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0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心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米延起 《医药前沿》 2024年第18期128-130,共3页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13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13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未出现消化道出血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并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病史均高于对照组,服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胃溃疡检出率、胃黏膜病变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肌酐(C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史、饮酒史、消化道病史、Hp感染、合并胃溃疡、合并胃黏膜病变、Cr异常、CRP异常及服药时间长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OR=3.157、3.009、6.150、6.150、4.018、7.346、6.392、5.124、7.301、6.014,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有吸烟史、饮酒史及消化道病史,合并胃溃疡、胃黏膜病变、Hp感染情况,则易增加出血危险性,临床需积极分析及应对患者的临床特征,了解疾病史,及时筛查并根除Hp,叮嘱戒烟戒酒,根据治疗情况合理控制服药时长,以此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征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下腰椎穿刺致急性椎管内血肿2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张鹏 周亚蕊 +2 位作者 王龙 张永森 周文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49-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LP)导致椎管内血肿(ISH)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例在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情况下LP导致急性ISH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LP)导致椎管内血肿(ISH)形成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例在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情况下LP导致急性ISH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此2例均为脑动脉瘤破裂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在行LP术后均出现急性ISH,并进一步行血肿清除及椎管减压术治疗,出院时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使LP导致ISH形成的可能性较前增加。其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外科手术减压为主,预后主要与发病时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穿 抗血小板聚集 椎管内血肿 截瘫
下载PDF
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3
作者 尚飞扬 刘成波 +2 位作者 谭鸿舟 何冰 何黎琴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4,共8页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Knoevenagel反应制备先导化合物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再对其7-位羟基进行氨基烷基醚化,3-位酮羰基肟化,得到25个目标化合物(6a~6y)。所合成的目标化...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Knoevenagel反应制备先导化合物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再对其7-位羟基进行氨基烷基醚化,3-位酮羰基肟化,得到25个目标化合物(6a~6y)。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证。采用Bron比浊法分别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4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活性远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其中,目标化合物6a、6b对4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脂水分配系数(溶解度为3.46和3.85 mg/mL,脂水分配系数为2.56和2.85),有望成为具有多靶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 水溶性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川芎茶调散及其颗粒质量差异性分析
4
作者 赖志坚 张津津 +3 位作者 林焕钊 肖佳佳 王晓晓 张光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0-1427,共8页
目的建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挖掘川芎茶调散和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20批川芎茶调散与7批川芎茶... 目的建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挖掘川芎茶调散和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20批川芎茶调散与7批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SPSS 27.0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同时测定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运用SIMCA-P 14.0统计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分析HPLC指纹图谱与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关系,并筛选质量差异标志物。结果HPLC指纹图谱标定26个共有峰,鉴定出16个成分,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各聚为一类。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存在明显差异。综合相关系数和VIP值两个指标,确定17个共有峰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呈正相关且VIP值均大于1,筛选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分别为橙皮苷、迷迭香酸、蒙花苷、胡薄荷酮、阿魏酸松柏酯、Z-藁本内酯、羌活醇、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和色谱峰7、9、12、14、16、17、19、23等成分作为二者的质量差异标志物。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该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川芎茶调散和川芎茶调颗粒的多种有效成分。川芎茶调散和颗粒在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散剂质量优于颗粒剂。该研究为川芎茶调散和颗粒的整体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颗粒 色谱指纹图谱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质量差异标志物
下载PDF
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于海游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7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联合组应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 目的分析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2例。对照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联合组应用他汀类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水平、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8.73±3.46)分低于对照组的(14.02±4.21)分,Barthel指数(72.72±7.53)分高于对照组的(54.86±6.33)分(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TG(1.21±0.34)mmol/L、TC(2.70±0.22)mmol/L、LDL-C(1.57±0.38)mmol/L低于对照组的(1.59±0.52)、(3.63±0.58)、(2.12±0.49)mmol/L,HDL-C(1.86±0.72)mmol/L高于对照组的(1.59±0.48)mmol/L(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RP(2.07±0.39)mg/L、IMT(0.63±0.14)mm低于对照组的(5.46±1.26)mg/L、(0.85±0.19)mm(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采用他汀类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血脂水平,从而帮助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血脂水平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6
作者 孙锦涛 朱泓硕 朱丽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12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研究组患者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阻力指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血流动力学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7
作者 曹传良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发病48 h内具有运动麻痹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阿...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柘城中医院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发病48 h内具有运动麻痹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两组均维持治疗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反应、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高于对照组的62.86%(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7、14天,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改善神经功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患者机体内炎症反应,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加曲班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氧化应激反应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
8
