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华日报》对重庆抗战剧作的批评举隅
1
作者 汪保忠 熊飞宇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46,共5页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通过文化统战,逐渐取得了对重庆抗战剧运的领导。《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舆论阵地,对此尤为重视,通过剧评,充分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
关键词 《新华日报》 抗战剧作 重庆 中共中央南方局 批评 “意见领袖” 抗战时期 文化统战
下载PDF
文化分析与“出走”模式——老舍抗战剧作的思想和艺术表现
2
作者 孔焕周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7-151,共5页
抗战时期,老舍先后创作了九部话剧。讴歌民族英雄、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批判犬儒主义的人生哲学、探索中国新文化出路的文化分析,是其思想内容的两大特点。"出走"的情节模式和对照的人物塑造手法,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 抗战时期,老舍先后创作了九部话剧。讴歌民族英雄、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批判犬儒主义的人生哲学、探索中国新文化出路的文化分析,是其思想内容的两大特点。"出走"的情节模式和对照的人物塑造手法,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而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开拓性的题材和新颖性的形象系列,扩大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穿透力,对于老舍后来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不应漠视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抗战剧作 文化分析 “出走”模式
下载PDF
“小人物”的悲壮美:陈瘦竹抗战剧作论述
3
作者 唐海宏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54-58,共5页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理论家之一,学界对陈瘦竹的关注更多的是在他的戏剧理论层面,而对其戏剧作品进行学术观照的研究迄今少有提及。其实抗战期间陈瘦竹曾尝试过戏剧创作,独幕剧《复仇》与三幕抗战剧《醒来吧,农人!》就是他戏剧...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理论家之一,学界对陈瘦竹的关注更多的是在他的戏剧理论层面,而对其戏剧作品进行学术观照的研究迄今少有提及。其实抗战期间陈瘦竹曾尝试过戏剧创作,独幕剧《复仇》与三幕抗战剧《醒来吧,农人!》就是他戏剧创作实践的成果。在陈瘦竹的剧作中,他始终坚持对悲剧美的崇尚和对人道精神的肯定,对抗战宣传、反映社会生活与指导舞台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体现出他力求借助戏剧来唤醒广大底层民众的抗日救亡的强烈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瘦竹 剧作 抗战剧作
下载PDF
论于伶抗战剧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六十周年兼悼于伶同志逝世
4
作者 冯建初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3期5-9,共5页
1937年7月7日,中国守军在芦沟桥反击日军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孕育了一个新中国,也在血火中锻炼了亿万抗日志士和各族同胞,造就了一大批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号呼奔走的文艺战士.最近去世的我党著名剧作家于伶... 1937年7月7日,中国守军在芦沟桥反击日军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孕育了一个新中国,也在血火中锻炼了亿万抗日志士和各族同胞,造就了一大批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号呼奔走的文艺战士.最近去世的我党著名剧作家于伶同志,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以笔作刀枪,写出了一批“满含血泪的令人难忘的作品”,描绘出一幅幅“日寇铁蹄下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悲惨的难民图”和“坚贞的爱国人士和革命地下工作者的英雄画像”,“以戏剧为武器”,“为党的文艺事业竭尽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伶 抗战剧作 历史价值 艺术特色
下载PDF
欧阳予倩抗战剧作述评
5
作者 蔡定国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1-124,共4页
抗战期间,欧阳予倩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西和上海,在香港也短暂停留过,而在广西的时间最长,达七年之久。他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包括话剧,戏曲和歌剧共28部。其中话剧有《青纱帐里》(三幕剧)、《曙光》(独幕剧)、《越打越肥》... 抗战期间,欧阳予倩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西和上海,在香港也短暂停留过,而在广西的时间最长,达七年之久。他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包括话剧,戏曲和歌剧共28部。其中话剧有《青纱帐里》(三幕剧)、《曙光》(独幕剧)、《越打越肥》(独幕剧)、《战地鸳鸯》(小杂会)、《我们的经典》(小杂会)、《忠王李秀成》(五幕历史剧)、《一刻千金》(独幕剧)、《国家》(五幕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予倩 抗战剧作 《忠王李秀成》 述评 独幕剧 抗战期间 戏剧创作 《曙光》
原文传递
抗战剧折射民族复兴的历史情怀
6
作者 蔡斐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5期65-68,共4页
抗战剧作为当下荧屏热播的主流节目类型,不独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传播现象。基于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上重要且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将中华民族这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表面上看是用视觉语言向观者传递一段历史原境或... 抗战剧作为当下荧屏热播的主流节目类型,不独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传播现象。基于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上重要且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将中华民族这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表面上看是用视觉语言向观者传递一段历史原境或历史形象的过程,但是稍一深究,就会发现其中更为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情怀。历史与记忆是一组饶有意思的关系变量。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新文化史研究兴起后,大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这一研讨的趋向突出地表现在关于民族创伤问题的讨论中,其焦点是大屠杀、世界大战、大灾难等所造成的社会或集体性的创伤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怀 抗战剧作 民族复兴 历史情境 20世纪70年代 文化史研究 创伤记忆 折射
下载PDF
抗战剧《战长沙》的创作新思路 被引量:1
7
作者 彭红霞 《当代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6-47,共2页
抗战剧作为中国独有的电视剧类型,虽然一直以来无法摆脱严苛的政治约束,但带着镣铐跳舞,依然出现了不少经典作品,如《亮剑》、《悬崖》、《正者无敌》、《雪豹》、《我的兄弟是顺溜》等等。即便一些稍显另类、剧情夸张的抗战剧,如反映... 抗战剧作为中国独有的电视剧类型,虽然一直以来无法摆脱严苛的政治约束,但带着镣铐跳舞,依然出现了不少经典作品,如《亮剑》、《悬崖》、《正者无敌》、《雪豹》、《我的兄弟是顺溜》等等。即便一些稍显另类、剧情夸张的抗战剧,如反映草莽英雄的《永不磨灭的番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剧作 《战长沙》 创作 经典作品 《亮剑》 电视剧 剧情
原文传递
抗战剧中小英雄形象塑造偏差
8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134,共1页
曾小明在《抗战剧作小英雄形象别跑偏》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本该以唤起青少年群体民族精神认同感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儿童抗战剧,
关键词 抗战剧作 英雄形象 形象塑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偏差 青少年群体 民族精神 认同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