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
作者 史家欣 李家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3-984,共2页
糖皮质激素(Glucocoaicoids,GC)在炎症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损伤等)和风湿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炎症反应。GC的抗炎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GC抗炎作用信号通路的相关研... 糖皮质激素(Glucocoaicoids,GC)在炎症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损伤等)和风湿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炎症反应。GC的抗炎作用机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GC抗炎作用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抑制症反应 支气管哮喘 症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 急性肺损伤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尹青 邓明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6-788,共3页
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是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中提取出来的二萜内酯类化合物,为穿心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许多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 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是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中提取出来的二萜内酯类化合物,为穿心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许多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免疫调节及肝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抗炎作用机制 内酯类化合物 爵床科植物 肝保护作用 有效成分 免疫调节 肿瘤
下载PDF
中药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罗仕华 符诗聪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 :为了对中药抗炎机制有一个系统了解 ,以便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综述近年来对中药抗炎作用机制文献研究。 结果 :发现有些中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其抗炎作用有与甾体类抗炎药作用相似的 ,也有类似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 结... 目的 :为了对中药抗炎机制有一个系统了解 ,以便更好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综述近年来对中药抗炎作用机制文献研究。 结果 :发现有些中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其抗炎作用有与甾体类抗炎药作用相似的 ,也有类似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 结论 :通过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影响和对炎症介质的抑制是中药发挥其抗炎作用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抗炎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中草药 感染药 非甾体类免疫药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载PDF
祛风息痛丸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轩萍 杨彩红 +2 位作者 王洁 牛拴成 张明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9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祛风息痛丸(QFXTW)由祖师麻、独活、鸡血藤、五加皮、秦艽等16味中草药组成,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和止痛等功用,临床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和腰膝酸痛等症。本文通过制备大鼠急、慢性实验性炎症模型,观察QF... 祛风息痛丸(QFXTW)由祖师麻、独活、鸡血藤、五加皮、秦艽等16味中草药组成,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和止痛等功用,临床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周身疼痛和腰膝酸痛等症。本文通过制备大鼠急、慢性实验性炎症模型,观察QFXTW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作用机制 祛风息痛丸 风寒湿痹 四肢麻木 腰膝酸痛 周身疼痛 症模型 祖师麻
下载PDF
红花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晓菲 金鸣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红花提取物 抗炎作用机制 心血管药理作用 冠状动脉血流量 血液循环障碍 抑制症反应 活血化瘀 心肌缺血
下载PDF
甘草多糖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柴美灵 武晓英 +3 位作者 张晓红 乔宏萍 李娜 刘地 《中国兽药杂志》 2021年第5期66-71,共6页
多糖类物质是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等广泛生理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甘草多糖的作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甘草多糖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固有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可... 多糖类物质是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症等广泛生理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甘草多糖的作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甘草多糖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固有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来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可以通过调控机体氧化平衡、MAPK信号通路和NF-κB核因子发挥有效的抗炎作用,并具有防治骨关节炎和治疗胃炎的作用。重点阐述甘草多糖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机制,旨在为甘草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甘草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多糖 免疫调节 抗炎作用机制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龙利叶抗炎活性部位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丘琴 刘玉雯 +2 位作者 甄汉深 范秀春 甄丹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2,共6页
