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衰弱老年人抗炎饮食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
1
作者 侯朝铭 王浩 +3 位作者 高静 陈昕羽 柏丁兮 陈欢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8期3273-3280,共8页
目的:构建社区衰弱老年人抗炎饮食循证实践方案,为提高社区衰弱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新的循证视角。方法:通过证据综合的方法提取证据,并通过利益相关者质性访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循证实践方案。结果:社区衰弱老年人抗炎饮食循... 目的:构建社区衰弱老年人抗炎饮食循证实践方案,为提高社区衰弱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新的循证视角。方法:通过证据综合的方法提取证据,并通过利益相关者质性访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循证实践方案。结果:社区衰弱老年人抗炎饮食循证实践方案包括培训、筛查与评估、干预、评价4个方面,共24条证据推荐意见。结论:本方案的构建过程科学严谨,可为社区衰弱老年人的抗炎饮食护理,延缓衰弱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社区 抗炎饮食 循证实践 循证护理
下载PDF
抗炎饮食与老年综合征
2
作者 冯一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4年第3期575-578,共4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综合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老年人群中日益凸显,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老年综合征(geriatric syndrome,GS)涵盖多种生理和病理变化,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和症状的综合体,可表现为认知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综合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老年人群中日益凸显,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老年综合征(geriatric syndrome,GS)涵盖多种生理和病理变化,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和症状的综合体,可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肌肉衰减、骨密度减少、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症状往往与慢性炎症有关,而慢性炎症被认为是老年综合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饮食 老年综合征 衰老
下载PDF
抗炎饮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吕亚茹 朱瑞芳 +3 位作者 张珺 王倩 李若兰 韩世范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531-2537,共7页
从抗炎饮食的概述、评价工具、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提供有效的饮食管理依据。
关键词 慢性病 慢性 抗炎饮食 非营养素 膳食症指数 综述
下载PDF
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耐受性的影响
4
作者 明珠 刘扬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探讨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0例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饮食组、移植组和联合组,每组5... 目的探讨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0例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饮食组、移植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饮食组予以抗炎饮食干预,移植组予以粪便移植治疗,联合组予以抗炎饮食联合粪便移植干预。8周后,比较三组UC缓解情况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并比较移植组与联合组粪便移植耐受性。结果联合组临床缓解为40.0%、内镜缓解率为32.0%,均显著高于饮食组、移植组(P<0.05),但黏膜愈合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ace、chao、shannon指数均高于饮食组、移植组(P<0.05),且移植组均高于饮食组(P<0.05)。联合组粪便移植不良耐受性反应发热、食欲不振发生率低于移植组,腹痛联合组高移植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炎饮食与粪便移植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UC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患者临床及内镜缓解,且不增加粪便移植不耐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 抗炎饮食 粪便移植 肠道菌群 耐受性
下载PDF
抗炎饮食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林清秀 谢坤铭 吕莉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210-215,228,共7页
目的分析基于抗炎饮食的营养治疗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化疗的肺癌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试验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治疗,试验组... 目的分析基于抗炎饮食的营养治疗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化疗的肺癌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试验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治疗,试验组给予基于抗炎饮食的营养治疗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营养状况、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体重、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评分、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各维度评分,临床治疗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从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9.02%,与对照组的39.34%比较明显较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9%,与对照组的39.34%比较明显较低(P<0.05)。从营养状况方面分析,干预后,试验组白蛋白水平[(37.91±3.28)g/L比(34.51±3.39)g/L]、总蛋白水平[(389.24±30.34)mg/L比(356.71±28.74)mg/L]、血红蛋白水平[(11.54±2.67)g/L比(8.63±2.24)g/L]、体重[(55.74±1.24)kg比(52.36±1.29)kg]、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G-SGA评分[(5.28±0.45)分比(8.90±0.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免疫功能方面分析,干预后,试验组CD4^(+)T细胞占比[(38.53±4.34)%比(25.66±3.21)%]、CD4^(+)/CD8^(+)[(1.32±0.38)%比(0.63±0.21)%]、自然杀伤细胞占比[(46.83±6.17)%比(30.3±4.33)%]、IgA、IgG、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高(P<0.05)。结论基于抗炎饮食的营养治疗管理可显著提高肺癌化疗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且其应用安全性有一定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炎饮食 营养治疗 肺癌 化疗 应用效果
