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权重相关分析优选鸡血藤抗肝肿瘤组分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4
1
作者 潘虹 包永睿 +1 位作者 孟宪生 王帅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13-2417,共5页
目的优选鸡血藤抗肝肿瘤有效组分的提取工艺,为其生产利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选取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为考察因素,以药效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再测定总黄酮含有量、芒柄花素含有量和出膏率... 目的优选鸡血藤抗肝肿瘤有效组分的提取工艺,为其生产利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选取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为考察因素,以药效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再测定总黄酮含有量、芒柄花素含有量和出膏率。然后,通过对这三项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所得的多组综合评分与药效指标(细胞抑制率)进行相关度分析,确定能反映药效的指标及其权重范围。结果鸡血藤有效组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5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料液比1∶30,提取时间1.5 h。总黄酮和芒柄花素含有量的最佳权重系数范围分别为0.6~1和0~0.4。结论该工艺条件下,细胞抑制率、总黄酮提取率及芒柄花素含有量均比较高,表明该方法合理、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抗肝肿瘤 提取工艺 正交设计 总黄酮 芒柄花素
下载PDF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中药路路通抗肝肿瘤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欣欣 张云坤 +3 位作者 王帅 李天娇 包永睿 孟宪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59-163,共5页
目的基于灰色关联法及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中药路路通不同极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影响的谱效关系,揭示中药路路通抗肝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路路通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作为体外模型进行... 目的基于灰色关联法及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中药路路通不同极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影响的谱效关系,揭示中药路路通抗肝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路路通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以人肝癌SMMC-7721细胞作为体外模型进行抗肝肿瘤药效学评价;运用灰色关联度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法,将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对峰面积与不同浓度体外药效抑制率进行关联,建立不同极性部位与体外抗肿瘤的谱效关系模型。结果6个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中共标识20个指纹峰,其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路路通药材与抗肝肿瘤相关系数大于0.8的色谱峰共15个,0.5 mg/mL与1 mg/mL给药浓度时筛选相似性100%;其中采用偏最小二乘分析法,路路通药材对抗肝肿瘤药效贡献较大色谱峰共13个,0.5 mg/mL与1 mg/mL给药浓度时筛选相似性100%。结论经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法筛选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二者共有11个色谱峰相同,相似性为84%;将不同数学方法引入中药活性部位谱效关系相关性评价中,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得到中药发挥药效的药效物质单体,该研究为开展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及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路路通 抗肝肿瘤 谱效关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下载PDF
半枝莲水提液和去纳米颗粒水提液在体内外抗肝肿瘤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新伟 郑建华 +1 位作者 陈文滨 程金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5期654-656,659,共4页
目的:探讨半枝莲水提液(SEB)和去纳米颗粒水提液(SEB-RN)体内外的抗肝肿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抑瘤实验培养人肝癌细胞SMMC-772,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其体外肿瘤抑制率;体内实验采用肝癌H22移植瘤法,以给药前后体质量、肿瘤抑制率、脾... 目的:探讨半枝莲水提液(SEB)和去纳米颗粒水提液(SEB-RN)体内外的抗肝肿瘤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抑瘤实验培养人肝癌细胞SMMC-772,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其体外肿瘤抑制率;体内实验采用肝癌H22移植瘤法,以给药前后体质量、肿瘤抑制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为指标,对比SEB和SEB-RN的肿瘤抑制作用。结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环磷酰胺(CTX)组、SEB组和SEB-RN组均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与SEB-RN组比较,SEB组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更高。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CTX组、SEB组和SEB-RN组均能显著抑制实体瘤生长,与SEB-RN组比较,SEB组肿瘤抑制率明显更高;与模型组比较,CTX组胸腺、脾脏指数明显更低,SEB组、SEB-RN组明显更高,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EB组胸腺、脾脏指数明显高于SEB-R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B和SEB-RN均有一定的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但SEB优于SEB-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纳米颗粒 水提液 抗肝肿瘤
下载PDF
抗肝肿瘤天然活性成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微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孙为刚 施峰 +2 位作者 孙从永 徐希明 余江南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941-2944,共4页
目的:综述抗肝肿瘤天然活性成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微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抗肝肿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先归纳PLGA纳米粒/微球的制备方法、后处理方式以及肝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目的:综述抗肝肿瘤天然活性成分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微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抗肝肿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先归纳PLGA纳米粒/微球的制备方法、后处理方式以及肝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概况,再总结不同类型抗肿瘤天然活性成分的PLGA纳米粒/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结果与结论:PLGA纳米粒/微球的制备方法有溶剂挥发法、高压均质法、喷雾干燥法等;后处理方式主要有灭菌处理、稳定化处理以及表面修饰等;肝靶向递药系统主要有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化学靶向、仿生型等。目前有以挥发油类(如莪术油)、萜类(如多烯紫杉醇、甘草次酸、斑蝥素)、生物碱类(如青藤碱、硫酸长春新碱)、苯丙素类以及黄酮类(如槲皮素、姜黄素)等抗肝肿瘤天然活性成分制备的PLGA纳米粒/微球。这些纳米粒/微球大多数均具有良好的抗肝肿瘤活性和肝靶向递药特性,且对肝脏的毒副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肝肿瘤 天然活性成分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微球 靶向递药
