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栏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
1
作者 刘子杰 娄永根 吕宝乾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70-1676,共7页
山栏稻(Oryza sativa L.)是海南特有品种,有着优异的食味品质性状,营养丰富,同时还具有抗病、抗旱、耐热等优良的抗逆特性。但目前对山栏稻抗虫方面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分别以TN1和RHT为感虫和抗虫对照品种,对山栏柴红米、山栏尖山栏... 山栏稻(Oryza sativa L.)是海南特有品种,有着优异的食味品质性状,营养丰富,同时还具有抗病、抗旱、耐热等优良的抗逆特性。但目前对山栏稻抗虫方面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分别以TN1和RHT为感虫和抗虫对照品种,对山栏柴红米、山栏尖山栏糯和山栏硬米高产3个山栏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在3个山栏稻品种中,山栏尖山栏糯在苗期的抗性表现为抗,另外2个品种均表现为感;在分蘖期,3个山栏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均显著高于TN1。抗性机理研究表明:3个山栏稻品种和抗虫对照品种RHT外层叶鞘部位厚壁组织的厚度以及细胞壁组成成分木质素、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虫对照品种TN1。同时,3个山栏稻品种中本底和褐飞虱为害诱导的JA、JA-Ile、ABA和SA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N1,并且山栏尖山栏糯体内ABA的含量在各个时间均为最高。这些结果表明,山栏稻外层叶鞘部位厚的厚壁组织及其JA、ABA和SA信号途径快速且强烈的响应,可能是山栏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强于TN1的一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栏稻 褐飞虱 虫相关植物激素 食草昆虫
下载PDF
油茶叶片形态结构及内含物与炭疽病抗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峰 乔新派 +4 位作者 胡孝明 陈圆圆 卜付军 张党权 杨超臣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121,共10页
【目的】为油茶抗炭疽病品种选育及抗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林系列8个油茶品系(CL4、CL18、CL40、CL53、CL166、CL150、CL76、CL102)为研究对象,进行油茶炭疽病发病率调查,通过石蜡切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为油茶抗炭疽病品种选育及抗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林系列8个油茶品系(CL4、CL18、CL40、CL53、CL166、CL150、CL76、CL102)为研究对象,进行油茶炭疽病发病率调查,通过石蜡切片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分析各品系油茶叶片形态组织结构与抗性内含物含量间的差异,解析各指标与炭疽病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CL150为抗病品系,CL76、CL102为易感病品系。油茶叶片属于异面叶,有2~3层栅栏组织,最下层栅栏组织排列疏松,上表皮和下表皮为单层排列紧密的不规则细胞,并且上表皮厚度大于下表皮厚度。油茶炭疽病抗性不同的品系间叶片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抗病品系的叶长和叶周长较大,并且具有较厚的下表皮,以及较薄的海绵组织和较小的海绵组织占比。发病率与叶片栅海比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37;发病率与叶片海绵组织厚度和组织疏松度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和0.952;发病率与叶长、叶周长及下表皮厚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0.733和-0.736。基于6个抗性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初步构建了以油茶炭疽病发病率为(y)因变量的评价模型y=584.5565-0.9168x2+0.2062x4-2.7347x5-5.6463x6,模型的拟合度较好(P<0.001,R^(2)=0.997)。【结论】叶片的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和组织疏松度可被作为评价油茶炭疽病抗性的主要参考因子,叶长、叶周长和下表皮厚度可被作为油茶炭疽病抗性鉴定的辅助指标。以叶周长、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组织疏松度为变量,可构建油茶抗炭疽病的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叶片内含物 叶片组织结构 组成
下载PDF
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抗药性遗传的DNA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程罗根 李凤良 +2 位作者 韩招久 李忠英 陈之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室内选育 119代的抗杀虫双和抗杀螟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品系和敏感品系 ,通过反复回交建立近等基因系。用Operon公司合成的 80个引物对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小菜蛾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在抗杀虫双近等... 利用室内选育 119代的抗杀虫双和抗杀螟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品系和敏感品系 ,通过反复回交建立近等基因系。用Operon公司合成的 80个引物对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和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小菜蛾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在抗杀虫双近等基因系中有 3个引物分别产生了 1条特异扩增带 ,2个引物分别产生了 2条特异扩增带 ,1个引物产生 3条特异扩增带 ;在抗杀螟丹近等基因系中 ,有 4个引物分别产生了 1条特异扩增带 ,1个引物产生了 2条特异扩增带。在培育近等基因系的多次回交过程中 ,与抗性有关的遗传因子被逐步置换到敏感品系的基因组中 ,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特异带与小菜蛾对杀虫双和杀螟丹的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杀虫双 杀螟丹 随机护增多态DNA 抗性性 杀虫剂
下载PDF
转抗虫融合基因(cry1Ac3-cpti)玉米(Zea mays L.)植株的获得及其抗虫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慧芬 刘翔 +5 位作者 曲强 邓朝阳 路子显 陈宛新 徐鸿林 朱祯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将苏云金杆菌家族中的Cry1Ac3基因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融合成融合基因,构建cry1Ac3-cpti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表达Bt-CpTI抗虫融合蛋白.用基因枪转化技术将cry1Ac3-cpti融合基因分别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E28及340的胚性愈伤... 将苏云金杆菌家族中的Cry1Ac3基因与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融合成融合基因,构建cry1Ac3-cpti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表达Bt-CpTI抗虫融合蛋白.用基因枪转化技术将cry1Ac3-cpti融合基因分别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E28及340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轰击后的愈伤组织经筛选剂3次筛选,获得可育的再生植株.经PCR及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证实所获得的再生植株为转基因植株.抗虫性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玉米植株对玉米螟虫有较强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c3-cpti融合基因 转基因玉米 基因枪 抗性性 植物虫基因工程 BT毒蛋白基因 虫育种