作者 王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76-0079,共4页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住院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疗法(对照)+丁苯酞+抗血小板凝聚药(研究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本课题拟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1月住院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疗法(对照)+丁苯酞+抗血小板凝聚药(研究组),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 研究组病人病情好转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副作用比较均较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清中的脂肪因子含量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病人的疾病状况,保证了整体治疗安全性。所以,临床上采取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研究
9
作者 李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61-0065,共5页
探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当中,各44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 探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抽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通过双盲法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当中,各44例,对照组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研究组需要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有效性。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都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比对照组高,P<0.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ET低于对照组,FMD、N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采用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炎症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老年急性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10
作者 岳青 李博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0期83-86,共4页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许昌万荣心脑血管病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许昌万荣心脑血管病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7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脂水平、神经功能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两组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个数、斑块面积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血脂水平,缓解CAS程度,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钙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
11
作者 吴荔嘉 刘玉姗 刘海珍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厦门市海沧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抗血小...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厦门市海沧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0例),将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一用药治疗,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水平,还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聚集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iR-150-5p及miR-199a表达水平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有林 祝秀蓉 +3 位作者 梁世福 赵洪 郑燕学 吴文斌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6期480-483,共4页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miR-150-5p及miR-199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miR-150-5p及miR-199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Barthel指数、miR-150-5p及miR-199a表达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14 d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NIHSS、m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14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血清miR-150-5p及miR-199a表达更高,而NIHSS、mRS评分更低(P均<0.05)。2组患者早期(1周内)神经功能恶化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AIS患者,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上调miR-150-5p及miR-199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抗血小板聚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iR-150-5p miR-199a
下载PDF
丹皮酚吗啉杂合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宏霞 戴卫国 +1 位作者 尚飞扬 何黎琴 《化学世界》 CAS 2023年第1期26-29,共4页
以丹皮酚为起始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丹皮酚的2-位酚羟基与二溴烷烃经Williamson反应得到中间体丹皮酚溴代烷基醚2a~2e,化合物2a~2e与吗啉经N-烷基化反应得到丹皮酚吗啉杂合物3a~3e。目标化合物3a~3e经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IR)和... 以丹皮酚为起始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丹皮酚的2-位酚羟基与二溴烷烃经Williamson反应得到中间体丹皮酚溴代烷基醚2a~2e,化合物2a~2e与吗啉经N-烷基化反应得到丹皮酚吗啉杂合物3a~3e。目标化合物3a~3e经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IR)和高分辨质谱(HRMS)表征。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得目标化合物3a~3e对二磷酸腺苷(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有机胺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丹皮酚曼尼希碱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14
作者 顾宏霞 戴卫国 +1 位作者 何黎琴 吴虹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32-34,共3页
以丹皮酚和不同的有机胺为原料,利用曼尼希反应合成系列丹皮酚曼尼希碱衍生物,合成得到5个丹皮酚曼希尼碱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质谱(HR-MS)确证.采用Born比浊法,对5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以ADP为诱导剂的... 以丹皮酚和不同的有机胺为原料,利用曼尼希反应合成系列丹皮酚曼尼希碱衍生物,合成得到5个丹皮酚曼希尼碱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质谱(HR-MS)确证.采用Born比浊法,对5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以ADP为诱导剂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2a~2e(AIR:46.35%~85.39%)的活性均强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AIR:35.08%),其中化合物2d(AIR:35.08%)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强,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曼希尼碱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下载PDF
TEG-PM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雪柔 潘文秋 +4 位作者 赵卫 易根发 李刚 赵芝敏 张晓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63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分别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检测与药物相关抵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分别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检测与药物相关抵抗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检测,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行TEG-PM。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2例。A组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下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B组在TEGPM指导下行抗血小板聚集用药。比较两组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缺血性并发症B组0例,A组2例(RR=0.492,95%CI:0.383~0.632,χ2=0.485,P=0.468),A组2例患者分别于用药后3.4个月及1.6个月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A组1例,B组3例(RR=0.302,95%CI:0.303~3.069,χ2=0.300,P=0.584);A组中1例患者于术后4.33个月出现牙龈出血,B组3例患者中,2例于术后2.2个月及1.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散在片状青紫,1例于术后2.3个月出现黑便,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消化道溃疡。结论颅内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后在TEG-PM及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下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应用时应据患者个体化选择,并检测其指标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 细胞色素P 450酶2 C 19基因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下载PDF
温性活血化瘀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佳峰 胡翠 +2 位作者 吴先昊 王小青 李雪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4-40,共7页
