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咯萘啶复方对抗氯喹恶性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车立刚 黄开国 +2 位作者 董莹 杨恒林 杨品芳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0年第1期24-26,共3页
磷酸咯萘啶1.2g、磺胺多辛1.5g,伯喹67.5mg 伍用;磷酸咯萘啶0.8g 与磺胺多辛乙氨嘧啶复合片伍用,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分别治疗恶性疟34例和32例,治后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5.5±19.1h、37.3±17.6h,平均疟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为58... 磷酸咯萘啶1.2g、磺胺多辛1.5g,伯喹67.5mg 伍用;磷酸咯萘啶0.8g 与磺胺多辛乙氨嘧啶复合片伍用,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分别治疗恶性疟34例和32例,治后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35.5±19.1h、37.3±17.6h,平均疟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为58±15.3h、59.8±18.9h,一个月内复燃率为6.5%、13.3%。前者清除配子体时间为5.4±3.7d,服药后配子体出现率17.4%,并能阻止恶性疟原虫在蚊体内的有性繁殖。后者无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氯喹恶性疟 咯萘啶 疟疾 疗效
下载PDF
青蒿琥酯及其复方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恒林 杨品芳 董莹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1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用青蒿琥酯(青)240mg 治疗抗氯喹恶性疟24例;青240mg 与酮替芬12mg 3d 分服治疗9例;青240mg、磺胺多辛1000mg 和乙胺嘧啶70mg 治疗39例,三个组即时疗效相似,治后28d 内复燃率分别为52.9%、57.1%及17.6%。三个治疗方案对抗氯喹恶性疟具... 用青蒿琥酯(青)240mg 治疗抗氯喹恶性疟24例;青240mg 与酮替芬12mg 3d 分服治疗9例;青240mg、磺胺多辛1000mg 和乙胺嘧啶70mg 治疗39例,三个组即时疗效相似,治后28d 内复燃率分别为52.9%、57.1%及17.6%。三个治疗方案对抗氯喹恶性疟具有显效快、近期疗效高等优点;青蒿琥酯、磺胺多辛及乙胺嘧啶伍用可显著提高抗氯喹恶性疟的根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酮替芬 抗氯喹恶性疟
下载PDF
海南建省以来抗氯喹恶性疟防治研究进展(1988~1996年) 被引量:8
3
作者 蔡贤铮 《海南医学》 CAS 1997年第3期153-155,共3页
1974年海南岛发现首例抗氯喹恶性疟,海南建省前1987年疟疾发病率为23.4,恶性疟占34.8%.病例数为5267例,流行区人口50余万。建省后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防治研究:(1)掌握了抗氯喹恶性疟流行病学的新特点,适时调整防治措施;(... 1974年海南岛发现首例抗氯喹恶性疟,海南建省前1987年疟疾发病率为23.4,恶性疟占34.8%.病例数为5267例,流行区人口50余万。建省后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防治研究:(1)掌握了抗氯喹恶性疟流行病学的新特点,适时调整防治措施;(2)筛选出几种抗疟药联用新方案,用于临床治疗和现场防治;(3)在全省主要疟区推广控制抗氯喹恶性疟的“毛阳模式”。疟疾发病率自1989年起逐年下降,1996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5.30,恶性疟占24.3%,病例数为1026例,比1987年下降80%,流行区人口缩减了一半,防治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海南 抗氯喹 防治 监测
下载PDF
感染抗氯喹疟原虫小鼠辅助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庄国正 王双印 +3 位作者 王杰 孟佩云 魏文斗 景芳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229-230,共2页
关键词 疟原虫 抗氯喹 辅助治疗 疗效
下载PDF
我国抗氯喹恶性疟近况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宜庆 蔡贤铮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303-304,共2页
我国抗氯喹恶性疟近况崔宜庆,蔡贤铮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海口570203)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泰国和哥伦比亚,首先发现抗氯喹恶性疟后,抗性虫株已扩散到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中南美洲和非洲 ̄[1,2]。我国7... 我国抗氯喹恶性疟近况崔宜庆,蔡贤铮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海口570203)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泰国和哥伦比亚,首先发现抗氯喹恶性疟后,抗性虫株已扩散到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中南美洲和非洲 ̄[1,2]。我国70年代初在云南耿马县孟定(19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氯喹恶性疟 疟疾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反转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研究的现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高德 瞿逢伊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49-153,共5页
用钙通道阻断剂及其他类型药物反转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抗药性是近几年来疟原虫抗药性研究的新进展。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这一新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疟原虫 药性 抗氯喹疟原虫
下载PDF
抗氯喹疟疾47例分析
7
作者 韦彤 李国伦 +2 位作者 黄云生 代朝富 陈贵辽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抗氯喹疟疾 临床特征 诊断 药物疗法 氯喹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抗氯喹株与氯喹敏感株在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和蛋白谱上的差异
8
作者 赵灿熙 《海南医学》 CAS 1991年第2期1-3,共3页
本研究观察了抗氯喹株及氯喹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在代谢方面的差异。纯分离的疟原虫经Disk-电泳分离后,用乳酸脱氢酶活力染色,氯喹敏感株疟原虫可见两个主带,抗氯喹株疟原虫只呈现一个主带。经SDS一电泳分离的标本以硝酸银染色后,氯喹敏感... 本研究观察了抗氯喹株及氯喹敏感株伯氏疟原虫在代谢方面的差异。纯分离的疟原虫经Disk-电泳分离后,用乳酸脱氢酶活力染色,氯喹敏感株疟原虫可见两个主带,抗氯喹株疟原虫只呈现一个主带。经SDS一电泳分离的标本以硝酸银染色后,氯喹敏感株疟原虫的蛋白分带显著多于抗氯喹株疟原虫,提示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后,在代谢方面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脱氢酶 疟原虫代谢 抗氯喹