下载PDF
冬小麦抗大麦黄矮病毒与丰产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定一 曹亚萍 +2 位作者 张明义 宁东贤 范绍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利用 3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YDV)冬小麦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分析其抗病性和丰产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抗病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 利用 3个抗大麦黄矮病毒 (BYDV)冬小麦材料作母本、4个丰产性品种作父本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分析其抗病性和丰产性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抗病性状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抗病与高产二性状呈负相关 ,应以耐病高产为选择目标 ;抗病母本应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较低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丰产父本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方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抗性性 丰产 遗传育种
下载PDF
山葡萄与欧亚种杂交后代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冷欢 郭印山 +6 位作者 苏凯 石广丽 赵玉辉 宋俊杰 刘镇东 李坤 郭修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3-718,共6页
以欧亚种红地球与山葡萄双优杂交组合149株后代群体及欧亚种霞多丽与山欧杂种北冰红杂交组合130株后代群体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杂交群体各单株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群体后代表型表现出免... 以欧亚种红地球与山葡萄双优杂交组合149株后代群体及欧亚种霞多丽与山欧杂种北冰红杂交组合130株后代群体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杂交群体各单株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群体后代表型表现出免疫、高抗、中抗、感病和高感共5个级别。其中红地球×双优组合亲本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4.44和2.96,红地球表现出高感,双优出表现高抗,杂交后代高抗级别以上的单株占60.41%,感病和高感级别的单株占23.49%,后代群体中产生了较多的抗霜霉病单株;霞多丽×北冰红组合亲本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8.89和0.37,霞多丽表现出高感,北冰红表现出高抗,杂交后代高抗级别以上单株占18.46%,感病和高感级别单株占33.84%,总体表现正态分布。在欧亚种葡萄与山葡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较大比例的抗病单株,子代平均抗病能力高于亲中值,说明山葡萄与欧亚种远缘杂交组合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这两个杂交群体后代的抗病性均发生显著分离,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抗霜霉病的程度主要由亲本所决定,本试验中2个杂交群体后代都发现了一定比例抗霜霉病单株,为选育出优质抗霜霉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霜霉病 抗性性鉴定 种间杂交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花生黄曲霉侵染抗性持久性及种皮完整性对产毒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姜慧芳 任小平 +1 位作者 王圣玉 廖伯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1-855,共5页
花生种子及制品极易受黄曲霉菌侵染。利用不同的抗病种质为材料,对黄曲霉菌侵染抗性的持久性以及种皮完整性对产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种子至少可以安全贮藏7个月,其与新鲜种子受黄曲霉菌侵染... 花生种子及制品极易受黄曲霉菌侵染。利用不同的抗病种质为材料,对黄曲霉菌侵染抗性的持久性以及种皮完整性对产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种子至少可以安全贮藏7个月,其与新鲜种子受黄曲霉菌侵染后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是,贮藏9个月的花生种子其抗病能力明显降低。完整种皮对黄曲霉菌产毒能力的影响在抗侵染与感病种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抗黄曲霉侵染种质,受黄曲霉菌侵染后,具备完整种皮的种子比破损种皮种子的毒素含量低;对于感病种质,受黄曲霉菌侵染后,具备完整种皮的种子比破损种皮种子的毒素含量高。有关成分分析表明,高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和高油酸资源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抗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的侵染抗性与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抗性与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鉴定和筛选,发掘出2份优质抗病资源G845和G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黄曲霉 侵染持久 种皮完整 产毒
下载PDF
陇南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持久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祥椿 杜久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陇南地区,从1973年起对里勃留拉、N.斯特拉姆潘列、成农4号、清农1号、中梁5号和清农3号6个品种抗杀锈病的持久性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陇南小麦生产品种太多仅经3~8年即丧失抗务锈性的情况下,...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陇南地区,从1973年起对里勃留拉、N.斯特拉姆潘列、成农4号、清农1号、中梁5号和清农3号6个品种抗杀锈病的持久性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陇南小麦生产品种太多仅经3~8年即丧失抗务锈性的情况下,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在近30年间表现了突出的持久抗性。里勃留拉一年表现免疫,其余年份均发病,但病情指数仅为0.01%~5%。N.斯特拉姆潘列则以表现免疫为主,少数年份发病,病情指数0.1%~2.5%。成农4号也已大面积种植20余年,表现感病的反应型,少数年份病情指数较高.但多年来均能保持正常落黄和较为稳定的产量。此外,清农1号抗性保持16年,但以后却成为高感品种。本文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对小麦蒂锈病抗病性的持久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持久
