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2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银花茎叶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
作者 蒋小华 韦玉璐 +3 位作者 白军 颜小捷 李典鹏 卢凤来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4-489,共6页
目的对山银花茎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方法山银花茎叶80%甲醇提取物采用Diaion HP20SS、Sephadex LH-20、高速逆流色谱、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 目的对山银花茎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方法山银花茎叶80%甲醇提取物采用Diaion HP20SS、Sephadex LH-20、高速逆流色谱、反相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抑制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水平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山银花茎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醇-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獐牙菜苷(2)、表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3)、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4)、裂环马钱苷(5)、断氧化马钱苷(6)、裂马钱素二甲基乙缩醛(7)、绿原酸甲酯(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野漆树苷(11)、木犀草素-7-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2)、忍冬苷(13);化合物2~8、11~13可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结论化合物1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7、9、11~12首次从山银花茎叶中发现。化合物2~8、11~13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银花茎叶 环烯醚萜苷 黄酮 活性
下载PDF
何首乌叶不同萃取物的抗炎活性及其化学成分鉴定
2
作者 吴静 谢传奇 +4 位作者 徐志勇 吴磊 刘云飞 熊伟 徐敢珍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19,共9页
目的:研究何首乌叶的成分,为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何首乌叶醇提取物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分别得到何首乌叶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不同萃取物,并对不同萃取物进行抗炎活性检测,后续通过硅胶柱色谱、C1... 目的:研究何首乌叶的成分,为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何首乌叶醇提取物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分别得到何首乌叶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不同萃取物,并对不同萃取物进行抗炎活性检测,后续通过硅胶柱色谱、C18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抗炎活性较好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结果:在质量浓度0~100μg/mL范围内,乙酸乙酯萃取物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剂量依赖地抑制NO的生成。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物在质量浓度0~25μg/mL时,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并在25μg/mL时,二氯甲烷萃取物对NO的抑制率(51.47%)高于石油醚萃取物的抑制率(43.91%)。从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2,3,4,6-三羟基苯乙酮-3-O-β-D-glucoside(1)、杨梅苷(2)、槲皮苷(3)、阿福豆苷(4)、β-谷甾醇(5)、正十六烷-5,8,11三烯酸(6)、二十六烷(7)、α-亚麻酸(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肉豆蔻酸(10)和槲皮素(11)。结论:何首乌叶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4,6,7,8,9,10,11均为首次从何首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叶 活性 化学成分 RAW264.7 黄酮苷
下载PDF
生长期对金耳多糖结构特征及抗炎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利平 刘艳芳 +5 位作者 孙浩雯 冯杰 杨林雷 曹瑶 李荣春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0,共9页
对生长期为25、35、45 d的金耳子实体(Naematelia aurantialba)多糖(分别编号为NAP-1、NAP-2、NAP-3)的得率、多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特征、单糖组成及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AP-3的得率(34.50%)最高,多糖与糖醛酸... 对生长期为25、35、45 d的金耳子实体(Naematelia aurantialba)多糖(分别编号为NAP-1、NAP-2、NAP-3)的得率、多糖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分布特征、单糖组成及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AP-3的得率(34.50%)最高,多糖与糖醛酸含量显著高于NAP-1。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子实体多糖的重均分子量(weight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_(w))由1.859×10~6 g·mol^(-1)降低至1.347×10~6 g·mol^(-1)。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多糖是一种由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以及少量葡萄糖组成的酸性杂多糖。不同生长期的金耳子实体多糖均能抑制脂多糖诱导引起的RAW264.7巨噬细胞NO释放与炎症因子分泌,与NAP-2、NAP-3相比,NAP-1抑制效果最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金耳子实体多糖的体外抗炎活性与其M_(w)和甘露糖的摩尔百分比呈正相关,与木糖的摩尔百分比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采收获得高抗炎活性的金耳子实体提供技术参数,对金耳健康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 不同生长期 多糖 分子量 单糖组成 活性
下载PDF
叶酸修饰的粉防己碱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抗炎活性考察
4
作者 薛飞 杨岚 +2 位作者 常金花 刘沛 王汝兴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5-930,共6页
目的制备叶酸(FA)修饰的粉防己碱(TET)壳聚糖(CS)-硬脂酸(SA)纳米胶束(简称“FA-CS-SA/TET纳米胶束”),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炎活性考察。方法采用超声法制备FA-CS-SA/TET纳米胶束,以包封率(EE)、载药量(DL)、粒径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FA... 目的制备叶酸(FA)修饰的粉防己碱(TET)壳聚糖(CS)-硬脂酸(SA)纳米胶束(简称“FA-CS-SA/TET纳米胶束”),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炎活性考察。方法采用超声法制备FA-CS-SA/TET纳米胶束,以包封率(EE)、载药量(DL)、粒径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FA-CS-SA与TET质量比、超声功率和超声次数为考察因素,根据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制备工艺并验证;对以最优工艺制备的FA-CS-SA/TET纳米胶束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以RAW264.7细胞为实验对象,考察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最优制备工艺为FA-CS-SA与TET质量比2∶1,超声功率200W,超声200次。以最优工艺制备的FA-CS-SA/TET纳米胶束的EE为(98.86±0.30)%,DL为(28.57±0.34)%,平均粒径为(227.0±9.4)nm,多分散性指数为0.42±0.04,Zeta电位为(12.6±2.3)mV;该纳米胶束呈类圆形且分布均匀,其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释放较快,72h内的累积释放度为(79.49±3.43)%,且其抗炎作用强于TET原料药。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FA-CS-SA/TET纳米胶束,其载药性能良好,粒径均匀,且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防己碱 纳米胶束 制备工艺 表征 活性 释放度