下载PDF
抗炎饮食与心力衰竭及其亚型的相关性
6
作者 李静 王彩 +4 位作者 雷雨 杨成梅 张萌 张洳锋 李彦红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63-569,共7页
目的探讨抗炎饮食与心力衰竭(HF)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21年10月~2022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78例,根据是否患有HF,分为HF组(n=204)和非HF组(n=74)。HF组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 目的探讨抗炎饮食与心力衰竭(HF)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21年10月~2022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78例,根据是否患有HF,分为HF组(n=204)和非HF组(n=74)。HF组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组(n=77)、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组(n=70)和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组(n=57)。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营养风险评分(NRS-2002)。采用经验证的半定量食物频度问卷(FFQ)收集患者入院前的饮食信息,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计算抗炎饮食评分。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LVEF。结果心力衰竭及其亚型HFrEF组、HFmrEF组、HFpEF组患者抗炎饮食评分均低于非HF组患者(均P<0.01),HFrEF组、HFmrEF组、HFpEF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组地高辛、髓过氧化物酶数据高于非HF组(均P<0.05),CCB低于非HF组(P<0.05),螺内酯、利尿药、RDW、NLR、ST2、BNP、K、LAD、LVEDd、NRS-2002高于非HF组(均P<0.01),BMI、合并高血压、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TC、TG、HDLC、LDL-C、LVEF、血浆白蛋白低于非HF组(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抗炎饮食评分与HF发生呈负相关(P<0.01),经BMI、药物治疗、合并高血压、受教育程度、RDW、NLR、ST2、BNP、K、TC、TG、HDL-C、LDLC、LAD、LVEDd、LVEF、血浆白蛋白及NRS-2002校正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抗炎饮食评分为HF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抗炎饮食评分预测HF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95%CI:0.707~0.839,P<0.01),最佳临界值为8.5分,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2.5%和73.0%。结论低水平抗炎饮食评分是HF的危险因素之一,可据此对患者进行健康饮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抗炎饮食评分 相关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抗炎饮食对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艳梅 赵梅 《安徽医学》 2022年第6期702-706,共5页
目的探讨抗炎饮食对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94例,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炎饮食组和常规饮食组,各47例... 目的探讨抗炎饮食对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94例,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炎饮食组和常规饮食组,各47例。常规饮食组予以常规饮食干预,抗炎饮食组在常规饮食组基础上加以实施基于膳食抗炎指数的营养干预,均持续3个月。在第一个化疗周期前(T0)、第二个化疗周期(T1)、第三个化疗周期前(T2)和第四次入院评估前(T3)时,测量患者hs-CRP水平,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评定。结果从T1至T3时,抗炎饮食组焦虑、抑郁评分和hs-CRP水平较常规饮食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和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组间差异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焦虑(F_(时间)=5.379,P=0.002;F_(组间)=5.079,P=0.027;F_(交互)=2.823,P=0.043)、抑郁评分(F_(时间)=30.671,P<0.001;F_(组间)=4.695,P=0.033;F_(交互)=2.762,P=0.047)和hs-CRP水平(F_(时间)=18.061,P<0.001;F_(组间)=4.739,P=0.032;F_(交互)=7.91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炎饮食组饮食依从性高于常规饮食组(Z=-6.310,P<0.05)。结论抗炎饮食干预可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和hs-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抗炎饮食 焦虑 抑郁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抗炎饮食预防肿瘤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5
8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中国营养学会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分会 +1 位作者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李增宁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复杂,其中饮食作为主要的可预防因素,其潜在作用不容忽视。饮食具有促炎特性和抗炎特性,不合理的膳食所引起的机体长期慢性炎症与肿瘤...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因素复杂,其中饮食作为主要的可预防因素,其潜在作用不容忽视。饮食具有促炎特性和抗炎特性,不合理的膳食所引起的机体长期慢性炎症与肿瘤密切相关,并降低了肿瘤的治疗效果。科学合理的膳食可改善机体慢性炎症状态,改变肿瘤微环境,从而达到预防肿瘤发生和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能够客观评估膳食对机体的炎症效应,无论对科学研究还是临床防治都具有积极意义。膳食炎症指数(DII)是一种评估个人膳食炎症潜能的新方法,具有客观、方便、可重现的特点,近些年较多研究探索了DII与多种肿瘤的关系。本共识以DII为研究工具,总结了促炎性饮食与各类肿瘤的发病关系,并提出肿瘤防治的抗炎性膳食模式,从抗炎饮食角度为肿瘤患者提供预防和辅助治疗策略。