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雅洁 张红星 张唐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的影响,为预防缺血性复发寻找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04-07/2005-12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入院先... 目的:探讨头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的影响,为预防缺血性复发寻找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04-07/2005-12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查随机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头针组(n=32)和体针组(n=28),头针组根据《头皮针(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健侧顶颞前斜线与顶颞后斜线治疗,用30号1.5寸毫针,在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从上而下以三段接力刺法连刺3针,留针30min,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2~3min,同时在留针期间需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体针组选(依据《针灸学》的治则及处方,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等,均取双侧(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1d,连续治疗8个疗程,即2个月。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6个月采静脉血观察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原Ⅲ含量的变化。同时,在治疗后第6个月比较两组的脑卒中复发率。结果:参与观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第2个月,头针组与体针组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2.47±2.50),(18.61±2.27)mol/L;(17.10±1.68),(18.13±1.60)mol/L;(3.68±0.88),(5.02±1.03)g/L;(4.39±0.93),(4.69±0.90)g/L;P<0.01],且头针组于治疗后第2,6个月同型半胱氨酸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体针组降低明显(P<0.01)。②治疗后第2个月,头针组与体针组血清抗凝血酶原Ⅲ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08.88±25.59),(193.88±23.64)mg/L;(191.89±23.23),(189.29±22.97)mg/L,P<0.01],且头针组于治疗后第2,6个月血清抗凝血酶原Ⅲ水平均较体针组升高明显(P<0.01)。③治疗后第6个月,头针组脑卒中的复发率为3%,体针组脑卒中复发率为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均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并可升高抗凝血酶原Ⅲ,且头针组对以上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的影响较体针组明显,能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其预防脑卒中复发可能与对以上因素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针灸疗法 脑缺血 复发 纤维蛋白 抗凝血酶原 高半胱氨酸
下载PDF
抗凝血酶原-Ⅲ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对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2
作者 蔡聪颖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920-924,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抗凝血酶原-Ⅲ(AT-Ⅲ)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对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妊娠高血压患者42例(妊娠高血压组)... 目的:研究分析抗凝血酶原-Ⅲ(AT-Ⅲ)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对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妊娠高血压患者42例(妊娠高血压组),轻度PE 36例(轻度PE组),重度PE 30例(重度PE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孕妇48例为正常妊娠组,比较各组凝血四项(APTT、PT、TT、FIB)、AT-Ⅲ和D-D之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各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妊娠组PT、APTT、TT及AT-Ⅲ水平>妊娠高血压组>轻度PE组>重度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妊娠组FIB、D-D水平<妊娠高血压组<轻度PE组<重度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PT、APTT、TT及AT-Ⅲ与PE呈显著负相关(r=-0.790、-0.680、-0.826、-0.597,P均<0.05),FIB、D-D与PE呈正相关(r=0.690、0.780,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T、APTT、TT、FIB、AT-Ⅲ及D-D诊断重度PE的AUC分别为0.934、0.930、0.912、0.874、0.805、0.867,均具有一定准确性,诊断价值较好。结论:凝血四项、AT-Ⅲ及D-D均可较好的反映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PE患者的凝血状况,且对重度PE的诊断价值较高,临床可通过监控上述指标,及早发现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并给予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 凝血四项 抗凝血酶原-Ⅲ D-二聚体
下载PDF
抗凝血酶原Ⅲ活性在肝功能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施海东 马建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19期136-137,共2页
目的观察肝功能衰竭治疗前后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指标的变化,并探讨抗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凝固法观察5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ATⅢ活性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肝功能衰竭患者ATⅢ活性明显降低,随着病情的好转,ATⅢ活动度明显... 目的观察肝功能衰竭治疗前后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指标的变化,并探讨抗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凝固法观察5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ATⅢ活性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肝功能衰竭患者ATⅢ活性明显降低,随着病情的好转,ATⅢ活动度明显好转。结论 ATⅢ活性越低肝脏功能损害越重,而随着肝功能恢复,ATⅢ活性指标明显好转。因此,可以通过检测ATⅢ活性反应肝功能衰竭的病情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抗凝血酶原 预后 凝血因子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凝状态效果及抗凝血酶原Ⅲ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原 陈斯宁 +5 位作者 江颖 朱林 林伟楠 宋盛娥 韦露璐 李健哲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5期141-143,共3页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高凝状态患者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的疗效及抗凝血酶原Ⅲ、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08例肺心病合并高凝状态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 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高凝状态患者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的疗效及抗凝血酶原Ⅲ、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老年病科、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08例肺心病合并高凝状态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益气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P<0.01);观察组治疗后TXB2(152.52±13.21)pg/mL、AT-Ⅲ(122.75±4.23)%、Fbg(3.25±0.51)g/L、D-D(0.82±0.25)mg/L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18.52%(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高凝状态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疗效确切,既能减轻肺心病症状,还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益气活血方 高凝状态 抗凝血酶原 血纤维蛋白