下载PDF
地榆黄酮提取纯化及抗肝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康 李天娇 +2 位作者 包永睿 王帅 孟宪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63-167,共5页
目的优化地榆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验证地榆黄酮抗肝肿瘤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黄酮含量和出膏率进行综合评分,优化提取工艺;... 目的优化地榆黄酮提取纯化工艺,并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验证地榆黄酮抗肝肿瘤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剂用量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黄酮含量和出膏率进行综合评分,优化提取工艺;通过静、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以黄酮纯度为指标,优化纯化工艺;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地榆黄酮对人肝癌细胞HepG_(2)凋亡坏死率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15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1.5 h,合并滤液浓缩,以HPD-300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上样浓度为0.1 g·mL^(-1),上样量为1∶5(生药量/树脂体积),5BV 7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干燥。经2次纯化后地榆黄酮纯度为88.60%,收率为80.76%。地榆黄酮对人肝癌HepG_(2)细胞均具有一定促凋亡作用,不同产地地榆黄酮凋亡坏死率15.89%~26.38%。结论研究优选的提取纯化工艺简单、可行,地榆黄酮纯度及收率较高,促肝肿瘤细胞凋亡活性较强,适合于工业化生产,为地榆黄酮开发成抗肝肿瘤化合物及辅助治疗药物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黄酮 提取工艺 纯化工艺 抗肝肿瘤 微流控芯片
下载PDF
半枝莲β-谷甾醇抗肝肿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浩 陈文滨 郑建华 《今日药学》 CAS 2017年第6期380-381,384,共3页
目的探讨半枝莲β-谷甾醇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体内移植性肝癌模型,分别比较半枝莲β-谷甾醇(Sβ)组和环磷酰胺(cytoxan,CTX)组抗肝癌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TX组、Sβ组、CTX+Sβ组均能显著抑制实体瘤生长(P<0.01),与... 目的探讨半枝莲β-谷甾醇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体内移植性肝癌模型,分别比较半枝莲β-谷甾醇(Sβ)组和环磷酰胺(cytoxan,CTX)组抗肝癌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TX组、Sβ组、CTX+Sβ组均能显著抑制实体瘤生长(P<0.01),与CTX组比较,Sβ组能显著提高胸腺、脾脏指数(P<0.01),Sβ对荷瘤小鼠脾细胞分泌IL-2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而对荷瘤小鼠脾细胞分泌IL-10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 Sβ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其抗肿瘤机理可能与升高IL-2和降低IL-10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枝莲 Β-谷甾醇 抗肝肿瘤 环磷酰胺
原文传递
抗体介导肝靶向抗肿瘤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丹丹 朱静 +1 位作者 张玮 吴卫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目的:为肝靶向给药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抗体介导""肝靶向抗肿瘤给药系统""主动靶向""药物载体""Antibody mediated""Live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 delivery system&... 目的:为肝靶向给药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抗体介导""肝靶向抗肿瘤给药系统""主动靶向""药物载体""Antibody mediated""Live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 delivery system""Active targeting""Drug carrier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5年1月-2017年10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部分作用于不同靶点的肝靶向抗体,对以抗体为靶标的免疫纳米粒、免疫脂质体及复合物等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2篇,其中有效文献29篇。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50种单抗应用于临床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单抗主要的作用靶点有肝细胞癌(HCC)相关抗原、某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某些癌基因产物以及HCC发展信号途径等。肝靶向给药系统主要有免疫纳米粒、免疫脂质体及复合物3种,具有增强药物靶向性、减少免疫原性、特异性高、杀瘤效应强等优点。抗体的人源化、小型化、高度特异性、作用靶点的多样性、药物的高效性和低毒性等可能是今后抗体介导给药的进一步研发方向与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介导 靶向肿瘤给药系统 主动靶向 药物载体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田亚军 王建平 +3 位作者 雷小平 焦军林 高云飞 刘宏伟 《肝脏》 2020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探究熊去氧胆酸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肿瘤药物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究熊去氧胆酸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肿瘤药物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肝功能相关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LP、ALT、AST、TBil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可显著改善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肿瘤药物所致急性损伤 效果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药师指导下应用保肝药对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丹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5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药师指导下应用保肝药对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参照组未给予药师干预,研究组给... 目的探讨药师指导下应用保肝药对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参照组未给予药师干预,研究组给予药师干预,比较两组用药不合理发生率、肝损伤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肝损伤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收效甚微,需给予药师干预,提高用药合理性,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发生率,提高用药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药物损伤 用药合理性 药师干预
下载PDF