提倡科学健康的饮食行为,鼓励居民调整膳食结构,为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抗炎饮食 膳食模式 膳食症指数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饮食习惯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婷 殷健 +3 位作者 汤予双 赵娟 吴歆 徐沪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53-1458,共6页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饮食习惯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饮食这一环境因素在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7月到2015年4月在我科就诊的123例AS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饮食习惯的现况...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饮食习惯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饮食这一环境因素在A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7月到2015年4月在我科就诊的123例AS患者及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饮食习惯的现况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AS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饮食习惯的差异。根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将AS患者分为病情活动组(BASDAI>4分)和病情无活动组(BASDAI≤4分),研究病情活动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根据HLA-B27的表达将患者分为HLA-B27阳性组和HLA-B27阴性组,研究饮食和HLA-B27的交互作用对AS发病的影响。结果 AS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之间在饮食口味倾向、主食结构、平均每天高胆固醇食物、每天豆类制品、是否吸烟、饮酒频率等饮食习惯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嗜辣口味、每天适量豆制品摄入、适量饮酒是AS发病的保护因素,每天吸烟是A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S病情活动与饮食习惯无关。HLA-B27阳性的患者在饮食口味倾向、豆制品的摄入、吸烟、饮酒等方面与健康对照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饮食结构不同可能是AS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HLA-B27与饮食习惯对AS发病的影响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 饮食习惯 抗炎饮食 HLA-B27
下载PDF
膳食炎症指数与罹患癫痫风险的关系研究——基于NHANES调查数据的横断面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玲 陈邓 刘凌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499-506,F0003,共9页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膳食炎症与罹患癫痫(EP)风险的相关性,为癫痫的防治工作提供饮食方面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3年1月—2020年3月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收集的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数据。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膳食炎症与罹患癫痫(EP)风险的相关性,为癫痫的防治工作提供饮食方面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3年1月—2020年3月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收集的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数据。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DII与罹患癫痫风险的相关性,使用受限三次样条回归(RCS)进行线性试验,探索评分值与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通过亚组及交互作用分析,评估不同亚组之间DII和EP相关的稳定性。结果研究纳入15565例受访者,其中131例诊断为癫痫,在多元逻辑回归完全调整模型中,DII作为连续变量与罹患癫痫风险之间呈正相关(OR=1.12,95%CI 1.02~1.24;P=0.021);进行DII三分位后,在完全调整模型中,高促炎组的罹患癫痫风险高于低促炎组(OR=1.63,95%CI 1.02~2.6;P=0.039)。在RCS线性试验中,DII与罹患癫痫风险之间呈正相关(非线性:P=0.342)。在分层分析中,两者之间关系保持稳定,各亚组间未发现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美国成人DII与罹患癫痫风险呈正相关,DII每增加一个单位,癫痫发生风险增加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膳食症指数 饮食 抗炎饮食
下载PDF
膳食炎症指数与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和炎症水平的关联
11
作者 侯兰兰 杨勇 +2 位作者 王万亮 彭红伟 吴水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膳食炎症指数(DII)与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和炎症水平的关联。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本院确诊为非萎缩性胃炎60例... 目的:探讨膳食炎症指数(DII)与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病变严重程度和炎症水平的关联。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本院确诊为非萎缩性胃炎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一步依据胃窦、胃体不同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比各组DII、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观察组DII及炎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胃窦不同萎缩程度中,轻度组19例、中度组26例、重度组13例,胃体不同萎缩程度中,轻度组18例、中度组14例、重度组10例,重度组DII、炎症水平均最高,中度组均次之,轻度组均最低;DII与患者炎症(IL-6、CRP、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模型B中,与低促炎类饮食比较,高促炎类饮食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病变风险增加1.57倍(OR为2.57,95%CI:1.14~5.73),线性趋势检验显示,DII越高,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病变程度风险越大(P=0.035)。结论:促炎饮食与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病变程度和炎症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合理减少促炎类食物的摄入对降低成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病变风险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 膳食症指数 饮食 抗炎饮食 症反应
下载PDF
