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勒氏评论报》抗战报道立场的两个重大转变
1
作者 胡勤 周航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专业报人来华创办的第一份亦是在日后影响最为深远的英文报纸,它历经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日军侵华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到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见证人。特别是次任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 《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专业报人来华创办的第一份亦是在日后影响最为深远的英文报纸,它历经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日军侵华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到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见证人。特别是次任主编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于1922年收购该报并自任主编以来,始终坚持新闻自由与客观公正的原则,反对侵略、揭露暴行,引领该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实现了两次重大的报道立场转变。该报对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再到帮助中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争取到了国际声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勒氏评论报 鲍威尔 抗战报道立场 转变
下载PDF
《群众》周刊抗战报道议程设置与传播策略启示
2
作者 叶玮玮 吴小倩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84-86,共3页
《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一本政治周刊。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大形势下,《群众》以多样化的议程设置建立我党的抗战话语体系。在具体传播实践中,《群众》以犀利尖锐的评论文章引起社会共鸣,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来进行思想传播,以... 《群众》周刊是抗战时期极具影响力的一本政治周刊。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大形势下,《群众》以多样化的议程设置建立我党的抗战话语体系。在具体传播实践中,《群众》以犀利尖锐的评论文章引起社会共鸣,以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来进行思想传播,以重大纪念日和活动为抓手传播我党的抗战思想,以加强传受互动来提升传播效率,这些都为当今的主流媒体做出了良好示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周刊 思想理论阵地 议程设置 抗战报道
下载PDF
媒介记忆、抗战报道及民族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3
作者 姚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20期133-135,共3页
文章首先回顾“媒介记忆”“抗战报道”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其次,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特征进行总结与归纳,发现现阶段相关研究的空白与缺失。
关键词 媒介记忆 抗战新闻报道 民族国家认同 综述
下载PDF
从《新中华报》的抗战报道看中国穆斯林的爱国实践
4
作者 王有军 马如峰 《中国穆斯林》 CSSCI 2021年第6期74-77,共4页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931年的《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创刊。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长征后,曾一度停刊,当红军到达陕北后,又继续出版。一九三七年一月二... 《新中华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931年的《红色中华》。"《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创刊。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长征后,曾一度停刊,当红军到达陕北后,又继续出版。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九日,《红色中华》改为《新中华报》,并在停刊前的一个时期内,改为陕甘宁边区(特区)政府机关报。"①1939年2月7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 爱国实践 抗战报道 停刊 陕甘宁边区 机关报 穆斯林
原文传递
《驻马店日报》:地方党报抗战报道的几个着力点
5
作者 刘华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4-105,共2页
《驻马店日报》作为全国举行纪念活动重点城市之一的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闻资源,紧密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主题,及早谋划、提前介入,把握重点、突出亮点,展现全市各界群众纪念抗战... 《驻马店日报》作为全国举行纪念活动重点城市之一的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闻资源,紧密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主题,及早谋划、提前介入,把握重点、突出亮点,展现全市各界群众纪念抗战胜利的动人画面,热情讴歌当年驻马店军民誓死抗战的英勇事迹,全面反映驻马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做出新贡献。具体有哪些做法和体会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报道 地方党报 创新
原文传递
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中社群记忆的重塑
6
作者 刘雨花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1期36-37,共2页
媒体对纪念日的报道是社群记忆的回忆基础。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报道中,媒体重现历史事件,对过去值得纪念的历史展开集体性的回忆。媒体"邀请"公众见证"历史的重播",以此唤醒、强化、更新公众记忆。政府以世界... 媒体对纪念日的报道是社群记忆的回忆基础。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报道中,媒体重现历史事件,对过去值得纪念的历史展开集体性的回忆。媒体"邀请"公众见证"历史的重播",以此唤醒、强化、更新公众记忆。政府以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赋予纪念议题的国际性,使其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而抓住契机重塑国家形象。本文将从媒体记忆、媒介事件等角度,分析媒体对抗战7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媒体记忆与社群记忆间的互动,研究全球性媒介事件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最终实现媒介事件再编辑社群记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记忆 社群记忆 媒介事件 记忆心理学 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
下载PDF
纪念抗战胜利报道形成气势
7
作者 金鸣 《新闻前哨》 2005年第9期30-30,共1页
推出“寻访抗日战场”系列报道,开展“抗战小故事”征文活动。出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特刊,这是今年随州日报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作出的精心策划。报道形成了气势。
关键词 纪念抗战胜利报道 中国 新闻采访 新闻策划 新闻主题
下载PDF
主流媒体抗战媒介记忆建构研究
8
作者 喻晋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第6期102-104,共3页
