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敏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谭晓亮 宋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54-156,共3页
目的:建立抗敏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抗敏颗粒剂中的当归、桂枝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中的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阴性液... 目的:建立抗敏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抗敏颗粒剂中的当归、桂枝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中的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阴性液无干扰;以HPLC法测定本品黄芩中的黄芩苷的含量,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回收率在98.1%-100.6%之间,RSD为1.5%。结论:本试验所确定的质量分析方法稳定可靠,能较为合理地对处方中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重复性强,可作为的抗敏颗粒剂的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敏颗粒 质量标准 薄层鉴别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抗敏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璐 黄鲁 +2 位作者 汪玥 乔立业 苏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6期2364-2368,共5页
目的:提升抗敏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抗敏颗粒中苦参、地肤子、甘草、赤芍4种组分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条件:Agilent NH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 目的:提升抗敏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抗敏颗粒中苦参、地肤子、甘草、赤芍4种组分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条件:Agilent NH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条件: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利用220 nm波长进行检测,流速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建立的苦参、地肤子、甘草、赤芍的TLC鉴别中,成分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且阴性对照样品无干扰。苦参碱质量浓度在11.31~180.96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8%,RSD为2.31%(n=9)。结论:该方法准确易行,精密度、稳定、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作抗敏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敏颗粒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苦参碱 苦参 地肤子 甘草 赤芍
下载PDF
抗敏颗粒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蔡康雄 李铁铭 《黑龙江医药》 CAS 2005年第3期196-197,共2页
目的:观察抗敏颗粒对实验性 I 型变态反应大鼠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分别用分光光度法、形态法观察抗敏颗粒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的影响。结果:抗敏颗粒能明显降低蓝斑... 目的:观察抗敏颗粒对实验性 I 型变态反应大鼠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分别用分光光度法、形态法观察抗敏颗粒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的影响。结果:抗敏颗粒能明显降低蓝斑皮肤渗出液的 OD 值及减少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数。结论:抗敏颗粒具有抑制 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敏颗粒 Ⅰ型变态反应 皮肤过敏试验 PCA 肥大细胞 荧光法 形态法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抗敏颗粒中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和阿魏酸的含量 被引量:14
4
作者 薛改进 赵云丽 +2 位作者 郝杰 高晓霞 于治国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168-2170,共3页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抗敏颗粒中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和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4%磷酸溶液(20∶10∶7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抗敏颗粒中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和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4%磷酸溶液(20∶10∶7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10μL。结果:芍药苷、毛蕊异黄酮苷和阿魏酸的检测浓度分别在180~3600μg·mL-1(r=0.9992)、4.6~92.0μg·mL-1(r=0.9991)和8.0~160.0μg·mL-1(r=0.9994)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RSD=1.8%,n=9)、99.0%(RSD=2.0%,n=9)和100.5%(RSD=1.1%,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抗敏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敏颗粒 高效液相色谱法 芍药苷 毛蕊异黄酮苷 阿魏酸 含量
原文传递
抗敏止嗽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89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庆伟 《中医研究》 2005年第10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疗法抗敏止嗽颗粒/治疗 应用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白细胞介素-5
下载PDF
抗敏止嗽颗粒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89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马高峰 《中医研究》 2006年第5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药疗法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白细胞介素-5 抗敏止嗽颗粒
下载PDF
抗敏止嗽颗粒对哮喘小鼠PI3K/Akt通路和Th1/Th2的调控作用研究
7
作者 崔建茹 孙美好 +1 位作者 王蓓蕾 周庆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909-914,共6页
目的 观察抗敏止嗽颗粒对哮喘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和Th1/Th2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抗敏止嗽颗粒低剂量组、抗敏止嗽颗粒中剂量组、抗敏止嗽颗粒高剂量组和地... 目的 观察抗敏止嗽颗粒对哮喘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和Th1/Th2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抗敏止嗽颗粒低剂量组、抗敏止嗽颗粒中剂量组、抗敏止嗽颗粒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均采用卵白蛋白腹腔注射联合雾化吸入方法制备哮喘模型。于实验第15~21天雾化激发前,抗敏止嗽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35 g/kg、0.7 g/kg、1.4 g/kg抗敏止嗽颗粒灌胃,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0.075 mg/kg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均1次/d。实验末次雾化激发24 h后,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计算IFN-γ/IL-4比值,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组织中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PI3K、Akt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FN-γ水平和IFN-γ/IL-4均明显降低(P均<0.05),肺组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肺组织中p-PI3K、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和PI3K、Ak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抗敏止嗽颗粒各组和地塞米松组血清IL-4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IFN-γ水平和IFN-γ/IL-4均明显升高(P均<0.05),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胶原沉积减少,肺组织中p-PI3K、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和PI3K、Akt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抗敏止嗽颗粒可以有效调节哮喘导致的Th1/Th2比例失衡,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抗敏止嗽颗粒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β通路 TH1/TH2
下载PDF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席建元 陈偶英 钱云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咪唑斯汀及雷尼替丁胶囊治疗;治疗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抗敏止痒颗粒治疗。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5....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予咪唑斯汀及雷尼替丁胶囊治疗;治疗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抗敏止痒颗粒治疗。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5.0%;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痊愈病例中复发率治疗组为13.8%(4/29),对照组为63.6%(7/11)。两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不论近、远期疗效,均较单纯西药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抗敏止痒颗粒 咪唑斯汀 雷尼替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韩少坤 张婷婷 +1 位作者 曾玉 周庆伟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第9期1127-1133,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借助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抗敏止嗽颗粒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潜在作用机制,并结合动物实验加以验证。方法借助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抗敏止嗽颗粒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支气管哮喘靶点取交集后导入STRING数据库,建立PPI网络,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制备卵蛋白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经抗敏止嗽颗粒干预后,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结果得到抗敏止嗽颗粒活性成分240个,潜在作用靶点1364个,筛选得到TNF、IL-6、AKT1、ALB、IL-1β等11个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抗敏止嗽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涉及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节、炎症反应的调节、脂多糖反应等生物进程及TNF、MAPK、IL-17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显示,抗敏止嗽颗粒可降低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P<0.05),减少小鼠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从而缓解哮喘症状。结论抗敏止嗽颗粒可能通过作用于TNF-α、IL-6、IL-1β等靶点发挥抗炎作用,进而缓解哮喘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抗敏止嗽颗粒 网络药理学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