目的筛选龙利叶的抗炎活性部位,并探讨其活性部位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选用KM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为模型组,醋酸地塞米松组(3 mg·kg-1),龙利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 目的筛选龙利叶的抗炎活性部位,并探讨其活性部位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选用KM小鼠,随机分组,分别为模型组,醋酸地塞米松组(3 mg·kg-1),龙利叶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龙利叶的抗炎作用;通过研究龙利叶抗炎活性部位提取物对去除双侧肾上腺小鼠耳廓肿胀、足趾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小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和对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胸膜炎的影响,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分别按照PGE2、TNF-α、NO、MDA(TBA法)试剂盒说明测定急性胸膜炎大鼠的PGE2、TNF-α、NO、MDA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结果龙利叶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95%乙醇部位提取物能减少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程度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少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湿重(P<0.05或P<0.01),减少去除双侧肾上腺小鼠耳廓肿胀和足趾肿胀,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少小鼠棉球肉芽肿(P<0.05或P<0.01),乙酸乙酯部位部位提取物能降低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胸膜炎的PGE2、TNF-α的含量,正丁醇部位、95%乙醇部位提取物降低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胸膜炎的PGE2、TNF-α、NO的含量。结论龙利叶的抗炎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部位,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主要与减少PGE2、TNF-α、NO的含量有关,本研究为龙利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利叶 作用 抗炎作用机制 活性部位
下载PDF
虎斑游蛇醇提取物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文静 刚宏林 李树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47-1049,共3页
关键词 虎斑游蛇 醇提取物 抗炎作用机制 动物类药材 药用价值 传统医学 实验研究 合理开发 蛇类药材 无毒蛇 祛风湿 止痹痛 课题组 药用蛇
下载PDF
氯胺酮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解雅英 马正良 曾因明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3年第4期247-250,共4页
氯胺酮对炎性反应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6、8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又能增加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等,从而对感染或非感染时炎性反应造成的组织器官的损害有保护作用,显示了氯胺酮麻醉镇痛作用以外的新用途。
关键词 氯胺酮 抗炎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性反应 KET 苯环已哌啶类 静脉麻醉药 手术治疗 组织器官损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气囊滑膜炎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玮 白月 +1 位作者 王俊平 姜殿军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年第4期460-460,共1页
关键词 黄芩茎叶总黄酮 抗炎作用机制 气囊滑膜 大鼠 清热解毒 野生黄芩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杜臻雁 唐福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5期2512-2515,共4页
炎症是人体对感染、体内抗原抗体结合以及机械损伤的一种自身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对人体是有益的,而过度的或持续的炎症反应却会引起组织损伤和诱发疾病.糖皮质激素(GC)可以纠正炎症反应的失调,在临床中常被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 炎症是人体对感染、体内抗原抗体结合以及机械损伤的一种自身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对人体是有益的,而过度的或持续的炎症反应却会引起组织损伤和诱发疾病.糖皮质激素(GC)可以纠正炎症反应的失调,在临床中常被用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多发性硬化、银屑病等炎症反应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是通过其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结合,经不同途径发挥作用,然而,这种多效性作用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引起儿童生长迟缓,免疫抑制,高血压,抑制伤口修复,骨质疏松以及代谢紊乱等.研究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认清药理作用与副作用发挥的不同途径,从而研制出更完备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受体 抗炎作用机制 症反应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 儿童生长迟缓 诱发疾病 不同途径
原文传递
龙须藤总黄酮对大鼠骨关节炎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叶东 周毅生 +3 位作者 莫海珊 周贤珍 杨全 李嘉俊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考察龙须藤总黄酮对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釆用4%木瓜蛋白酶关节腔内注射法建立骨关节炎大鼠模型。以大鼠关节直径变化,足趾容积变化、关节病理切片及骨关节Makin's评分为指标,观察龙须藤总黄酮对膝关节炎大... 目的考察龙须藤总黄酮对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釆用4%木瓜蛋白酶关节腔内注射法建立骨关节炎大鼠模型。以大鼠关节直径变化,足趾容积变化、关节病理切片及骨关节Makin's评分为指标,观察龙须藤总黄酮对膝关节炎大鼠的影响。利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初步探讨龙须藤总黄酮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龙须藤总黄酮各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使骨关节大鼠关节直径、足趾容积、Makin's评分降低,并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论龙须藤总黄酮对膝关节炎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1β和TNF-α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藤总黄酮 骨关节 症因子 抗炎作用机制
下载PDF
硫酸化多糖抑制炎症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13
作者 魏伟坤 尹鸿萍 黄凤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年第13期76-76,共1页