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用药合理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卢佳姝 《中国处方药》 2019年第11期28-29,共2页
目的分析保肝药在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患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肿瘤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肿瘤患者未经药师干预服用保肝药,观察组在临床药师干预后服用保肝药,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保肝药在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患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肿瘤患者8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肿瘤患者未经药师干预服用保肝药,观察组在临床药师干预后服用保肝药,对比两组临床保肝药使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保肝药不合理预防性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保肝药进行预防肝损伤治疗,需要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服用保肝药,降低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合理用药占比率,能够有效预防患者肝损伤现象,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药物损伤 用药合理性
下载PDF
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融合基因原核表达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瑜丽 张晶晶 +4 位作者 马艳 卢雪梅 刘文彬 金小宝 汪洁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8年第4期465-470,共6页
目的:优化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的相关条件。方法:通过考察CSP-MDA-7/IL-24重组菌生长曲线,选择合适的诱导时机,通过SDS-PAGE检测CSP-MDA-7/IL-24蛋白的表达量,单因素分析诱导时间、培养基p H值、诱... 目的:优化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的相关条件。方法:通过考察CSP-MDA-7/IL-24重组菌生长曲线,选择合适的诱导时机,通过SDS-PAGE检测CSP-MDA-7/IL-24蛋白的表达量,单因素分析诱导时间、培养基p H值、诱导温度和诱导剂IPTG浓度,在此基础上各选取5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摸索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结果:培养基p H7.0、IPTG浓度0.12 mmol/L、培养温度42℃、诱导表达4 h为重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结论:为进一步制备重组蛋白CSP-MDA-7/IL-24及评价其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肽-肿瘤 原核表达 正交试验 条件优化
下载PDF
探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合理性
12
作者 史春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255-257,共3页
探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对照研究的方式,纳入2021年1月~2021年6月使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学干预;纳入2021年7月~2021年12月使用保... 探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对照研究的方式,纳入2021年1月~2021年6月使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学干预;纳入2021年7月~2021年12月使用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患者80例为干预组,采用以临床药师为主的干预。对2组患者进行持续的随访,对比两组的不合理用药和肝损伤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率为16.25%(13/80),高于干预组5.00%(4/80),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率为10.00%(8/80),高于干预组2.50%(2/80),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以临床药师为主的干预可以提高保肝药预防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合理性,减少肝损伤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干预 肿瘤药物损伤 用药合理性
下载PDF
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恢复情况 被引量:6
13
作者 孔珊珊 《海峡药学》 2018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异甘草酸镁组(n=40)和硫普罗宁...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异甘草酸镁组(n=40)和硫普罗宁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异甘草酸镁组患者的血清AST、ALT、TBIL、AKP水平均显著低于硫普罗宁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2.5%(37/40)显著高于硫普罗宁组80.0%(32/40)(P<0.05),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8/40)、15.0%(6/4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较硫普罗宁好,能更有效恢复患者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损伤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功能恢复情况
下载PDF
216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晋辉 郑盛 +2 位作者 唐映梅 尤丽英 刘海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1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最多,占60.3%(130/216),次为抗肿瘤药物,占15.7%(34/216);肝损...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1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最多,占60.3%(130/216),次为抗肿瘤药物,占15.7%(34/216);肝损害以肝细胞型多见,占49.5%(107/216),胆汁淤积型次之,占29.6%(64/216),混合型占20.8%(45/216);主要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黄疸、上腹部不适、皮疹、发热。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16例(100.O%);碱性磷酸酶(ALP)升高109例(50.5%);总胆红素(TB)升高58例(26.9%)。临床治愈165例,好转35例,自动出院11例,死亡5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害结核药物肿瘤药物
下载PDF
肝靶向肽-抗肿瘤肽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的相关条件优化研究
15
作者 单鹏 刘现翠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59-1564,共6页
目的:优化重组蛋白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培养条件,并提高其蛋白的表达量。方法:对重组质粒在菌株BL21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确定合适的诱导时机;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适合重组蛋白最大化表达的培养条件... 目的:优化重组蛋白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培养条件,并提高其蛋白的表达量。方法:对重组质粒在菌株BL21中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确定合适的诱导时机;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适合重组蛋白最大化表达的培养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4个因素5个检测水平的正交实验,从而确定最佳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的条件组合。结果:在pH为7,IPTG浓度为0.15 mmol·L^-1,温度为42℃、诱导时间为4 h时,重组蛋白表达百分比达到最大值。此外,分析显示在所研究的培养条件中,温度对重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扩大重组蛋白CSP-MDA-7/IL-24的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后期CSP-MDA-7/IL-24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肽-肿瘤 原核表达系统 单因素实验 正交试验 优化培养条件
