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浅析抗战壁画的艺术特征
1
作者
刘雪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0-93,共4页
抗战壁画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其风格和精神内涵都独树一帜。它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民族要求,以及外来元素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都密不可分。它反应了当时中华民族要求社会变革的文化心态。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演变过程中...
抗战壁画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其风格和精神内涵都独树一帜。它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民族要求,以及外来元素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都密不可分。它反应了当时中华民族要求社会变革的文化心态。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其画面语言较中国传统壁画有了很大的差别,是中国壁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壁画
民族要求
文化心态
艺术语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视觉修辞的抗战图像国家认同建构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武晓梅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5,共6页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震惊中外。面临国破家亡的特殊境况,传统的语言文字传达已不足以应对战时的紧迫形势,救亡图存的现实主义图像话语成为当时建构国家民族图景、完成战争政治动员的利器。在此期间,漫画、壁画、版画等图...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震惊中外。面临国破家亡的特殊境况,传统的语言文字传达已不足以应对战时的紧迫形势,救亡图存的现实主义图像话语成为当时建构国家民族图景、完成战争政治动员的利器。在此期间,漫画、壁画、版画等图像话语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力量、高效便捷且易于接受的视觉宣传效果,在国人心理认知层面逐步完成了从抗战的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的建构。这些图像话语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家国等象征意义,唤起国人由表层情感到深度价值的国家认同感。这样的建构不仅仅局限在抗战期间,抗战胜利后创作的抗战题材图像同样延续着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视觉修辞
抗战
图像
社会动员
历史人文价值
抗战壁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1939)——兼论抗战时期美术界的媒介竞争现象
被引量:
7
3
作者
蔡涛
《美术学报》
2016年第1期56-72,共17页
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
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贻德
梁锡鸿
何铁华
香港
《
抗战
》、《建国》
壁画
媒介竞争
现代洋画运动
原文传递
题名
浅析抗战壁画的艺术特征
1
作者
刘雪丹
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
出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90-93,共4页
文摘
抗战壁画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其风格和精神内涵都独树一帜。它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民族要求,以及外来元素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都密不可分。它反应了当时中华民族要求社会变革的文化心态。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其画面语言较中国传统壁画有了很大的差别,是中国壁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页。
关键词
抗战壁画
民族要求
文化心态
艺术语言
分类号
J218.6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视觉修辞的抗战图像国家认同建构及价值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武晓梅
机构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出处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5,共6页
基金
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2018f30)。
文摘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震惊中外。面临国破家亡的特殊境况,传统的语言文字传达已不足以应对战时的紧迫形势,救亡图存的现实主义图像话语成为当时建构国家民族图景、完成战争政治动员的利器。在此期间,漫画、壁画、版画等图像话语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力量、高效便捷且易于接受的视觉宣传效果,在国人心理认知层面逐步完成了从抗战的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的建构。这些图像话语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家国等象征意义,唤起国人由表层情感到深度价值的国家认同感。这样的建构不仅仅局限在抗战期间,抗战胜利后创作的抗战题材图像同样延续着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关键词
国家认同
视觉修辞
抗战
图像
社会动员
历史人文价值
抗战壁画
Keywords
national identity
visual rhetoric
image of Anti-Japanese War
social mobilization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
mural of Anti-Japanese War
分类号
G21L [文化科学—新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1939)——兼论抗战时期美术界的媒介竞争现象
被引量:
7
3
作者
蔡涛
机构
广州美术学院
出处
《美术学报》
2016年第1期56-72,共17页
基金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民国时期的美术社团研究"(11BF409)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关键词
倪贻德
梁锡鸿
何铁华
香港
《
抗战
》、《建国》
壁画
媒介竞争
现代洋画运动
分类号
J218.6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浅析抗战壁画的艺术特征
刘雪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视觉修辞的抗战图像国家认同建构及价值研究
武晓梅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香港岭英中学的《抗战》、《建国》壁画(1939)——兼论抗战时期美术界的媒介竞争现象
蔡涛
《美术学报》
2016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