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评价胡萝卜种质资源黑腐病抗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建波 殷辉 +2 位作者 封云涛 秦楠 赵晓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9期154-158,共5页
研究旨在建立胡萝卜苗期黑腐病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出胡萝卜黑腐病抗病种质资源。通过连续2年同一地块苗期人工喷雾接菌方法对胡萝卜种植资源进行胡萝卜黑腐病抗性鉴定,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 研究旨在建立胡萝卜苗期黑腐病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出胡萝卜黑腐病抗病种质资源。通过连续2年同一地块苗期人工喷雾接菌方法对胡萝卜种植资源进行胡萝卜黑腐病抗性鉴定,应用相对抗病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品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供试品种进行品种抗病性分析。依据相对抗病性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胡萝卜黑腐病品种抗性类型划分标准为:高抗(HR),RRI≥1.4;抗病(R),1.1≤RRI<1.4;中抗(MR),0.5≤RRI<1.1;感病(S),0.1≤RRI<0.5;高感(HS),RRI<0.1。供试11个品种中高抗品种2个、抗性品种3个、中抗品种3个、感病品种1个、高感品种2个。试验建立了胡萝卜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可为胡萝卜抗病育种研究和田间种植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黑腐病 相对抗病指数 抗性类型
下载PDF
广西引种伞房属三种桉树的生长和抗病性早期选择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昌荣 郑永邓 +5 位作者 郭东强 覃开锋 陈升侃 李娟 唐庆兰 吴秦展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72,共9页
[目的]了解伞房属斑皮桉、大叶斑皮桉和柠檬桉2个亚种(柠檬桉和斑皮柠檬桉)引种广西的生长情况,初步选育抗病的树种、种源、家系,为桉树锯材树种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伞房属桉树种源/家系试验林为研究材料... [目的]了解伞房属斑皮桉、大叶斑皮桉和柠檬桉2个亚种(柠檬桉和斑皮柠檬桉)引种广西的生长情况,初步选育抗病的树种、种源、家系,为桉树锯材树种定向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伞房属桉树种源/家系试验林为研究材料,调查林龄3个月试验林的树高和病害情况,采用抗病指数分析试验林病害情况,方差及变异分析性状差异性与遗传变异情况,独立淘汰法初步选择抗病树种、种源、家系。[结果]树种间树高、保存率、抗病指数差异极显著(P<0.001);斑皮桉和大叶斑皮桉种源间树高、保存率、抗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2树种3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斑皮桉抗病指数家系间差异不显著除外;斑皮柠檬桉种源间和家系间树高、抗病指数差异极显著(P<0.001),保存率差异不显著;柠檬桉种源间和家系间仅抗病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各性状遗传力和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05~0.43,受弱至中等强度遗传控制。柠檬桉比其他3个树种生长快,最抗病;共选出7个抗病种源和47个抗病家系,其树高、保存率、抗病指数平均值比总体平均值高57.1%、1.8%、67.4%和57.1%、0.9%、69.8%,种源和家系的树高、抗病指数遗传增益分别为12.0%、21.9%和17.1%、21.6%。[结论]选择出的抗病树种柠檬桉、抗病种源和家系为下一步改良提供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房属 斑皮桉 斑皮柠檬桉 大叶斑皮桉 柠檬桉 抗病指数
下载PDF
叶用莴苣品种资源的耐寒性及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海洲 杨佳佳 +2 位作者 程继鸿 陈青君 韩莹琰 《蔬菜》 2022年第6期60-64,共5页
为了筛选出耐寒、抗病的叶用莴苣品种,对55个叶用莴苣的耐寒性及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叶用莴苣室内寒害指数和田间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大多数莴苣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冬季温室叶用莴苣发病以霜霉病为主,软腐病其次,灰... 为了筛选出耐寒、抗病的叶用莴苣品种,对55个叶用莴苣的耐寒性及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叶用莴苣室内寒害指数和田间生长量呈显著负相关,大多数莴苣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冬季温室叶用莴苣发病以霜霉病为主,软腐病其次,灰霉病最轻,发病主要在低温期过后的2月中下旬。香港玻璃生菜(S24)、福星(J9)、香港四季抗热耐抽薹生菜(W8)、意大利生菜(W1、W7)等品种耐寒性和抗病性较强,品质优良,建议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用莴苣 耐寒 抗病指数 品种资源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关联分析挖掘大豆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病资源 被引量:3
4
作者 弟文静 梁晓宇 +1 位作者 马淑梅 王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2-1140,共9页
培育灰斑病抗性品种可降低灰斑病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本研究以202份黑龙江省近25年主栽的大豆品种构建关联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病指数。利用187对SSR标记对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进... 培育灰斑病抗性品种可降低灰斑病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本研究以202份黑龙江省近25年主栽的大豆品种构建关联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病指数。利用187对SSR标记对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分析,通过GLM和MLM两种模型对大豆品种的灰斑病抗性与标记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分析抗性关联位点等位变异与抗性表型效应关系。