下载PDF
害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及对策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宝红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4-168,共5页
本文在分析棉铃虫对Bt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的基础上 。
关键词 转BT基因 棉花 害虫 持久
下载PDF
不同植物对铅锌矿废弃地矿渣抗侵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亚辉 戴全厚 +1 位作者 邓伊晗 江莉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68,共5页
以废弃铅锌矿矿渣为同一基质,选择苗期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芦竹Arundo donax Linn.)及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 et Laut〕进行露天盆栽试验,并以生长200... 以废弃铅锌矿矿渣为同一基质,选择苗期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芦竹Arundo donax Linn.)及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Warb.ex Schum et Laut〕进行露天盆栽试验,并以生长200d后的4种植物根系及矿渣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4种植物的根系特征及其对矿渣紧实度、抗冲抗蚀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大小为芦竹>醉鱼草>五节芒>苗期光皮桦,并且芦竹的根系总量明显大于其他3种植物;4种植物对矿渣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均有明显增强效应,芦竹对矿渣抗冲抗蚀性的增强效果最明显,其中芦竹对矿渣抗蚀增强系数达0.98,对矿渣抗冲性增强值为26.63。矿渣受侵蚀减缓率与植物根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矿渣 植物根系
下载PDF
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对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的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董丽英 王群 +3 位作者 刘树芳 郑凤萍 李迅东 杨勤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7-473,共7页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而Pi1/Pik-h、Pi5/Pi9和Pi9/Pi20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粳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群体致病性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的抗性基因在云南已经失效,需发掘新的抗源用于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毒力频率 联合致病系数、联合毒系数、互补系数
下载PDF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6
12
作者 张福奎 贾继东 +6 位作者 钱林学 王宇 崔焱 欧晓娟 尹珊珊 马红 王宝恩 《肝脏》 2002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的最重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但少数PBC病例AMA阴性。本文分析AMA阴性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期间临床 /病理诊断PBC的 70例患者进行... 目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 )的最重要特征为血清抗线粒体抗体 (AMA )阳性 ,但少数PBC病例AMA阴性。本文分析AMA阴性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对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期间临床 /病理诊断PBC的 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析比较AMA阴性和AM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特征。结果 确诊PBC时 ,11例患者血清AMA/AMA M2 阴性 ,AMA阴性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显著低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2 85 1± 14 18)mg/L和 (63 61± 492 8)mg/L ,P =0 .0 3 3 ,血清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高于AMA阳性患者 (分别为 81.8%和 40 .7% ,P =0 .0 3 1) ,在年龄、性别比例、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组织学表现和病理分期等各方面和AMA阳性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MA阴性PBC患者除血清免疫球蛋白M较低及抗核抗体和 (或 )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较高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体阴原发胆汁肝硬化 临床特征 原发胆汁肝硬化 线 免疫球蛋白M PBC
下载PDF
抗生素/抗性细菌/抗性基因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及阻控消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丹 叶茂 +7 位作者 朱国繁 孙明明 张忠云 张胜田 卞永荣 钱家忠 胡锋 蒋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1-900,共10页
土壤和植物是人类和动物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组成,但其正受到日益严重的人为资源污染,而进入环境的抗生素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排放增加了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面临的抗生素污染及耐药性风险。阐明抗生素及其... 土壤和植物是人类和动物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组成,但其正受到日益严重的人为资源污染,而进入环境的抗生素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排放增加了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面临的抗生素污染及耐药性风险。阐明抗生素及其复合抗性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学机理,对管控生态环境风险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的迁移转化规律、抗生素/抗性细菌/抗性基因的生态风险以及复合抗性污染物阻控消减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抗性污染风险的管控和消减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素 细菌/基因 土壤-生态系统 迁移转化 阻控消减
下载PDF
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4
