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牛林杰 《东疆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6-13,110,共8页
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文学资源宝库,其中既有东亚各国的国别文学,又有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东亚文学交融,特别是"抗日"这一东亚文学的共同主题更加彰显了抗日叙事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文学资源宝库,其中既有东亚各国的国别文学,又有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东亚文学交融,特别是"抗日"这一东亚文学的共同主题更加彰显了抗日叙事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发掘和整理东亚各国的抗日叙事文献资料,通过东亚叙事的比较研究,阐明东亚抗日叙事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为东亚人民正确认识东亚近现代史、弘扬东亚精神、强化东亚文化认同、构建当代东亚文化共同体提供历史文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东亚文化 抗日叙事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中朝儿童抗日叙事比较研究初探——以《小兵张嘎》与《她当时九岁》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想 禹尚烈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57-64,142,共9页
抗日文学是20世纪东亚的重要主题,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而儿童抗日叙事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尤其是比较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中国的《小兵张嘎》与朝鲜的《她当时九岁》作为两国20世纪儿童抗日叙事... 抗日文学是20世纪东亚的重要主题,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而儿童抗日叙事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尤其是比较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中国的《小兵张嘎》与朝鲜的《她当时九岁》作为两国20世纪儿童抗日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品,都以U型叙事结构展现了儿童的革命成长,在塑造革命小英雄形象上都是对传统英雄原型的演绎。但在叙事时间上,又分别呈现出直线型和循环式的不同形态,在社会空间的构筑上记录了不同的历史细节,在心理空间的建构上突出了性别的显著特征,这些艺术表现手法为作品色彩渲染、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升华等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由此,抗日儿童叙事文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显现得更为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抗日叙事 《小兵张嘎》 《她当时九岁》 U型叙事结构 英雄原型 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
下载PDF
济州海女抗日叙事的构建——以长篇小说《乘风的岛屿》为例
3
作者 庄庆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9期1-5,共5页
长篇小说《乘风的岛屿》将20世纪30年代济州海女的抗日斗争故事与济州岛的特殊环境联系在一起,深刻描绘了日本殖民统治下济州海女的抗日事迹与抗日精神,也体现了济州岛不同于朝鲜半岛内陆的独特风貌。本文以《乘风的岛屿》一文为分析中... 长篇小说《乘风的岛屿》将20世纪30年代济州海女的抗日斗争故事与济州岛的特殊环境联系在一起,深刻描绘了日本殖民统治下济州海女的抗日事迹与抗日精神,也体现了济州岛不同于朝鲜半岛内陆的独特风貌。本文以《乘风的岛屿》一文为分析中心,旨在探索有关济州海女抗日叙事重构的模式,进而阐明海女抗日斗争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风的岛屿 海女 抗日叙事 构建
下载PDF
以“课”为旗——“东北作家”李辉英的抗日叙事(1931—1937)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慧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79,203,204,共19页
李辉英是19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而研究者大多将其视作一位先声夺人但却终附骥尾的作家,这既未能揭示其文学特质,也遮蔽了彼时抗日叙事的多重面向。通过考察其《最后一课》的叙事特征与建构过程,可见与萧军、... 李辉英是19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而研究者大多将其视作一位先声夺人但却终附骥尾的作家,这既未能揭示其文学特质,也遮蔽了彼时抗日叙事的多重面向。通过考察其《最后一课》的叙事特征与建构过程,可见与萧军、萧红等流亡来沪的东北作家不同,李辉英在上海完成思想启蒙、学术训练与文学准备,并在以丁玲为代表的左翼作家引领下实现文学转向,可谓"东北作家群"中的"内部他者"。发轫于《最后一课》,继之以《地理课》《半天的功课》《这样的地方》《女学校中》《校长》《某校记事》等文本,在李辉英笔下形成了一个"课程"小说的谱系。对此作品的文本细读与知识考古表明,作家揭示了国人经由国民教育而形成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进而以此作为问题框架和思想链条,不断调试抗日叙事的姿态,深入思考在东北沦陷区反抗日本侵略者思想殖民、捍卫国家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一以"课"为旗的斗争方式,体现了李辉英在回应时代召唤、担当社会责任、开展文学行动时的独特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辉英 东北作家 抗日叙事 左翼文学 国家认同
原文传递
另一种想象性解决——评《厨子戏子痞子》 被引量:2
5
作者 陆嘉宁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127,共3页
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创伤,并不仅仅是被屠杀的数字、被凌辱的痛苦,更深一层是对于前工业、前现代落后状况的自卑,积贫积弱的国家任人宰割。《厨子戏子痞子》的别致在于跳出了记忆的泥淖,重新定位历史创伤——日本的暴力侵略打断了中... 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创伤,并不仅仅是被屠杀的数字、被凌辱的痛苦,更深一层是对于前工业、前现代落后状况的自卑,积贫积弱的国家任人宰割。《厨子戏子痞子》的别致在于跳出了记忆的泥淖,重新定位历史创伤——日本的暴力侵略打断了中国初具雏形的现代化进程。当泛滥的"复仇叙事"竭力掩盖落后导致的自卑时,该片用另一种眼光审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现代性状况——民国的现代化进程极为不均且前途难测,但毕竟存在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精英群体。影片以闹剧做外壳,从职业精英的角度展现战争,难得中国抗日叙事有了平视敌人的视角,与此同时,历史创伤获得了另一种想象性解决/疗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子戏子痞子》 抗日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