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风险脑外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凝时机与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吴相伟 孙敏 +1 位作者 叶继辉 朱建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9期770-774,共5页
目的探讨高风险脑外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抗凝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高风险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外伤后4~5 d启动抗凝的患者分为A组(n=100),外伤后6~7 d启... 目的探讨高风险脑外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抗凝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高风险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外伤后4~5 d启动抗凝的患者分为A组(n=100),外伤后6~7 d启动抗凝的患者分为B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抗凝后脑出血增加、神经功能恶化、再次手术、VTE、其他部位出血、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风险脑外伤患者脑出血增加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患者脑出血增加(10.0%vs.3.2%)、再次手术(8.0%vs.1.6%)、神经功能恶化(9.0%vs.2.4%)及病死率(14.0%vs.5.6%)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B组[d:16.0(13.0,19.8)vs.12.0(11.0,15.8),P<0.05],两组VTE及其他部位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B组比较,A组脑出血风险增加(OR=4.715,95%CI 1.316~16.899,P<0.05),死亡风险增加(OR=3.101,95%CI 1.124~8.551,P<0.05)。结论高风险脑外伤患者伤后6~7 d启动抗凝VTE发生率低,预后更优,可作为临床抗凝启动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险脑外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后 抗凝时机 脑出血
下载PDF
预防性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2
作者 王一海 李正南 +2 位作者 杨康骅 邓刚 曾广轩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20期3006-3008,共3页
目的探究预防性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预防性抗凝时机不同分为24 h内组、25~48 h组和49~72 h组各20例,... 目的探究预防性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预防性抗凝时机不同分为24 h内组、25~48 h组和49~72 h组各20例,其抗凝时机依次为骨折后24 h内、骨折后25~48 h、骨折后49~72 h。对比三组干预后D-二聚体水平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24 h内组T1、T2、T3时D-二聚体水平少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组术前、骨折后5周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创伤骨折后尽早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更好抑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减少后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髋部骨折 预防性抗凝时机 D-二聚体水平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凝时机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洋 崔庆宏 +3 位作者 俞芃 杨玲 穆静 张拥波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551-553,共3页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口服抗凝剂被推荐用于房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预防卒中再发。目前指南对于房颤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启动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方面尚缺乏循证...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口服抗凝剂被推荐用于房颤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预防卒中再发。目前指南对于房颤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启动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方面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就近些年在抗凝启动时机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更合理地启动抗凝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抗凝时机
下载PDF
口服利伐沙班在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抗凝时机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俞芃 弥娜 +1 位作者 王涵 尹娜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年第7期796-798,804,共4页
目的:探讨口服抗凝血药利伐沙班在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抗凝时机的选择,及对患者临床复合血管性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53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1例。A... 目的:探讨口服抗凝血药利伐沙班在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抗凝时机的选择,及对患者临床复合血管性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53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51例。A组患者于脑梗死后<3 d开始抗凝治疗,B组患者于脑梗死后3~14 d开始抗凝治疗,C组患者于脑梗死后>14 d开始抗凝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随访6个月,统计三组患者临床复合血管性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TT、APTT和PT长于A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B组患者的临床复合血管性事件发生率为5.88%(3/51),低于A组(23.53%,12/51)、C组(19.61%,1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3~14 d是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有助于降低临床复合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房颤动 抗凝时机 凝血功能 临床复合血管性事件
下载PDF
利伐沙班抗凝启用时机对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国富 薛阳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抗凝启用时机对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心房颤动合并AC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启用时间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A组(...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抗凝启用时机对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心房颤动合并AC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凝启用时间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A组(抗凝启用时间≤3 d)、B组(抗凝启用时间4~14 d)、C组(抗凝启用时间>14 d),每组60例。比较3组病人随访1年内栓塞、出血及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病人出现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与A组比较,B组栓塞、出血及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C组栓塞、出血及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脑梗死面积(直径≥3 cm)、静脉溶栓、抗凝启用时机4~14 d、CHA2DS2-VASc评分≥2分与心房颤动合并ACS病人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有关(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直径≥3 cm)、静脉溶栓、抗凝启用时机4~14 d、CHA2DS2-VASc评分≥2分是心房颤动合并ACS病人发生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积极干预基础疾病、降低大面积脑梗死风险,于4~14 d为病人启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再次缺血及出血风险,进一步降低心房颤动合并ACS病人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对指导临床合理联合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冠脉综合征 利伐沙班 抗凝启用时机 预后 临床复合终点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