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弗氏柠檬酸杆菌与EHEC O157∶H7的抗原交叉反应及生化鉴别的实验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桂荣 刘园 严寒秋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875-876,共2页
关键词 弗氏柠檬酸杆菌 EHEC0157:H7 抗原交叉反应 生化鉴别 实验
下载PDF
抗原交叉反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邹明园 吴国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疫情发展迅速,早期诊断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2020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版诊疗方案在原有的核酸检测确诊标准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疫情发展迅速,早期诊断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2020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新版诊疗方案在原有的核酸检测确诊标准上新增了血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之一。然而,SARS-CoV-2血清抗体检测可受其他亚型的冠状病毒影响,从而造成检测结果的假阳性。该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抗体的产生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抗体 抗原交叉反应 假阳性
下载PDF
抗原交叉反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影响
3
作者 张小蓉 王君哲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S01期0062-0063,共2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诊断为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诊疗方案中,在核酸检测进行诊断的标准基础上,增加了血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纳入到病原学诊断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诊断为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诊疗方案中,在核酸检测进行诊断的标准基础上,增加了血清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纳入到病原学诊断标准之一。在实践中发现,SARS-CoV-2血清抗疫检测会受到冠状病毒其他亚型的影响,致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本次研究中,以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抗体的产生及检测方法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为COVID-19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生物学 血清特异性抗体 抗原交叉反应
原文传递
溶脲脲原体与人精子膜蛋白交叉反应抗原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石建莉 鲁梅格 +4 位作者 王一飞 王益清 朱洪 周元聪 徐晨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3-157,T004,共6页
目的 :研究溶脲脲原体 ( 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与人精子膜之间的交叉反应抗原。方法 :将从不育患者精液中分离、纯化等获取的 UU蛋白质与人精子膜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SDS- PAGE) ,再将电泳条带转移到... 目的 :研究溶脲脲原体 ( 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与人精子膜之间的交叉反应抗原。方法 :将从不育患者精液中分离、纯化等获取的 UU蛋白质与人精子膜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SDS- PAGE) ,再将电泳条带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 ,用兔抗人精子膜抗血清及羊抗兔 Ig G- HRP进行 Western blot反应。结果 :Western blot证实 UU中 61 k D、5 0 k D和 2 7k D蛋白质组份与精子膜蛋白具有相似抗原性。结论 :UU与人精子膜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抗原 ,这可能与临床上 UU感染不育患者血清和 /或精液中抗精子抗体 ( As 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脲脲原体 人精子膜蛋白 交叉反应抗原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肌球交叉反应抗原MCRA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波 陈海琴 +4 位作者 张白曦 宋元达 陈永泉 陈卫 张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5-119,共5页
根据NCBI中已报道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植物乳杆菌ZS2058克隆获得了产CLA的关键酶基因肌球交叉反应抗原MCRA,构建表达载体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为胞内可溶表达,其大小约为67ku,将MCRA蛋白... 根据NCBI中已报道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序列特征从植物乳杆菌ZS2058克隆获得了产CLA的关键酶基因肌球交叉反应抗原MCRA,构建表达载体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为胞内可溶表达,其大小约为67ku,将MCRA蛋白进行亲和层析后进行功能鉴定,GC-MS结果显示此蛋白能将亚油酸转化为羟基化衍生物10羟基-顺12-十八碳烯酸,将油酸转化为10-羟基-十八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交叉反应抗原 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重组表达
下载PDF
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抗IgE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莫燕芳 高如秀 +2 位作者 蔡健梅 申学基 陈雄毅 《黑龙江医学》 2020年第9期1248-1251,共4页