在临床上血瘀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高度相关性,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行脉的功效,在防治血瘀和血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瘀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其中血小板聚集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在临床上血瘀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高度相关性,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行脉的功效,在防治血瘀和血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瘀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等有关,其中血小板聚集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故抗血小板聚集是防治血瘀的主要途径之一。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保持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机体内的动态平衡;抑制血小板内的亚细胞器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因子、P-选择素和纤维蛋白原等内容物;抑制血小板膜蛋白上的受体与相应化合物结合;影响核苷酸系统,提高血小板内cAMP和cGMP的水平或者抑制其水解等。通过参阅文献并分析,发现在具抗血小板聚集功效的37味活血化瘀中药中,温性中药所占比重最大。针对温性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和抑制血小板内容物释放,其中三七、月季花、阿魏、鸡血藤、川芎等具有多靶点的特点。有部分研究者对活血化瘀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了修饰,得到了一系列活性更高的衍生物,如阿魏、川芎等。温性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副作用小、药性温和、作用靶点多等特点,且效果较佳。本文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 活血化瘀 抗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代谢 血小板内容物 血小板膜蛋白受体 核苷酸系统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及其化学成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俞佳峰 吴先昊 +2 位作者 胡翠 王小青 李雪 《江西化工》 2023年第2期6-9,共4页
文章在调研2014年版《江西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抑制血小板内含物释放、血小板膜蛋白受体拮抗和影响核苷酸系统四个方面综述了苏木、桃仁、红景天等8味平性活... 文章在调研2014年版《江西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抑制血小板内含物释放、血小板膜蛋白受体拮抗和影响核苷酸系统四个方面综述了苏木、桃仁、红景天等8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为抗血小板聚集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性 活血化瘀 抗血小板聚集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18
作者 于文龙 白茹玉 +2 位作者 禹延雪 郭霞 吴丽娥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6期651-659,共9页
目的明确真实世界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不同人群服药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的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9月抽取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采... 目的明确真实世界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不同人群服药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居委会、村委会为单位的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9月抽取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使用情况。按照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cardi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以及是否存在CVD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CVD组(既往患CVD人群)、CVD危险因素组(无CVD病史,有以下1个或多个CVD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饮酒史、肥胖)、健康对照组(无CVD病史,无CVD危险因素)。比较3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将CVD组和CVD危险因素组的研究对象分别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调查两组中影响服药的相关因素。结果①研究共纳入2100例有效调查对象,其中CVD组298例(14.2%)、CVD危险因素组1040例(49.5%)、健康对照组762例(36.3%)。3组人群中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应用率分别为51.68%(154例)、33.46%(348例)和6.69%(5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多因素分析显示,CVD组中较高学历(以小学及以下学历为基线,高中OR 2.429,95%CI 1.277~4.619,P=0.007、本科及以上学历OR 8.500,95%CI 1.015~12.165,P=0.048)以及合并糖尿病(OR 2.820,95%CI 1.377~5.777,P=0.005)的患者更倾向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CVD危险因素组中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应用率受个人经济收入(以<1.0万/年为基线,>5.0万/年OR 18.547,95%CI 8.948~38.444,P<0.001)、学历(以小学及以下学历为基线,本科及以上学历OR5.512,95%CI1.736~17.495,P=0.004)、吸烟史(OR0.712,95%CI0.541~0.936,P=0.015)、BMI(与低BMI患者相比,BMI正常OR5.640,95%CI1.172~27.144,P=0.031);肥胖(OR8.440,95%CI1.684~42.293,P=0.009)、患高血压(OR246.029,95%CI112.44~538.337,P<0.001)、患糖尿病(OR117.689,95%CI51.041~271.367,P<0.001)等因素的独立影响。③CVD组和CVD危险因素组的服药原因中医师处方占比最高,分别为83.12%和79.60%;健康对照组服药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自觉应该服用(47.06%)、亲友介绍(29.41%)、广告媒体宣传(13.73%)和医师处方(9.80%)。结论内蒙古包头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进行CVD一级、二级预防的情况不理想,不同人群服药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且存在健康人群不规范和错误用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心脑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替罗非班桥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玉静 耿纪超 秦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第14期27-29,33,共4页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桥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先静脉...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桥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48 h,后过渡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双联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脑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颅内出血、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与S100-β、NSE、VILIP-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DF-1水平、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替罗非班桥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提高预后效果,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肠溶片 氯吡格雷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药物基因多态性对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谢小云 黄爱文 +2 位作者 李莉 江彦 蔡佳松 《药学实践与服务》 CAS 2023年第10期629-633,642,共6页
目的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开展替格瑞洛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期发现可以预测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因素,为患者制定替格瑞洛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建省某院2018年收治的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汉... 目的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开展替格瑞洛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以期发现可以预测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因素,为患者制定替格瑞洛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建省某院2018年收治的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汉族ACS患者进行DNA检测、血小板功能及聚集率检测。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法检测入组患者的SLCO1B1、UGT2B7、P2Y12、PEAR1、ITGA2B、ITGB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效果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LCO1B1 rs2306283 G等位基因可影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至少携带一个突变基因G的患者(AG型+GG型)平均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携带野生纯合子AA型的患者(8.07%±6.17%比13.88%±6.39%,P≤0.05)。而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LCO1B1 rs2306283 G等位基因并不是影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独立变量(P>0.05)。结论 在福建省汉族ACS患者中,与替格瑞洛转运受体、作用靶点以及血小板膜受体相关的基因(包括SLOC1B1、UGT2B7、P2Y12、PEAR1、ITGA2B、ITGB3)单核苷酸多态性不会显著影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这为不宜使用氯吡格雷的基因缺陷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基因多态性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