下载PDF
抗凝血酶原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被引量:6
5
作者 谢飞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3年第2期80-81,共2页
凝血酶原属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栓和反复流产。低亲和力的抗凝血酶原抗体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存在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抗体 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血栓 免疫学 检测 综述 反复流产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原抗体变化及巴曲酶对其影响
6
作者 管得宁 徐运 +1 位作者 朱琳 王岚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8-869,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抗凝血酶原抗体 巴曲酶 纤维蛋白 凝血素抗体 分子机制
下载PDF
习惯性流产的抗凝血酶原抗体IgG、IgM检测的初步应用
7
作者 林青 彭维林 +5 位作者 李庶甘 唐文吟 张毅 赵越真 张荣盛 吕华北 《血栓与止血学》 2008年第5期218-220,共3页
目的建立人血浆抗凝血酶原抗体(aPT)IgG、IgM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用于检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病人。方法采用人凝血酶原包被微孔板,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IgG、IgM为检测抗体,对35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原抗体Ig... 目的建立人血浆抗凝血酶原抗体(aPT)IgG、IgM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用于检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病人。方法采用人凝血酶原包被微孔板,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人IgG、IgM为检测抗体,对35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浆中的抗凝血酶原抗体IgG、IgM、IgG+IgM进行检测,同时计算其阳性率和优势比(OR,95%可信限)。结果所建方法线性范围广,稳定性、特异性、重复性较好。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血清中抗凝血酶原抗体IgG、IgM、IgG+IgM阳性率分别为14.3%、11.4%和20%,对照组分别为2.5%、2.5%和5%,P值分别为0.073、0.14及0.05。结论该法是一种较好的抗凝血酶原抗体IgG、IgM定量测定法。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的aPT较高于正常妇女,可以作为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患者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抗体 抗磷脂抗体 流产
下载PDF
抗凝血酶原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彭维林 林青 苏东辉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期41-44,共4页
抗凝血酶原抗体(aPT)是一种抗磷脂抗体(aPL),与凝血酶原(PT)的结合大部分为低亲和力。其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呈一定的相关性,与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有关。aPT识别凝血酶原的表位尚不明确;检测方法一般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 检测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原-Ⅲ与凝血四项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玉 杨乃珍 +2 位作者 郝慧敏 吉小涓 王蕾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2112-2114,共3页
目的:探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凝血四项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妊娠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孕早期孕妇29例,孕中期孕妇4例,孕晚期孕妇12例,临产期孕妇55... 目的:探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凝血四项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妊娠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孕早期孕妇29例,孕中期孕妇4例,孕晚期孕妇12例,临产期孕妇55例。比较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指标、FDP、D-D、AT-Ⅲ水平及临床资料。结果:不同妊娠期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时期孕妇PT、APTT水平随着孕周延长,逐渐缩短;血浆FIB水平随着孕周延长,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随着孕周的延长,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妊娠时期的孕妇中,随着孕周的延长,孕妇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水平会逐渐升高,因此,通过对妊娠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及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变化的动态监测,可预防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并发症,并及时了解凝血及纤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妊娠时期 凝血四项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D-二聚体 抗凝血酶原 水平变化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D-二聚体与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志文 胡立志 汤彦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618-1621,共4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D-D)与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2020年2月—2021年3月就诊的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成脓毒症非休克患者(38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D-D)与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2020年2月—2021年3月就诊的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成脓毒症非休克患者(3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22例),入院时检测患者血浆TAT、D-D水平,统计60例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脓毒症患者血浆TAT、D-D水平,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法探讨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入院时血浆TAT、D-D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TAT、D-D水平高于脓毒症非休克患者(P<0.05);60例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15例,病死率为26.67%,剩余45例均存活。死亡组年龄、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降钙素原、乳酸、血浆TAT、D-D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入院时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入院时TAT、D-D水平均为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TAT、D-D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入院28 d内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874、0.884、0.920(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浆TAT、D-D水平关系密切,二者在预测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且二者联合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 D-二聚体 脓毒症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凝血酶原抗体