结果表明:202份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14.26%;187个标记在群体中共获得809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为4.42个,变幅2~10个,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64),12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低(0.26);检测到稀有等位变异146个,特有等位变异位点58个;无论共线性组合位点还是非共线性组合位点均存在不同程度LD,连锁不平衡P<0.05支持的对数占总对数的21.65%;202份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个亚群,亚群POP1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小(0.03),亚群POP2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35);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11个SSR标记与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显著关联,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Satt549的贡献率最大,可解释表型变异14.74%;具有增效效应的等位变异共有24个,增效效应超过10的等位变异有7个,增效效应最大为Satt703-247(19.62),典型载体材料为合丰29;其次是Satt587-185(19.58),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50;Satt54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13.87),Sat_366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84)。聚合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10号生理小种 抗病指数 关联分析
下载PDF
15个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田间抗病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永波 张开 +4 位作者 何忠泽 赵洪波 何晓平 程洋 曹宁宁 《蚕学通讯》 2021年第3期8-12,共5页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重要病害。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调查15个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病能力,结果表明:15个桑品种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9个品种对桑椹菌核病表现为高抗,其中叶用桑品种剑持的相对抗病指数最...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的重要病害。采用田间自然感病法调查15个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病能力,结果表明:15个桑品种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有9个品种对桑椹菌核病表现为高抗,其中叶用桑品种剑持的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95;有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它们是红果1号、试2号、嘉陵30号,抗病指数在0.62~0.79之间;有2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它们是红果3号、红果2号,抗病指数分别为0.29、0.27;粤椹大十表现为感病,抗病指数为0,病果率达到80.3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溯了部分供试桑品种的亲本来源及抗病能力。初步的试验调查结果可为果桑种植品种选择及抗病种质材料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品种 桑椹菌核病 自然感病 相对抗病指数 抗病能力
下载PDF
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23
6
作者 郑章云 杨义 +2 位作者 张明海 任杰群 曾秀丽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1016,共6页
采用桑椹菌核病发病区田间自然感病及相对抗病程度评价的方法,调查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21个果桑品种资源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1个品种(台湾长果桑)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表... 采用桑椹菌核病发病区田间自然感病及相对抗病程度评价的方法,调查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21个果桑品种资源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1个品种(台湾长果桑)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表现出免疫性,相对抗病指数为1.00;有8个品种表现出抗病性,其中红果1号、12.1的相对抗病指数均为0.94;有7个品种属于易感病品种,相对抗病指数〈0.16;有5个品种为中感品种,相对抗病指数在0.24-0.35之间。另在调查中发现,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病率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桑树开花期及开花期前1个月的多湿条件会导致发病率上升,环境气温也会影响到果桑的开花期,特别是中感、易感病的早生果桑品种花期延长,会使发病率明显上升。初步鉴定筛选出的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强的果桑品种,可在桑椹肥大性菌核病高发地区种植,亦可作为抗病果桑品种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用桑树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自然感病 抗病指数 品种差异
下载PDF
辣椒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建华 《湖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辣椒资源 种质资源 炭疽病抗性 疫霉病 相对抗病指数 辣椒育种 牛角椒 抗病材料 显著差异 品质性状
下载PDF
不同茄子品种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比较
8
作者 张也 金彤 +1 位作者 朱丽梅 崔群香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07-109,113,共4页