目的通过对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抗IgE水平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为临床过敏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糖类决定簇抗IgE抗体(anti-CCD IgE)和20种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IgE(sIgE)抗体。结果... 目的通过对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抗IgE水平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为临床过敏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糖类决定簇抗IgE抗体(anti-CCD IgE)和20种变应原的血清特异性IgE(sIgE)抗体。结果4568例就诊患者中anti-CCD IgE阳性有335例,阳性率是7.38%,其中1级249例,占74.33%,各阳性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项及两项以上过敏原sIgE呈阳性反应的有79.10%;不同性别中anti-CCD IgE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间anti-CCD IgE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阳性率稍微高一点,占13.03%;anti-CCD IgE阳性中,各过敏原以尘螨组合1(屋尘螨/粉尘螨)最多,占52.84%,其次是蟑螂50.45%;各过敏性疾病的anti-CCD IgE阳性率普遍较低,anti-CCD IgE阳性率最高的是荨麻疹、湿疹,为9.00%,其次是鼻咽炎和胃肠炎。结论anti-CCD IgE在过敏性疾病人群中较高的流行率,但抗体水平大多是很低,当有多项sIgE阳性时,提示可能会有anti-CCD IgE的干扰;在临床诊断过敏性疾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anti-CCD Ig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糖类决定簇抗IgE 特异性IGE 欧蒙免疫印迹法 变应原
下载PDF
血清γ球蛋白种间交叉反应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7
作者 许辉 汪美先 +1 位作者 薛采芳 安献禄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4期33-35,共3页
作者用人γ球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系融合,并以猪γ球蛋白作ELISA进行筛选,获得两株抗γ球蛋白种间交叉反应抗原的McAb杂交瘤细胞系(1B_(11)和2A_4)。用有限稀释法对1B_(11)和2A_4进行了克隆化。阳性率达到100%。特... 作者用人γ球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系融合,并以猪γ球蛋白作ELISA进行筛选,获得两株抗γ球蛋白种间交叉反应抗原的McAb杂交瘤细胞系(1B_(11)和2A_4)。用有限稀释法对1B_(11)和2A_4进行了克隆化。阳性率达到100%。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1B_(11)能识别人IgG、猪γ球蛋白和兔γ球蛋白;2A_4所识别的抗原存在于人Ig和猪γ球蛋白上,但未测出对兔γ球蛋白结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反应抗原 Γ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 制备 血清 BALB/c 杂交瘤细胞系 Sp2/0 小鼠脾细胞 ELISA 有限稀释法 McAb 人IgG 试验结果 结合活性 克隆化 阳性率 特异性 识别
下载PDF
数种巴西蝎间的抗原交叉反应
8
作者 Nich.,AK 马玉芳 《动物毒物学》 1995年第2期13-15,共3页
本文分析了生活在马西不同地区七种蝎毒的致死率、抗原交叉反应及诱导抗体生成的能力。通过小白鼠试验,将所检验的蝎分为(a):高毒,包括Tityus stigmurus Thorell,T,bahiensis,T.serr... 本文分析了生活在马西不同地区七种蝎毒的致死率、抗原交叉反应及诱导抗体生成的能力。通过小白鼠试验,将所检验的蝎分为(a):高毒,包括Tityus stigmurus Thorell,T,bahiensis,T.serrulatus Lutzand Mello;(b):中毒,T.cambridgei Pocock;(c):实际无毒,Rhopalurus agamemnon 和Broth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 致死率 抗原交叉反应 动物毒
原文传递
蚯蚓与日本血吸虫交叉反应抗原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华 姜昌富 黄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0-472,共3页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交叉反应抗原 蚯蚓 WESTERN-BLOT SDS-PAGE 饱和硫酸铵 硫酸铵梯度 初步 可溶性蛋白 免疫反应
下载PDF
螺旋体传染病: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的免疫交叉反应抗原研究
10
作者 蒋毅 《传染病网络动态》 2005年第11期74-74,共1页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免疫印迹法 交叉反应抗原 伯氏疏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 苍白密螺旋体 螺旋体传染病 莱姆病螺旋体 阳性判断标准 抗原成分 参考依据
下载PDF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交叉反应抗原MIC7A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力分析
11
作者 陈慧娴 陈雅婕 +3 位作者 王先梅 王丽芳 刘群 刘晶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00-2306,共7页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顶复亚门原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基于交叉反应抗原产生的。本研究旨在表达并鉴定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反应抗原TgMIC17A,通过将其应用于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 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是两种亲缘关系接近的顶复亚门原虫,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基于交叉反应抗原产生的。本研究旨在表达并鉴定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反应抗原TgMIC17A,通过将其应用于小鼠的免疫保护试验,评估该抗原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感染产生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对TgMIC17A进行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通过免疫印迹试验鉴定其反应原性和交叉反应性。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测定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评价其免疫原性。