下载PDF
蛇含委陵菜抗炎活性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研究
5
作者 赵珊 孙绪 +5 位作者 刘佳 周艳 匡维米 金倩倩 张宝 李悦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目的研究蛇含委陵菜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蛇含委陵菜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提取物的水部位(FPA)、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部位(FPB)、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部位(FPC)的抗炎活性。进一步用MCI、... 目的研究蛇含委陵菜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化学成分。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蛇含委陵菜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提取物的水部位(FPA)、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部位(FPB)、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部位(FPC)的抗炎活性。进一步用MCI、Sephadex LH-20、正相和反相硅胶等柱层析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蛇含委陵菜FPB具有抗炎活性,并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1)、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2)、毛两面针素(3)、附子亭碱(4)、1,2-二羟基蒽醌(5)、熊果苷(6)、山柰酚(7)、桔皮素(8)、异鼠李素(9)、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10)。结论蛇含委陵菜FPB是其抗炎活性部位;从该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4、7~10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含委陵菜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活性
下载PDF
香附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6
作者 韩建卫 孙延平 +2 位作者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322-328,共7页
目的研究香附Cyperi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正相HPLC对香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以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炎症模型评价其... 目的研究香附Cyperi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型正相HPLC对香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以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香附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为:24-methylenecycloartenone(1)、cyperenal(2)、patchoulenone(3)、4,5,6,7,8,8a-六氢-3,4,8,8-四甲基-1H-3a,7-亚甲基甘菊环-4-醇甲酸酯(4)、4-烯-广藿香醇(5)、cyperenol(6)、cyperolactone(7)、(-)-caryophyllene oxide(8)、humulene epoxideⅡ(9)、humulene diepoxide A(10)、α-tocopherol(11)、litseachromolaevane A(12)、hyperhubein G(13)、nootkatone(14)和mustakone(15)。化合物4和11可显著抑制NO的释放,抑制率分别为(49.17±0.01)%和(51.91±0.05)%。结论本文首次使用制备型正相HPLC技术对香附石油醚层进行系统分离,化合物2、6、9~11和13为首次从莎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莎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和7为首次从香附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11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活性
下载PDF
马齿苋中抗炎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7
作者 张会敏 邢岩 +3 位作者 仇润慷 张丽梅 倪贺 赵雷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199,共9页
以活性物质示踪为导向,建立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马齿苋中的抗炎物质进行跟踪,采用柱层析提取法、硅胶柱色谱分离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抗炎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石油醚-乙... 以活性物质示踪为导向,建立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马齿苋中的抗炎物质进行跟踪,采用柱层析提取法、硅胶柱色谱分离法、制备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抗炎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石油醚-乙醇、无水乙醇和纯水溶剂依次对马齿苋样品进行提取,三种粗提物将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泌量分别减少至33.13、25.83和20.53μmol/L,其中石油醚相粗提物的抑制效果最强(P<0.05)。对石油醚相进一步分离得到四个组分,Fr.1、Fr.2和Fr.3组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但Fr.1和Fr.2组分含有潜在的毒性成分,选择Fr.3组分继续分离。Fr.3组分经硅胶柱分离得到三个组分,Fr.3.1组分表现出最强的抑制NO的分泌量效果(11.80μmol/L)。经制备液相色谱进一步纯化及气质分析,确定Fr.3.1组分的主要成分为硬脂酸(47.0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3.21%)和其他成分。该研究建立了一种从马齿苋中分离纯化出抗炎物质方法,为马齿苋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活性 提取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地骨皮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8
作者 王路路 胡巍 +2 位作者 黎浩 许耶 柳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40-1545,共6页
目的研究地骨皮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地骨皮70%甲醇部位采用各种现代色谱学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 目的研究地骨皮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地骨皮70%甲醇部位采用各种现代色谱学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建立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汉黄芩素(1)、汉黄芩素7-O-β-D-乙基葡萄糖醛酸苷(2)、汉黄芩素7-O-β-D-甲基葡萄糖醛酸苷(3)、(-)-丁香树脂酚(4)、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5)、丁香酸葡萄糖苷(6)、3-(2-羟苯基)-丙酸甲酯(7)、3-(2-羟苯基)-丙酸乙酯(8)、丁香醛(9)、邻苯二酚(10)、(E)-3-(3,4-dimethoxyphenyl)-N-phenethylacrylamide(11)。相较于模型组,化合物1~3和11给药后,NO生成量降低(P<0.05,P<0.01)。结论化合物2~5、7~8和11为首次从枸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和11具有显著抗炎活性,化合物2的抗炎活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骨皮 甲醇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活性