本试验对田间自然发病的成株期的28个茄子品种进行了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及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供试的28个茄子品种对茄子枯萎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黑冠早茄(自交)、40号为免疫品种,33号、绿茄124等6个品种为高... 本试验对田间自然发病的成株期的28个茄子品种进行了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及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供试的28个茄子品种对茄子枯萎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其中黑冠早茄(自交)、40号为免疫品种,33号、绿茄124等6个品种为高抗品种,1号、春晓等5个品种为高感品种,苏崎四号、新黑龙长等8个品种为中感品种,迎春1号、84-1等7个品种为中抗品种。不同类型的茄子品种抗病性比较分析可知,圆绿茄中的中抗品种占比最高,为40.0%;无免疫品种;高感、中感和高抗品种占比相等,均为20.0%。长绿茄中的高抗品种占比最多,达到66.6%;免疫品种和高感品种占比均为16.7%。长紫茄中的中感品种占比最多,占比为41.2%;中抗品种次之,占比为29.4%;高感品种占比为17.6%;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占比均为5.9%。不同的栽培环境中,同一品种茄子枯萎病的发病情况不同,露天网室的茄子比温室大棚的茄子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枯萎病 抗病 相对抗病指数
下载PDF
CIMMYT小麦种质资源对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 被引量:19
9
作者 袁虹霞 张福霞 +3 位作者 张佳佳 侯兴松 李洪杰 李洪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56-1966,共11页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其中6R(6D)抗性最好,2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MACKELLER、CROC_1/AE.SQUARROSA(224)//OPATA*1、CROC_1/AE.SQUARROSA(224)//OPATA*2、CPI133842、CPI133814和TRIDENT等6份品种材料在室内接种鉴定中达到抗病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中除6R(6D)表现高抗水平外,另有CPI133842、CPI133814、DURATI和TURCAN#39表现高抗,ID-2150、BAXTER和MACKELLER等14份品种材料达到抗病水平。室内接种鉴定较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且简便易行,鉴定结果更可靠。鉴定结果表明,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病抗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孢囊线虫 小麦种质资源 抗病性鉴定 相对抗病指数
下载PDF
我国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5
10
作者 马存 简桂良 孙文姬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对1990~1996年通过省级审定的84个棉花品种的黄萎病病指分析表明,大多数品种的病指与其实际抗病性不符。分析其原因认为,抗性鉴定的病圃及鉴定方法不规范,品种审定时对抗黄萎病性能无明确要求等所造成,为此提出解决问题... 对1990~1996年通过省级审定的84个棉花品种的黄萎病病指分析表明,大多数品种的病指与其实际抗病性不符。分析其原因认为,抗性鉴定的病圃及鉴定方法不规范,品种审定时对抗黄萎病性能无明确要求等所造成,为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抗病 鉴定 相对抗病指数
下载PDF
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福元 葛明宏 +5 位作者 汪企明 张培 朱克恭 赵菊林 胥东 王敏敏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9-33,共5页
通过1989~1997年对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种源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选育,发现7~10年生各种源均抗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hre... 通过1989~1997年对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种源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选育,发现7~10年生各种源均抗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12年生后的不同年龄和不同马尾松种源的抗性差异很大,在40个马尾松种源中抗性稳定(IR=100)的有3个(广西2号、广西3号和广东5号)。经模糊聚类分析,按抗病指数及立地指标把40个种源分成南带、中带和北带三个类群,而其中的三个抗病种源均属南带种源类群,不同种源对松材线虫的抗性差异模式是抗病指数、生长量与纬度呈负相关,即由北向南抗性和生长量有增强的趋势。火炬松、短叶松和刚松具稳定的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马尾松 种源 抗病指数 抗性变异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主推品种对2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及其评价方法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邢小萍 袁虹霞 +3 位作者 孙君伟 张洁 孙炳剑 李洪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5-815,共11页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孢囊线虫 相对抗病指数 繁殖系数(Pf/Pi比) 抗性评价方法
下载PDF
湖南水稻主推品种对旱稻孢囊线虫的抗性及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涛 叶姗 +3 位作者 周建宇 彭德良 黄文坤 丁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旱稻孢囊线虫是一种水稻上重要的病原线虫。筛选抗虫种质资源对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方法】通过室内二龄幼虫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平均孢囊数、相对抗病指数和繁殖系数法评价了湖南省51个主推的水稻品种对旱稻... 【目的】旱稻孢囊线虫是一种水稻上重要的病原线虫。筛选抗虫种质资源对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方法】通过室内二龄幼虫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平均孢囊数、相对抗病指数和繁殖系数法评价了湖南省51个主推的水稻品种对旱稻孢囊线虫的抗性。