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初步测定 被引量:77
1
作者 陈松林 田永胜 +5 位作者 徐田军 邓寒 刘寿堂 刘本伟 季相山 于过才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5-673,共9页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 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感染途径筛选出抗鳗弧菌病牙鲆鱼种,将其培育成亲鱼94尾,建立了牙鲆抗病群体;从日本引进了牙鲆日本群体;以上述2个群体以及黄海中捕捞的黄海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不同组合的交配,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其中半同胞家系54个,全同胞家系9个。生长比较实验表明这63个家系的生长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4个(家系36,42,43和57),生长较快的家系9个(家系27、28、35、39、41、51、60、65和76),生长慢的家系1个(75号家系)。通过对59个家系的抗病能力测定表明,不同家系在抗鳗弧菌感染的能力上存在着明显差别,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家系3个(家系50,61和68号),其在鳗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高达60%以上;抗病力比较强的家系17个,其成活率为39%~60%;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3个,其成活率为17%~39%之间;抗病力差的家系6个,其成活率在17%以下。这些牙鲆家系的建立为牙鲆抗病、高产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抗病群体 日本群体 黄海群体 家系 选育 生长率 抗病
下载PDF
用AFLP方法分析中国对虾抗病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30
2
作者 岳志芹 王伟继 +1 位作者 孔杰 戴继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9,共7页
利用AFLP技术对连续4年选育的中国对虾抗白斑病毒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比较了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遗传学参数的影响。7个EcoRⅠ/MseⅠ引物组合共产生350个位点,其中202个为多态位点。4代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9.4286%,41.4286%,3... 利用AFLP技术对连续4年选育的中国对虾抗白斑病毒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比较了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遗传学参数的影响。7个EcoRⅠ/MseⅠ引物组合共产生350个位点,其中202个为多态位点。4代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9.4286%,41.4286%,33.4286%,39.1429%,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97,0.1259,0.1133,0.1249;4代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831,0.1917,0.1702,0.1896。遗传多样性水平除了第3代群体标本明显较低外,其它3代甚为接近,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比较了Nei分析、Shannon信息指数分析、AMOVA分析得出的遗传学参数,建议AMOVA分析作为应用AFLP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时首选的统计方法。在AFLP指纹图谱中发现共显性基因座,对其中1个基因座的两个AFLP片段进行了回收、克隆及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多态性是由引物扩增区域内4个核苷酸的插入/缺失导致的,证明了AFLP标记并不完全是显性标记。实验表明AFLP技术灵敏度高,信息量大,适用于分析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或品系,在中国对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AFLP 遗传变异 抗病群体
下载PDF
脊尾白虾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群体初步选育及重要免疫酶活性分析
3
作者 史文军 万夕和 +4 位作者 陈海泉 乔毅 沈辉 王李宝 黎慧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28,共3页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为试验材料,以人工连续7 d投喂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死虾为攻毒方式,得抗性试验组(Rm);以人工连续7 d投喂不携带WSSV的死虾为对照方式,得对照试验组(Vm)... 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为试验材料,以人工连续7 d投喂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死虾为攻毒方式,得抗性试验组(Rm);以人工连续7 d投喂不携带WSSV的死虾为对照方式,得对照试验组(Vm),待存活率稳定后,分析比较抗性试验组和对照试验组的存活率及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的差异性;然后待Rm组中雌性脊尾白虾虾卵接近孵化时,挑选40~50尾体格较大的抱卵雌虾,分别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桶中,让其自然孵化,以此得Rm1代;孵化完成后,收集各组亲虾并编号,用套式PCR法检测各组亲虾WSSV携带情况,将阴性组及虾卵孵化较少组淘汰,留下20组,重新编号Rm1代,然后将其喂养成成虾;以此方式连续选育得到Rm3代。用同样方法对Rm3代成虾和自然环境中WSSV携带成虾(Vn)进行攻毒试验,然后检测结果显示Rm3代成虾比Vn成虾存活率要高出很多且免疫相关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抗病群体 免疫相关酶
下载PDF
中国明对虾抗白斑综合症病毒分子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18
4
作者 孟宪红 孔杰 +2 位作者 刘萍 马春艳 李颖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经过连续4代选育的抗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国明对虾(Fennerope naeuschinensis)(XY4)及未经选育的与XY4来源相同的中国明对虾野生群体(HB)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进一...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经过连续4代选育的抗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中国明对虾(Fennerope naeuschinensis)(XY4)及未经选育的与XY4来源相同的中国明对虾野生群体(HB)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进一步的基因定位以及中国对虾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共进行220个RAPD单引物和114对双引物的检测,产生标记数目共计2439个。依据标记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和变化规律,共筛选出5个可能与抗病相关的特异性标记,对这些特异性标记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测得片段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序列的相似性较低,未能找到与所测序列同源性较高的功能基因。这与利用AFLP技术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选育过程施加人工选择,推论这些特异性标记虽不是抗WSSV分子标记,但可能与抗病性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RAPD 白斑综合症病毒 抗病群体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