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爱滋病药物吡喃酮类化合物电子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才贤 易兰花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54-57,共4页
吡喃酮类化合物是抗爱滋病的一种新药 ,用从头计算法G98W程序对 19个吡喃酮类化合物进行量子化学计算 ,讨论它们的电子结构特征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
关键词 抗爱滋病药物 吡喃酮类 化合物 电子结构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抗爱滋病药物Calanolide四环香豆素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2
作者 李文辉 蒋启军 苏克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从理论上研究具有抗爱滋病作用的Calanolide四环香豆素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方法用HyperChem 7.0半经验量化方法(AM1)计算或优化20个目标分子的分子结构和电性质。结果计算结果分析表明,环结构及其键合基团的差异影响分子构象,B、C... 目的从理论上研究具有抗爱滋病作用的Calanolide四环香豆素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方法用HyperChem 7.0半经验量化方法(AM1)计算或优化20个目标分子的分子结构和电性质。结果计算结果分析表明,环结构及其键合基团的差异影响分子构象,B、C环刚性比A、D环要强,呈现不同的空间取向;具有抗爱滋病活性化合物(1、4、6、9和12)的优势构象中,C1和C19在其环平面同侧,其角度约130°,而非抗HIV活性的化合物(7、14、15、16和19)的优势构象中,C1和C19在环平面的上下方;HOMO-1和LUMO+1能级变化幅度不大,而偶极矩差异较大;正电荷主要集中于C6、C7和C9上,负电荷主要集中于05、O14和016。结论具有抗爱滋病药效作用的Calanolide四环香豆素衍生物呈现相似的优势构象。这些结果可能为药物分子设计和相关酶的结构分析提供了某些信息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nolide 四环香豆素衍生物 抗爱滋病药物:半经验量化方法 理论计算 优势构象
下载PDF
抗HIV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蒋启军 李文辉 +1 位作者 曾和平 杨定乔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375,380,共4页
用AM1方法对20个四环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了电子构型、电荷分布、优势构象的理论研究,着重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具有药效作用的分子都有相似的优势构象.它为该类药物分子设计和相关酶结构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香豆素衍生物 抗爱滋病药物 AMI 优势构象
下载PDF
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抗艾滋病新药投入临床
4
《中国医药指南》 2005年第8期8-8,共1页
一个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于7月12日正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它将使爱滋病的治疗费用大大降低。西夫韦肽属于第四代抗爱滋病药物,对它的研发也列入了科技部“863”计划。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检测,这种药比目... 一个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于7月12日正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它将使爱滋病的治疗费用大大降低。西夫韦肽属于第四代抗爱滋病药物,对它的研发也列入了科技部“863”计划。经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检测,这种药比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抗艾药物——美国T20的疗效,还要好20倍,它也成为首个获得美国专利的中国生物类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临床试用 研发 中国 新药 自主 抗爱滋病药物 “863”计划 昆明动物研究所
下载PDF
近期药物中间体专利选编
5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04年第5期65-68,共4页
关键词 药物中间体 抗爱滋病药物 那非那维 合成 苯胺基乙腈 靛蓝 环戊烷甲酰胺 头孢菌素 奎替阿平 吲哚吡咯并咔唑 噻唑 比卡鲁胺 咪唑烷酮 托特罗定 卡巴西亚肟 6-甲基-2-(4-甲基-苯基)-咪唑并[1 2 -a]嘧啶-3-(N N-二甲基-乙酰胺) 10-脱乙酰浆果赤霉素 喹啉基丙烯
下载PDF
1-[(2-羟乙氧基)甲基]-苯硫基胸腺嘧啶类化合物抗爱滋病活性的三维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章文军 许禄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2-94,共3页
HEPT类化合物(1-[(2-hydroxyethoxy)methyl]-6-(phenylthio)-thymine derivatives)是一类抗爱滋病的新药,本文用CoMFA(Coma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sis)方法对34个HEPT类化合物的三维关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好的相关模型。
关键词 QSAR HEPT COMFA 三维构效关系 抗爱滋病药物 1-[2-羟乙氧基)中基]-苯硫基胸腺嘧啶 HIV病毒活性
原文传递
一种糖生物传感芯片制备的新方法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福川 戚欣 耿美玉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6-270,共5页
建立了一种用于SPR生物传感器分析的糖生物传感芯片制备新方法。在己二胺大量过量的情况下 ,海洋硫酸多糖 91 1还原末端的半缩醛基与己二胺的一个氨基进行还原胺化反应 ,引入一个伯氨基 ,该伯氨基进一步与sulfo NHS biotin反应 ,使 91 ... 建立了一种用于SPR生物传感器分析的糖生物传感芯片制备新方法。在己二胺大量过量的情况下 ,海洋硫酸多糖 91 1还原末端的半缩醛基与己二胺的一个氨基进行还原胺化反应 ,引入一个伯氨基 ,该伯氨基进一步与sulfo NHS biotin反应 ,使 91 1的还原末端生物素化 ,通过预偶联到CM5芯片上的链酶抗生物素抗体 ,以俘获法将生物素化的 91 1固定到芯片表面。该方法避免已有固定方法对糖内部结构的破坏 ,减少了非特异性耦联 ,能更好的反映糖类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特性 ,且操作简单 ,适应于多数具有还原末端的糖类。91 1经该方法固定后 ,利用SPR生物传感器 ,研究了其与HIVgp1 2 0蛋白V3区的相互作用动力学 ,初步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KA 与KD 分别为 :2 .2 5e5与 4 .4 4e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芯片 制备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固定 生物传感器 分析 抗爱滋病药物 海洋硫酸多糖