下载PDF
蒿甲醚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疾184例疗效观察
9
作者 姚英锋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10期1090-1090,共1页
作者在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期间,采用蒿甲醚注射液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疾184例,结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Fancda治疗的对照组(P<0.01)。
关键词 疟疾 恶性疟疾 抗氯喹 蒿甲醚 药物疗法 疗效
下载PDF
抗氯喹恶性疟研究的现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祥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63-467,共5页
1957年在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的拜林地区首次报道了抗氯喹恶性疟[1]。40年后的今天,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几乎与恶性疟原虫的地理分布等同(巴拿马运河以北的中美洲、亚洲西南部和北非少数地区除外)[2,3]。而且,在东南... 1957年在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的拜林地区首次报道了抗氯喹恶性疟[1]。40年后的今天,抗氯喹恶性疟的地理分布几乎与恶性疟原虫的地理分布等同(巴拿马运河以北的中美洲、亚洲西南部和北非少数地区除外)[2,3]。而且,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抗氯喹恶性疟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蒿甲醚复方新诺明治疗抗氯喹疟疾13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彤 纪素均 +2 位作者 杨金鉴 张义 王海英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27-28,共2页
我所于1989年4月~10月,在某高疟区收治抗氯喹疟疾13例,其中恶性疟8例,间日疟5例,用蒿甲醚、复方新诺明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本组均为男性,年龄在20~30岁,平均23.6岁。二、临床特点 13例均从师... 我所于1989年4月~10月,在某高疟区收治抗氯喹疟疾13例,其中恶性疟8例,间日疟5例,用蒿甲醚、复方新诺明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本组均为男性,年龄在20~30岁,平均23.6岁。二、临床特点 13例均从师团治疗后转入本所。入院后体温>40℃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抗氯喹 蒿甲醚 复方新诺明
下载PDF
抗氯喹恶性疟疾1例报告
12
作者 郭艳秋 权伟 范毓欣 《中国乡村医药》 2008年第10期53-53,共1页
患者男,24岁,农民。因发热、头痛10天,加重伴有寒战高热5天入院。患者于2002年在安哥拉劳务,于2003年2月29日在劳作中意外造成上肢外伤,输血3000ml。2月21日始患者自觉头痛,周身不适,恶心、呕吐非喷射状,全身关节疼痛,在当地... 患者男,24岁,农民。因发热、头痛10天,加重伴有寒战高热5天入院。患者于2002年在安哥拉劳务,于2003年2月29日在劳作中意外造成上肢外伤,输血3000ml。2月21日始患者自觉头痛,周身不适,恶心、呕吐非喷射状,全身关节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情况不详)。3月25日回国后,上述症状未见减轻,出现寒战、高热持续15min-1h,无明显缓解间歇,体温高达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疾 抗氯喹 上肢外伤 关节疼痛 医院就诊 安哥拉 头痛 高热
下载PDF
抗氯喹恶性疟防治研究
13
作者 符壮才 潘光海 《医学信息》 1994年第2期57-57,共1页
海南省于1974年出现抗氯喹恶性疟,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等1978年以毛阳地区69个黎村苗寨作为防治研究现场。科研人员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制订了建立社区参与的抗疟组织,以根治抗氯喹恶性疟为主,加强防制媒介的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防治研究 抗氯喹 海南省 综合防治对策 社区参与 科研人员 热带病 防制 具体情况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腊岛南部的抗氯喹三日疟原虫
14
作者 黄海英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3年第1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岛南部 氯喹 三日疟原虫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pfcrt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安平 高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1-233,共3页
自从1959年第1例抗氯喹的恶性疟病人出现以来[1],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chloroquine resistance,CQR)已经遍及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在东南亚地区CQR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云南、海南等省也有CQR恶性疟的流行.因此,对恶性... 自从1959年第1例抗氯喹的恶性疟病人出现以来[1],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chloroquine resistance,CQR)已经遍及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在东南亚地区CQR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云南、海南等省也有CQR恶性疟的流行.因此,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随着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抗药性基因已经成为CQR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性基因 PFCRT 公共卫生问题 东南亚地区 基因组研究 流行地区 防治研究 药性 抗氯喹 第1例
