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大轰炸与大后方文学转型——从抗战文学史的分期说起 被引量:9
1
作者 段从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6,共16页
以往的抗战文学史叙述流行"皖南事变"后的政治高压说,实际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政策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缓和的时期。关于当时大后方的文学期刊出版停滞、进步文人离渝他往、雾季演出的兴起等大后方... 以往的抗战文学史叙述流行"皖南事变"后的政治高压说,实际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政策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缓和的时期。关于当时大后方的文学期刊出版停滞、进步文人离渝他往、雾季演出的兴起等大后方文学转型现象,乃至抗战文学史分期,更适合从日军的夏季大轰炸这个贴近抗战的角度,而不是通行的政治文化角度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史 夏季大轰炸 大后方文学转型
原文传递
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文学史阅读与考察——对七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病象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肖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48,共5页
自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已有诸多成熟的文本,在这些史著中,对于抗战文学内容的秉笔直书及相应篇幅的编排都存在着近似的"同一律"病象,即重墨于解放区文学,轻疏于国统区文学,尤其淡化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书... 自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已有诸多成熟的文本,在这些史著中,对于抗战文学内容的秉笔直书及相应篇幅的编排都存在着近似的"同一律"病象,即重墨于解放区文学,轻疏于国统区文学,尤其淡化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书写,反映出文学史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后著复前著,一路步尘沿袭的顺延、回避修史理念,使得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长期处于遮蔽状态。如何重新认知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的双重意义,进一步去反思、寻找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厘清和重新修正史家的修史理念,是本世纪文学史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重庆 抗战文学史 病象思考
下载PDF
抗战文学经典的确认与阐释 被引量:6
3
作者 张中良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4,共6页
抗战文学史的历史叙述未能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巨大成就,同经典的确认及阐释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当历史主义缺位时,抗战文学历史建构的主观色彩过重,遮蔽了一些真正的经典,对一些经典的阐释也出现了错位甚至扭曲。重写抗战文学史,就要在... 抗战文学史的历史叙述未能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巨大成就,同经典的确认及阐释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当历史主义缺位时,抗战文学历史建构的主观色彩过重,遮蔽了一些真正的经典,对一些经典的阐释也出现了错位甚至扭曲。重写抗战文学史,就要在经典的认定与阐释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精神,把14年抗战视为一个不应断裂的历史脉络,揭示经典所表现的历史复杂性,开掘其广袤的文化内涵与幽邃的心理空间;同时要以多元化的审美标准衡量抗战文学经典,对于带有战争烙印的抗战文学经典予以同情的理解,从各种文体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审美分析,肯定各种文体经典的独特魅力。从历史还原与审美多元化的角度去认定与阐释抗战文学,才能构建出真实而全面的抗战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史 重写 经典 确认 阐释
原文传递
《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
4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 花山文艺出版社 王维国 书评
原文传递
一个光辉的起点——论《南京血祭》
5
作者 李欣颖 《唐山文学》 2019年第2期187-190,共4页
阿垅于193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南京血祭》以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反映了我们民族生灵的沉重苦难,在主观与客观互相交错的叙事中,以对抗性话语展现了中华民族意志的搏击之美。南京一役,中国丢掉的不仅仅是土地... 阿垅于193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南京血祭》以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反映了我们民族生灵的沉重苦难,在主观与客观互相交错的叙事中,以对抗性话语展现了中华民族意志的搏击之美。南京一役,中国丢掉的不仅仅是土地,更是一种任人践踏的尊严。作为驰骋在战场上的军人,在血与火光之中,阿垅以其手中之笔,在愤怒之中完成了《南京血祭》这部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中 南京大屠杀 日本法西斯 现实主义精神 钟玉龙 抗战文学史 民族意志 人物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