下载PDF
HEPT类化合物的QSAR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章文军 许禄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17-720,共4页
为定量结构 /活性相关性研究提取了量子化学参数 ,拓扑指数 Am,分子连接性指数 mxt及疏水性常数 ,同时应用正交变换和最佳变量子集算法 (Leaps-and-Bonds)进行了变量压缩和选择 ,进而实施了多元回归分析 ,并由此结果进行了 HEPT 类化合... 为定量结构 /活性相关性研究提取了量子化学参数 ,拓扑指数 Am,分子连接性指数 mxt及疏水性常数 ,同时应用正交变换和最佳变量子集算法 (Leaps-and-Bonds)进行了变量压缩和选择 ,进而实施了多元回归分析 ,并由此结果进行了 HEPT 类化合物 (1 -[(2 -hydroxyethoxy) methyl]-6-(phenylthio) -thyminederivatives)的结构 /活性关系的理论解释 .进行了人工神经网络法对于该类化合物的活性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构效关系 HEPT类化合物 多元回归 神经网络 抗爱滋病药物 HIV病毒活化
下载PDF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ance HIV-1 variants in Henan, China 被引量:34
9
作者 Jing Yun LI Han Ping LI +9 位作者 Lin LI Hong LI Zhe WANG Kun YANG Zuo Yi BAO Dao Min ZHUANG Si Yang LIU Yong Jian LIU Hui XING Yi Ming SHAO 《Cel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843-849,共7页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in Henan 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AIDS patients. 45 drug naive AIDS patients, 118 AIDS patients who rec... 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in Henan Chin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AIDS patients. 45 drug naive AIDS patients, 118 AIDS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ree months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124 AIDS patients who received six months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were recrui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Information on general condition, antiretroviral medicines, adherence and clinical syndromes were collected by face to face interview. Meanwhile, 14ml EDTA anticoagulant blood was drawn. CD4/CD8 T cell count, viral load and genotypic drug resistance were tested. The rates of clinical improvement were 55.1% and 50.8% respectively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after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mean CD4 cell count after antiretroviral thera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drug naive patien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were 13.9%, 45.4% and 62.7% in drug naive patients, three month treatment patients and six month treatment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resistance mutation codons and the frequency of mutati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continu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he mutation sites were primarily at the 103, 106 and 215 codons in the three-month treatment group and they increased to 15 codon mutations in the six-month treatment group. From this result, the evolution of drug resistant strains was inferred to begin with the high level NNRTI resistant strain, and then develop low level resistant strains to NRTIs. The HIV strains with high level resistance to NVP and low level resistance to AZT and DDI were highly prevalent because of the AZT+DDI+NVP combination therapy. These HIV strains were also cross resistant to DLV, EFV, DDC and D4T. Poor adherence to therapy was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and prevalence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The prevalence of drug resistant HIV strains was increased with the continu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Measures, that could promote high level adherence, provide new drugs and change ART regimens in failing patient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s soon a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DS drug resistance ADHERENC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