下载PDF
棒柄花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9
作者 韦微 谭锦妮 +2 位作者 黎民靖 赖春华 谭钦刚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3-1539,共7页
目的研究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棒柄花提取物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和Gri... 目的研究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棒柄花提取物采用硅胶、MCI、Rp-18、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和Griess法测定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臭矢菜素C(1)、莨菪亭(2)、秦皮素(3)、异秦皮啶(4)、木犀草素(5)、芹菜素(6)、金圣草黄素(7)、1-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4-烯丙基苯(8)、1-O-β-D-glucopyranosyl-4-allylbenzene(9)、反式-1-(4-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0)、苄基葡萄糖苷(11)、2-苯乙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2)、(+)-丁香脂素(13)、橙皮酰胺(14)、(S)-(+)-2-顺式-脱落酸(15)、黑麦草内酯(16)和hydroxychavicol(17)。棒柄花醇提物和乙酸乙酯部位抑制NO的IC_(50)值分别为(44.11±5.29)、(24.25±3.59)μg/mL;化合物2、5~7抑制NO的IC_(50)值为3.55~14.53μmol/L。结论化合物1~7、13~17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该植物中的简单香豆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NO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柄花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源溶菌酶的抑菌及抗炎活性
10
作者 司奇 胡雨 +3 位作者 戴静 王珍珍 沙如意 毛建卫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4期68-73,88,共7页
为研究微生物源溶菌酶对14种供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微生物源溶菌酶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为研究微生物源溶菌酶对14种供试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该文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微生物源溶菌酶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评价其体外抑菌活性,通过构建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以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泌量为指标,评价微生物源溶菌酶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微生物源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耐热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酪丁酸梭菌、产黄青霉、黑曲霉和根霉11种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乳球菌乳亚种3种益生菌无抑制效果,反而具有生长促进效果。微生物源溶菌酶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NO及TNF-α的分泌,且与微生物源溶菌酶的作用浓度呈正相关。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与模型组相比NO分泌量最高可降低57.92%,TNF-α分泌量最高可降低36.75%。微生物源溶菌酶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抗炎活性,为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在抑制腐败菌生长、促进益生菌增殖等方面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源溶菌酶 最小抑菌浓度 抑菌活性 小鼠巨噬细胞 活性
下载PDF
滇红玫瑰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分析
11
作者 蔡跃月 麦尔哈巴·阿布拉 +1 位作者 高路 杨立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221,共9页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不同糖比例和发酵时间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Fermented Rosa rugosa‘Dianhong’,FDR)的抗氧化活性,建立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NO抑制率)评价提取物抗炎活性,并将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种玫瑰被当地用做药食同源植物,其中滇红玫瑰的使用频率值(f)最高。滇红玫瑰经鲁氏酵母发酵的过程中,FDR-2(35%红糖、65%花瓣)和FDR-3(25%红糖、75%花瓣)的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发酵7 d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即与发酵前相比能够显著(P<0.05)增加酚类物质含量,提高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NO生成抑制率。然而,FDR-1(50%红糖、50%花瓣)在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NO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发酵滇红玫瑰在红糖比例为25%~35%,发酵时间为7 d时,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红玫瑰 发酵工艺 酚类物质 氧化活性 活性
下载PDF
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
12
作者 何袅袅 李孟昱 +6 位作者 蔡树芸 施丽君 陈伟珠 陈晖 洪专 张怡 张怡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铜藻多酚粗提液,并研究纯化后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结果发现,铜藻多酚降低炎症介质NO含量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μg/m L。与模型组相比,30μg/mL的铜藻...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铜藻多酚粗提液,并研究纯化后铜藻多酚的体外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利用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结果发现,铜藻多酚降低炎症介质NO含量的最佳质量浓度为40μg/m L。与模型组相比,30μg/mL的铜藻多酚溶液可使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β 3种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对炎症因子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但是对炎症因子IL-1β蛋白表达水平抑制作用不显著,铜藻多酚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5.96μg/mL,根据双倒数曲线发现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竞争性抑制常数Kic值为0.06μg/mL,非竞争性抑制常数Kiu值为6.68μg/mL,说明铜藻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是非竞争性大于竞争性的混合可逆性抑制。以上结果表明铜藻多酚具有较好的抗炎和降血糖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原料,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多酚 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活性 抑制动力学
下载PDF