二免后,分别用1×10^(3)个弓形虫Pru速殖子、1.5×10^(7)个新孢子虫Nc1速殖子攻虫,对小鼠的体重变化、存活率进行监测,并在攻虫30 d后检测各组存活小鼠的脑荷虫量,评价TgMIC17A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rTgMIC17A可以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阳性血清识别,相较于未免疫组小鼠,免疫组小鼠体内可产生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P<0.01),且感染弓形虫或新孢子虫的脑荷虫量均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TgMIC17A,鉴定其为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交叉反应抗原。该抗原可以刺激小鼠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反应,并对弓形虫和新孢子虫的感染产生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可以为弓形虫和新孢子虫共感染的防治,以及筛选具有交叉免疫保护力的重组疫苗提供可借鉴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17A 弓形虫 新孢子虫 交叉反应抗原 交叉免疫保护
下载PDF
人精子58kD抗原与精子/滋养细胞交叉反应抗原
12
作者 刘先菊 徐璐 宋济范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1年第1期21-23,共3页
探讨人精子58kD抗原与人精子/滋养细胞交叉反应(STX)抗原的关系。收集人新鲜精液和非药物流产的早孕绒毛,用NP-40抽提法制备人精子膜抗原(SMAg)和人滋养细胞抗原(TCAg)。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斑点印迹和免疫荧光法,以免抗人滋... 探讨人精子58kD抗原与人精子/滋养细胞交叉反应(STX)抗原的关系。收集人新鲜精液和非药物流产的早孕绒毛,用NP-40抽提法制备人精子膜抗原(SMAg)和人滋养细胞抗原(TCAg)。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斑点印迹和免疫荧光法,以免抗人滋养细胞多克隆抗体及免疫性不育病人的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血清,对人SMAg、TCAg和人精子进行免疫识别和定位,以确定STX抗原的存在。斑点印迹结果显示:抗精子58kD不育血清与SMAg和TCAg均有较强的结合,抗滋养层细胞多抗亦与SMAg和TCAg有结合反应;Western-blot结果显示,抗滋养细胞多抗与SMAg和TCAg的58kD抗原有明显的识别,而ASAb阳性患者血清与这两种抗原的58kD亦有较明显的反应。免疫荧光定位证实,抗精子58kD病人血清与人精子头部有较强的荧光反应。本研究初步推测,人精子58kD抗原很可能是一种STX抗原,亦就是一种人精子和滋养细胞的共同抗原。并证实精子58kD抗原主要存在于人精子头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膜抗原 滋养细胞抗原 交叉反应抗原
下载PDF
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特异性IgE探讨三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性
13
作者 郭胤仕 许以平 +4 位作者 王利民 朱丽君 曹玲仙 姚苏杭 王建华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用ELISA法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对三种常见蟑螂: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以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抗原性及其程度。结果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sIgE阳性率分别为24.1%、16.7%和14.8%... 用ELISA法检测变应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对三种常见蟑螂: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以探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抗原性及其程度。结果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sIgE阳性率分别为24.1%、16.7%和14.8%。美洲大蠊与黑胸大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74.5%,美洲大蠊与德国小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74.2%,黑胸大蠊与德国小蠊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5.5%。美洲大蠊头部和体部sIgE阳性率分别为17.3%和13.4%;黑胸大蠊头部和体部sIgE阳性率分别为12.1%和9.6%。美洲大蠊头部抗原与其体部抗原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2.5%;黑胸大蠊头部抗原与其体部抗原间血清学反应符合率为88.2%;ELISA交叉抑制实验结果显示,三种蟑螂相互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交叉抑制现象。表明三种蟑螂间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不同部位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抗原性成分,即具有共同的IgE结合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疾病 变应原 特异性IGE 蟑螂 交叉反应抗原
下载PDF
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抗体吸附剂在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14
作者 赵文玲 蔡蓓 +2 位作者 石楚琪 苏真珍 冯伟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79-1383,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IgE抗体(anti-CCD IgE)对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的干扰,以及anti-CCD IgE吸附剂在过敏原sIgE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IgE抗体(anti-CCD IgE)对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的干扰,以及anti-CCD IgE吸附剂在过敏原sIgE检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并以免疫印迹法行过敏原sIgE检测样本2636例,其中过敏原sIgE阳性样本共计709例。