硫酸化多糖作为不良反应小、疗效好的新型抗炎药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抑制炎症机制的研究有待发展,本文对其抗炎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的综述。
关键词 硫酸化多糖 生物活性 抗炎作用机制
下载PDF
灸刺激对佐剂关节炎抗炎作用的免疫学机制
14
作者 怡悦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佐剂关节 抗炎作用机制 灸刺激 免疫学机制 关节大鼠 弗氏完全佐剂 实验动物 雄性大鼠 皮下注射 结节形成
原文传递
柴胡皂苷元D的新抗炎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鸟庭靖文 怡悦(摘)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年第3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柴胡皂苷D 皂苷元 机制 抗炎作用机制 PGE2生成 活性成分
原文传递
PPAR-γ受体与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东 曾邦雄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CAS 2005年第1期22-25,共4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 γ)作为一种核转录因子,能与其特异性配体结合,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多种基因表达。研究证实PPAR γ通过抑制NF κB、AP 1和STATs等炎症信号转导途径,发挥抗炎作用。现就PPAR γ的分子结构、活性调节、...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 γ)作为一种核转录因子,能与其特异性配体结合,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多种基因表达。研究证实PPAR γ通过抑制NF κB、AP 1和STATs等炎症信号转导途径,发挥抗炎作用。现就PPAR γ的分子结构、活性调节、抗炎作用机制以及PPAR γ配体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AR-γ 急性肺损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信号转导途径 抗炎作用机制 核转录因子 NF-κB STATS 配体结合 基因表达 转录水平 AP-1 分子结构 活性调节 保护作用 特异性 γ配体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红 韩燕 +1 位作者 梁国红 吴勇伟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635-635,637,共2页
总结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住院的124例合并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机制,报告如下。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冠心病患者 辛伐他汀 抗炎作用机制 临床资料 血脂异常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18
作者 Min Yan Jiangshan Huali +6 位作者 Linyun Wu Xiao Zhou Qing Yang Qinfeng Wu Xi Liu Hongyuan Wang Xiao Xu 《Chinese Medicine and Natural Products》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nursing technology, moxibus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improving the symptom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nursing technology, moxibus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improving the symptom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tervention in AS mainly focuses on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mmune regulation, bone metabolism regulation, intestinal flora regulation, and so on. Molecular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tervention in A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tervention in AS: the existing biomedical research methods only explore from a specific field and lack the exploration of moxibustion-targeted molecules based on biomedical network. In the future, the molecular network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AS can be discuss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help of omics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network between omics. The effect of moxibustion on upstream osteogen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and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such as WNT, β-catenin, and BMP/Smads is not yet clear. Future research can focus on the relevant signal targets of bone reconstruction and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against the new bone formation. In addition,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bolite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 with the help of metabonomics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OXIBUSTION molecular mechanism ANTI INFLAMMATORY bone metabolism intestinal flora
下载PDF
对糖皮质激素非基因效应的一点看法
19
作者 张亚明 周瑞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1,共2页
临床上,糖皮质激素(GC)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其抗炎作用。因此,GC的抗炎作用机制最受重视。GC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基因效应(也称基因组效应)。近年认识到,快速效应(非基因效应)是GS发挥作用的另一重要机制,其主要特点为起效迅... 临床上,糖皮质激素(GC)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其抗炎作用。因此,GC的抗炎作用机制最受重视。GC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基因效应(也称基因组效应)。近年认识到,快速效应(非基因效应)是GS发挥作用的另一重要机制,其主要特点为起效迅速。有学者把GC的这一作用机制沿用于吸入给药,认为高剂量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BIS)也可有效激活激素的非基因作用途径产生快速效应。在此谈谈我们的看法,与专家、同道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基因效应 糖皮质激素 抗炎作用机制 布地奈德混悬液 快速效应 基因组效应 治疗作用 基因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