇到的突发问题。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抗凝知识知晓程度、抗凝用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和抗凝知识知晓程度及对抗凝药物使用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延续护理利于护患之间进行沟通和指导,可提高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缓解患者的忧虑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工作 健康教育 心脏瓣膜 抗凝/治疗应用
下载PDF
低分子右旋糖酐-40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问题分析
18
作者 徐建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0期7387-7388,共2页
关键词 右旋糖酐类/治疗应用 抗凝/治疗应用 肝硬化/药物疗法 人类
下载PDF
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抗凝的护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文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5589-5590,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外科学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预防和控制 抗凝/治疗应用 人类
下载PDF
抗凝疗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惜珍 聂明卿 章映丽 《临床护理杂志》 2006年第3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抗凝疗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及护理。方法将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吸氧,扩张支气管,祛痰,抗炎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降纤酶5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 目的探讨抗凝疗法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及护理。方法将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对照组52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吸氧,扩张支气管,祛痰,抗炎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降纤酶5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14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和护理。结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和临床症状,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降低血液粘度,疏通微循环,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得以改善。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病情及药物副作用,注重用药的安全性,保证治疗顺利进行,预防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护理 抗凝/治疗应用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