膳食炎症指数与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敏娟 王敏雯 +2 位作者 郭艳 李程亮 倪亚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589-1592,共4页
目的:探讨膳食炎症指数(DII)与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468例老年人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血常规检测结果、腹部超声检查情况及DII评分等,通过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 目的:探讨膳食炎症指数(DII)与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468例老年人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血常规检测结果、腹部超声检查情况及DII评分等,通过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研究DII与NAFLD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DII四分位分组间在不同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运动情况与甘油三酯(TG)比较中,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肝脏状态在不同体重、腰围、BMI、运动情况、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比较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四种肝脏状态的组间DI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肝脏状态组间饮食炎症特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学分析显示,老年人的肝脏状态与DII的评分情况呈现正相关关系(r s=0.437,P<0.05),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后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仍然存在正相关关系(r=0.332,P<0.05)。进一步将DII评分作为协变量,老年人是否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DII评分是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粗略OR=1.42,95%CI:1.303~1.548,P<0.05)。对NAFLD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校正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II评分依然是老年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27,95%CI:1.206~1.456,P<0.05)。结论:DII评分是老年人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DII评分越高,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风险越大。而且老年人的肝脏状态在不同饮食炎症特性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可为存在NAFLD的老年人提供抗炎饮食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症指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脏状态 饮食 抗炎饮食
下载PDF
膳食炎症指数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翟蕾蕾 崔旻 +1 位作者 刘苓 姚萍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6-101,共6页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炎性膳食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在膳食指导层面为RE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RE患者(RE组)145例,并按年龄和性别1∶1的比例匹配原则,同... 目的采用膳食炎症指数(DII)评估炎性膳食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在膳食指导层面为RE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RE患者(RE组)145例,并按年龄和性别1∶1的比例匹配原则,同期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人群145名作为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收集2组人群的基线资料,包括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不良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强度等。采用半定量饮食频率问卷收集患者的膳食摄入量,并计算总体DII以评估其膳食潜在抗炎或促炎效应。根据健康对照组DII的三分位数(以33.3%和66.7%为界限),将食物的促炎潜力由低到高分为低促炎类(<-0.06)、中间类(-0.06~1.11)和高促炎类(>1.11)。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II与RE风险的关联,采用线性趋势检验比较随着DII水平的增加,RE风险OR值的总体变化趋势。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E组体重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24.11±2.57) kg/m2比(23.38 ±2.60)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17),RE组吸烟、饮酒、过饱饮食、睡前3 h内进食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42.8%(62/145)比31.0%(45/145)、31.0%(45/145)比16.6%(24/145)、33.1%(48/145)比17.9%(26/145)、52.4%(76/145)比13.1%(19/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8.39、8.78、50.86,P=0.039、=0.004、=0.003、<0.001),而RE组进食夜宵和从事中重度体力活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4.5%(21/145)比24.1%(35/145)、22.8%(33/145)比37.2%(54/1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24,P=0.037、0.007)。RE组DII高于健康对照组[1.05(0.03,1.62)比0.34(-0.6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 661.50,P=0.010)。相比低促炎类饮食,高促炎类饮食的RE风险增加1.30倍(OR=2.30,95%置信区间1.29~4.09,P=0.005)。调整总能量摄入、年龄、性别、民族、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强度因素后,高促炎类饮食与RE风险仍呈正相关(OR=2.58,95%置信区间1.16~5.76,P=0.020)。在连续DII中,DII每增加1,RE风险增加36%(OR=1.36,95%置信区间1.11~1.68,P=0.003),校正主要混杂因素后,连续DII与RE风险仍呈正相关(OR=1.41,95%置信区间1.08~1.85,P=0.012;OR=1.42,95%置信区间1.05~1.93,P=0.023)。线性趋势检验显示,DII越高,RE风险越大(P=0.039)。结论促炎饮食与RE风险增加相关,并存在一定剂量反应关系,合理减少促炎类食物的摄入对降低RE风险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症指数 反流性食管 饮食 抗炎饮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