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萝卜、红甜椒、芹菜和紫甘蓝抗氧化相互作用
1
作者 邹仕昱 彭小强 +1 位作者 邓泽元 李红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以4种蔬菜(胡萝卜、红甜椒、芹菜、紫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4种蔬菜提取物的酚类物质,测定4种蔬菜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并对4种蔬菜提取物以不同质量比混合后的抗氧化相互作... 以4种蔬菜(胡萝卜、红甜椒、芹菜、紫甘蓝)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4种蔬菜提取物的酚类物质,测定4种蔬菜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并对4种蔬菜提取物以不同质量比混合后的抗氧化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甜椒水溶性提取物中主要酚类物质为绿原酸、芦丁等;芹菜水溶性提取物主要有绿原酸、6-乙酰芹菜素等;紫甘蓝水溶性提取物主要有绿原酸、槲皮素-7-葡萄糖苷等;胡萝卜水溶性提取物主要有异阿魏酸。4种蔬菜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紫甘蓝>红甜椒>芹菜>胡萝卜;清除ABTS+·的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紫甘蓝>芹菜>红甜椒>胡萝卜。当红甜椒、胡萝卜、芹菜与紫甘蓝提取物质量比为3∶1∶1∶1时,协同率达到最大,有较强的抗氧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提取物 植物化学物 氧化活性 协同作用 抗氧化相互作用规律
下载PDF
葡萄、芒果、草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组分分析及其抗氧化相互作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潘瑶 郑时莲 +3 位作者 邹兴平 熊字伟 邓泽元 李红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3种水果(葡萄、芒果、草莓)乙醇提取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建立2种体外抗氧化模型: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3种水果(葡萄、芒果、草莓)乙醇提取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建立2种体外抗氧化模型: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比较3种不同水果提取物在不同抗氧化模型中相互作用的能力。同时,利用等辐射分析法,分析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各物质之间抗氧化相互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葡萄提取物的总酚以及总黄酮含量最高,其次是草莓和芒果。草莓提取物中主要含有鞣花酸、花葵素-3-葡糖苷、花葵素-3-乙酰葡糖苷和花葵素-3-芸香苷等。芒果提取物主要含有鞣花酸、芒果苷和桑橙素等。葡萄提取物中主要含有反-白藜芦醇、花色苷等。同一组合,在不同抗氧化模型中表现出的活性不同,葡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性较强,其次是芒果和草莓。同一模型中,抗氧化协同率最高的组合比例为草莓-芒果1∶9(DPPH模型)和草莓-芒果1∶1(ABTS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相互作用 等辐射分析法 协同作用 水果混合物
下载PDF
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梁丽 朱雯绮 +2 位作者 刘晓芳 李思童 刘国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6-80,81-83,共8页
为揭示二元酚类复合物的抗氧化相互作用机制,采用碱解法结合有机溶剂对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酚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酚类化合物组成,并对7种酚类... 为揭示二元酚类复合物的抗氧化相互作用机制,采用碱解法结合有机溶剂对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酚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酚类化合物组成,并对7种酚类化合物及其21组二元复合物的DPPH·清除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酸乙酯为萃取剂、NaOH浓度2.0 mol/L、碱解温度45℃、碱解时间5 h、料液比1∶15,在最佳条件下总酚含量可达(91.37±1.83)μg/g;共鉴定出22种酚类化合物,总含量达152.181μg/g,以酚酸类化合物(82.021μg/g)为主;6,7-二羟基香豆素与龙胆酸的复合物具有强协同作用,二元酚类复合物对DPPH·的清除速率受单体相互作用及起主要抗氧化作用酚类化合物的清除速率的影响,同时酚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在抗氧化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因此,茶叶籽油的耐储藏性与酚类化合物间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酚类化合物 碱解法提取 抗氧化相互作用 动力学
下载PDF
植物油中内源性成分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宇晨 王光宜 +1 位作者 刘乐乐 李红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19-130,共12页
本研究通过在复配植物油中添加不同的植物油内源性抗氧化物(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和角鲨烯),研究不同植物油内源性成分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采用Schaal烘箱加速实验,通过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等氧化稳定... 本研究通过在复配植物油中添加不同的植物油内源性抗氧化物(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和角鲨烯),研究不同植物油内源性成分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采用Schaal烘箱加速实验,通过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等氧化稳定性指标的变化,评价内源性抗氧化物对复配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酚和多酚单独作用时抗氧化效果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生育酚和角鲨烯组合作用时,随着生育酚和角鲨烯浓度的升高,呈现先拮抗后协同效应,当生育酚含量大于480 mg/kg,角鲨烯的存在会显著提高生育酚的抗氧化能力(P<0.05)。