原文传递
木蝴蝶挥发性成分对H_(22)荷瘤小鼠实体瘤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楠楠 孟宪生 +2 位作者 包永睿 王帅 李天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00-1605,共6页
目的探讨木蝴蝶挥发性成分抗肝肿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H22实体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100 mg·kg^(-1))、木蝴蝶挥发性成分低、中、高剂量(17.5、35、70 mg·kg^(-1))组,灌胃... 目的探讨木蝴蝶挥发性成分抗肝肿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H22实体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100 mg·kg^(-1))、木蝴蝶挥发性成分低、中、高剂量(17.5、35、70 mg·kg^(-1))组,灌胃给药12 d,计算肿瘤抑制率、胸腺及脾指数及血清中IL-2、IL-6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小鼠实体瘤生长情况。采用0~1.0 g·L^(-1)的木蝴蝶挥发性成分处理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别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法检测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法检测其对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木蝴蝶挥发性成分高剂量的抑瘤率为42.08%;与模型组相比,木蝴蝶挥发性成分能明显提高小鼠的胸腺指数、IL-2及IL-6水平。木蝴蝶挥发性成分体外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减少Bcl-2 mRNA的表达,增加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木蝴蝶挥发性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抗肝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蝴蝶挥发性成分 抗肝肿瘤 H22荷瘤小鼠 SMMC-7721 凋亡 作用机制
下载PDF
Antitumor Actinity of Puqietinone,a Novel Alkaloid fromthe Bulbs of Fritillaria puqiensis
17
作者 李萍 王佾先 +1 位作者 徐国钧 徐珞珊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1995年第4期217-220,共4页
从蒲圻贝母中分得的一种新生物碱蒲贝酮碱,按一定剂量灌胃给药,显示了强的抗小鼠艾氏腹水癌(EAS,实体型),宫颈癌(U_(14),实体型)及肝癌(HePA,实体型)的活性。
关键词 Fritillaria puqiensis Puqietinone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cervical carcinoma HEPATOMA antitumor activity.Acknowledgement The expert secretarial assistance of Ms.Doris Yeung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下载PDF
mRNA Expression of the Cancer-testis Antigens SSX1 and SSX4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18
作者 易斌 王小林 +1 位作者 廖晓锋 易继林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4年第2期111-113,127,共4页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the cancer-testis antigens (CT) SSX1 and SSX4 gene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of their expression in HCCs. Methods: The mRN...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the cancer-testis antigens (CT) SSX1 and SSX4 gene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HCC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ficity of their expression in HCCs. Methods: The mRNA expression of SSX1 and SSX4 in HCC tissu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earby liver tissues in 35 cases was detected by using RT-PCR; Six positive RT-PCR produ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sequenced. Results: In all 35 HCC tissues, SSX1 in 27 cases (81%) and SSX4 in 23 cases (73%) were detected, and their expression was negative in the liver tissues nearby HCC and the non-tumor liver tissues (12 cirrhotic tissues and 15 normal tissues). In all 6 cases selected randomly, the results of DNA sequencing were identical with the cDNA sequence of SSX1 and SSX4 genes. The SSX1, SSX4 mRNA express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ge, sex, the tumor size, the level of tumor differentiation, the serum AFP level and the infection rate of HBV and HCV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The SSX1, SSX4 mRNA expression was greatly specific in HCCs, which would not only provide the ideal target molecular sites for HCC tumor vaccines, but also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polyvalent tumor-antigen vaccines for HCC therapy and its theory b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ancer-testis antigen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SX gene
下载PDF
Revers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by RNA interference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MDR1 gene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被引量:19
19
作者 Xiao-Ping Chen Qi Wang Jian Guan Zhi-Yong Huang Wan-Guang Zhang Bi-Xiang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3332-3337,共6页
