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虫拮抗菌BC2000的分子鉴定及其GFP标记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莉娟 郑伟文 谢联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0-433,共4页
用16S rRNA基因克隆及测序的方法对抗线虫生防菌BC2000进行分子鉴定,根据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菌株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并在GenBank中获得序列号AY662683.对gfp标记菌BC2001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BC2... 用16S rRNA基因克隆及测序的方法对抗线虫生防菌BC2000进行分子鉴定,根据序列比对结果确定该菌株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并在GenBank中获得序列号AY662683.对gfp标记菌BC2001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BC2000相比,标记菌BC2001生长较慢;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强,但不影响菌株培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和最适宜pH.而标记菌株BC2001在非选择性LB培养基中连续转接10次后外源基因gfp表达的荧光稳定性还保持在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线虫菌株bc2000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bc2001 16S RRNA基因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食用菌线虫拮抗细菌的筛选和应用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韦春月 《南方园艺》 2015年第4期7-10,共4页
从线虫生长不良的土壤样品和死亡的食用菌线虫上,筛选得到14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平均线虫击倒率都达到50%以上,具有优良杀线虫效果的有3个菌株,测定这些菌株引起的平均线虫死亡率,分别达到59.26%、61.76%和75.00%。用后两者混合培养后... 从线虫生长不良的土壤样品和死亡的食用菌线虫上,筛选得到14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平均线虫击倒率都达到50%以上,具有优良杀线虫效果的有3个菌株,测定这些菌株引起的平均线虫死亡率,分别达到59.26%、61.76%和75.00%。用后两者混合培养后所得培养液处理线虫,结果表明混合菌株的杀线虫效果比单个菌株杀线虫效果还要好,其24 h平均线虫击倒率达68.89%,48 h平均线虫死亡率达88.52%。将混合菌株培养液应用于蘑菇栽培防治线虫试验,蘑菇栽培料加细菌液后检测到的线虫从总体上比对照少。从菌丝长势看,加细菌菌液处理(B)和加细菌菌液及线虫处理(B+N)都比对照(T和T+N)的长得旺盛,菌丝量较多,其中对照仅加线虫处理(T+N)的菌丝最差,收完第一潮菇后菌丝几乎全部消失;而加细菌菌液处理(B)和加细菌菌液及线虫处理(B+N)分别比对照(T和T+N)增产30.95%,77.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 作用 线效果
下载PDF
生防菌BC2000、BC2001的16S rRNA PCR-RFLP图谱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宋铁英 包晓东 +2 位作者 宋亚娜 林智敏 郑伟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64-267,共4页
运用细菌通用16S rRNA特异的引物对,将生防菌BC2000、BC2001和对照菌株用6种内切酶进行PCR—RFLP扩增分析。结果表明,内切酶Hin6I、CfoI的酶切可把7种菌分成4组:A组为BC2000、BC2001;B组为圆褐固氮菌;C组为荧光假单胞菌;D组为拮抗菌LB2... 运用细菌通用16S rRNA特异的引物对,将生防菌BC2000、BC2001和对照菌株用6种内切酶进行PCR—RFLP扩增分析。结果表明,内切酶Hin6I、CfoI的酶切可把7种菌分成4组:A组为BC2000、BC2001;B组为圆褐固氮菌;C组为荧光假单胞菌;D组为拮抗菌LB2、LB3、Apb。内切酶Hin6I、CfoI的酶切图谱谱带清晰,差别明显,可作为生防菌BC2000、BC2001的分子标记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2000 bc2001 内切酶 PCR- RFLP 酶切图谱 分子标记图谱 16S RRNA基因 根结线 生物防治 番茄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发酵液对棉铃虫和菜青虫的口服毒性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峥 简恒 +1 位作者 杨秀芬 杨怀文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4,共6页
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4个种和1组未定名种28个菌株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幼虫的致死、抑制生长和拒食作用。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高的口服毒性,含20%(V/W)嗜线虫致病杆菌CB12、CB6、CB5、CB28菌株发酵液的人工饲料... 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4个种和1组未定名种28个菌株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幼虫的致死、抑制生长和拒食作用。嗜线虫致病杆菌对棉铃虫幼虫具有较高的口服毒性,含20%(V/W)嗜线虫致病杆菌CB12、CB6、CB5、CB28菌株发酵液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6天后,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7%、88.7%、88.4%和88.4%,饲喂棉铃虫3龄幼虫5天后,相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4%、95.1%、95.6%和93.8%,上述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5龄棉铃虫幼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7.6%、83.6%、91.4%和89.8%;光杆状菌CB1、CB152菌株、嗜线虫致病杆菌CB19菌株和波氏致病杆菌CB32菌株发酵原液涂抹白菜叶片饲喂菜青虫24h后,相对拒食率分别为82.7%、77.2%、75.8%和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线共生细 发酵液 棉铃 菜青 口服毒性 基因 微生物杀
原文传递
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细菌的田间筛选与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项鹏 李红鹏 +3 位作者 陈井生 陈乐 陈立杰 段玉玺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3-384,共2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又称大豆黄萎病、火龙秧子,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防治极为困难,严重影响农民收入[1]。防治该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是种植抗线虫品种,但由于常规育种工作所需周期较长,且由于选择压力存在...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又称大豆黄萎病、火龙秧子,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防治极为困难,严重影响农民收入[1]。防治该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是种植抗线虫品种,但由于常规育种工作所需周期较长,且由于选择压力存在长期种植抗病品种会导致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人们已将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工作重点转向了生物防治。本研究通过对2年田间试验筛选出来的10株生防菌株进行复筛和防治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 防治效果评价 火龙秧子 生防细 生防 soybean 荚数 大豆黄萎病 胞囊 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