从加速氧化的结果来看,未经预处理去除抗氧化成分的复配油脂肪酸组成只有微小的变化,经过预处理的复配油脂肪酸组成变化范围较大。经过预处理的复配油酸价和总氧化值在氧化前后的变化量也显著高于未经预处理的复配油(P<0.05),添加生育酚和多酚后,复配油的氧化稳定性得到提高,表明内源性抗氧化成分含量虽少,但对延缓植物油氧化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油中的主要内源性成分包括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和角鲨烯,其中生育酚和多酚起主要的抗氧化作用,同时内源性成分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内源性抗氧化成分提高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抗氧化相互作用 植物油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紫甘薯和胡萝卜加工前后抗氧化协同作用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洪安 彭小强 +2 位作者 刘思悦 黄静怡 李红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采用蒸、煮、油炸、微波四种常用的加工方式处理紫甘薯和胡萝卜,结合体外模拟消化,测定加工前后和消化各阶段原料中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同时,按不同比例将不同热... 采用蒸、煮、油炸、微波四种常用的加工方式处理紫甘薯和胡萝卜,结合体外模拟消化,测定加工前后和消化各阶段原料中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变化。同时,按不同比例将不同热加工处理前后紫甘薯和胡萝卜进行复配,评价混合膳食的抗氧化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蒸、煮加工能有效地将紫甘薯、胡萝卜中结合状态的植物化学物转化为游离状态,供人体吸收利用,且蒸、煮加工条件所导致的植物化学物降解程度,相对于油炸与微波更低。相对于油炸和微波加工,蒸、煮处理后的紫甘薯、胡萝卜具有更好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将相同处理方式的紫甘薯、胡萝卜按不同比例复配,发现当水溶性植物化学物比例更高时,整体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各加工方式紫甘薯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在胃消化阶段增长趋势最明显,在肠消化阶段增势明显放缓,总花青素含量在消化过程中持续下降,胃消化阶段抗氧化能力最佳。各加工方式胡萝卜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消化过程中持续上升,且肠消化阶段增长趋势大于胃消化阶段,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肠消化阶段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烹调加工 抗氧化相互作用 体外氧化 体外模拟消化
下载PD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hytosynthesized biomatrix-loaded noble metallic nanoparticles 被引量:1
6
作者 Preeti Dauthal Mausumi Mukhopadhyay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200-1208,共9页
Biofabrication of noble monometallic platinum nanoparticles(Pt-NPs) and bimetallic gold–silver nanoparticles(Au Ag-NPs) using aqueous extract of Delonix regia is presented her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biomatrix-load... Biofabrication of noble monometallic platinum nanoparticles(Pt-NPs) and bimetallic gold–silver nanoparticles(Au Ag-NPs) using aqueous extract of Delonix regia is presented her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biomatrix-loaded metallic nanoparticles is estimated for scavenging of two model radicals i.e., 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 and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Broad spectral continuum spanning from visible to ultra-violet region(Pt-NPs: 30 min) and broad high intensity absorption peak around at 500 nm(Au Ag-NPs: 10 min) in two different UV–Visible spectra confirmed the biofabrication. Nanoparticles fabricated with distorted spherical shape and crystalline face-centred-cubic geometry. Strong signal around at 2.10 ke V(pure-phase platinum) and typical X-ray peaks observed at 2.20 and 3 ke V suggested, co-existence and alloying interaction of Au and Ag in Au Ag-NPs. ζ potential(-15.2 mV: Pt-NPs and -13.9 mV: Au Ag-NPs) values suggested surface adsorption of polyphenolic compounds to provide stability.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pronounced antioxidant activity against free radicals through their electron/hydrogen transfer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INUM Gold-silver Nanopartides ANTIOXIDANT Free radic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