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是重要的民族记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章基于媒介记忆理论,以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为研究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级主流媒体的报道文本,研究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关于九一... 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是重要的民族记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章基于媒介记忆理论,以媒介记忆的内在运作机制为研究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各级主流媒体的报道文本,研究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发布的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相关报道对抗战记忆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相关报道对抗战的记忆建构过程,是一种从潜移默化到累积质变,再到根治基因的过程。首先通过媒介议程设置进入公众的媒介浅层记忆,而后通过重点突出加深公众的媒介深层记忆,最后将公众的认同感积淀为媒介底层记忆。这种媒介记忆建构方式有助于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建构公共领域的文化历史认同,传承民族精神与信念,对主流媒体媒介记忆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记忆建构 九一八事变90周年 主流媒体 抗战报道 建构方式
下载PDF
从人文价值的高度认识“方大曾现象”——写在“寻找方大曾”20周年之际 被引量:1
9
作者 吕艺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0,共4页
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的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即以新闻工作为职业,是“卢沟桥事变”战地报道第一人。与范长江等我国新闻界先驱相识相敬,在新... 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的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即以新闻工作为职业,是“卢沟桥事变”战地报道第一人。与范长江等我国新闻界先驱相识相敬,在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方面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却在1937年9月于当时的抗战前线保定不知所终,时年25岁。在他失踪六十多年内,其事迹不为人所知。20年前,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寻找方大曾”工作,近年来小方的事迹才为社会大众所知晓,并形成由国内向国际延展的“方大曾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以新闻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进而探讨其深层的人文价值内核,期望从多个方面启发思考,并对当下的新闻工作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大曾 抗战报道 人文价值
下载PDF
从人文价值的高度认识“方大曾现象”——写在“寻找方大曾”20周年之际
10
作者 吕艺 《城市党报研究》 2019年第12期24-28,共5页
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 卡帕”的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新闻界内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即以新闻工作为职业,是“卢沟桥事变”战地报道第一人。他与范长江等我国新闻界先驱相识相敬,在... 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 卡帕”的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新闻界内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即以新闻工作为职业,是“卢沟桥事变”战地报道第一人。他与范长江等我国新闻界先驱相识相敬,在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方面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但却在1937年9月于当时的抗战前线保定不知所终,时年25岁。他失踪六十多年内,其事迹不为人所知。20年前,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寻找方大曾”工作,近年来小方的事迹才为社会大众所知晓,并形成由国内向国际延展的“方大曾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以新闻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进而探讨其深层的人文价值内核,期望从多个方面启发思考,并对当下的新闻工作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大曾 抗战报道 人文价值
下载PDF
纪念抗战胜利宣传报道:牢牢占据道义制高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国明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2,共3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2015年党和国家、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中央确定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活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媒体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2015年党和国家、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中央确定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活动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媒体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浓墨重彩、亮点纷呈,充分展示出中国尊重历史、珍视和平、有情有义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者从几个方面作出了分析、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报道 亮点 解析 人民日报
原文传递
浓墨重彩 再现抗战
12
作者 廖承文 《出版视野》 2005年第5期21-21,共1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在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所在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二季度起,我市有关新闻宣传报道精彩纷呈.一浪高过一浪,8月15日再掀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报业 抗战报道 新闻宣传
原文传递
从人文价值的高度认识“方大曾现象”——写在“寻找方大曾”20周年之际
13
作者 吕艺 《报林》 2019年第5期18-22,共5页
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的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即以新闻工作为职业,是"卢沟桥事变"战地报道第一人,与范长江等我国... 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的方大曾(笔名"小方"),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传奇人物。他出身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即以新闻工作为职业,是"卢沟桥事变"战地报道第一人,与范长江等我国新闻界先驱相识相敬,在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方面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但却在1937年9月于当时的抗战前线保定不知所终,时年25岁。他失踪60多年内,其事迹不为人所知。20年前,时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的冯雪松,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寻找方大曾"工作,近年来方大曾的事迹才为社会大众知晓,并形成由国内向国际延展的"方大曾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以新闻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进而探讨其深层的人文价值内核,期望从多个方面启发思考,并对当下的新闻工作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大曾 抗战报道 人文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