两种桑黄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3
作者 刘利娜 王仁中 +1 位作者 吴丝雨 金传山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目的从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中分离纯化多糖,研究其结构特征及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桑黄粗多糖(Sanghuang Polysaccharide,SHP),并利用Cellulose D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凝胶色... 目的从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中分离纯化多糖,研究其结构特征及体外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桑黄粗多糖(Sanghuang Polysaccharide,SHP),并利用Cellulose DE-52和Sephadex G-100色谱柱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散射(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refractive index-multi angle laser scattering,GPC-RI-MALS)、离子色谱(ion chromatography,I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糖结构进行分析;利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释放水平。结果从瓦尼桑黄中分离纯化得到两组均一酸性多糖SHP-1-1(0.1 mol/L NaCl)和SHP-2-1(0.2 mol/L NaCl)。SHP-1-1的重均分子量为333.599 kDa,由岩藻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按照 11.48∶0.18∶0.28∶17.86∶27.71∶0.64∶11.75∶0.94 的摩尔比组成;SHP-2-1的重均分子量为563.032 kDa,由岩藻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按照 0.73∶0.14∶0.32∶1.13︰14.96∶1.04∶3.79∶1.50 的摩尔比组成。SHP-1-1和SHP-2-1能够降低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O、TNF-α、IL-6和IL-1β水平,其半抑制浓度为32.35~96.31μg/mL。结论SHP-1-1和SHP-2-1是具有抗炎活性的均一多糖,其结构和活性研究为瓦尼桑黄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尼桑黄 多糖 结构表征 活性
下载PDF
三色旋花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14
作者 李雨欣 祝东荣 +6 位作者 张熙晗 祁天姿 顾金萍 林斌 陆天琦 王雯丽 范博义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三色旋花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ctadecylsilyl,ODS)反相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 目的:研究三色旋花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单体化合物的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ctadecylsilyl,ODS)反相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模型及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索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结果:从三色旋花种子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α-亚油酸(1)、1-亚油酸甘油酯(2)、N-亚油酸乙醇胺(3)、咖啡酸乙酯(4)、5-hydroxy-3,4-dimethy-5-pentyl-2(5H)-furanone(5)、东莨菪素(6)、3-吲哚甲醛(7)、methyl dioxindole-3-acetate(8)、ethyl dioxindole-3-acetate(9)、coixspirolactam B(10)、coixspirolactam C(11)。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4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而且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并能与iNOS和COX-2蛋白结合,进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化合物2~5和7~11为首次从旋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植物三色旋花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旋花 化学成分 活性 分子对接
下载PDF
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15
作者 叶洪波 周永强 +4 位作者 廖张蓉 魏鑫 殷鑫 李嘉欣 周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3-381,共9页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 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var.bicolor)为贵州苗族常用药,具有清喉利咽、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为研究红凉伞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炎活性,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性研究,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及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的NO生成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红凉伞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1)、11-O-(4-O-甲基没食子酰)岩白菜素(2)、11-O-香草酰岩白菜素(3)、6-O-(4-羟基苯甲酰基)岩白菜素(4)、11-丁香酰岩白菜素(5)、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酸)-岩白菜素(6)、去甲氧基岩白菜素(7)、micractinin A(8)、monomethyl olivetol(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其中化合物4、8、9为首次从紫金牛属中分离得到。(2)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小鼠RAW 264.7细胞的NO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在20μmol·mL^(-1)浓度下,NO抑制率分别为67.09%、66.50%、59.83%、36.47%。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红凉伞根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部分抗炎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凉伞根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岩白菜素 活性
下载PDF
黄姜花花的化学成分、抗氧化、酶抑制活性及抗炎作用研究
16
作者 丁芙蓉 贾小演 +4 位作者 吴相欢 吴霞 杨念 刘雄利 田民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共13页
研究黄姜花花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抗氧化、酶抑制活性及抗炎作用。本文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得黄姜花花水提物和醇提物,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HPLC-Q-Orbitrap MS)分析其提取物化学成分,共鉴定出58种化合物,包括1... 研究黄姜花花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抗氧化、酶抑制活性及抗炎作用。本文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得黄姜花花水提物和醇提物,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HPLC-Q-Orbitrap MS)分析其提取物化学成分,共鉴定出58种化合物,包括11种酚类和18种黄酮类化合物。黄姜花花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较强,同时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提取物在无毒范围内(62.5、125、250μg/mL)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促炎症介质(NO和PGE 2)和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过度分泌。本实验为黄姜花花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姜花 提取物 化学成分 氧化活性 酶抑制活性 活性