11
作者 黄秋生 吕华北 +1 位作者 彭维林 唐文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7年第7期579-581,共3页
目的建立人抗凝血酶原抗体IgG、IgM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方法纯化人凝血酶原浓度10μg/ml包被于高吸附活性的聚氯乙烯微孔中,用山羊血清封闭,血清在Tirs盐酸缓冲生理盐水并含有1%牛血清清蛋白的溶液中按1:100稀释,第... 目的建立人抗凝血酶原抗体IgG、IgM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方法纯化人凝血酶原浓度10μg/ml包被于高吸附活性的聚氯乙烯微孔中,用山羊血清封闭,血清在Tirs盐酸缓冲生理盐水并含有1%牛血清清蛋白的溶液中按1:100稀释,第2抗体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人IgG或IgM,稀释度为1:10 000,以四甲基联苯胺为底物,1mmol/L HCl为终止液建立的ELISA反应体系检测血清中的抗凝血酶原抗体(aPT)-IgG与IgM。结果本实验建立检测血清中aPT-IgG、IgM的ELISA法,稳定性、特异性及重复性佳,与国外商品试剂盒有很好的相关性,有较好的准确度及精密度。结论本实验应用的间接ELISA半定量检测aPT,适合于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辣根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2型糖尿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中英 董春霞 +1 位作者 姚晓非 刘慧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3期184-185,共2页
2型糖尿病属于一组代谢性紊乱性疾病,极易发生血管并发症,累及冠状动脉、眼底静脉等很多重要组织及器官血管,因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1]。针对这一情况,对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防止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须... 2型糖尿病属于一组代谢性紊乱性疾病,极易发生血管并发症,累及冠状动脉、眼底静脉等很多重要组织及器官血管,因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1]。针对这一情况,对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防止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须对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进行有效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浆凝血因子Ⅴ 凝血因子Ⅷ 纤维蛋白抗凝血酶 早期干预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爱华 管世鹤 +5 位作者 杨凯 王琴 周强 陈礼文 张浩 孙蓓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Ⅲ活性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能否作为影响HBV-ACLF临床预后的潜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与CHB患者相比,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降低,其它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除ALB和PTA减少外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与TBIL、PT-INR、PTA均具有相关性,HBV-ACLF患者预后分组中AT-Ⅲ活性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采用AT-Ⅲ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6,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52.9%,界值为16.4%;采用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敏感性76.5%,特异性55.9%,界值为28.5;AT-Ⅲ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8.2%,界值为AT-Ⅲ:20.1%,MELD评分:25。结论AT-Ⅲ与HBV-ACLF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相关,临床联合MELD评分在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死亡因素分析及AT-Ⅲ联合NT-proBNP、SOFA评分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14
作者 叶森青 苏懿 +2 位作者 张云海 马明远 张斌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7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抗凝血酶原-Ⅲ(AT-Ⅲ)、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序贯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4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医证型... 目的:探讨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并分析抗凝血酶原-Ⅲ(AT-Ⅲ)、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序贯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4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15例及死亡组3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NT-proBNP及SOFA评分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148例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按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急性虚证64例(43.24%)、毒热证35例(23.65%)、血瘀证31例(20.95%)、腑气不通证18例(12.16%)。死亡组患者中急性虚证比例高于存活组(P<0.05)。急性虚证、AT-Ⅲ降低、NT-proBNP升高、SOFA评分、男性均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AT-Ⅲ、NTproBNP、SOFA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6、0.715、0.724。当三者联合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提高到0.8,敏感度高达90.9%。结论:脓毒症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急性虚证、毒热证、血瘀证和腑气不通证,急性虚证、AT-Ⅲ降低、NT-proBNP升高、SOFA评分、男性均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AT-Ⅲ联合NT-proBNP及SOFA评分可有效提升脓毒症患者死亡的早期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中医证型 抗凝血酶原-Ⅲ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 预后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凝指标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静 孙元莹 +3 位作者 张云燕 王汝海 姚国恩 李志军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1536-1539,15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于脓毒症大鼠血凝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20只Wistar雄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血必净干预组(D组)各55只,根据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时间点将各组大鼠均分为5个...