【结果】在供试水稻品种中未发现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室内接种条件下,在24个中稻品种中,依据单株平均孢囊数评价,仅广两优2010表现为抗;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广两优2010、准两优527、广两优1128 3个品种为抗;在27个晚稻品种中,依据单株平均孢囊数评价,盛泰优9712、准两优608、农香优204、岳优9264、岳优3700、中浙优1号、岳优27、湘晚糯1号、贺优50、Y两优9918共10个品种为抗;而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湘晚糯1号、贺优50、Y两优9918表现为中感。在田间自然病圃条件下,依据繁殖系数Pf/Pi评价,筛选出9个晚稻抗性品种,鉴定结果与室内接种相对抗病指数法基本一致。【结论】室内接种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评价水稻品种对旱稻孢囊线虫抗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孢囊线虫 相对抗病指数 繁殖系数 抗性鉴定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夏友霖 赖明芳 +1 位作者 曾彦 漆燕 《花生学报》 2003年第B11期133-137,共5页
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叶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不... 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叶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不显著。从研究结果预测:通过对抗病性、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的选择,可选育出抗病高产品系;通过对早熟-丰产性的选择,可选育出耐病高产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抗性 产量性状 相关分析 抗病指数 百果重 出仁率
下载PDF
网棚控制灰飞虱传毒感病鉴定法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安乐 王娇娟 +2 位作者 陈朝辉 邵新胜 卫国英 《山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2期68-69,共2页
用60~70目的尼龙网布制成网蓬,再用钢管支架撑起成棚,在棚内种植玉米材料。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放入灰飞虱传毒感染粗缩病。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灰飞虱 网棚 抗病指数
下载PDF
小麦品种田间抗纹枯病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立军 杨小军 +1 位作者 赵永玉 喻大昭 《湖北植保》 1999年第5期5-8,共4页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37 份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纹枯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间抗感性差异十分明显,但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以最后一次(乳熟期)调查结果评价,曾经和正在湖北麦区推广的品种(系)中表现抗纹枯性相对较好...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37 份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纹枯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间抗感性差异十分明显,但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以最后一次(乳熟期)调查结果评价,曾经和正在湖北麦区推广的品种(系)中表现抗纹枯性相对较好材料较多,荆麦66、HX8541、鄂89- 11、鄂恩1 号、荆35、S048等品种被评价为中等耐病,占鉴定材料总数的 16.2% ;征集外省材料中,云2007、宁资21、南阳82505、郑831 等被评价为中等耐病,占10.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纹枯病 抗性评价 田间杂性鉴定 相对抗病指数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材料抗粗缩病鉴定筛选初报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安乐 陈朝辉 +1 位作者 邵新胜 卫国英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4期65-66,共2页
对来自全国的384份玉米自交系材料进行抗粗缩病鉴定和筛选的结果是:免疫的材料2个,高抗的3个,中抗的15个,感病的364个。试验表明:材料间的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粗缩病 抗病指数
下载PDF
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s as therapy for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associate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被引量:15
18
作者 Eugen Florin Georgescu Reanina Ionescu +2 位作者 Mihaela Niculescu Laurentiu Mogoanta Liliana Vancic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8期942-954,共13页
AIM: TO evaluate insulin resistance, cytolysis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score (NAS) using the Kleiner and Brunt criteria in 54 patients with NASH and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 treated with tel... AIM: TO evaluate insulin resistance, cytolysis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score (NAS) using the Kleiner and Brunt criteria in 54 patients with NASH and mild-to-moderate hypertension, treated with telmisartan vs valsartan for 20 mo. METHODS: All patients met the NCEP-ATP Ⅲ criteria for metabolic syndrome. Histology confirmed steatohepatitis, defined as a NAS greater than five up to 3 wk prior inclusion, using the current criteria.