下载PDF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德全 冯晓平 +3 位作者 杨恒林 林世干 陈文江 杨品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 9%降至 1997年的 2 6 7%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 46± 7 14 pmol/μl血 降至 1 63± 1 47pmol/μl血 (P <0 0 1) ,用较高药浓度 (>6 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 3 %降为 6 7% (P <0 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 2 %降为 1997年的 18 4% (P <0 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 1%降为 14 3 % (P <0 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 0± 2 1 6h变为 5 0 7± 16 1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 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 5 6± 2 12 pmol/μl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 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 0 %、 3 0 %和 2 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 9± 17 2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 4%降至 1999年的 77 8%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 2±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 体内 抑制 性病 药物浓度 病例 体外法 体形 消长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感染的免疫差异 被引量:11
17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1 位作者 龚志锦 陶文照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4-157,F003,共5页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比较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和BALB/c裸鼠后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肝脾组织学改变和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BALB/c裸鼠和ICR鼠感染N株后,... 目的:探讨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比较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感染ICR鼠和BALB/c裸鼠后的感染和再感染过程、肝脾组织学改变和血清IgG抗体水平。结果:BALB/c裸鼠和ICR鼠感染N株后,分别于4~5d和7~10d死亡;大量被吞噬疟色素沉积在脾边缘区和肝脾血窦内。低剂量氯喹延长N株感染时间(31d)的ICR鼠(NCC),血清IgG抗体水平增高(1∶256),但不能抵抗N株和RC株再感染。ICR鼠感染RC株后,83%在感染28~36d自愈,自愈前脾索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不断增多;随着原虫血症迅速下降,红髓结构逐渐恢复正常,白髓生发中心形成,IgG抗体呈强阳性(1∶4096);自愈ICR鼠能不同程度地抵制RC和N株再感染。裸鼠感染RC株45~56d后死亡,肝脾增生浸润不明显。结论:N株引起肝脾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吞噬及损伤;RC株则刺激正常胸腺鼠单个核细胞增生浸润,表现为肝脾局部迟发型超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氯喹 免疫耐受 伯氏疟原虫
下载PDF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1 位作者 龚志锦 陆月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 目的:研究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在疟色素形成和致病性上的差异。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分别感染IRC小鼠。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C),氯喹治疗对照组(CC),N株感染组(N),RC株感染组(RC)和RC株感染加氯喹治疗组(RCC),比较各组间末梢血中疟原虫的形态、原虫血症、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N组肝细胞损害较严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融合,溶酶体增多,肝血窦内疟原虫少见。RC组炎症反应较突出,主要为单核细胞浸润以及枯否细胞活跃,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肝血窦滞留;肝细胞损害较轻,表现为线粒体增生、肿胀及空泡化。N株疟原虫富含内食物泡,其内有疟色素颗粒,被寄生红细胞结构较完整;而RC株疟原虫外食物泡较多,位于疟原虫外围的红细胞胞质内,被寄生的红细胞呈蜂窝样改变,食物泡内无疟色素。结论:RC株疟原虫可能改变了原敏感株(N株)对血红蛋白的摄取和消化方式,从而阻碍了疟色素形成;N株和RC株疟原虫可能因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的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氯喹 疟色素 致病性 外食物泡
下载PDF
氯喹抗性相关基因pfmdrl两个突变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亚明 Adagu +3 位作者 I.S 高百荷 刘慧 张国森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 对氯喹抗性相关基因 pfmdrl两突变点进行研究。方法 用新颖的等位基因特异PCR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技术 (AS -PCR/RFLP)检测云南恶性疟的与氯喹抗性相关的pfmdrl基因Asn86 Tyr和Asp12 46 Tyr的突变点 ,了解其与氯喹抗性表现型的相关... 目的 对氯喹抗性相关基因 pfmdrl两突变点进行研究。方法 用新颖的等位基因特异PCR和限制性酶切分析技术 (AS -PCR/RFLP)检测云南恶性疟的与氯喹抗性相关的pfmdrl基因Asn86 Tyr和Asp12 46 Tyr的突变点 ,了解其与氯喹抗性表现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 10个氯喹抗性分离株未检测 pfmdrl基因 86位氨基酸编码子的突变 (Asn86型 ) ;而在 9个氯喹抗性分离株中检测 pfmdrl基因 86位氨基酸编码子由A变为T ,即86 Tyr型。未检测到 pfmdrl基因Asn12 46 Tyr的突变。结论 提示在云南恶性疟氯喹抗性流行区 ,氯喹抗性表现型与pfmdrl基因 86 Tyr的位点突变符合性仅 47 4% ,似无明显关系 ;而基因Asn12 46 Tyr的位点突变似乎是不存在。这支持除Asn86 Tyr突变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 等位基因特异PCR pfmdrl基因
下载PDF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恒林 杨品芳 +3 位作者 李兴亮 高白荷 张志勇 杨亚明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滇西恶性疟...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 从240.0 nmol/L降到123.0 nmol/L,MIC从1 171.6 nmol/L降至325.9 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 nmol/L降至58.6 nmol/L,MIC从1 108.0 nmol/L降至312.6 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 nmol/L降至75.5 nmol/L,MIC从452.0 nmol/L 降至238.3 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 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疟原虫 恶性 氯喹 纵向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