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苯达唑及其它抗包虫药物的实验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高建宁 翟自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8-183,共6页
包虫病由于其在全球的广泛分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 80 年代初由世界卫生组织协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苯并咪唑类的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对包虫病有效以来,打破了传统的外科手术疗法,开创了包虫病的化疗。经过... 包虫病由于其在全球的广泛分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 80 年代初由世界卫生组织协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苯并咪唑类的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对包虫病有效以来,打破了传统的外科手术疗法,开创了包虫病的化疗。经过临床比较,认为阿苯达唑的疗效优于甲苯达唑,但由于阿苯达唑的胃肠道吸收差,导致其生物利用度低,治愈率仅 30% 左右,故包虫病的化疗尚待改进和完善,为此,近年来一些学者致力于改善阿苯达唑生物利用度或筛选新药的实验研究,以期提高包虫病的化疗效果。即一方面通过改进阿苯达唑的剂型,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脂质体载体具有靶向和缓释的作用,利用脂质体,特别是免疫脂质体制备的阿苯达唑剂型,无论是提高疗效,或是降低不良反应,均有明显的效果。而用多聚交酯微粒载体制备成的阿苯达唑针剂,因避开了肠道给药时的吸收问题,对提高阿苯达唑的生物利用度亦非常有效,虽然此种针剂还存在有不足之处,但已为寻求阿苯达唑的非肠道给药疗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另一方面,将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西咪替丁、二肽甲基酯、阿苯达唑亚砜、左旋咪唑及地塞米松等多种化合物分别伍用,均能获得增强阿苯达唑抗包虫作用的效果。吡喹酮本身为一种广谱抗蠕虫药,对棘球蚴的原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抗包虫药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抗包虫药物的体外药效对比实验研究
2
作者 赵春芳 温浩 +3 位作者 阿孜古丽.吐尔逊 王建华 陈晓 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德尔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387-387,共1页
目的 :包虫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人畜共患病 ,除了甲苯咪唑 (MBZ)和阿苯达唑 (ABZ)这两种公认的有效药物以外 ,目前尚无新的更有效的药物出现。本实验通过体外试验进行了氧苯达唑 (OBZ)、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 (L - ABZ)的体外抗细... 目的 :包虫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人畜共患病 ,除了甲苯咪唑 (MBZ)和阿苯达唑 (ABZ)这两种公认的有效药物以外 ,目前尚无新的更有效的药物出现。本实验通过体外试验进行了氧苯达唑 (OBZ)、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 (L - ABZ)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比较 ,探讨氧苯达唑在抗包虫病方面的作用 ,为探索新的抗包虫病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将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分别加入 RPMI16 40培养液中 ,配成高 (2 5 0 0 ng/ml)、中 (5 0 0 ng/ ml)和低 (10 0 ng/ ml) 3个浓度的加药培养液 ,将用无菌方法采集的自然感染的羊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活头节占 95 %以上 )加入上述加药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每天计数其死亡率 ,方法如下 :取一滴培养液 ,0 .1%伊红溶液染色 5 min,在普通光镜下观察 ,死亡原头节红染着色 ,伴有结构破坏 ;活头节则拒染不着色 ,计数每一视野内着色 /不着色头节数目 ,以着色者所占观察数之百分比作为原头节的死亡率 ,观察 3个视野 ,计算平均死亡率。每天计数 1次 ,直到对照组的原头节也全部死亡为止。实验过程中不更换培养基。结果 :(1)原头节死亡率氧苯达唑、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且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在低浓度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包虫药物 体外药效 体外实验 对比实验
下载PDF
包虫病的临床规范化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樊海宁 《中国动物保健》 2016年第10期36-37,共2页
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是由泡球蚴感染人体所致,是我国西北农牧地区流行的一种寄生虫病,严重影响着该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HAE一般发生于肝脏。
关键词 ECHINOCOCCOSIS 泡型 胆汁性肝硬化 ALVEOLAR 阿苯达唑 腹膜后淋巴结 自体肝移植 药物 临床规范化
下载PDF
CT诊断肝包虫囊肿单纯破入盆腔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加强 汪鸿 于福全 《沈阳部队医药》 2006年第5期335-335,共1页
关键词 囊肿 CT诊断 盆腔内 高密度影 内囊摘除 抗包虫药物 病例报告 全身皮疹
下载PDF
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在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国强 叶谢智华 +1 位作者 郭亚民 赵顺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904-909,共6页
目的总结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对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的46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对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的46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术后失访3例,获访43例,随访时间3~79个月,中位数为4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5例,其中5例因合并脑包虫病于术后16~36个月出现癫痫急性发作、脑水肿而死亡;4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于术后9~36个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术前合并肺包虫转移的患者因术后出现急性肺栓塞而死亡;4例因反复胆道感染于术后2年内死亡,余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现远处脏器转移。结论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泡型 减体积式病灶切除 抗包虫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