下载PDF
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制备及抗炎活性分析
17
作者 李文治 马诗经 +3 位作者 何文江 郭高辉 王珊珊 杜志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分别加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测定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分析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体外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BPH-1细胞与体内佛波酯(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探讨番...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分别加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测定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分析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体外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BPH-1细胞与体内佛波酯(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探讨番茄红素微胶囊的抗炎活性及其抗炎机制。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阿拉伯胶质量比为2∶1的复合壁材制备得到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为85.43%,在45℃条件下,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番茄红素保留率超过50%;在0.5~10.0μg/mL范围内,番茄红素微胶囊对LPS诱导分泌NO的抑制率为8.83%~72.33%,其IC50为3.76μg/mL;10.0μg/mL番茄红素微胶囊对BPH-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达52.17%,其IC50为8.33μg/mL;番茄红素微胶囊对TPA诱导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为38.45%,显著抑制TNF-α、IL-6、MDA、ROS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抗炎作用优于番茄红素油树脂。可见,番茄红素微胶囊比番茄红素油树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及抗炎活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NF-α、IL-6、MDA、ROS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微胶囊 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黄腰胡蜂油脂的抗炎抗氧化活性测试及GC-MS分析
18
作者 常雅萍 刘超贺 +3 位作者 肖怀 张成桂 杨银河 杨大松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 研究首先从黄腰胡蜂中提取油脂,并根据极性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部位。随后采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同时采用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测试。为进一步阐明黄腰胡蜂油脂发挥活性的物质基础,采用GC-MS技术对其油脂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腰胡蜂油脂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大极性部位;从化学成分来看黄腰胡蜂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是优质的营养成分。大极性部位在化学成分上含有区别性成分丁香酚和亚麻酸,二者是黄腰胡蜂油脂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关键成分。研究不仅丰富了对黄腰胡蜂油脂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认识,还为其进一步现代化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腰胡蜂 油脂 氧化活性 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粉条儿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抗炎活性分析
19
作者 杨菁 刘顶鼎 +3 位作者 陈滕 刘静 麻秀萍 汪祖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为优化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抗氧化、抗炎活性。本研究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粉条儿菜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以DPPH自由基、A... 为优化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抗氧化、抗炎活性。本研究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粉条儿菜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以评价粉条儿菜总黄酮抗炎活性。结果表明,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125 g/mL、提取时间30 min,得到粉条儿菜总黄酮平均得率为1.34%;粉条儿菜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IC50值分别为5.46、 21.69和56.01μg/mL;粉条儿菜总黄酮在12.5~100μg/mL范围内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的分泌,其IC50为6.95μg/mL。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提取,且粉条儿菜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条儿菜 总黄酮 提取工艺 氧化活性 活性
下载PDF
药用植物狗牙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20
作者 刘佳 范苏苏 +3 位作者 杨思琦 唐丽萍 张旋 李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5,共8页
综合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药用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 综合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药用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其中的黄酮类和蒽醌类进行抗炎活性研究.从狗牙根全草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chrysoeriol(2)、isoliquiritigenin(3)、tricin 4′-O-(threo-β-guaiacyl-(7′′-O-methyl-9′′-O-acetyl)-glyceryl)ether(4)、木犀草素(5)、tricin 4′-O-(erythro-β-guaiacylglyceryl)ether(6)、calquiquelignan D(7)、calquiquelignan E(8)、5,5′-dihydroxy-2′,4′-dim-ethoxyflavone-7-O-β-D-(6′′-O-Z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9)、4′-hydroxy-2,3-dihydroflavone-7-β-D-glucopyranoside(10)、tricin 4′-O-(threo-β-guaiacyl-(7′′-O-methyl)-glyceryl)ether(11)、ω-Hydroxyemodin(12)、phomarin(13)、aurantio-obtusin(14)、β-谷甾醇(15)、豆甾醇(16).除化合物5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3和14显示显著抗炎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74、2.35、3.61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牙根 化学成分 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