随机收集过敏原sIgE阳性且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cross-reactive carbohydrate determinants,CCD)指示带为阳性的患者血清样本共46例,sIgE阳性但CCD指示带阴性血清样本1例,使用anti-CCD IgE吸附剂处理这些样本,再次进行过敏原sIgE检测,分析吸附前、后两次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显示,本研究收集样本期间过敏原检测样本的CCD指示带阳性率为2.6%(69/2636)。47例样本经anti-CCD IgE吸附剂处理后,阳性率排名前三的过敏原sIgE从树组合2(柳树/杨树/榆树)、普通豚草、花生变更为尘螨组合、蟑螂和蟹。46例样本的anti-CCD IgE阳性结果全部转阴,sIgE抗体阳性总量下降了62.8%;阳性强度等级≥2的sIgE抗体经anti-CCD IgE吸附剂处理后阳性率显著降低,其中普通豚草阳性率降低达96.2%。阳性样本结果呈多sIgE抗体不同幅度下降,最多涉及11种抗体,最大降幅4级,强阳性(阳性强度等级≥4)sIgE抗体也有较高的转阴比例(25.0%~100%)。约60%样本的阳性sIgE抗体减少2种以上,17.4%样本的sIgE抗体转为全阴。1例anti-CCD IgE阴性样本处理后过敏原sIgE检测结果无变化。综上,普通豚草、葎草、树木组合2(柳树/杨树/榆树)等sIgE易受anti-CCD IgE影响,导致假阳性,经anti-CCD IgE吸附剂处理样本后可明显减少因anti-CCD IgE干扰引起的假阳性;anti-CCD IgE阳性样本使用anti-CCD IgE吸附剂进行预处理很有必要,可使实验室结果更准确,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 交叉反应性糖类抗原决定簇IgE抗体 吸附剂 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
原文传递
自身抗原组蛋白与纤维结合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15
作者 王洪海 张遵一 刘成贵 《自然杂志》 1991年第10期799-800,共2页
我们应用纤维结合素(FN)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单克隆抗体,命名为16E<sub>1</sub>、19C<sub>1</sub>1,亚类为IgGl。单抗16E<sub>1</sub>、19C<sub>1</sub>1除了与免疫原FN发生免疫反... 我们应用纤维结合素(FN)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单克隆抗体,命名为16E<sub>1</sub>、19C<sub>1</sub>1,亚类为IgGl。单抗16E<sub>1</sub>、19C<sub>1</sub>1除了与免疫原FN发生免疫反应之外,还与小牛胸腺组蛋白发生免疫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结合素 免疫反应 免疫原 单克隆抗体 自身抗原 免疫交叉反应 组蛋白 小牛胸腺 抗原决定簇 交叉反应抗原
下载PDF
霍乱弧菌外膜蛋白抗原的共同性和特异性
16
作者 郑镇西 沈慧伶 +2 位作者 唐光庆 王智杰 阳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11-116,共6页
通过免疫吸收试验证明,不同生物型和血清型的霍乱弧菌外膜蛋白(OMP)是共同抗原,它们之间可互相完全吸收,共同抗原是分子量约为47K和86K的IA组分。OMP和IA组分对01霍乱弧菌是特异性抗原,其抗IA血清经LPS吸收只能与霍乱弧菌发生阳性反应,... 通过免疫吸收试验证明,不同生物型和血清型的霍乱弧菌外膜蛋白(OMP)是共同抗原,它们之间可互相完全吸收,共同抗原是分子量约为47K和86K的IA组分。OMP和IA组分对01霍乱弧菌是特异性抗原,其抗IA血清经LPS吸收只能与霍乱弧菌发生阳性反应,与NAG和其它革兰氏阴性菌的参试株不发生阳性反应。霍乱弧菌LPS是与革兰氏阴性菌发生交叉反应的物质,以LPS为基础制备的多价血清及其分型血清,难免发生非特异的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外膜蛋白 霍乱交叉反应抗原 免疫吸收
下载PDF
癌胚抗原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专业 核医学(放射免疫)
17
作者 干音 朱承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77-77,共1页
本文报告了癌胚抗原(CE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的研究工作。采用高氯酸抽提法从原发性结肠癌的肝转移灶中提取CEA;从正常人肝脏、肺、血清及病人肿瘤(来源同 CEA)中分别提取三种不同来源的 CEA 非特异性交叉反应抗原(NCA);从新生... 本文报告了癌胚抗原(CE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的研究工作。采用高氯酸抽提法从原发性结肠癌的肝转移灶中提取CEA;从正常人肝脏、肺、血清及病人肿瘤(来源同 CEA)中分别提取三种不同来源的 CEA 非特异性交叉反应抗原(NCA);从新生儿初粪中提取非特异性抗原(NFA),并经凝胶过滤、DEAE-纤维素层析纯化。纯化后的抗原采用 Webster 紫外光谱吸收法、双向免疫扩散、琼脂凝胶免疫电泳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浓度、免疫活性、纯度及分子量范围进行了检测鉴定。用纯化 C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 癌胚抗原 特异性抗原 交叉反应抗原 肝转移灶 结肠癌 分子量范围 双向免疫扩散 层析纯化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血清学反应评估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前的不确定性结肠炎患者的持续性回肠袋炎风险 被引量:1
18
作者 Landers C. Vasiliauskas E. +1 位作者 P. Fleshner 赵萌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11期18-19,共2页
PURPOSE: Although acute pouchitis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s common and easily treated,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seen clinically as chronic, antibiotic-dependent pouchitis, and/or Crohn’s disease rema... PURPOSE: Although acute pouchitis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is common and easily treated,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seen clinically as chronic, antibiotic-dependent pouchitis, and/or Crohn’s disease remains a difficult management problem. Compar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undergoing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of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which may represent persistent immune reactivity to microbial antigens. Antibody responses to three microbial antigens (oligomannan 