AIM: To reverse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by RNA interference (RNAi)-mediated MDRI suppression in heparoma cells.METHODS: For reversing MDR by RNAi technology, two different short hairpin RNAs (shRNAs) we... AIM: To reverse the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by RNA interference (RNAi)-mediated MDRI suppression in heparoma cells.METHODS: For reversing MDR by RNAi technology, two different short hairpin RNAs (shRNAs) wer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into pGenSil-1 plasmid, respectively. They were then transfected into a highly adriarnycin-resistant HepG2 hepatorna cell line (HepG2/ADM). The RNAi effect on MDR was evaluated by real-time PCR, cell cytotoxicity assay and rhodarnine 123 (Rh123) efflux assy. RESULTS: The stably-transfected clones showed various degrees of reversal of MDR phenotype. Surprisingly, the MDR phenotype was completely reversed in two transfected clones. CONCLUSION: MDR can be reversed by the shRNAmediated MDRI suppression in HepG2/ADM cells, which provides a valuable clue to make multidrug-resistant hepatoma cells sensitive to anti-cancer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drug resistance SHRNA MDR1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下载PDF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human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cells agains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被引量:107
20
作者 Fu-Sheng Wang Ming-Xu Liu Bing Zhang Ming Shi Zhou-Yun Lei Wen-Bing Sun Qing-You Du Ju-Mei Chen,Division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Beijing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Beijing 100039,China Wen-Bing Sun,Department of Surgery,Beijing Hospit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Beijing 100039,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64-468,共5页
AIM: To characterize the anticancer funct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and develop an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r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e evaluated the proliferation ra... AIM: To characterize the anticancer function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and develop an adoptive immunotherapy for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e evaluated the proliferation rate, phenotype and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human CIK cells from healthy donors and HCC patients in vitro and in vivo. METHODS: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from healthy donors and patients with primary HCC were incubated in vitro and induced into CIK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cytokines such as interferon-gamma (IFN-gamma), interleukin-1 (IL-1), IL-2 and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against CD3. The phenotyp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IK cells were identified by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The cytotoxicity of CIK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51)Cr release assay. RESULTS: The CIK cells were shown to be a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 with different cellular phenotypes. The percentage of CD3+/CD56+ positive cells, the dominant effector cells, in total CIK cells from healthy donors and HCC pati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0.1-0.13% at day 0 to 19.0-20.5% at day 21 incubation,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CD3+ CD56+ positive cells proliferated faster than other cell populations of CIK cells in the protocol used in this study. After 28 day in vitro incubation, the CIK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HCC and healthy donor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300-fold and 500-fold in proliferation cell number, respectively. CIK cells originated from HCC patients possessed a higher in vitro antitumor cytotoxic activity on autologous HCC cells than the autologous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LAK) cells and PBMC cells. In in vivo animal experiment, CIK cells had stronger effects on the 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 in Balb/c nude mice bearing BEL-7402-producing tumor than LAK cells (mean inhibitory rate, 84.7% vs 52.8%, P【0.05) or PBMC (mean inhibitory rate, 84.7% vs 37.1%, P【0.01). CONCLUSION: Autologous CIK cells are of highly efficient cytotoxic effector cells against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nd might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adoptiv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HC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mals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ell Division Cytokines Cytotoxicity Immunologic Humans IMMUNOPHENOTYPING Immunotherapy Adoptive Killer Cells Liver Neoplasms MICE Mice Nude Neoplasm Transplantation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Transplantation Heterologous Tumor Cells Culture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