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chronic alcohol intake, drug abuse or other significant immune or metabolic hepatic pathology were excluded.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either to the valsartan (V) group (standard dose 80 mg o.d., n = 26), or to the telmisartan (T) group (standard dose 20 mg o.d., n = 28). Treatment had to be taken daily at the same hour with no concomitant medication or alcohol consumption allowed. Neither the patient nor the medical staff was aware of treatment group allocation. Paired liver biopsies obtained at inclusion (visit 1) and end of treatment (EOT) were assessed by a single blinded pathologist, not aware of patient or treatment group. Blood pressure, BMI, ALT, AST, HOMA-IR, plasma triglycerides (TG) and total cholesterol (TC) were evaluated at inclusion and every 4 mo until EOT (visit 6). RESULTS: At EOT we notic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LT levels vs inclusion in all patients and this decreas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group T vs group V. HOMA-I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t EOT vs inclusion in all patients but in group T, the mean HOMA-IR decrease per month was higher than in group V. NAS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at EOT in all patients with a higher decrease in group T vs group V. CONCLUSION: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seem to be efficient in hypertension-associated NASH. Telmisartan showed a higher efficacy regard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histology, perhaps because of its specific PPAR-gamma ligan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MISARTAN VALSARTAN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HYPERTENSION INSULIN-RESISTANCE Hepaticsteatosis NECROINFLAMMATION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明旺 胡锐 +3 位作者 武天军 陈锡岭 王运兵 王远芹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7,共3页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防治关键时期一是冬前防治以拌种为主控制入侵 ,二是春季药剂防治为关键控制扩展 ,同时搞好肥水管理。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在返青 -拔节气温上升到 2 0~ 2 5℃时防治效果较好 ,时间为 3月 1 0日...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时间和关键技术。防治关键时期一是冬前防治以拌种为主控制入侵 ,二是春季药剂防治为关键控制扩展 ,同时搞好肥水管理。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在返青 -拔节气温上升到 2 0~ 2 5℃时防治效果较好 ,时间为 3月 1 0日~ 4月 2 0日。拌种以三唑酮较好 ,喷雾以井冈霉素和三唑酮为主 ,适时喷雾能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流行和发展 ,此外还应利用抗耐品种和加强农业防治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小麦纹枯病 相对抗病指数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玉米抗纹枯病QTL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杨华 杨俊品 +2 位作者 荣廷昭 谭君 邱正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72-776,共5页
用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CML270和感病自交系478的(CML270×478)×CML270 BC1:2群体共322个株系为作图和定位群体, 构建了12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1939.0 cM, 平均图距15.5 cM.采用复合区间定位分析, 检测... 用抗玉米纹枯病自交系CML270和感病自交系478的(CML270×478)×CML270 BC1:2群体共322个株系为作图和定位群体, 构建了125个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1939.0 cM, 平均图距15.5 cM.采用复合区间定位分析, 检测到玉米纹枯病抗病指数主效QTL位点3个, 2个位于第1染色体, 1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 它们分别能解释表型变异的18%~20%; 控制株高的QTL位点7个, 分别位于第3~6染色体上, 控制'穗位高'的QTL位点5个, 分别位于第3, 4, 6染色体上.自交系CML270玉米纹枯病抗性主效QTL真实存在, 抗性与植株高度遗传上不存在连锁关系, 为玉米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抗性基因分离与克隆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 分子标记定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玉米纹枯病 遗传连锁图谱 纹枯病抗性 染色体 自交系 标记位点 定位分析 抗病指数 表型变异 连锁关系 植株高度 基因分离 SSR 基因组 穗位高 群体 控制 株系 感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