作者 卢建溪 丘秀生 李刚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1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临床及病理确诊的107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AMA阴性及AM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临床及病理确诊的107例PB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AMA阴性及AMA阳性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107例经临床及病理诊断确诊为PBC的患者中20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L)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AMA/AMA-M2结果呈阴性,AMA阴性患者和AMA阳性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A阴性患者的IgG、IgM和ALP平均值显著低于AMA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1,P<0.05)。AMA阳性患者比AMA阴性患者有更加严重的组织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和P<0.001)。结论通过更加严重的组织学变化和更高的IgG,IgM和ALP平均值看出,AMA呈阳性的患者(n=97)比呈阴性的患者(n=10)有更加严重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肝硬化线粒体
下载PDF
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一家系三例
15
作者 刘家杰 魏艳珍 +2 位作者 林长和 林中尧 杜聿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29-1130,共2页
病例资料家族3位患者均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表现为身材矮小、双下肢弯曲畸形。病例1(先证者):男,20岁,身高148CITI,双膝外翻、行走活动受限近15年,逐步进展,近年来明显加重,偶感乏力,无明显骨关节痛、... 病例资料家族3位患者均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表现为身材矮小、双下肢弯曲畸形。病例1(先证者):男,20岁,身高148CITI,双膝外翻、行走活动受限近15年,逐步进展,近年来明显加重,偶感乏力,无明显骨关节痛、盗汗。脊柱曲度变直,x形腿,双膝外翻角度约25。。血ALP347U/i,P0.64mmol/l,Ca1.99retool/1。病例2(先证者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低血磷维生素D佝偻病 家系 病例资料 体力劳动 身材矮小 骨关节痛 脊柱曲度 外翻角度
下载PDF
关于植物的耐盐性和抗盐性的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翁森红 李维炯 +3 位作者 刘玉新 张凌云 于得花 徐化凌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年第10期15-17,共3页
本文就植物的耐盐性和抗盐性在生物学特性、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进行了概述,并对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 耐盐研究
下载PDF
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临床和X线特征——附一家系6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司振忠 田昭俭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6,共4页
目的 探讨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毒D佝偻病的临床和X线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发现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证者后,对其家族进行了调查。该家族共3代6例患者,男2例,女4例。... 目的 探讨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毒D佝偻病的临床和X线表现特征,以提高对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发现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先证者后,对其家族进行了调查。该家族共3代6例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12岁。6例均经临床及实验室血生化检查证实,选择先证者及其母亲摄取颅骨、双手、胸腰椎、骨盆、双膝关节和双胫腓骨平片,分析其X线表现。结果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以(1)身材矮小:(2)双下肢弯曲畸形:(3)骨关节疼痛和低磷酸血症为主.X线表现有:(1)肢体弯曲畸形,双侧胫骨弓形弯曲,膝内翻或外翻呈“O”形或“X”形腿:(2)骨端膨大,关节面模糊伴囊变;(3)承重肢体出现Looser’s带及骨间隔;(4)儿童干骺短喇叭样膨大,干骺端毛刷征:(5)骨转换表现;(6)松质骨骨小梁粗疏.细疏或呈网状;(7)骨皮质松化;(8)椎体“双框征”,附件呈棉絮状改变;(9)髂骨翼骺下疏松带;(10)耻骨联合、骶髂关节毛刷征;(11)骨盆口三角状或变扁、变形;(12)多发性牙齿脱落。骨损害程度随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加重.男性患者较重。而女性患者多较轻微。结论X线表现与临床、生化特点相结合,可对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低血磷维生素D佝偻病 骨疾病 代谢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的X线表现(附8例报道)
18
作者 李帆 刘凯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9期201-202,共2页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vitamin D resistant osteomalacia,HVDRO)是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此病在我国并非少见,大多有家族史,其特征为血磷明显降低,尿磷明显增高,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无效.常常误诊为...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hypophosphatemic vitamin D resistant osteomalacia,HVDRO)是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此病在我国并非少见,大多有家族史,其特征为血磷明显降低,尿磷明显增高,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无效.常常误诊为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而延误治疗,导致骨骼畸形,生长障碍.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8例HVDRO,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磷维生素D佝偻病 放射摄影术
下载PDF
Raiden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遗传和等位性试验
19
作者 谢国禄 P.Chen 《国外作物育种》 2001年第4期86-86,共1页
关键词 Raiden大豆 花叶病毒 等位 RSV2
下载PDF
家族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附一个家族3例报告)
20
作者 高晓燕 朱安 《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2年第6期458-459,共2页
关键词 家族低血磷维生素D佝偻病 X线诊断 生化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