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组胺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劳海燕 《广东药学》 1994年第1期10-11,共2页
传统型抗组胺药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主要拮抗组胺H1受体,用于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易于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抑制,产生嗜睡、困倦等副作用。其抗胆碱能作用产生口干、头痛、乏力等,
关键词 抗组胺类药 合理用 扑尔敏 苯海拉明 血脑屏障 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第四次国际荨麻疹共识会要点及加倍抗组胺药物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朝阳 孙仁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6-747,共2页
第四次国际荨麻疹会议上讨论并完成了对2008版国际荨麻疹指南的更新。关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新指南推荐采用三步法则,即从标准剂量的二代H1受体抗组胺药物开始;若治疗效果差,可将抗组胺药物剂量增加至4倍;对治疗顽固者,加用奥玛丽珠单... 第四次国际荨麻疹会议上讨论并完成了对2008版国际荨麻疹指南的更新。关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新指南推荐采用三步法则,即从标准剂量的二代H1受体抗组胺药物开始;若治疗效果差,可将抗组胺药物剂量增加至4倍;对治疗顽固者,加用奥玛丽珠单抗、环孢素A或孟路斯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非镇静组胺 慢性荨麻疹 加倍剂量
下载PDF
东莞地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前用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车嘉琳 刘景春 +3 位作者 刘仁强 何子毅 刘赴平 田兆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72-673,共2页
目的了解分析东莞地区医疗机构患者输血前用药情况。方法统一编制含"输血前用药"项的《临床输血调研登记表》,采取专家调查和医院自查的形式对全市32家医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住院、并有输血治疗的2 038份病历做输血前用药... 目的了解分析东莞地区医疗机构患者输血前用药情况。方法统一编制含"输血前用药"项的《临床输血调研登记表》,采取专家调查和医院自查的形式对全市32家医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住院、并有输血治疗的2 038份病历做输血前用药情况调查分析。结果2 038份被调查的输血病历中,输血前用药43.92%,尤其在输注红细胞前用药达45.07%。在输血前30 m in注射地塞米松(5—15 mg)和/或抗组胺类药(多为非那根12.5—50 mg),前者手术科室为19.36%,高于非手术科室12.83%(P<0.05),后者非手术科室为24.97%,高于手术科室14.52%(P<0.01)。结论东莞市各级医院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比例较高,增加了受血者不必要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前用 输血反应 地塞米松 抗组胺类药
下载PDF
抗组胺(抗过敏)类药物的合理用药
4
作者 夏晓亮 《健康之路》 2018年第10期351-352,共2页
目的:探讨抗组胺类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抗组胺类药的作用原理、方法来进行临床评价。应用抗组胺类药的合理率存在差异,以及所导致的的不良反应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关键词 抗组胺类药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分析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性酒渣鼻 被引量:6
5
作者 金如钧 刘训荃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218-220,共3页
糖皮质激素性酒渣鼻是长期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血管收缩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关;治疗是以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抗组胺类药为主,近年来他克莫司等治疗在... 糖皮质激素性酒渣鼻是长期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血管收缩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关;治疗是以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和抗组胺类药为主,近年来他克莫司等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性 酒渣鼻 炎症性皮肤病 抗组胺类药 红斑 痤疮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盐酸西替利嗪薄膜衣片的含量
6
作者 刘文华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0年第1期19-20,共2页
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西替利嗪薄膜衣片的含量,消除了包衣干扰,方法精密度较高,在30μg/ml~1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9%,RSD为0.5%。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关键词 盐酸西替利嗪 高效液相色谱法 薄膜衣片 抗组胺类药 品质量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输血引起严重支气管痉挛1例报告
7
作者 陈文阁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3年第1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输血 支气管痉挛 异体蛋白变态反应 抗组胺类药
下载PDF
肝源性糖尿病皮肤损害1例
8
作者 张燕 王全楚 《实用医药杂志》 2008年第5期640-640,共1页
患者女,50岁,于2001年曾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半年后肝功能转好,胆红素、转氨酶正常,白/球1.3:1,乏力、尿黄、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消失。但出现间断性皮肤痛痒,散在结痂及点状剥脱。颜面部及双上肢明显... 患者女,50岁,于2001年曾在乙肝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慢性重型肝炎,治疗半年后肝功能转好,胆红素、转氨酶正常,白/球1.3:1,乏力、尿黄、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消失。但出现间断性皮肤痛痒,散在结痂及点状剥脱。颜面部及双上肢明显色素沉着。曾在多家医院肝病科及皮肤科检查,均考虑为慢性肝病所引发的肝外皮肤损害,给予抗组胺类药及多种局部止痒剂,均无明显疗效。近2月症状有所加重.常因瘙痒而无法入眠,复查肝功能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害 肝源性糖尿病 肝功能正常 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症状 乙肝肝硬化 皮肤科检查 抗组胺类药
下载PDF
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9
作者 马宽玉 吴玉才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5年第4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外阴瘙痒 临床分析 龙蛇苦参汤 抗组胺类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