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于脓毒症大鼠血凝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20只Wistar雄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A组)、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血必净干预组(D组)各55只,根据术后6 h、12 h、24 h、48 h及72 h时间点将各组大鼠均分为5个亚组;在C组及D组中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D组术后采用血必净注射液于尾静脉给药;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并于各时间点测定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及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AP)水平及血小板数量。结果 A、B组内各时间点均无自然死亡大鼠,C、D两组术后6、12、24 h组均无自然死亡大鼠;术后48 h及72 h,C组的存活数量分别为4只、3只,D组存活数量分别为6只、4只。在各个时间点,4组的GMP-140水平、TAT浓度、PAP浓度及血小板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相对于C组,D组的各个时间点的GMP-140水平较低、血小板数目较高(P<0.05),D组术后6 h、24 h、48 h及72 h的PAP浓度较低(P<0.05),D组术后24 h、48 h及72 h的TAT浓度较低(P<0.05)。C组及D组的GMP-140水平、TAT浓度、PAP浓度均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升高,血小板数目水平均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结论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血凝指标有影响,可改善其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血小板 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大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标志物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吕永楠 任玮 +1 位作者 陈晶晶 李晓艳 《微循环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3-4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17-01-2017-0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17-01-2017-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AMI患者80例(AMI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HISCL-5000型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浆TM、TAT、PIC和t-PAIC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血栓标志物对AMI的诊断效能。结果:AMI组TM、TAT、t-PAIC和P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TM(11.41±0.42vs 7.18±0.24)IU/ml,TAT(8.76±2.97vs 1.95±0.11)ng/ml,t-PAIC(12.95±0.69vs 3.49±0.19)ng/ml,PIC(1.18±0.17vs 0.37±0.02)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M、TAT、t-PAIC和PIC对AMI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以t-PAIC和PIC诊断价值最高。结论:AMI患者TM、TAT、t-PAIC和PIC水平均升高,特别是t-PAIC和PIC水平,对早期AMI患者诊断均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下载PDF
不同妊娠时期血栓前标志物TAT、PIC、TM、tPAIC的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晋 卢婉 +5 位作者 辛云卓 符繁玉 姚全良 李书琪 钟琼慧 王小中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1年第6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不同妊娠时期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07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77例妊... 目的探讨血栓前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不同妊娠时期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07月至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77例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天数分为妊早期组、妊中期组、妊晚期组和产后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非妊娠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化学发光法对各组样本的TAT、PIC、TM、tPAIC浓度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初经产妇间四项指标的差异,分析四项指标与孕天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妊娠时期及产后之间TAT、PIC、TM、tPAIC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妊中期、妊晚期和产后的TAT、PIC、TM浓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AIC浓度只在妊晚期和产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AT和tPAIC浓度与孕天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PIC和TM浓度与孕天数不存在相关性(P>0.05);初产妇与经产妇之间TAT和PIC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TM和tPAIC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妊娠时期TAT、PIC、TM、tPAIC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动态监测妊娠期TAT、PIC、TM、tPAIC浓度的变化,对预防妊娠血栓性疾病、产后出血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妊娠期
下载PDF
健康老人部分凝血及抗凝功能测定值的报告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云普 赵晓武 +1 位作者 侯天德 王继立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89-89,共1页
和纤溶功能随年龄增加而改变是老年人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对老年人进行溶栓等治疗的年龄限制逐渐放宽.采用与老年人相应的实验室指标,对合理的抗栓治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测定了63例健康老人抗凝血酶原(AT Ⅲ)、凝血酶... 和纤溶功能随年龄增加而改变是老年人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对老年人进行溶栓等治疗的年龄限制逐渐放宽.采用与老年人相应的实验室指标,对合理的抗栓治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测定了63例健康老人抗凝血酶原(AT Ⅲ)、凝血酶原时间(PT)及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指标,得出本实验条件下老年人上述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抗凝血酶原 凝血酶时间 部分凝血酶时间 健康老人 抗凝功能测定值
下载PDF
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峥 陆欣欣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9年第4期1032-1032,共1页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急性上肢动脉栓塞 自身免疫性疾病 IGG抗体 抗凝血酶原 护理 并发 神经系统损伤
下载PDF
维力安与654-2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
作者 张玉贤 盖宝库 《中国医药指南》 2005年第A05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神经传导速度 高血糖状态 血管硬化 感觉异常 临床症状疗效 口服降糖药 抗凝血酶原 缺氧状态 微循环障碍 肢端麻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