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outer membrane porin C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an antigen (I2) from Pseudomonas flourescens) are more commonly seen in Crohn’s disease, whereas antibodies to a cross-reactive antigen (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is more suggestive of ulcerative colitis. We examined whether preoperative serologic responses to these antigens were associated with Crohn’s disease in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after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METHODS: Twenty-eight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undergoing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were prospectively asses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uchitis or Crohn’s disease. Serologic responses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four predominant profiles of antibody expression. Antibody profile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knowledge of clinical outcome. RESULTS: Median follow-up was 38 (range, 3- 75) months. Of 16 patients (61 percent) who developed pouch inflammation, 4 (25 percent) had acute pouchitis and 12 (75 percent) had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9 had chronic pouchitis, 3 had Crohn’s disease). No preoperative clinical factor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pouch complications. Overall, 16 patients (57 percent) had a posi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Serologic expression of any marker alone did not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However,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developed in 10 of 16 patients (63 percent) who had a posi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compared with only 2 of 12 patients (17 percent) who had a nega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P = 0.015). CONCLUSIONS: Indeterminate colitis patients who have a positive antibody reactivity profile before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continuous pouch inflammation after surgery than those with a negative prof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袋 血清学反应 持续性 克罗恩病 荧光抗原 抗体反应 交叉反应抗原 假单胞菌 荧光免疫分析 免疫反应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肌球交叉反应抗原MCRA酶学功能的研究
19
作者 杨波 陈海琴 +2 位作者 宋元达 张灏 陈卫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0-36,共7页
目的:将肌球蛋白交叉反应抗原基因(Myosin cross reactive antigen,MCRA)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对其酶学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动物双歧杆菌BB-12(Bifidobacterium animalissubsp.lactis BB-12)的肌球交叉反应抗原(MCRA)基因序列特征... 目的:将肌球蛋白交叉反应抗原基因(Myosin cross reactive antigen,MCRA)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对其酶学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动物双歧杆菌BB-12(Bifidobacterium animalissubsp.lactis BB-12)的肌球交叉反应抗原(MCRA)基因序列特征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后克隆至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nkα-HC,电转化获得PichiaPinkTM重组菌。通过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GC-MS分析重组菌的脂质组成情况,最终确定重组蛋白的活性及其催化特性。结果:SDS-PAGE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BB-12的MCRA蛋白在重组毕赤酵母菌PichiaPinkTMpPinkα-HC-MCRA中成功表达且定位至细胞膜,大小为82 kDa。GC-MS结果显示,添加底物亚油酸培养基后,重组菌将亚油酸转变为羟基化衍生物,产物为10-羟基-顺-12-十八碳烯酸(10-HOE)。结论:这是首次对该类蛋白成功定位后对其酶学功能进行研究,动物双歧杆菌BB-12的MCRA基因首次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活性表达,产物为10-羟基-顺-12-十八碳烯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交叉反应抗原 亚油酸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 重组表达
原文传递
黄病毒嵌合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惠永 郭辉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7,43,共4页
关键词 黄病毒 嵌合疫苗 抗原交叉反应性病毒 登革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